摘要:文章旨在通過設計思維方法,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與現代產品設計相結合的新路徑,以豐富生活產品的文化內涵,并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的非遺項目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文獻研究、田野調查、問卷調查、訪談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鄞州區非遺資源,應用設計思維的系統性步驟,探索非遺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的最佳結合策略,設計出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非遺生活化產品。通過設計思維主導的鄞州區非遺元素與生活化產品的融合策略,能夠設計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富含文化內涵的產品,為非遺的創新傳承提供了有效的實踐路徑。非遺與生活化產品設計的結合不僅有助于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還能為市場帶來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新產品,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模式。
關鍵詞: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文創產品設計;設計思維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5)01-0006-04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new avenu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preservation with modern product design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methodologies,thereby enrich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lifestyle products. The study focuses on ICH projects in Yinzhou District,Ningbo City,Zhejiang Province,as the research subject.Employ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s literature research,fieldwork,questionnaire surveys,interviews,and case studies,this paper delves deeply into the ICH resources of Yinzhou District. Leveraging the systematic steps of design thinking,we explore opti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ICH elements and modern product design to create ICH-inspired lifestyle products with both cultural value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Through the fusion strategy guided by design thinking,integrating ICH elements from Yinzhou District into lifestyle products results in designs that conform to modern aesthetics while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rovides an effectiv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transmission of ICH.The combination of ICH and lifestyle product design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CH but also introduces novel products with unique cultural value to the market,offering fresh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models for ICH protection.
Keywords:Yinzhou Distri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Design thinking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文化基因,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在現代化進程的浪潮中,眾多非遺項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傳承挑戰。具體而言,兩方面的困境尤為突出:一是隨著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的變遷,傳統手工藝人的數量不斷減少,傳承人老齡化問題凸顯,致使非遺技藝的傳承面臨斷層風險[1];二是非遺產品難以契合現代市場需求與審美趨勢,市場競爭力匱乏,進一步加劇了非遺項目的生存危機。
鑒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的非遺項目為研究焦點,旨在凸顯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并探索其與產品設計相結合的新模式,力求實現文化傳承與產品創新的雙贏。鄞州區匯聚了諸如金銀彩繡、骨木鑲嵌、朱金漆木雕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彰顯了鄞州地區獨特的工藝技藝與審美追求。遺憾的是,它們同樣面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發展難題。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之中,為非遺項目開辟新的傳承路徑,同時賦予生活產品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此舉不僅有望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還能促進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創新的思路與實踐路徑。
(一)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精神基石,對現代設計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還塑造了設計的核心價值和審美取向。可以說,沒有文化的滋養,設計將失去其深度和靈魂。
