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 31日,教育部頒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均強調,必須嚴格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從而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
一、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小銜接問題歷來備受家長、教師乃至整個社會的深切關注,但遺憾的是:這一問題長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相較于以游戲和活動為主導的幼兒園生活,小學無疑是一個更為注重系統知識學習和行為規范培養的階段。幼兒需要從自由寬松的氛圍逐漸過渡到強調規則與紀律的課堂環境,同時也要面對作息時間調整、人際交往方式變化等一系列挑戰,這些轉變很可能給他們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不適應。
與此同時,每逢暑期來臨,各式各樣的教育培訓機構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許多幼兒園大班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將孩子送往各類培訓班,學習拼音、計算,甚至提前練字……這些做法在無形中增加了幼兒的學習負擔,與當前國家大力倡導的“雙減”政策背道而馳。
1.片面強調知識的過渡
據相關調查顯示,那些在學前階段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幼兒,入學初往往會展現出較為突出的學習能力。然而,當他們進入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后,這種優勢便開始逐漸減弱,到了二年級,學習下滑趨勢就更為明顯。研究表明,幼兒階段的個體在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方面尚處于不成熟的狀態,當他們通過提前的重復學習而獲得較好的學習反饋時,這種短暫的優勢可能會掩蓋潛在的問題,但隨著學習內容的新增,這些孩子在面對學習困難時可能會遭遇較大的心理落差,進而產生學習上的逆反心理。簡而言之,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實則是幼小銜接過程中一種錯誤的認知及教育方式。
2.家庭教育的隨意性和不科學性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如同一根無形的紐帶,始終貫穿于幼兒成長的始終,對幼兒的全面發展產生著深遠且不可估量的影響。審視當前的教育現狀,不難發現,部分家長在面對如何有效參與孩子教育這一復雜而重要的任務時,往往感到迷茫或力不從心。他們或是依賴于自己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或是僅憑直覺行事,更有甚者,僅僅依靠從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獲取的零散、未經系統驗證的教育信息來指導他們的教育實踐,這無疑增加了教育的隨意性和不科學性。在此背景下,放任式、期待式、盲從式等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便應運而生。
二、幼小銜接問題的應對策略
作為一名深耕小學教學一線的教師,筆者就幼小銜接教育向廣大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科學銜接不“搶跑”,從小培養好習慣
(1)行動力的訓練
基于課堂觀察的結果,我們發現部分學生做事能力較弱、效率低下且行為拖沓。例如:上課了才慢吞吞地從書包中拿出課本;體育活動時,即便老師已經明確布置了任務,他們仍磨磨蹭蹭、懶懶散散。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3歲之后,即初步具備了獨立行動的能力。這一時期家長便可以依據孩子的生理發展特點,開始著手培養其做事能力。例如:教導孩子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將臟衣服放到指定的衣物收納筐里。此外,家長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方式,與孩子一同參與整理歸納,以提升他們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理能力將逐漸得到提升。一般來說,孩子進入小學之時,應能自主整理書包、有序擺放個人物品,并參與班級的衛生打掃工作。因此,家長應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就注重培養其做事能力,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專注力的培養
在低年級段的課堂中,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問題頗為普遍。針對這一現象,家長若能從嬰幼兒時期便開始著手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往往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專注力的培養應當從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開始,通過逐步延長他們持續專注于某一任務的時間來鍛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玩單一的玩具開始,讓他們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并在此期間盡量不予以打擾。然而,鑒于孩子天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長時間專注于同一件事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因此,家長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通過巧妙的引導策略幫助他們堅持下去。
由于生理特點的限制,幼兒每次能夠保持專注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小時。因此,家長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段,讓幼兒在這些時間段內專注于做某一件固定的事情,從而逐漸養成專注的習慣,提升專注力水平。
(3)閱讀力的養成
閱讀在個體的終身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幼兒階段就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培養。家長可利用晚上睡覺前這一黃金時段進行親子共讀,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互動游戲,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另外,建議有條件的家庭能精心規劃一處寧靜且光線充足的角落作為讀書角,讓閱讀從小就融入孩子的日常,逐步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2.做好準備不焦慮,家校聯動“掃誤區”
