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力進階是以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方式。學力進階視角下的習作觀察力培養是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重點。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將循證教學的理念融入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從課例循證、家校循證、融合循證和生活循證四個角度進行任務設計,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將觀察力充分運用到習作學習中,提升習作素養。
關鍵詞:習作觀察力;學力進階;思維;習作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能用便條、簡短的書信等進行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在指向兒童學習認同的“學力課堂”建設研究中,觀察力是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具備的優秀能力,也是小學生必備的寫作素養。在學力進階背景下的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創設進階性驅動任務,豐富過程性實踐操作,從多角度、不同層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豐富學生的寫作靈感和素材來源,促進其習作素養的提升。
一、習作觀察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厘定
觀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動地考察事物并善于發現事物各種典型特征的知覺能力。習作觀察力是學生在習作中能夠主動觀察人、事、物,并逐步學會由外在表象到內在邏輯的層次關系,將有意或無意觀察到的事物描述清楚。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觀察”單元,本冊書中的很多語言文字實踐活動緊扣“觀察”。新課標對思維能力的“總體目標與內容”表述為: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其中,關于第二學段“表達與交流”的闡述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這個闡述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的要求不謀而合。
新課標在三至六年級習作目標中都提出了對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的要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非常重視觀察能力的訓練,涉及觀察能力訓練的習作就有11篇,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寫人、寫景、狀物,觀察能力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要想有內容可寫,有材料可用,也離不開觀察。從教材中觀察內容的安排來看,在三年級習作訓練的基礎上,四年級學生要想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就要進行連續觀察。教材在四年級上冊安排了一個連續觀察單元,要求學生學寫觀察日記,“主要是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還可以寫一寫觀察時的過程,觀察者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感受不敏銳,頭腦中就無法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要寫好作文,最重要的秘訣是要熱愛生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好的文章是觀察出來的,觀察力強的學生,不僅能做到準確、細致,更能夠做到多角度、多層面。
作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想象力和聯想力是學生作文的基本能力。但是,想象和聯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發端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學生只有處處留心觀察,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進而形成想象力和聯想力。習作觀察能力是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前提。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只有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提升觀察力,才能進一步培養其想象力和聯想力。
二、學力進階視角下小學生習作觀察力的培養策略
教師可以將循證教學的理念融入語文習作教學,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筆者嘗試從課例循證、家校循證、融合循證和生活循證四個角度進行任務設計,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將觀察力充分運用到習作中,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
(一)課例循證:進階性任務驅動
以教研組為單位的觀察任務推進,先要有課例循證。筆者所在的教研組選擇了《爬山虎的腳》作為觀察課進行循證分析,在不斷打磨課的過程中,凝練了以“連續細致觀察”為主題的進階性驅動任務。我們將本課教學活動歸納為:活動一,眼力比拼,明確觀察主題。活動二,回顧課文,了解觀察內容。活動三,細讀段落,感受作者的觀察之細、表達之準。活動四,對比資料,初步學寫觀察記錄。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抓住“連續細致觀察”這個點,從小到大設計觀察任務,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力。
(二)家校循證:觀察前置性準備
1.整合家校資源,豐富學生觀察素材
教研組向學生家長推送了一則任務啟動通知,將觀察的具體任務進行細化,征集家長建議,以更好地輔助學生完成觀察。
第三單元是一個連續觀察單元,家長可以提供學生喜歡的植物、小動物等,為連續觀察學習做好準備。沒有仔細地觀察,就寫不出靈動的文字。家長可以鼓勵學生用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周期,選擇一個觀察對象,關注它的變化(長短、大小、顏色等)。觀察對象可以是大蒜等水培植物,也可以是小動物,還可以是月相等。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家長就可以鼓勵他們拍一拍照片、畫一畫圖片,做一些文字記錄等。兩周或者更長的時間以后,學生還可以撰寫觀察日記,并在班級內交流分享展示觀察記錄。
2.同伴互助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意識
教師可以作為學習個體加入互助學習,將收集、匯總到的有關學生連續、細致觀察的文字圖片發進群相冊,方便學生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其中,差異性的資源也可以彌補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由于每個年級的平行班級有很多,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做好成員的資料整理收集工作,利用群相冊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在平行班級中分享。每當出現一個相關話題時,學生應及時地收集相關資料,教師則將合適的內容上傳至對應相冊,以便學生進行觀察資料的序列化整理。
3.表格記錄推進,構建學生觀察網格
教師可以繪制表格,請學生登記觀察的對象。一是方便學生互相學習交流彼此的觀察對象;二是防止學生出現遺漏觀察的情況,由于學生年紀尚小,因此觀察是對學習毅力的考驗,也是對耐心的培養;三是防止學生出現觀察著就遺忘觀察對象的現象,當學生出現遺忘時,教師可以適時地補充與提醒。
(三)融合循證:觀察過程性指導