文化為現代設計提供了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每一種文化都蘊含著獨特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些元素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設計師們通過深入挖掘和解讀文化內涵,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和符號,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和時代感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更在精神層面與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共鳴,成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
同時,文化也在不斷推動著現代設計的創新與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設計師們需要跨越文化的界限,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將其融入設計之中,創造出具有跨文化魅力的設計作品。這種跨文化的設計實踐不僅豐富了設計的表現形式,也為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渠道。
文化對現代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為設計提供了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還推動著設計的創新與發展。在未來的設計趨勢中,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承,以更加多元、開放和創新的方式展現文化的魅力與活力,為現代設計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元素的融入現代設計趨勢
在現代設計中,文化元素的融入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設計師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形式與功能的結合,更注重在產品中融入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滿足消費者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以下3個方面尤為突出地展現了這一趨勢。
1.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傳統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精湛的手工技藝。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不僅創造出既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產品,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新途徑。例如,金銀彩繡、骨木鑲嵌等傳統手工藝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現代家居裝飾中,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又賦予了家居空間以別致的藝術氛圍。
2.地域文化的特色表達:地域文化作為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為設計師們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他們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獨特元素,如地方特色圖案、色彩、材質等,將其巧妙地融入產品設計中,創造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產品。這種設計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個性化、差異化產品的需求,也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廣泛傳播與交流。

3.跨界合作與創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界合作已成為推動產品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設計師們通過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合作與交流,汲取更多的創意靈感和技術資源,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與發展。例如,與非遺傳承人攜手合作開發非遺生活化產品,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這種跨界合作不僅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為現代產品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保護與傳承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鄞州區,作為浙江省寧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截至2024年5月,鄞州區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省級22個[2]。這些資源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展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例如圖1~3所示,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 骨木鑲嵌等最為典型[3]。這些獨特的區域特色為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化產品設計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源泉。
基于設計思維的系統方法,下述研究通過同理心、定義、構思、原型與測試等步驟,深入探討如何將鄞州區的非遺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相融合,并以朱金漆木雕作為核心非遺元素設計一款現代掛鐘產品,旨在為非遺生活化產品的開發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從而推動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傳承與發展。
(一)同理心:消費者對具有非遺文化內涵的生活化產品的需求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消費者對具有文化內涵的非遺生活化產品的情感需求、接受度以及期望的產品類型、功能和價格等,本研究以設計思維中的“同理心”步驟為指導,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寧波地區進行了市場調研。以下是基于調研結果的分析,旨在為后續設計提供情感和需求層面的依據。
1.需求分析
(1)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最大期待在于其文化認同感和情感共鳴。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消費者希望通過購買和使用非遺生活化產品,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設計師在開發非遺生活化產品時,應注重挖掘和展現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以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
