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神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庫,孕育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兒童越早接觸這些鮮活的文化印記,對其一生的影響就越深遠。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正確認識神話類文本的教學要義,依據神話文本特質,發展兒童的敘事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詩性思維;緊扣神話文本語言,創設文化的感知場、理解場、實踐場和審美場。如此,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落實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神話類文本;文化自信;思維能力;文化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提出,要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中國神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庫,它記錄了先祖們面對自然生活留下的智慧足印,孕育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凝聚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淀、融匯、發展而來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源。兒童接觸這些鮮活的精神文化,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神話類文本教學,依據神話文本特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文化自信同構共生,能夠落實語文以文化人的課程育人功能。
一、神話類文本的教學要義
神話中原始的思維、傳奇的人物、奇幻的情節等與兒童的認知存在著天然的契合,神話人物高尚的品質和頑強奮斗的精神浸潤著兒童心靈,給兒童以智慧的啟迪和審美的享受。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專門編排了神話主題單元,意在引導兒童感受神話的神奇,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神話,永久的魅力,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語文要素為:“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展開想象續寫故事”。“了解”是基于故事邏輯,對故事內容進行提煉和整體把握;“感受”是通過感官、情感、思維等途徑對神話中的人物及神奇景象所產生的認知體驗。依據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教學時應考慮中華文化的大背景,根據神話文體特點建構思維訓練和文化自信培養的場域。
(一)把握故事特征,理解神話思維
神話是我們先祖在思考與探索自然時結合自己的想象而產生的,反映天、地、人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聯系,體現“天地萬物一體”的思想,具有故事性、想象性等思維特點。兒童的思維仍處于發展階段,兒童喜歡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喜歡無拘無束、天馬行空,渴望突破自我,實現超現實的冒險和成長,這與神話中原始先民的思維極其相似。教師可以把握神話故事特征,給予兒童充分想象與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兒童借助神話文本的節奏和張力去想象與憧憬,幫助兒童理解神話思維。
(二)品讀故事細節,解讀神話精神
文化在促進兒童道德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中國神話故事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故事中的人神形象、奇妙情節、觀點思想,無不記錄著我們祖先的品質、意志與信仰,影響和塑造著中華兒女的精神魂魄。其中,神話人物自強不息、敢于抗爭、無私奉獻、善于創新的精神,是激發和培育兒童情感的重要力量,能夠促進兒童道德品質發展。
(三)講述故事內容,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神話不僅是文學的產物,更是文化的傳承。通過學習神話,兒童可以了解到我們祖先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和想象,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借助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可促進神話故事與現實世界的連接,實現文化的再生產,豐富中華文化符號的內涵,進而塑造和強化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培養其文化自信。
二、借助神話類文本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
在神話類文本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能深化學生對神話的認識,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創新性和深刻性。
(一)在凝練概括中培養敘事思維
凝練概括是幫助學生習得神話故事的敘事結構、敘述方式及敘事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借助凝練概括訓練學生對故事的整體把握能力,幫助學生厘清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教學《盤古開天地》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初步閱讀,了解故事內容;然后,依據盤古“為什么開天地”“怎么開天地”“最后結果如何”等問題作簡單描述;最后,串聯結合,形成對故事的整體概括。通過梳理單元內的神話故事后,學生會發現這些故事都有著相同的敘事思維。掌握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敘事能力的培養,為其后續講述故事打下基礎。
(二)在創造講述中培養發散思維
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將神話故事比喻為“英雄的旅程”,即英雄在日常活動中,帶著冒險精神進入全新的神奇領域,與多種奇幻力量相碰撞,最后取得勝利,造福人類。教師可以借助神話故事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發散思維訓練。例如,在教學《女媧補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對角色的理解和感受,圍繞文本的“空白點”,進行創造性講述,借助問題支架,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心,想象女媧補天的不易,感受女媧的英雄形象。
(三)在情節辨析中培養辯證思維
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人性”與“神性”相統一的特點。學生學習神話故事,不僅要體會其中奇特的想象,還要思考、辨析、理解神話故事里的精神,感受神話的魅力。教師在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故事內容之后,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認知,使其感受神話故事“人神合一”的特點,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精神價值。
(四)在想象創寫中培養詩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神話的文體特征,讓學生借助神話的“言”與“意”,利用自身的生活體驗創寫神話故事,獲得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形成對神話詩性思維的體認。例如,在《盤古開天地》中描寫盤古“化身萬物”這部分,文字優美,想象奇特,內容感人。文本采用總分結構、排比方法,以對仗的句式、長短的變化,呈現了神話的詩性思維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品悟、體會,感受神話語言的詩性表達,并進行拓展仿寫訓練,使其形成個人的詩性思維。
三、緊扣神話類文本語言培養兒童文化自信
神話類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承載著先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文化符號和文化象征的意義。這是活的民族基因和民族圖騰。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兒童傳講神話故事,培養神話思維,還要在神話文本的品讀鑒賞中引導兒童從文學走向文化,感受文本語言背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命脈,發揮神話故事的文化教育價值。
(一)潛心閱讀,感受神奇,生成文化的感知場
神話類文本教學要基于神話“神”的核心特質,抓住神話的“神圣性”特點,引導學生以“尋找神奇”為線索開展閱讀活動。教師可設置主導型學習任務“你從文本哪里讀出神話的神奇”,聚焦神話中的神奇形象、神奇情節、神奇本領、神奇語言等因素,引導學生在審美鑒賞中感知中華文化。
1.了解神話中的神奇形象
