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家園共育的概念逐漸受到廣泛的重視。法律明確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根據家長的需求,邀請有關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我園以家庭教育中的微小議題為切入點,引導幼兒進行班本課程學習,構建幼兒園、家庭共同參與的生態培養圈,實現家園教育的理念同頻共振。
一、喚醒:“同頻”激發家長參與熱度
生活化班本課程是教師結合本班特點,聚焦幼兒生活經驗、興趣點,共邀家長參與課程、探索學習的動態過程。課程實施中,家長可以其多元性的教育優勢彌補教師在其他領域的不足,并協助教師充實課程內容。但在參與過程中,常常出現家長欠缺參與興趣,不了解課程活動、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降低了家園共育的有效性。為此,我們積極調動家長加入“家園共育共同體”,使家長深度參與生活化的班本課程。
(一)熱點同頻,引發關注
隨著科技發展與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低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寒暑假以及節假日,幼兒常常待在家里,增加了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容易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家園如何引導幼兒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從而助推幼兒成長。對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這一現象,我們要意識到,這不僅是幼兒的問題,成年人濫用電子產品的現象也十分普遍。于是,我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并挖掘其隱含的教育價值,生成了以“電子產品我做主”為核心的生活化班本課程。
(二)目標梳理,多維轉變
核心主題的確定是活動開展的前提,教師的預設、幼幼之間的交流和話題的走向是確定活動目標、選擇活動內容的重要依據。在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中,教師要借助家長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資源,豐富課程內容與形式,營造多元化的育兒氛圍。
1.“單一目標”向“多維目標”轉變
基于對課程主題的把握,我們依據幼兒的各項發展指標,設置了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能力與方法三個方面的目標,實現從“單一目標”向“多維目標”轉變。同時,我們將目標指向家長、教師、幼兒,以及園所四個方面(見圖1),并在此指引下為課程的發展明確方向。
2.“師幼設想”與“家園設想”融合
以往的班本課程往往是教師結合課程目標、幼兒的興趣點與問題等對課程內容進行初步設想。在本次活動中,我們發揮家長的力量,共同商討、設計活動。例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對幼兒眼睛的傷害。基于這一問題,家園開展了“護眼知識我知道”的活動,請家長借助相關繪本讓幼兒了解關愛眼睛的重要性,并讓幼兒將故事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帶到幼兒園共享。最后,幼兒還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了相關的宣傳海報,并在入園、離園時向其他班級的幼兒宣傳。
二、延續:“同步”續燃家長融合深度
為進一步推進班本課程的實施,我們通過設立共育平臺、情境同步、問題推進等方式“續燃”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熱情,促進雙方共享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進而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一)平臺搭建,角色閉環
對于課程活動,家長大多持有任務為主的心態,幼兒的操作也多由家長代勞,對部分家長而言具有一定負擔。因此,基于課程實施的家園共育,不能只著眼于借助家長資源為課程服務,而是要讓家長通過班本課程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教育行為,讓課程服務于家庭教育。因此,我們以“微滲透→半滲透→全滲透”的參與模式引導家長有序、有效地參與幼兒園課程活動,通過課程引發家長實現“自我的深度覺知→認真反思→積極調整→激發主人翁意識”的變化,完成自身角色的閉環。
1.微滲透,喚醒家長的覺知
家長以旁觀者的角度,通過關注班級共享群了解實時課程動態,教師則定期與家長分享一日活動中的精彩瞬間,讓家長積極參與幼兒的成長。
2.半滲透,反思積極調整
在構建課程之初,我們便邀請家長代表自愿參與研討,并讓全體家長針對課程方案進行投票,鼓勵并支持家長挑選興趣共通、難度適宜的活動,共同策劃、組織和實施。在“沉浸式”“體驗式”的活動中,家長以“主人翁”的心態充分交流、商討方案、組織協調、調整評價等,借助課程使家長感受“幼兒在前、教師在后”“自主、自由”的教育理念,從而將其應用到家庭教育中。
3.全滲透,發揮主人翁意識
有了前期微滲透、半滲透參與的經驗,家長已能很好地籌劃和參與此類活動。活動后期,教師可鼓勵家長通過“助教”“沙龍”等形式逐漸參與一些教育專業領域的活動,使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不僅是家園共育的合作者,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關系,共同促進家園共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二)情境同步,深層碰撞