(1)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
在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關鍵時期,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均會經歷顯著的轉變。在幼兒園階段,教師通常與幼兒形影不離,能夠及時介入并妥善解決幼兒所遇到的各類難題,彼此之間形成了極為緊密的聯系。然而,進入小學階段后,學生將面對班主任及多位任課教師的授課模式,遇到困難時往往需要依靠自己去應對,同時,同伴間的互動也悄然增添了競爭的元素。這一系列的變動,可能導致部分幼兒產生無助感、壓抑情緒乃至焦慮心態。對此,家長需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并適時進行心理疏導。
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家長首先應秉持樂觀平和的心態,逐步引導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傾聽他人,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懂得在必要時向他人求助,并理解競爭的意義所在。為了助力孩子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分析哪些同學受到大家的歡迎,從而引導其自我約束,向優秀的同伴學習。總體而言,面對入學后的一系列挑戰與考驗,家長需致力于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摒棄焦慮情緒,增加與孩子的交流與傾聽,分享快樂,分擔憂愁。在輕松幽默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幼兒,將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并在未來面對挫折時,具備更強的心理承受力與應對能力。
(2)做好適當的準備
在大班下學期,家長可為孩子預先準備書包、鉛筆盒等學習用品,這樣能夠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憧憬與自豪感,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儀式感體現。在選購這些物品時,應避免一味追求高檔奢華,以免誘發孩子的優越感與炫耀心理,影響其學習專注度。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需指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和妥善保管自己的東西,培養良好的物品管理能力。
步入小學階段后,學習與生活的節奏明顯加快。在幼兒園階段,教師可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一份詳細的時間安排表,將孩子在家的一天合理劃分為若干時間段,并為每個時間段設定具體可行的任務,鼓勵孩子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以此逐步培養其時間管理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每天在校需自行整理書包并參與輪流值日。因此,在孩子入學前,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就應有意識地鍛煉其生活秩序感與衛生習慣。例如,通過參與勞動,如掃地、拖地、擦桌子等,來逐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此一來,孩子在入學后將能更加從容地適應新環境,享受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
(3)家校緊密聯系
幼兒步入小學后的首個學期尤為關鍵,此階段除了預期中的挑戰,還可能出現諸多未曾預料的新問題。家長需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并積極響應,攜手助力幼兒迅速適應學校生活,確保平穩過渡,從而享受快樂成長的旅程。
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對于家長而言,能夠使其及時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以及日常管理體系;而對于學校來說,亦能全面把握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行為習慣、學習狀況及情感需求。家校雙方緊密協作,會更容易在教育目標和方法上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減少因教育理念差異而引發的誤解與沖突。在此基礎上,家校雙方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為精準的支持,共同營造和諧一致、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
3.平穩過渡,“讓我陪你慢慢跑”
在當前“雙減”政策的教育大背景下,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小銜接。真正的幼小銜接并非意味著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內容,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協助幼兒順利融入小學生活。其核心在于踐行“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其環境適應力,增強其社會交往技能,從而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
當前,幼兒園與小學都高度重視課程的優化與創新。幼兒園通過融入更多游戲化教學與活動性課程,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參與熱情與主動性。而小學則嚴格遵循課程標準,實施“零起點”教學,并注重與幼兒園相銜接的入學適應教育。教師與家長應秉持耐心與定力,在日常的每一天、每一個活動、每一個學習任務中,循序漸進地從以游戲為主導逐漸過渡到以學習為主導,不急不躁地陪孩子走好幼小銜接這一步。
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正是兒童智慧啟航的黃金期,家長、教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應秉持兒童視角,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珍惜這段時光,構建一個利于心智成長的環境,讓他們懷揣著好奇和喜愛,開啟智識奔涌的求學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