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羊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能導致人、綿羊、山羊、牛流產的人畜共患病,文章根據作者的多年臨床工作經驗,對衣原體的病原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和防治方法進行了總結,旨在為有效防控該病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衣原體;流產;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5)01-0088-04
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對牛羊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患病牛羊通常表現出發熱、流產、早產、產死胎和弱羔(犢)等臨床癥狀,部分牛羊出現肺炎、關節炎、結膜炎等疾病,這不僅會導致牛羊繁殖性能下降、生長發育受阻,還會造成飼料浪費、治療成本增加等經濟損失。此外,該病原體還可感染人類,引發肺炎、鸚鵡熱等疾病,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據統計,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牛羊衣原體病的感染率為20%~30%,流產率為10%~20%,給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本文針對牛羊衣原體病的防控要點進行了總結,為該病的科學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 "病原特點
鸚鵡熱衣原體是一種專性細胞內寄生的革蘭陰性菌,具有獨特的發育周期,形態呈球形或橢圓形,大小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該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弱,對常用消毒劑如甲醛、酒精、石炭酸等較為敏感,但在低溫、干燥的環境中可存活較長時間。
2 "牛羊衣原體病的危害
2.1 危害養殖業健康發展
牛羊發生衣原體病常見的癥狀為流產,妊娠母畜感染后出現流產、產弱羔(犢)和死胎,幼畜的成活率明顯降低。據統計,在一些衣原體病高發地區,羊群的流產率可達15%~30%,牛群的流產率也能達到10%~20%,部分養殖場甚至更高。一旦發生繁殖障礙,意味著前期的生產投入不僅無法產生效益,還需要額外投入無害化處理的費用。產出的弱羔(犢)增加了后續飼養的難度和成本投入,且育肥階段的牛羊生長緩慢,因病延遲出欄,所消耗的成本要比健康的牛羊高出20%~30%,同時影響養殖場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制約牛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危害牛羊的健康
肺炎是常見癥狀之一。患病牛羊的肺部會出現實質性的病變,肺泡受損,氣體交換功能受阻,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氣喘,嚴重時呼吸頻率大幅增加,甚至張口呼吸,機體因缺氧處于應激狀態,長期如此會導致心肺功能衰竭。
腸炎使得腸道黏膜受損,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導致病畜出現腹瀉,糞便稀軟甚至呈水樣。頻繁腹瀉會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酸堿平衡被打破,病畜虛弱無力,若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危及生命。
結膜炎造成眼部不適,眼結膜充血、水腫、流淚,嚴重時角膜潰瘍、穿孔,影響視力,導致牛羊采食、行動不便,易發生碰撞、摔傷等意外,且眼部持續的疼痛與炎癥刺激會使牛羊精神萎靡,采食減少,抵抗力進一步下降。
關節炎致使關節腫脹、疼痛,導致牛羊行動困難,不愿走動,而長期臥地又易引發褥瘡等繼發感染。關節的病變還可能影響骨骼發育,造成肢體畸形,使牛羊失去正常的活動能力。
對于幼齡牛羊,腦炎的發生是致命威脅。腦部神經組織受衣原體侵襲會引發神經癥狀,如抽搐、共濟失調、昏迷等,嚴重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與功能,導致生長停滯。多數患腦炎的幼畜預后不良,死亡率極高,即使存活也往往留下殘疾,給養殖場造成極大損失。
2.3 危害公共衛生安全
鸚鵡熱衣原體能跨越物種屏障,造成人類和其他動物感染,因此從事牛羊養殖、屠宰、加工以及獸醫診療等一線工作的人員是感染風險較高的群體,如果在日常工作中防護措施不到位,衣原體便有可能通過呼吸道、眼結膜或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人類患上鸚鵡熱后初期癥狀類似流感,表現為高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等,隨著病情發展,可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若救治不及時,將危及生命。
3 "牛羊衣原體病的綜合防控措施
