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故事背景
植物園、花圃中,孩子們總能遇見新朋友——圓鼓鼓的西瓜蟲、采花粉的小蝴蝶、一群群的小螞蟻……每一次相遇,都會帶來驚喜和發現,引發熱烈的討論,甚至開啟一次探索,這里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探秘樂園。
丨我的蝸牛朋友
一天上午,雨后戶外散步時,孩子們在花圃中又有了新發現——小蝸牛。
然然興奮地說:“我發現了一只小蝸牛,它爬得好慢哦!”孩子們好奇地圍觀并討論起來。
“快看呀,兩只小蝸牛。”
“它們正在往葉子上爬呢!”
“它爬的時候,脖子伸得好長呀。”
“可愛的小蝸牛,我們一起回家吧,請你住進我們的自然角,讓我們來照顧你吧。”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把蝸牛捧在手心帶回了班級。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并且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小蝸牛順利住進了我們的班級自然角,孩子們開始了小蝸牛探秘記活動。
丨愛上小蝸牛
午餐后,孩子們來到了班級自然角,開始了他們的觀察和交流——
諾諾:“小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長長的線。”
賢賢:“這是它留下的黏液,可以幫助它找到回去的路。”
樂樂:“蝸牛向上爬的時候,脖子會伸得更長。”
然然:“快看,一只小蝸牛爬到另一只的身上了。”
小苒:“不知它喜歡吃什么呢?”
孩子們認真地觀察著,自由地討論著,驚喜地發現著……一段時間里,他們從植物園找到了許許多多的小蝸牛帶到班級,每天觀察蝸牛、照顧蝸牛,對蝸牛越來越了解。孩子們經驗的提升豐富了游戲內容,姿態各異的小蝸牛引發了他們動手制作的興致,紛紛用超輕黏土、筆、紙等各種材料,把對蝸牛的喜歡通過藝術形式表現了出來。
瞧,自然角里來了許多彩色的蝸牛。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和幼兒一起欣賞和感受美,不斷支持幼兒表現與創造。鼓勵幼兒觀察蝸牛的特征,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等描述,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小蝸牛的喜愛以及對蝸牛特征的了解,在創作中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整個過程中,幼兒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
丨蝸牛為什么會死掉?
周一早上,孩子們突然發現有兩只小蝸牛死掉了。
芊芊:“蝸牛怎么死掉了,是不是沒有水喝呀?”
喬喬:“它餓了,沒有東西吃吧。”
昊昊:“是不是悶死了?”
千語:“是不是在外面被曬的呀?”
孩子們很傷心……
“我們怎樣才能照顧好蝸牛呢?小蝸牛的生長需要什么呢?”教師的回應引發了孩子們對蝸牛更加深入的關心,增強了責任心。他們開始搜集資料,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答案。
孩子們通過網絡、書籍等資源找到答案,原來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班級自然角陽光充足,不適合蝸牛生活,于是孩子們將蝸牛搬到了教室的潮濕陰暗處。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孩子們的傷心是真情的流露,是自己情感的表達和抒發。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幼兒感受生命的獨特,尊重生命的規律,與小蝸牛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從而更加細致地照顧它們。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飼養活動,啟發他們探尋生命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支持他們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的過程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命所經歷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全過程。
丨小蝸牛喜歡吃什么?
調整了蝸牛的居住環境,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蝸牛的食物上: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對蝸牛的生長有影響嗎?
孩子們自主進行了分組,并在前一天離園前繪制了第二天的飼養計劃,按照計劃準備食物,第二天早上帶到幼兒園。
自主探究中,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發現——
安琪:“小蝸牛喜歡吃青菜葉,還喜歡吃包菜葉。”
笑笑:“它不喜歡吃菜梗的。”
諾諾:“小蝸牛還愛吃香蕉和胡蘿卜呢。”
涵涵:“知道嗎?它不喜歡吃芹菜、韭菜。 ”
孩子們將自己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調查表中,并在游戲后與更多的同伴分享交流。他們總結出蝸牛比較喜歡吃的食物有:甜食——草莓、香蕉、橘子等;蔬菜——白菜、萵苣、青菜、包菜、胡蘿卜,還有瓜果的皮、葉子和嫩芽;不喜歡吃芹菜、雜草、蔥、蒜、姜、韭菜、辣椒等帶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記錄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活動中,幼兒能夠專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提前制訂好飼養計劃,按計劃進行活動和觀察,嘗試在表格中記錄自己的發現,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最終發現蝸牛喜歡的食物。孩子們不僅獲得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丨小蝸牛有沒有牙齒?
伴隨著飼養活動的深入,孩子們產生了新的問題:蝸牛是怎么把蔬菜、水果吃下去的呢……它們和我們一樣也有牙齒嗎?孩子們將自己的問題再次記錄下來。
通過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找資料,孩子們知道了蝸牛也是有牙齒的,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牙齒的動物;還知道小蝸牛是雜食動物,但它不能吃含有鹽分的東西,它怕鹽;蝸牛一天要喂三次,可以在盒子下面墊上濕的紙巾,蝸牛拉過便便可以及時幫它更換,保持干凈的生活環境。原來,喂養蝸牛還要注意這么多問題。
為了更好地照顧蝸牛,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很多關于蝸牛的圖書,在《蝸牛的日記》里,孩子們發現了更多的蝸牛的秘密。
“五一”長假的前一天,孩子們在小蝸牛的家里鋪上厚厚的濕紙巾,放上洗干凈的青菜葉和蘋果片,幫助蝸牛順利度過長長的假期。5月5日早上,班里的孩子來得比以往都要早些,他們進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自然角去看一看小蝸牛,“老師老師,快看小蝸牛這次沒有死掉哦……”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5~6歲的幼兒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一次次活動的延續,一次次的觀察發現、討論交流,孩子們學會了與同伴分享經驗,懂得了聽取他人的意見,學會了主動思考、相互協商,通過多種途徑主動尋找答案,照顧蝸牛。整個活動中,幼兒不但收獲了知識技能,還培養了自信、友愛、主動探究、珍愛生命的良好品格,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計劃性。
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本次主題活動中,幼兒在多個領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
健康領域——觀察和捕捉蝸牛的活動,提高了動作協調性。
語言領域——喜歡與同伴一起交流、討論與分享,豐富了詞匯,能結合觀察到的現象理解或表達因果關系。
社會領域——在合作討論、互相幫助的過程中,能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積極、快樂地與同伴協商制定活動規則。
科學領域——通過對蝸牛的特征和飲食習慣的研究,初步了解其生態特征,加深了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親近自然,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朋友。
藝術領域——在手工創作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象和創造,感受到創造美的樂趣。
丨教師的思考
問題是幼兒開啟探索之門的鑰匙,也是其主動學習的基礎。在案例中,活動起始于幼兒日常活動環境里發現的蝸牛,并以此為契機,衍生出一系列問題以及相應的探索過程。整個探索過程中,孩子們積極地交流、熱烈地討論,發現問題時能主動嘗試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求答案,遇到困難、有實際需要時,也懂得向老師與父母求助。
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模式,“小蝸牛探秘記”活動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教師通過布置親子共同搜集、查找資料的任務,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游戲、學習,同時也為幼兒后續的進一步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為合作者、支持者以及引導者,教師珍視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認同并接納他們的想法。在日常的觀察、耐心的傾聽以及敏銳的發現過程中,適時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與幼兒一起探究、一起思考,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助力活動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