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關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應用工具,思考如何應用學齡前兒童和AI共同的特征“學習與成長”賦能幼兒思維成長。我們發現通過算法思維游戲的形式,幼兒能在無計算機教學中理解算法原理,獲得基礎的數字經驗,進而促進他們數字素養核心能力的形成。本文以經典故事《小紅帽》為載體,以算法思維游戲的形式,應用AI前沿工具,設計了一條涵蓋多個環節的項目式學習路徑,旨在探索幼兒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游戲、參與、社交和學習的有效方式,豐富幼兒的數字經驗;通過游戲觀察和記錄分析幼兒在數字環境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養成路徑,以期為后續開展幼兒數字素養培養提供有力的實踐依據和參考。
一、游戲興趣源起
去年10月初一次晨間戶外活動時,楠楠將絲巾包裹在星星的頭上,然后用手勢一邊比畫一邊說:“請眨眼,請左轉,請微笑,您的人臉比對成功,請通過?!彪S后,幾名幼兒自發排起了隊伍,依次通過楠楠的人臉識別閘口,期間還興奮地談論在哪些場所遇到過人臉識別、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之后的閱讀時間,星星和宇宇在一起閱讀《小紅帽》。宇宇說:“小紅帽這么傻,為什么不用人臉識別功能看一看是奶奶還是大灰狼?!毙切钦f:“小紅帽還可以用聲音識別聽一聽是不是奶奶的聲音。”不久,又陸續有其他幼兒加入了討論。后來,教師也適時加入了幼兒的討論,開啟了基于AI技術應用的項目式學習旅程。
二、游戲設計觀察
(一)精讀繪本,梳理AI場景
幼兒在討論過程中,分別表達了可以應用人臉識別、聲音識別、路線規劃等AI功能幫助小紅帽識別大灰狼,從而避開危險。
(二)改編繪本,匹配AI功能
在教師的提示和幫助下,幼兒梳理了故事《小紅帽》中的多個場景,改編成了“AI魔法小紅帽”,并請機器人老師匹配了相關AI功能,詳見表1。
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對應表,我們將傳統故事與現代AI技術進行了巧妙結合,激發了幼兒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興趣。
三、游戲實踐觀察
(一)任務分工—— 分配角色
游戲設計確定了5個游戲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其特定的任務和職責,通過角色扮演,幼兒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AI技術。
主角1(小紅帽):參加所有場景的游戲,使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AI技術甄別大灰狼和奶奶;和媽媽一起規劃路線,挑戰大灰狼。
主角2(大灰狼):參加場景三、四、五、六、七,偽裝聲音、喬裝奶奶,和小紅帽開展追逃路線圖設計和技術實現。
配角1(媽媽):參加場景一,和小紅帽一起刷人臉并討論和記錄結果;參加場景二,和小紅帽一起討論和規劃從小紅帽家到奶奶家的線路。
配角2(奶奶):參加場景一,送小紅帽;參與場景五、六,進行人臉和聲音的識別。
配角3(樵夫):參加場景七,營救小紅帽,完成報警裝置的技術實現。
(二)實踐驗證 —— 技術實現
1.人臉和聲音識別
利用樂高積木中的AI模塊,幼兒通過以下步驟完成了人臉和聲音識別的技術實現。一是數據采集:使用現成繪本里的角色圖片,或者通過AI繪畫模型生成圖片,采集小紅帽、奶奶、大灰狼和媽媽的人臉數據。二是模型訓練:通過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將采集到的圖片和聲音數據輸入AI模塊中,訓練模型識別不同角色。三是實操驗證:幼兒通過模仿聲音和展示圖片,測試模型的準確性,并調整數據集以提高識別率。
2.巡線任務
該任務是本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基礎的角色識別后,我們需要幫助小紅帽規劃一條安全且高效的路線。地圖設計是實現巡線任務的關鍵環節,它不僅要符合故事情節的需要,還要滿足機器人運行的技術要求。設計過程要充分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既保持游戲的趣味性,又實現算法思維的培養目標。通過實踐和優化,幼兒能夠逐步建立起對空間、路徑和算法的基本認知。
(1)地圖設計
流程一:確定基礎框架