3.1 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場選址、布局要嚴格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的要求,羊舍、牛舍的建筑結構應符合牛羊的生物學特性,具備良好的保暖、防暑、通風和采光條件,可減少牛羊因應激而誘發疾病的風險。
飼養過程中要提供優質、全價的飼料,確保飼料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滿足牛羊不同生長階段和生產性能的需求,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同時保證飼料和飲水無污染。
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合理控制飼養密度,定期對牛羊進行驅蟲、健胃等保健措施,增強體質,預防寄生蟲感染等繼發性疾病。同時,加強對牛羊的日常觀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每天定時巡查牛羊的采食、飲水、精神狀態和糞便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牛羊在轉群、運輸、免疫接種、氣候變化等應激條件下,免疫力會下降,易感染衣原體。因此在轉群或運輸前,應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如提前禁食、飲用電解多維水;運輸過程中,確保車輛通風良好、行駛平穩,避免過度擁擠和顛簸;到達目的地后,給予牛羊適宜的環境和飼料,使其盡快適應新環境。在免疫接種時,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操作,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方法,避免因免疫應激引發疫病。對于氣候變化,尤其是季節交替、氣溫驟變時,提前做好圈舍的保暖或防暑措施,如增加墊料、調整通風設備等,維持圈舍內溫度、濕度適宜,降低牛羊的應激程度,減少衣原體感染風險。
3.2 嚴格檢疫與監測
牛羊引進前要對供種場或來源地進行全面調查,詳細了解當地牛羊疫病流行情況,確保無疫情。在牛羊調運時,嚴格產地檢疫,結合衣原體病原學與血清學檢測,檢疫合格且出具相關證明后方可啟運。到達養殖場后隔離觀察30 d,再次檢疫確認健康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
養殖場建立定期疫病監測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計劃。按照不同季節、牛羊生長階段以及疫病流行特點,合理安排采樣時間與數量。例如,在春秋疫病高發季、配種前后、幼畜斷奶期等關鍵節點,加大采樣密度。監測樣本類型多樣化,包括血液、乳汁、糞便、羊水、胎盤等,以全面反映牛羊群體的感染狀況。除了傳統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還可結合現場快速檢測技術來及時掌握疫病動態。一旦發現檢測結果異常,如抗體陽性率突然升高、病原檢測呈陽性等情況,應立即啟動預警機制,深入調查,分析原因,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疫情報告與處理流程必須規范、迅速。一旦發現牛羊出現疑似衣原體病癥狀,如流產、肺炎、結膜炎等,要立即向當地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報告。報告內容應詳細準確,便于動物疫病防控機構接到報告后迅速組織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與采樣檢測,以確診疫情。確診后,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對疫點采取封鎖措施,嚴禁牛羊、車輛、人員進出;對疫區和受威脅區內的牛羊進行緊急免疫接種、預防性投藥,同時加強消毒、監測工作。對病死牛羊嚴格按照無害化處理要求,進行焚燒、深埋等處理,防止病原體擴散傳播,確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3 免疫預防
免疫接種是預防牛羊衣原體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國內已有多種針對牛羊衣原體病的疫苗可供選擇。羊用疫苗有羊流產衣原體滅活菌苗,該疫苗免疫效果較為可靠,能有效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預防母羊流產及羔羊感染,免疫程序一般為配種前1~2個月對母羊進行首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3 mL,間隔3~4周后進行第二次免疫,劑量相同;公羊每年免疫2次,間隔3~4個月,可有效減少公羊帶菌與傳播風險。牛用疫苗常見的有牛流產衣原體滅活疫苗,懷孕母牛在產前2~3個月免疫一次,肌內注射5 mL,犢牛可在6月齡首次免疫,同樣肌內注射5 mL,之后每年免疫一次,能顯著降低母牛流產率與犢牛發病率。