神話中的神奇形象可以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創造力和道德觀念。通過分析和探討神話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神話中“神”的形貌都有神奇的特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單元“快樂讀書吧”,以“尋找神奇”“繪畫神奇”“講述神奇”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使其多角度感受先祖豐富的想象,為后續的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2.感知神話中的神奇情節
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感知神話中的神奇情節,以豐富學生對神話故事的認知。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這一目標。例如,讓學生反復閱讀神話故事,在閱讀中分析事件,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神話故事情節的瑰奇與想象的豐富。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形式和多個梯度的朗讀環節,引導學生在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中,疏通難讀字詞,整體感知內容,品味關鍵語句,體悟文章感情。此外,教師還可引領學生邊讀邊想象,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再現神話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神話的要義,豐富神話的內涵。
3.感受神話中的神奇本領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神話中“神”的神奇本領時,可通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來實現。教師應為學生搭建想象的橋梁,讓學生在聆聽講述、品讀感悟、想象對話中觸摸神話的“神奇”。例如,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抓住故事中的關鍵元素,如神力、神石、神漿、神龜、神功等,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神奇之處。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來領悟神話故事的神奇和寓意,感受其中的神奇色彩和語言運用。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神話的“神奇”表達,激發他們對神話故事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4.領略神話中的神奇語言
神話中的神奇語言是文化與想象力的體現,具有夸張的特點,其虛化的語言呈現的常常是飽滿的畫面,為讀者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神話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品悟其中的語言形式,逐步提升學生的言語感悟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獨特的語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多樣朗讀,借助朗讀將語言幻化為生動的畫面,使其體會神話的神奇。
(二)聚焦人物,品悟魅力,建立文化的理解場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鮮明,一般都是正義的化身,既擁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又有著豐富的情感和人性。聚焦神話人物,深入品悟,可以領略中國神話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1.繪制人物圖譜,進行聚焦式研讀
學生繪制神話人物圖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些人物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例?如,學完《女媧補天》的故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繼續搜集有關“女媧”的故事:女媧造人、女媧高媒、女媧制 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整理信息,繪制人物圖譜,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展示女媧的特征、功績。在繪制人物圖譜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神話人物。同時,創設單元習作情境:如果讓你與喜歡的神話人物度過一天,你想怎樣度過?將學生帶入神奇的神話世界。
2.緊扣關鍵詞句,進行拓展式聯讀
在《女媧補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默讀、圈畫找出女媧補天的關鍵詞句,抓住“撿”“燃”“煉”“補”等動詞,想象畫面、還原場景,揣摩人物想法,借助表演朗讀等方式感悟女媧煉石補天的神奇。通過多文本閱讀,學生深刻理解到女媧不僅創造了人類,還具有擔當精神。
3.把握核心價值,進行探究式深讀
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神話中的人物”進行主題探究式深讀,思考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為什么都是勇敢、頑強、無私的?先民們想要表達什么?從而深刻領悟中華民族深沉而自覺的歷史責任感自古有之,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早已融入血脈中。
經典神話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文化得以生發、滋養的沃土,這些精神和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重復、解釋,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價值,創新育人方式,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三)追崇英雄,關聯社會,沉浸文化的實踐場
自然生命的成長、自然事件的發生,從來沒有脫離過社會生活。神話提供一種以幻想的形象去表達生活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閱讀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沉浸文化的社會實踐場,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再創造。
1.聯系生活,走近現實中的“英雄”
在神話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近現實中的英雄,閱讀現代版“神話”,感受他們是如何把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變成“現實”的。例如,創造“中國天眼”的南仁東、填補“巡天探地潛海”技術空白的黃大年、“逐夢蒼穹、攬月九天”的航天人……他們為了理想和信仰,為了國家和人民,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書寫了壯麗的篇章,創造了當今世界的“神話”。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學習任務群,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了解英雄故事,開展“‘現代神話’故事會”,感受、理解中華文化的當代表達。
2.傳承基因,爭做新時代的“英雄”
神話的意義在于重構過去,立足當下,引導兒童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像神話人物般英勇無畏,頑強拼搏,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神話故事閱讀,教師要引導兒童弘揚民族精神,勇敢挑戰自我,爭做新時代的“小英雄”,創造現實版“神話”。
(四)鑒賞文明,辨析融合,開放文化的審美場
新課標在“文化自信”的表述中明確指出,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神話故事、神靈形象,他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提升文化審美與鑒賞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鑒賞各民族的文化,體會文化的多樣性,在辨析、融合中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當下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新形勢下的神話故事教學應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回應文化自信的時代需求,實現核心素養理念下經典文本的育人價值,培養兒童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形成對中華文化價值與文化生命力的積極認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傅璟璟.文體意識觀照下小學神話教學的策略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8.
[3]王憲昭.在古老神話中解讀中華民族文化自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04.
[4]萬桂紅.抓住民族神話特征 凸顯中國文化價值[J].語文建設,2022(8).
[5]許珍.統整思維下神話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2(12).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