(2)實用性與功能性:除了文化認同感外,消費者還非常注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他們認為,一件好的產品不僅應該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還應該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實際需求。因此,設計師在開發產品時,應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設計,確保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和價值[4]。例如,開發具有實用功能的非遺家居裝飾品、結合傳統手工藝元素的現代生活用品等。
(3)個性化與定制化: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個性化與定制化已成為現代產品設計的重要趨勢之一。本次調研顯示,消費者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個性化與定制化需求也非常強烈。他們希望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獨一無二的產品以滿足自己的個性化追求。因此,設計師在開發非遺生活化產品時,應注重產品的個性化與定制化設計,提供多種款式、顏色、材質等選擇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2.接受度分析
(1)年齡與性別差異:從此次數據得出,不同年齡和性別的消費者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接受度存在一定差異。年輕消費者由于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時尚感,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接受度較高;而中老年消費者則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文化內涵,對非遺生活化產品也有較高的接受度。此外,女性消費者由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細節處理,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接受度普遍高于男性消費者。
(2)價格敏感度:價格敏感度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結果也證實了,消費者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價格敏感度較高。他們認為非遺文化產品應該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文化內涵,但同時也希望產品價格能夠合理且符合市場規律。因此,設計師在開發產品時,應注重成本控制和價格定位策略的制訂,以確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期望產品類型與功能
(1)家居裝飾品:家居裝飾品是消費者最為期待的非遺生活化產品類型之一。消費者認為,將非遺元素融入家居裝飾品中不僅能夠提升家居空間的藝術氛圍和文化內涵,還能夠滿足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設計師可以開發具有傳統手工藝特色的裝飾掛鐘、裝飾鏡、功能小擺件、地毯等帶有功能性的家居裝飾品更能滿足市場需求。
(2)生活日常用品:生活用品也是消費者非常關注的非遺生活化產品類型之一。大眾普遍認可將非遺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既能夠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又能夠提升生活的品質和趣味性。所以設計師可以開發結合傳統手工藝元素的餐具、茶具、文具等生活用品以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禮品與紀念品:禮品與紀念品是本次調研大部分人購買非遺生活化產品的重要用途之一。人們覺得將非遺元素融入禮品與紀念品中,能夠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非常適合作為贈送親友或自留收藏的佳品。因此,設計師可以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非遺禮品與紀念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空白點。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深入分析了消費者對非遺生活化產品的需求,發現消費者高度期待產品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個性化與定制化需求增長。不同年齡和性別消費者存在差異,但普遍接受度較高,對價格也有一定敏感度。具有功能性的家居裝飾品因美觀、實用,而且價格適中,是消費者主要關注點。建議后續設計實踐中優先選擇功能類家居裝飾品進行設計,以滿足市場需求,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定義問題:非遺元素的深入挖掘應用與確定設計方向
在設計思維的“定義問題”階段,關鍵在于系統分析和明確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并為后續的設計提供清晰的方向。針對朱金漆木雕這一鄞州區的代表性非遺項目,本部分將以裝飾掛鐘的設計為案例,深入探討如何將這一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產品設計相結合,明確設計中的核心問題及其解決路徑。
1.朱金漆木雕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朱金漆木雕作為鄞州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和華麗的金彩裝飾而聞名。它融合了浮雕、圓雕和透雕等多種技法,并以細膩的線條和富有層次感的圖案表現出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朱金漆木雕通常以樟木或椴木為基材,通過雕刻后施以金漆和彩繪,最終呈現出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裝飾效果。
這一工藝不僅展示了鄞州地區的傳統手工藝水平,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象征著繁榮、吉祥與幸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朱金漆木雕面臨著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應用場景和表現形式的挑戰。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將這種傳統工藝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既保持其藝術價值,又使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使用習慣,是設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定義設計挑戰:朱金漆木雕與現代掛鐘設計的結合。在裝飾掛鐘的設計過程中,將朱金漆木雕的傳統元素融入其中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保留朱金漆木雕精湛工藝的同時,滿足現代掛鐘的功能需求。這要求設計師既要傳承傳統工藝的美學價值,又要考慮掛鐘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實用性和易用性。