新型疫苗研發也在不斷推進,亞單位疫苗、核酸疫苗等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亞單位疫苗選取衣原體的關鍵抗原位點,如主要外膜蛋白(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MOMP)等,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反應針對性強的優勢;核酸疫苗可誘導機體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協同作用,但其穩定性、免疫效力優化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免疫效果評估可通過定期檢測牛羊血清中的衣原體抗體水平實現,一般在免疫后2~3周采血檢測,采用ELISA等方法。若抗體效價達到一定標準,如ELISA檢測抗體滴度≥1∶16,則表明免疫成功,羊群或牛群獲得了有效保護。若抗體水平未達標,需及時查找原因,如疫苗保存不當、接種方法有誤、個體免疫抑制等,采取重新免疫或加強免疫等措施。
3.4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衣原體病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選用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減輕臨床癥狀。如口服或肌內注射10~20 mg/kg的土霉素或四環素,2~3次/d,連用5~7 d,但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二重感染等不良反應,還會在動物體內殘留,影響畜產品質量,因此需嚴格按照規定劑量與療程使用。
氟苯尼考相較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而言高效且毒性低,能抑制衣原體蛋白質合成,可肌內注射15~20 mg/kg,1~2次/d,連用3~5 d。
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氟喹諾酮類藥物能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細菌拓撲異構酶Ⅱ)的活性,從而阻礙細菌DNA復制,近年來在牛羊衣原體病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增多。這類藥物抗菌譜廣,對革蘭陰性菌和陽性菌以及衣原體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使用5~10 mg/kg恩諾沙星肌內注射,1~2次/d,連用3~5 d。但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會影響幼齡動物軟骨發育,在犢牛、羔羊等幼畜上使用時,需權衡利弊,遵循醫囑,嚴格控制劑量與用藥時間。
在進行藥物治療時,應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依據病畜的臨床癥狀、體重、年齡等因素,精準選擇藥物與合適的給藥途徑,嚴格控制藥物劑量、療程,防止藥物濫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病畜的病情變化,若用藥3~5 d后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更換藥物或聯合用藥,同時注意藥物配伍禁忌,避免因藥物相互作用而降低療效或增加毒性。此外,為減輕機體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可配合使用一些輔助藥物,如維生素C、電解多維等,增強病畜機體抗病力,促進機體恢復。治療結束后,還需按照規定的休藥期停藥,確保畜產品安全,避免藥物殘留超標。
3.5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防控牛羊衣原體病的關鍵防線,涉及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消毒工作務必做到全面、規范、定期。可選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按工作濃度配制,每周噴霧消毒1~2次,確保飼養環境全覆蓋,殺滅可能殘留的衣原體。在疫病高發季節或養殖場周邊出現疫情時,消毒頻率應提高至每天1次。人員進入養殖場時需更換工作服、鞋,并經紫外線照射、噴霧消毒,外來車輛要全面噴灑消毒劑,尤其是輪胎、底盤等部位,確保消毒徹底。
病死牛羊無害化處理。一旦確診,病死牛羊應選擇專用焚燒爐或在空曠場地進行集中焚燒,確保尸體完全化為灰燼;深埋時,挖掘深度應不低于2 m,坑底撒上生石灰,放入尸體后再覆蓋一層生石灰,最后用土填平壓實,并做好標記,防止被挖掘暴露,避免病原體擴散。
控制傳播媒介。蜱、螨等吸血昆蟲以及鼠類、鳥類等動物可能攜帶衣原體,傳播疫病。養殖場應對周邊環境定期開展滅鼠行動,設置鼠夾,投放鼠藥(避免牛羊誤食),堵塞鼠洞,清理雜物,減少鼠類棲息場所。夏季可在圈舍內外噴灑驅蟲劑,安裝紗窗、紗門,防止蚊蟲進入。定期檢查牛羊體表,發現蜱、螨寄生應及時采用藥物噴淋、藥浴等方式清除,降低媒介生物傳播疫病的風險,全方位保障養殖場生物安全。
4 "小結
牛羊衣原體病作為一種危害嚴重的人畜共患病,對牛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應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檢疫與監測,合理使用疫苗,科學評估免疫效果,選擇高效、低毒藥物治療,嚴把生物安全關,全方位保障牛羊養殖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