一是定關鍵點:使用特制的指令卡片在地圖上標記起點(小紅帽家)和終點(姥姥家)。二是建立坐標系:用黑色記號筆將空白區域劃分為等距的田字格,這樣的網格化設計有助于精確定位每個場景節點的位置,便于后續編程時計算移動距離和轉向角度,培養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
流程二:設計關鍵節點
一是障礙物區域:標記大灰狼可能出沒的危險區域,設置需要繞行的自然障礙(如大樹、石頭),在危險區域周圍預留足夠的安全距離。二是特殊地點:采摘野花和野果子的休息站,設置補給點和安全屋,預留與其他角色互動的空間。
流程三:路徑規劃
設計多條可選路徑以應對不同情況,在關鍵位置設置決策點,標注路徑優先級。
流程四:場景美化
一是視覺元素:用彩色筆添加森林、花草等景觀元素,設計醒目的路標和提示符號,注意保持路徑線條的清晰度。二是互動區域:設置故事情節相關的互動點,添加適合年齡的趣味性元素,融入STEAM教育元素。
(2)技術要求與注意事項
一是巡線機器人適配:要確保路線寬度符合機器人傳感器的識別范圍,路線轉角需要考慮機器人的轉向特性,在關鍵節點預留足夠的識別和反應空間。二是傳感器布置:需要分別使用光電傳感器(用于識別路徑和障礙物)、距離傳感器(檢測與障礙物的距離)、顏色傳感器(識別不同區域標記)。三是算法思維培養要點:包括邏輯思維(通過路徑規劃培養“If-Then”條件判斷能力)、優化思維(引導幼兒思考如何選擇最優路徑)、分步思維(將復雜路徑分解為簡單路段)、抽象思維(使用符號系統表達路徑信息)。四是教學引導策略:根據故事情節規劃線路,使用工具表編輯腳本后進行圖形化編程,通過巡線機器人開展追逃游戲,驗證地圖的路線是否安全。
3. 編程實現
一是使用圖形化編程工具:設計基礎運動指令,實現執行、轉向、避障功能。二是實際運行:調試傳感器參數,優化運行速度,完善錯誤處理機制。
4.報警裝置
利用樂高積木連接各類傳感器實現定距跟隨、顏色、聲音識別,營救小紅帽。任務情景實現路徑如下:
(1)啟動任務:小紅帽聲呼救觸發機器人任務啟動(聲音傳感器檢測)。
(2)路徑跟隨:機器人沿指定路線行進,檢測顏色標記(顏色傳感器);紅色標記:定位目標,停止前進并啟動報警器提示;藍色點:安全標志,停止報警并執行“營救任務”。
(3)定距跟隨任務:機器人完成任務后,在小紅帽附近保持定距跟隨。
(4)返回起點:機器人識別綠色標識(回歸路線),返回任務起點。
(5)任務總結:機器人完成救援任務開啟勝利信號(播放預設音樂或亮燈)。
(三)討論優化—— 成果合成
以上游戲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歷時兩個月。期間遇到了角色交換、AI模塊更新、新的小伙伴加入等挑戰,兩個游戲小組分別承擔了AI技術實現和角色形象設計的任務,經過3輪預演排練,合成了1.0版本的有聲電子書《AI小紅帽》。
(四)分組交流—— 成果展示
其他班級的教師和幼兒觀看了項目組的展示后紛紛要求加入“AI小紅帽”的游戲,至此游戲從一個班級延伸到了整個年級。到了今年3月,項目組已經應用AI工具,將游戲成果迭代到了2.0版本動畫版的AI游戲教學視頻“AI小紅帽”,并研發了相應的學習資源和操作材料包。
四、游戲經驗總結
經過兩輪游戲的實踐觀察,可以得到以下經驗:
在游戲中引入算法思維,讓幼兒參與游戲的設計、推進,在實踐中感悟和理解算法原理,能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多元學習模式,支持幼兒在無計算機教學中發展計算思維。幼兒在設計游戲過程中能鏈接日常生活場景,設計多樣化的主題;在游戲的推進過程中能大膽假設,演化迭代游戲場景;在游戲復盤時能自主進行認知加工,鏈接之前的游戲經驗,優化算法模型。
在路徑規劃游戲過程中,幼兒能通過抽象符號“↑”,完成對“→、←、↑、↓”四個方向的直行指令信息的高階加工,是值得推廣的新知加工模式。這個意外的觀察,說明大班幼兒已經能使用抽象符號表示方向,既簡化了記錄的煩瑣,也展示了認知加工能力的提升,這是高階思維的品質表現。
在游戲中應用最前沿的AI繪畫模型工具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豐富面向未來的數字經驗。下一步可以跟幼兒共同探討優化游戲記錄量表,進一步從兒童視角出發,可視化呈現幼兒的思維過程,還原游戲過程,觀察幼兒自主選擇學習模式和自我修正的過程,從而真正賦能幼兒的學習與成長。
基于AI模型與幼兒共同的學習與成長特征,如何應用AI最前沿的技術,提取幼兒游戲中有意義的經驗,搭建屬于幼兒自己的思維結構,賦能思維成長,我們邁出了第一步。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將應用AI智能進一步拓展學齡前兒童數字素養教學和策略支持的外延。
*本文系“基于AI的學齡前兒童‘學習與成長’核心經驗模式實踐與創新”(課題編號:2024ETC1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