文化傳承與現代美學的平衡:朱金漆木雕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其復雜的圖案和奢華的金彩裝飾上。然而,在現代家居環境中,過于繁復的裝飾可能與簡約的現代風格不符。因此,如何簡化和抽象化傳統元素,使其既能表達朱金漆木雕的文化內涵,又能適應現代審美,是設計中的一大挑戰。
工藝實現與技術限制:朱金漆木雕的制作過程復雜且耗時,傳統手工藝很難在現代工業生產中大規模應用。此外,掛鐘的材質選擇和制造工藝也需與傳統木雕工藝相結合,這對材料的兼容性和工藝的可行性提出了較高要求。設計師需要在保留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引入現代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功能性與裝飾性的結合:掛鐘作為一件功能性產品,其設計需要考慮時間顯示的清晰度和用戶的使用便捷性。如何在裝飾性和功能性之間找到平衡點,使朱金漆木雕的裝飾元素既美觀又不妨礙掛鐘的基本功能,是設計中必須克服的難題。
3.非遺元素的提煉與應用策略。在明確了設計中的主要挑戰后,需要進一步分析朱金漆木雕中的哪些元素最適合應用于掛鐘設計,并探討如何進行現代化處理。以下是幾種可行的提煉與應用策略:
圖案的簡化與抽象:朱金漆木雕的圖案通常包括花卉、云紋、龍鳳等復雜的象征性紋樣。在掛鐘設計中,可以通過圖案的簡化和抽象化處理,保留其核心符號,同時減少不必要的細節,使其更適應現代設計的簡潔風格。例如,將花卉紋樣簡化為幾何形態的圖案,并應用在掛鐘的表盤或框架設計中,既保留了傳統符號的文化意義,又賦予其現代感。
色彩的傳承與創新:金色是朱金漆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象征著富貴與華麗。在掛鐘設計中,可以保留這一色彩元素,但在應用時應考慮與其他顏色的搭配,使其既突出又不過于張揚。例如,可以選擇金色作為裝飾色調,與亞光紅或深灰色搭配,營造出高貴而內斂的視覺效果。
工藝的現代化轉化:朱金漆木雕傳統上使用的漆藝和雕刻技法在現代生產中可以通過CNC雕刻和激光切割技術進行再現。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得復雜的圖案能夠在更小的尺度上精細呈現。同時,現代材料如復合木材和環保漆的使用,可以進一步增強產品的耐用性和環保性能。
4.確定設計方向:從文化表達到產品體驗。在明確了非遺元素的提煉與應用策略后,下一步是確定裝飾掛鐘設計的總體方向,使其既能有效表達朱金漆木雕的文化內涵,又能為用戶帶來良好的使用體驗。
文化符號的情感表達:掛鐘設計不僅需要在形式上體現朱金漆木雕的藝術特點,還應在情感層面與用戶產生共鳴。設計師可以通過設計小冊子或包裝中的文化故事,向用戶傳達朱金漆木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使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用戶體驗的現代優化: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掛鐘的功能性,需確保時間顯示的清晰度和掛鐘操作的便捷性。可以選擇數字化的時間顯示方式,或者采用簡潔的指針設計,同時保持表盤的視覺平衡。這樣既能增強產品的實用性,又不損失其裝飾性。
工藝與技術的融合應用:在掛鐘的制造中,選擇既能體現傳統工藝又符合現代制造要求的技術手段是關鍵。可以通過3D建模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提前模擬朱金漆木雕圖案的應用效果,并通過數控技術實現精準雕刻。同時,運用環保材料和先進的表面處理技術,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和環保性能。
(三)頭腦風暴與構思:非遺元素的現代轉化與產品設計結合
在設計思維的“構思”階段,關鍵在于通過頭腦風暴和創意生成,將前期定義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概念。針對朱金漆木雕裝飾掛鐘的設計,本部分將聚焦于如何將這一傳統工藝進行現代化轉化,探索多種創意解決方案,并初步構建設計概念,以確保最終產品既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功能需求。
1.創意生成:探索朱金漆木雕的多種現代轉化路徑。在頭腦風暴環節,設計師需要廣泛發散思維,探索朱金漆木雕在現代裝飾掛鐘設計中的多種可能性。以下是幾個初步的創意方向:
圖案的模塊化設計:朱金漆木雕的傳統圖案復雜且精美,但現代產品設計需要簡潔和靈活的形式。一個可能的創意是將傳統的朱金漆木雕圖案進行模塊化處理,分解為可以自由組合的幾何圖形或符號。這樣不僅可以保留傳統元素的核心特征,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產品尺寸和形態進行靈活應用。例如,設計師可以將經典的花卉紋樣簡化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線條或曲線模塊,然后在掛鐘表盤或邊框上進行自由組合。
光影與浮雕的結合:考慮到朱金漆木雕的立體感和細膩的浮雕效果,可以設計一種結合光影效果的掛鐘。通過在鐘面上雕刻淺浮雕,并通過定向光源投射光線,創造出不同的光影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光影在鐘面上移動,形成獨特的時間標識。這種設計不僅突出了朱金漆木雕的工藝美學,還通過動態光影增強了產品的視覺吸引力。
材料創新與文化傳承:傳統的朱金漆木雕主要使用木材作為基材,但在現代產品中,材料的選擇可以更加多樣化。設計師可以嘗試將木材與金屬或玻璃結合,形成新穎的材質對比。例如,表盤可以使用經過雕刻和金漆處理的木材,而鐘框可以采用金屬材料,通過高反光的金屬表面與溫潤的木材質感形成對比,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文化韻味,又符合現代家居的時尚感。
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融合:除了作為裝飾品,掛鐘本身還具有實用功能。可以考慮在掛鐘設計中融入其他功能,如儲物空間或照明功能。例如,設計一個帶有隱藏式收納空間的掛鐘,用戶可以在鐘內儲存鑰匙或其他小物品,或設計一個帶有柔和背景燈光的掛鐘,既能顯示時間,又能作為夜間的輔助照明。
2.概念發展:初步設計方案的構建。基于頭腦風暴生成的多個創意方向,設計師需要選擇最具潛力的方案進行深入發展,形成初步的設計概念。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設計的可行性、市場需求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度。本次案例基于各種現實情況,暫時選用最容易實現的方案一:模塊化朱金漆木雕掛鐘,具體如下。
設計理念:通過將朱金漆木雕的傳統圖案進行模塊化處理,使其可以靈活應用于不同尺寸和風格的掛鐘設計中。
設計細節:設計一系列幾何化的傳統圖案模塊,這些模塊可以根據掛鐘的具體形態進行自由組合。表盤采用簡潔的裝飾線條,鐘框則可以使用模塊化的朱金漆圖案進行裝飾。用戶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和組合不同的圖案模塊,進行個性化定制。

材料選擇:模塊部分使用經過朱金漆處理的木材或復合材料,表盤則采用簡潔的亞光金屬或陶瓷材質。
用戶體驗:模塊化設計賦予了用戶更多的參與感和選擇權,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室內裝飾風格進行自由搭配,增強了產品的互動性和獨特性。
3.評估與篩選:選擇最優設計方案。在生成了多個初步設計概念后,接下來是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和篩選,以確定最優的設計方向。評估的標準包括:
文化傳承與現代化融合:每個設計方案如何在保留朱金漆木雕核心文化內涵的同時,實現現代化的轉化?是否能夠有效地在現代生活中應用這一傳統工藝?
