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蘊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主張幼兒在接觸自然中接受教育,以自然環境為鮮活教材。
幼兒園基于親自然視角開展園本課程活動,鼓勵幼兒在大自然中主動探索、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能夠鍛煉身體,提升運動能力,發展觀察力、思考力與實踐能力等,清新的自然環境還有助于幼兒緩解壓力、穩定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現以“有趣的蔬菜”為例,來談一談我園親自然視角下的園本課程實踐與反思。
一、捕捉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的契機
1.親 “自然”,順 “天性”
幼兒園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觀察和探索空間。在日常勞動中,幼兒發現種植的蔬菜葉片上出現了一些不規則的洞。這一自然現象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和討論。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認識到這是一個開展親自然活動的良好契機。
2.創 “情境”,生 “主題”
于是,教師以“揭秘蔬菜洞洞”為主題設計了系列活動,鼓勵幼兒利用科學工具進行試驗研究,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一主題不僅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還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二、進行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的實踐
1.初探 “菜葉上的洞洞”,記錄蔬菜種類
這段時間,教師組織幼兒在菜園自主觀察、記錄各類蔬菜上的洞洞情況并互相討論。觀察過程中,幼兒通過仔細對比不同蔬菜葉片上洞洞的大小、形狀,發現生菜葉片上的洞洞邊緣比較整齊,而白菜葉片上的洞洞是不規則的。通過查閱資料和咨詢家長,幼兒了解到這些 “洞洞” 是蟲子啃咬的結果。
2.發現 “菜葉上的蟲蟲”,討論蟲子特點
為進一步探究,教師提供了放大鏡、調查表等工具,支持幼兒深入觀察。很快,幼兒在菜葉上發現了大青蟲,并通過持續觀察和交流,對蟲子的生活習性有了初步認識。如幼兒在觀察青蟲爬行過程中,發現青蟲喜歡在葉片背面活動,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葉片背面更隱蔽,不容易被天敵發現。于是,幼兒在記錄時詳細寫下這一觀察結果,并在小組討論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3.查閱 “菜葉上的蟲蟲”,了解生態關系
幼兒發現青蟲后,對其身份和與蔬菜的關系產生好奇。經查閱資料,幼兒了解了菜粉蝶與青蟲的關系,以及青蟲對蔬菜的生長危害——菜粉蝶在蔬菜葉子上產卵,卵孵化后變成青蟲,青蟲以蔬菜葉片為食,進而影響蔬菜生長。這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增進了對青蟲的相關認識,學會了用簡單的圖畫表示生命之間的關系。
三、建構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的支架
1.提供 “資源支架”,拓展探究
既然青蟲對蔬菜有危害,怎樣驅除它們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提供了鑷子、塑料袋、手套等工具,讓幼兒分組驅除菜葉上的青蟲。在驅除青蟲過程中,幼兒分工明確,有的負責用鑷子夾取青蟲,有的負責撐開塑料袋,還有的負責將裝有青蟲的塑料袋扎緊。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任務,同時也學會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工具。
2.巧設 “問題支架”,引導深度思考
隨后,基于幼兒的興趣,教師提出“如何保護蔬菜不被蟲子傷害”的問題,引發幼兒積極思考。討論過程中,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各種創意想法,有的想到用自制的驅蟲液噴灑在蔬菜上,有的說可以在蔬菜周圍種上一些有特殊氣味的植物來驅趕蟲子。經過實踐驗證,幼兒發現辣椒和大蒜混合制成的驅蟲液有一定效果,這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探索自然的熱情。
3.借助 “體驗支架”,助力經驗積累
驅蟲活動后,有幼兒發現種植區的一些菜葉有發黃、枯萎的現象,便決定用這些菜葉來喂食青蟲,并制作飼養室進行觀察記錄。他們認真記錄了青蟲的生長變化,如青蟲的體長變化、蛻皮情況等,還積極討論了青蟲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行為特點。這一活動讓幼兒從全新角度探索生命奧秘,增進了對生命的理解。
四、探尋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的表征方式
1.“作品式” 呈現
活動結束后,教師鼓勵幼兒自主表征活動經驗、相互學習與交流。例如,有的幼兒繪制了青蟲圖畫,詳細描繪了青蟲的形態與生活環境。許多幼兒在看到同伴的作品后也受到啟發,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更多細節,如青蟲身上的花紋、周圍的植物等,使作品更加生動形象。
2.“日記式” 記錄
教師還引導幼兒圍繞“尋找生病的蔬菜”“制作殺蟲劑”等主題進行日記式記錄。日記有助于幼兒梳理經驗、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為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軌跡提供依據。比如,有幼兒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發現了菜葉上有很多大洞,我想一定是蟲子干的,我們要想辦法保護蔬菜。” 通過寫日記,幼兒能更加清晰地回憶活動過程,總結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教師也可根據日記內容了解幼兒對活動的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3.“繪本式” 表達
教師可以組織“說故事”活動,鼓勵幼兒結合觀察日記以制作繪本的方式回顧觀察過程。在繪制繪本過程中,有的幼兒將自己觀察到的青蟲生長過程畫下來,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有的幼兒在繪本中加入想象的情節,如青蟲之間的對話、遇到的困難等,使繪本故事更加有趣。最后,教師鼓勵每名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講述各自的青蟲故事,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還促進了幼兒間的交流與合作。
五、做好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的反思
1.關注個體差異
活動中教師要敏銳觀察幼兒表現,關注個體差異,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支持。在觀察青蟲活動中,對于觀察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可以給予更多的引導和提示,幫助他們發現青蟲的特點和變化。小組活動中,教師應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幫助他人,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可提供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讓每名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記錄和表達。
2.深化家園合作
教師還可拓展家園合作方式,與家長建立緊密聯系。比如,邀請家長參與課程策劃實施,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分享相關經驗知識、豐富課程資源,讓家長成為幼兒園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和合作伙伴,共同促進幼兒在親自然園本課程活動中的成長與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2023年度一般課題“DAP教育理念下‘親自然’園本課程完形開發研究”(課題編號:2023—L—2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