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增加了“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強調了“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師應了解“教—學—評”體系中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意義和作用,使教學評價的設計理念與核心素養導向保持一致、教學評價標準與學業要求保持一致、教學評價方式與教學內容和方法保持一致?;谝陨稀叭齻€一致”的原則,教師應綜合傳統的紙筆測試評價、表現性評價、訪談交流式評價,設計“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任務,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小學數學;評價設計;核心素養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在前言部分闡述了5點主要變化,變化之一就是“增強了指導性”,具體體現為針對“內容要求”提出了“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在“學業要求”部分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由此可見,“教—學—評”一致性既是新課標對教材編寫和考試評估的宏觀要求,也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微觀要求。只有在課程、教材、教師三個關鍵環節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才能確保新課改中提出的核心素養落地、落實。從這個維度分析,“教—學—評”一致性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本文將從教師教學實踐的微觀視角闡述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評價設計過程。
一、教學評價在“教—學—評”一致性體系中的作用
(一)使教學評價的反饋和調節作用得以更好發揮
在“教—學—評”一致性體系中,由于“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選擇”與“教學評價跟蹤”之間的鏈條式銜接更加緊密,教學評價的反饋和調節作用得以更好發揮。這種緊密的銜接使得教學評價能夠更清晰地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為教師提供了可靠的調整依據,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三年級學生認識周長時,以往的教學評價更關注考查學生熟練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計算的情況。而在“教—學—評”一致性體系中,增加了讓學生經歷用直尺和圓規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同一條直線上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感知線段的可加性,知道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在教學評價方面,除了考查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還要考查測量圖形的周長,要求學生在解決圖形周長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逐步積累操作經驗,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幾何直觀。
當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緊密相連時,教師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預期的知識和技能,是否理解了核心思想方法,這有助于教師準確評估教學效果。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準確地判斷哪種教學方法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哪類過程設計更能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從而幫助教師在未來的教學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二)使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指揮作用得以更好運用
教學評價在“教—學—評”一致性體系中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和指揮作用,它不僅可以檢驗教學效果,還能反向影響教學目標的設定。新課標為教學評價帶來了新引領,它不僅明確了“學業要求”,更對學生的核心素養作出了具象刻畫,這使得教學評價不再是單一的成績考核,而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綜合素養評價。教學評價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應以目標為導向,緊密圍繞學生素養的提升來設計評價內容。例如,在低年級“數的運算”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之外,還應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要關注推理意識的發展。這樣的轉變意味著,評價不再僅僅關注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是深入學生的思維層次、創新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多個維度。評價導向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目標設定就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種以目標為導向的教學評價,無疑會更好地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它將引導教師和學生朝著更有效、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路徑前進。
二、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設計原則
(一)教學評價設計理念要與核心素養導向保持一致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評價設計原則,首要的是教學評價設計理念要與核心素養導向保持一致。這一原則強調的是在設計小學數學的教學評價時,教師應當緊緊圍繞學生所需發展的核心素養來進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例如,在“數與運算”的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簡單的計算和公式應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在設計評價任務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對算理的考查及對不同類型運算之間關系的考查,來檢驗學生是否形成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二)教學評價標準要與新課標中的“學業要求”保持一致
新課標中的“學業要求”部分詳細描述了學生在不同階段應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以及應形成的數學思維和方法。這些要求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數學教育的期望,也是評價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依據。例如,新課標在“數的運算”方面要求學生能進行簡單小數和分數的混合運算,但是不超過三步。然而,實際的教學評價中,有些教師設計了繁瑣的混合運算題目,這類題目往往計算步驟復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結果容易出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運算不僅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還可能讓他們降低學習興趣。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評價方式往往忽略了對算理、算法的理解。算理和算法是數學運算的基礎,只有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學生的運算能力、代數推理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三)教學評價方式要與教學內容和方法保持一致