活動中,家園共同打造了“情境式共享空間”,教師主要運用學習故事、成長片段等形式分享具體案例,以實現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促進。此外,教師還定期組織開展家長沙龍,在班級群建立“情境式共享空間”,以平等合作的態度邀請家長參與課程,支持家長大膽表達想法、決策活動,讓家長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成為幼兒成長的一部分,從而更主動參與課程建設。
(三)問題推進,互動學習
以往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大多提前預設相關內容,并按部就班地開展活動。這不僅缺少了對幼兒的實時關注和過程中新問題的捕捉,而且降低了家長的參與感。本次活動中,隨著活動的推進,教師會根據幼兒的興趣引導家長和幼兒用“設問”“追問”等形式互動,如:“電子產品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對我們還有什么影響?”“電子產品有什么優點和壞處?”“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可以由誰來制訂和監督執行?”讓幼兒根據問題搜索材料、大膽表達、交流分享,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模式,構建互動式的學習氛圍。
三、拓展:抱團助推家長成長效度
班本課程往往起源于個別幼兒的興趣點,然后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逐漸演變為一個小群體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我們應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同時,支持幼兒形成“學習共同體”,并開辟聯動評價和檔案評價體系,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一)動態成圈,同生共長
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幼兒的實踐范圍從“幼兒園內”向“幼兒園外”過渡,實踐形式從“師幼、幼幼互動”向“家幼、幼幼互動”共融,家長成為幼兒園課程活動的主要支持者。
1.社區“共生”圈
課程資源具有區域化的特點,我們應充分挖掘幼兒園周邊的課程資源。一所幼兒園的幼兒往往具有相似的周邊環境,距離近、結伴成團更為便利等優勢,特別是以家庭距離相近的幼兒形成的社會生活社區圈,更容易形成社區“共生”圈,促進其共同探索,從而達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話題“探究”圈
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會鼓勵幼兒結合自身興趣,通過自主選擇、實踐操作、親身體驗和互相交流獲取相關經驗。因此,共同話題、興趣話題以及熱議話題的討論會促使幼兒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進而形成話題“探究圈”,最大化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例如,在制定好電子產品的使用規則后,幼兒圍繞“規則誰來監督”話題展開討論,從而形成了“互相監督制”和“輪流監督制”,并針對違反規則的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懲罰制度。而對“該如何執行規則”,幼兒在熱議后提出了“打卡制度”和“獎勵制度”。
(二)多元評價,互助成長
1.聯動評價,合作互助
幼兒在家庭中展現的是最自然、真實的狀態,家長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和搜集各類信息的協助者和參與者,也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讓家長參與幼兒的評價,使得家長從多方面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真正實現家園共育的有效銜接。例如,家長一方面可通過文字、照片、表格等形式記錄幼兒的表現、行為、趣事以及與幼兒園活內容相關的事項;另一方面可對幼兒在一周內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評價,開展“家庭小會議”,通過幼兒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探討手機的使用情況,以便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意見。
2.檔案評價,彰顯個性
檔案式的活動評價更加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以文件夾或者檔案袋為依據,對幼兒進行綜合性評價,能夠較好地協助評價者和評價對象將過去、現狀以及未來的經驗建立有機聯系。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將“電子產品調查表”“優缺點調查表”“規則制定表”以個人檔案袋的形式進行歸納整理,不僅反映了幼兒在本課程中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幼兒的個性特征、原有經驗以及新經驗的獲取。當家長對幼兒的發展遇到困惑時,教師可結合幼兒的相關記錄,用專業的理論知識解讀幼兒的發展需求,從而給予家長專業化的指導,助力幼兒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