1.審美表達:堅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事物明顯的變化容易被學生發現,而細小的變化卻不容易被捕捉。學生在觀察時往往會忽視事物的細枝末節。教師研討時要從教材出發,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習得觀察方法。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學生通過討論發現葉圣陶爺爺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爬山虎的腳上,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對爬山虎腳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最為細膩的觀察,還帶來了爬山虎的實物。這樣,學生真正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秘密,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并在探幽察微中捕捉細節。
2.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
教師邀請學生把自己的部分觀察對象帶到課堂上進行具體地指導,引導學生確定觀察對象后,鎖定觀察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調動起身邊的資源,如三年級就觀察過操場邊的香樟樹、教學樓前的雞爪槭、樓與樓之間的桂花、校門口的銀杏樹。教師應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在校園的某種植物上,看看它在這個季節的變化。其中,“校花”花開花落的過程很吸引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教室內開辟“班級生物角”,開展“綠色種植”“發豆芽”等活動,讓學生比一比誰是“種植高手”,促使學生在“玩”中學會觀察。
學生可以將所觀察的、活的植物帶來到學校來養護,如果不帶到學校,也可以用手繪的方式勾勒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要充分利用跨學科中的教學資源,如科學課中通過觀察自然現象預測天氣變化、觀察蝸牛的爬行軌跡及美術課上對銀杏葉寫生的過程進行觀察等。
學生每天都應進行觀察和記錄。在開始觀察時,可以植物為對象,它的變化非常細微,所以對學生的耐心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一顆紅豆、一把青菜、一頭大蒜,它們的萌發對學生而言都算得上是生命的奇跡。學生用文字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用真誠呵護生命的成長,還可以與大家分享一部分觀察日記。此外,教師的過程性評價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來說也很重要,教師肯定的目光,一連串的五角星榮譽,飽含感情的示范性朗讀,都是對學生最好的褒獎。
3.立足教材:鼓勵學生創作連續性觀察日記
學生真實的文字,匹配上簡筆畫,這個過程是跨學科活動的一個很好的嘗試。文學性、科學性、審美性都在學生每日的觀察中不斷被記錄。觀察日記可以使原本簡單的語文學習內容變成豐富的生命日記。在一則小小的日記中,短短的三言兩語變成涓涓細流,變成對生命的謳歌。觀察日記的連載也印證了學校的育人理念——看見兒童成長的樣子。此外,用小手記錄的是生活,更是帶著學生尋找自我、迸發出學習毅力的媒介。
在觀察的實踐和探索中,筆者所在的教研組通過討論發現,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好的習慣需要從幼兒園或小學第一年開始加強培養。事實上,小學中年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為觀察是學生獲取習作素材的依托。為此,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中年段反復強調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觀察習慣的培養。觀察是推進四年級習作訓練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布置觀察任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變化,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會有所發現。教師要讓學生就生活中的現象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觀察的動力、學習的能力和對文字的創造力都能得到長足的培養。
連續觀察所用的時間比較長,在連續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激發學生觀察的動力。如果反饋的時間拖得過長,學生觀察的熱情就會逐漸消退。教師在晨讀或語文課前三分鐘設計“我是小小觀察員”活動,請學生就最近觀察的發現進行展示,鼓勵學生圖文并茂地介紹,并在交流碰撞中體會觀察的無窮樂趣。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在班級曬一曬學生的觀察日記,哪怕只有一點可取之處,都應給予積極肯定,以激勵學生繼續觀察并完成日記。寫觀察日記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觀察和寫日記的習慣。單元習作的完成是開始,不是結束,為了讓學生繼續把日記寫下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個人觀察日記集、班級觀察日記集,并通過班級群等平臺推出日記,感受寫觀察日記的意義,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生活循證:靈活性遷移運用
1.以批注指導學生進行碎片化觀察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以童年的回憶為主題的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批注的形式來記錄心情。抽象的心情通過被學生文字具象化,變得直觀可感。打開各種感官可以幫助學生調節觀察心情,充分利用每一種感官帶來的賞心悅目的感覺,體驗每一種感官帶給我們的歡快而又美好的細節。
2.以游戲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單元的習作訓練指向童年游戲,這一訓練也離不開學生的觀察。學生在習作時,只有先真正地玩起來,才能有效記錄下來。由“觀”到“察”,朱自清先生認為,觀察時要“拆開來看(全面觀察、分析),拆穿來看(思考事物特點、本質)”。為此,教師應注重學生對事物的感受、想法,并引導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綜合運用想象和聯想。
3.以生活情境營造觀察氛圍
(1)冬至實踐活動:九九消寒圖
自冬至日開始,每天畫一筆,九九八十一天以后春暖花開,四年級的學生可以用畫筆記錄其中每一個日子。他們還可以為九九消寒圖配上《雪梅》《墨梅》《竹石》《青松》等詩句,用日記的方式記錄每一個平淡又美好的日子。一個竹節、一片花瓣、一個糖葫蘆,都是在記錄九九八十一天。學生在觀察原圖“梅花”后,還創造性地想象出竹子、冰糖葫蘆等美好的事物,用以表達他們對春暖花開的期待。
(2)觀察家務勞動
在家務勞動的記錄中,關于“掃”“擦”等詞語,學生加以觀察以后,發現“原來掃地的時候,我們會默默地抹去額角的汗珠,會揉揉酸疼的背,會捏起掃帚上的發絲,會捋平皺皺的被角”。學生發現在家務瑣事中藏著無窮的智慧和財富,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有的學生觀察后發現做飯是最有人間煙火味的事之一,因為做的方法可以如此豐富多變。生活需要細節與品位,美好的生活從打掃衛生開始,愛生活、愛勞動……學生在用心觀察、用筆記錄中將生活變為看得見的美好。
(3)書信的學習
第八單元的書信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與其他地區學校的班級進行結對,整班互相書信往來,幫助學生真正明白:古時候車馬很遠,書信很慢。在等待中,學生逐漸了解:書信的內容要想讓人印象深刻,源自平時細致的觀察、細膩的筆觸;仔細地書寫才能讓書信好友了解我們玩的游戲、我們觀察的植物、我們的校園生活。
在學力進階背景下的習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尤為重要。學生的整體思維和局部思維都需要觀察力,無論是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思維發展都包含在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之中。觀察力正是兒童習作思維訓練的基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靈活創設進階性驅動任務,豐富過程性實踐操作,從多角度、多層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指導學生不斷豐富寫作靈感和素材來源,從而促進學生習作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朱萍 . 我的兒童習作教學觀[J]. 小學語文教學,2019(9).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