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長”園本課程以主題活動為實踐途徑,將基礎課程與班級課程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兼顧計劃性與即興性,關注個體差異,確保每名幼兒在適宜的節奏中實現成長與提升。
一、豐盈課程內容,呈現課程內涵“包容度”
1.適宜性改造,調整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是基于幼兒的發展對原有課程方案做游戲化、生活化、適宜性的改造,并對活動內容進行調整、刪減或補充。如開展大班主題活動“離別時刻”時,教師可結合班級幼兒對時間的興趣、對小學生的好奇與向往等,生成幼小銜接類主題活動。
2.個性化創造,生成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以班級為單位,根據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由師幼共同參與開發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困惑,自主搜集資料、嘗試解決問題。教師作為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可通過觀察和分析幼兒的行為,豐盈課程內容、推進課程實施。
3.整合式打造,優化主題活動
實施基礎課程和班本課程過程中,為了讓活動更趨自然和多元,教師可對幼兒園空間、資源進行整合與規劃,進而形成“沉浸式”戶外運動、“體驗式”棋類活動、“開放式”種植勞動等活動,依據幼兒的學習發展需求,選擇不同的空間和資源推進主題活動的實施。
二、拓展實施途徑,提高課程研究“精準度”
我們秉承“自然生長”的教育理念,以開放、多元的方式組織活動,主要包括環境創設、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戶外運動、生活活動、家園合作、社區活動等。
1.靈動式環境創設,彰顯幼兒意愿
幼兒在環境的規劃、布置和使用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致力于讓環境反映幼兒的活動空間、生活狀態,體現兒童為本的教育觀和“自然生長”的課程理念。
(1)合理規劃,讓空間利用最大化
室內游戲區域采用“里面外面、四周中間、桌上地上、立面頂面”的布局策略。例如:將喧鬧區域移至走廊實現動靜分離;在“游戲日”主題活動中挖掘戶外場地的課程價值,拓展幼兒對園內資源的認知和探究。
(2)生動自然,讓幼兒行為可視化
在班級環境及公共區域創設兒童學習故事墻、晨談墻、簽到墻、游戲預約墻、班級公約墻等,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帶到環境中,充分參與、積極互動。
2.生成式主題活動,轉化課程資源
(1)創建和優化資源庫,提供資源保障
我們通過梳理園內外各類資源,形成課程資源清單、課程資源地圖和資源價值分析表,并建立課程資源庫(材料資源庫、人力資源庫、主題資源庫),為主題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提供豐富、充足的資源支持。
(2)推行分層課程審議,形成審議機制
我們通過分層式課程審議解決主題開展問題,明確主題實施的價值取向。例如,在實施幼小銜接相關主題前,教師會做相關調查并搜集資料,審議預期目標和活動,關注課程發展點,從多角度推進課程,進而形成不同的班本主題。小班關注從情緒管理到自我服務和自理能力的提升;中班從生活準備出發,培養規則意識;大班注重從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心理準備出發,提高幼兒的適應力。
(3)開展多元主題活動,構建幼兒經驗
我們充分借助園內外資源,以班本主題為載體展開深入研究。首先,通過研究動植物、自然材料等,開展諸如“石頭的奧秘”之類的主題活動。其次,將幼兒日常生活物品、社會文化及情感融入主題,如“甜甜的糖果”“中國娃”等。此外,我們還結合社會熱點、自然現象、節日節氣等激發幼兒興趣,開展相關主題活動。
3.項目式游戲活動,聚焦探究學習
項目式游戲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圍繞某一問題或興趣點展開深入探究。如在項目活動“風車轉轉轉”中,教師開設了設計、制作和驗證區域,鼓勵幼兒自主探索風速與葉片的關系,促進經驗的更新與重組。此外,我們還創設樹木創意館等室內專用活動室及戶外項目游戲區域,以滿足幼兒對不同材料和自然物的探究興趣。
4.自主式生活活動,助力自我服務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鼓勵幼兒“愿意、樂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家園共育,提高自我服務能力
我們圍繞“生活活動游戲化”專題,邀請家長參與,就幼兒的盥洗、進餐、午睡活動進行了專題研討,開展“自主進餐”等實踐。并與家長達成共識,幫助幼兒提高自我服務能力。
(2)把脈分析,調整一日生活作息
我們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審視現實情況,深入思考并調整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安排。同時,我們優化活動流程,并引導幼兒根據自身需求與興趣,自主參與相關活動,實施彈性化的作息制度。
5.多元式體育運動,提高體能素養
(1)戶外活動重規劃
我們立足幼兒走跑跨跳、平衡等體能發展的需求,從課程價值等方面論證戶外場地的布局及材料投放等問題,創設了十多個戶外游戲區域,幼兒可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和器材。
(2)室內運動巧變化
通過教研,教師相互討論陰雨天戶外活動遇到的問題,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巧妙利用班級、走廊等空間,借助桌椅、自制體育器械等材料,開展適宜各年齡班幼兒的室內運動游戲。
6.橋梁式家園共育,促進親子互動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在幼兒園與家庭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建構的。我們用多種方式鼓勵家長參與主題活動的內容選擇、實施過程、主題評價等,通過家長半日活動、家長助教等形式提高其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的責任意識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家園互動。
三、探索評價方法,增強課程實施“適宜度”
1.多主體參與評價
我們充分調動幼兒、教師及家長等各方主體,圍繞各自關注的評價要點進行評估。幼兒可通過各種表征、分享交流、回顧等方式,表達其對同伴、材料、游戲等的理解與認知;教師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審視教育實踐,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身體健康、行為習慣、經驗智能、審美情趣、情感態度等作為價值取向進行活動評價;家長則借助日常觀察、家園溝通、幼兒成長檔案,分析幼兒發展現狀并進行客觀評價。
2.運用多種載體進行評價
我們嘗試通過分析幼兒成長檔案、撰寫觀察記錄、組織課程審議等方式突破重難點問題,及時反思教學行為,使園本課程更符合幼兒發展的需要。如種植活動中對某些關鍵因素(如工具使用)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評價,為后續的種植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積累素材、調整適宜的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3.關注過程性評價
評價過程中,我們力求形成“關注每一個兒童”的過程性評價。教師可通過“幼兒個人成長檔案”等方式,將幼兒的一日活動做觀察記錄、分析與評價,關注幼兒的發展過程,從而提供適時、適宜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