市場需求與可行性:評估每個設計方案在市場中的接受度,特別是考慮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興趣、功能需求以及價格接受度。
技術實現與生產成本:分析每個設計方案的技術實現可行性,包括生產工藝的復雜性、材料選擇的可行性以及批量生產的成本。
4. 概念細化設計方案的最終定稿與展示。經過概念細化,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并進行定稿。設計師可以為定稿的設計方案制作一套完整的展示材料,包括設計手稿、3D模型、材質樣品和功能演示視頻等。本案例由于時間有限,目前只完成了確定的設計效果圖(圖4~6為方案的效果圖)。
(四)原型設計:情感共鳴與文化敘事——非遺元素在生活化產品設計中的細節與故事融合
在設計思維的“原型設計”階段,關鍵在于將創意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原型,通過細節設計和文化敘事,使非遺元素在產品中得以體現,并與用戶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5]。以下內容以朱金漆木雕裝飾掛鐘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細節設計和文化敘事,創建能夠觸動用戶情感的產品原型。
1.文化敘事的構建:朱金漆木雕作為歷史悠久的非遺技藝,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原型設計階段,設計師通過文化敘事,將這一技藝的歷史背景、文化象征和藝術價值融入掛鐘設計中。通過選擇與朱金漆木雕相關的文化符號,如龍鳳紋樣,并將其簡化為現代圖案,設計師在表盤或邊框上刻畫這些符號,并通過產品包裝或附加的小冊子,講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使用戶在使用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6]。
2.細節設計的文化體驗:細節設計在原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表盤上的浮雕工藝通過簡化的朱金漆木雕紋樣,再現了傳統工藝的精致感。邊框設計則將木材與金屬材質結合,既保留了傳統的溫潤質感,又通過金屬元素增強了現代感。通過這樣的設計,掛鐘在視覺和觸覺層面都能引發用戶對傳統文化的聯想與共鳴。
3.情感共鳴的實現:為了讓朱金漆木雕掛鐘在日常使用中融入用戶的情感生活,設計師設想了后期帶有晨曦模式的掛鐘。當早晨鬧鈴響起時,表盤上的光影逐漸亮起,展示出隱藏的朱金漆木雕圖案,為用戶的一天帶來美好的文化體驗。此外,通過提供個性化定制選項,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朱金漆木雕的圖案,使產品不僅是功能性家居用品,更是承載個人記憶與情感的文化符號。
4.原型制作與測試:在原型制作過程中,設計師通過3D建模和CNC雕刻,精確再現浮雕紋樣,并手工施以金漆和彩繪,確保設計細節得到充分體現。原型制作完成后,投入目標用戶群體中進行測試,收集反饋,特別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對文化敘事和情感共鳴的感受[7]。根據反饋,進一步優化設計,確保最終產品能夠在市場上獲得良好的用戶認可。
5.最終設計原型的定稿與推廣:經過多輪測試和優化,最終設計原型定稿,并為量產和市場推廣做好準備。通過文化展覽、媒體報道和線上宣傳,提升朱金漆木雕掛鐘的市場影響力,并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將產品推廣到熱衷于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融合的目標群體[8]。在量產過程中,設計師與制造商密切合作,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文化特色的完整呈現。
本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化為切入點,通過設計思維的方法,系統地探索了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產品設計的融合策略。以朱金漆木雕為核心案例,構建了從需求分析、問題定義到創意生成、原型設計的完整設計路徑。研究表明,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不僅能夠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還能通過情感共鳴和文化敘事,增強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本研究不僅為非遺文化與生活化產品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證明了這一策略在保護與發展非遺文化方面的有效性,也為相關企業的產品創新和市場推廣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基金項目:鄞州區哲社規劃課題成果(Y24YJ-16)
參考文獻
[1]李巖,李婧. 數字化背景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上海包裝,2023,(04):149-151.
[2]佚名.非遺名錄[EB/OL].https://www.ihningbo.cn/directory
[3]陳萬懷.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4]亓明靜,萬萱.非遺博物館文創產品古今結合的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20):20-22.
[5]余蘭亭,劉珊珊. 榮昌夏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品敘事性設計開發策略研究[J]. 文化產業,2023,(09):142-144.
[6]楊雨佳. 特色文化創意——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探索[J].天工,2022(15):35-37.
[7]王純.荊楚非遺傳承創新下的文創設計研究[J].設計,2018(11):77-79.
[8]居華倩,鐘尚聯.非遺工藝美術的創新設計策略與路徑研究[J].設計,2021,34(1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