在“教—學—評”一致性體系中,教學評價的方式應當與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和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吻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能需要不同的評價方式,以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針對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采用傳統的紙筆測試來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和算法的掌握情況,這種方式能夠直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對于探究式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表現性評價,給學生一個實際問題,觀察他們如何分析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并實施。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設計案例
(一)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1.新課標要求
【內容要求】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學業要求】知道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能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解決簡單問題。
【核心素養表現】量感幾何直觀。
2.教材呈現
(1)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相關內容呈現:
【設計解讀】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三角形三邊關系放在同一課時,目的是運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基本事實來推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相關內容呈現:
【設計解讀】通過描出最短路線,讓學生體會“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需要將兩個具體位置抽象成兩個點,在“描”和“量”中,體會“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基本事實。
3.評價設計
【評價任務一】學校的校門到教學樓的樓門間有一條蜿蜒的小路,小路周圍鋪滿草坪。同學們為了便利常常走“近路”,這樣就會踩踏草坪。學??紤]學生的通行需求,決定將這條小路重新改造,設計出從“校門”到教學樓“樓門”最近的一條路,請你在下圖中設計出從“校門”到教學樓“樓門”最近的一條路,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并且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往的評價大多都是單純的概念考查,如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兩點之間, 最短”,這樣的考查忽略對這一基本事實數學本質的理解,淡化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評價任務二】測量班級兩名同學的座位間的距離,并試著在圖紙上畫出示意圖,標注距離。
【設計意圖】學生對兩點間距離的理解常常忽略其“長度”屬性,部分學生會誤認為“兩點之間的線段”就是“兩點間的距離”。因此,讓學生動手測量就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深刻體會“距離”的含義,培養量感。同時,學生還可以經歷將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過程,發展幾何直觀。
(二)2,3,5倍數的特征
1.新課標要求
【內容要求】知道2,3,5倍數的特征。
【學業要求】能找出2,3,5的倍數。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自然數的所有倍數。
【核心素養表現】數感。
2.教材呈現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相關內容呈現:
1.按要求填寫數字。
(1)□□兩個數位上的數相同,并且是5的倍數。
(2)" 3" 5 □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3)□□□ 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最小三位數。
2.媽媽在花店買了一些馬蹄蓮、玫瑰和郁金香,店員說媽媽應付87元。按照馬蹄蓮10元/枝,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的價格計算,店員說得對嗎?
【設計解讀】前一題為利用“2和5的倍數的特征”直接解決,鞏固對其倍數特征的掌握。后一題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3,5,10倍數的特征”解決問題。同時,該問題還需要學生觀察情境圖,提煉數學信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相關內容呈現:
1.在下面的數中圈出5的倍數,并與同伴交流你是怎么判斷的。
2. 食品店運來85個面包,如果每2個裝一袋,能正好裝完嗎?如果每5個裝一袋,能正好裝完嗎?為什么?
3. 把下列數按要求填入圈內。
4. 口袋里有分別寫著0~9的十張數字卡片。摸出幾,可以和“5”組成2的倍數?摸出幾,可以和“5”組成5的倍數?
【設計解讀】第1,3,題均為直接利用“5的倍數的特征”進行直接判斷。第2題是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利用“5的倍數的特征”來解決。第4題是圍繞“2和5的倍數的特征”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
3.評價設計
【評價任務一】如圖,這箱里總共可能有( )支鉛筆。
A. 36 B. 48 C. 60 D. 84
【設計意圖】在真實情境中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鍛煉學生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這樣的問題設計,除了考查“5的倍數特征”,還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情境中培養推理能力,發展量感。
【評價任務二】判斷一個數是不是5的倍數,為什么只看個位數就可以?試著解釋說明。
【設計意圖】學生不但要掌握知識,更要懂得知識背后蘊含的數學道理。此題重點考查學生對“倍數特征”原理的理解,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決,發散數學思維,提升代數推理能力。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特征原理,才能遷移探索其他數的倍數特征,這也為初中的代數推理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崔允漷.“教—學—評”一致性: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之關鍵[J].中國基礎教育,2024(1).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