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依托新的理論基礎和時代背景提出,蘊含深厚的哲學基礎與哲學方法論,展現出深邃的哲學智慧。從哲學的視角審視,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論建立在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的基石之上,揭示了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引擎。同時,這張改革的藍圖深受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啟發,強調社會各部分的協同運作和整體優化。更重要的是,它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出發點,倡導個體的潛能釋放和價值實現。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扎根于現實問題的土壤,從實際出發,尋找解決方案。其次,它倡導運用唯物辯證法思維,看待和處理復雜的改革問題。再次,它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為最終價值取向,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大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總的來說,《決定》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南,以其深厚的哲學底蘊和實用的策略方法,引領中國走向一個更加繁榮、公正和自由的社會。
關鍵詞: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哲學基礎;哲學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5)01-0021-09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是新時代的中國在面臨新形勢、新方位、新目標時提出的一份關于未來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性文件,有著深刻的哲學意蘊。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
在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深入發展的今天,一項深思熟慮的決策被提出并寫入黨的重要文件,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源于對過往改革歷程的深厚理解,對當前中國所面臨的現實挑戰的透徹分析,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念的堅定遵循。它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卓越智慧的積累之上,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和反思提煉出來的。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背景
1.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理論的產生背景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推行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持續演進與深化。這些理論構成了指導中國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實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國家現狀深入洞察的基礎上,對改革的目標、范圍、方法論、價值取向和評估標準進行了深刻且全面的闡釋,逐漸構建起我國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基調。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有序而全面地推進變革,尤其在面對經濟欠發達和生產力滯后的局面時,他主張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公平。中國的改革不僅關注改革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探尋如何科學地衡量和評價改革的成效。江澤民同志堅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并行策略,強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的根本屬性是社會主義。胡錦濤同志順應時代潮流,堅守立場,持續推動改革進程,他強調穩定對于改革和發展的關鍵作用,認為沒有穩定,改革難以推進,已有的成就也將難以維系。
改革開放引領國家與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與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輝煌成就,正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有力佐證。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特色、內在要求以及重要準則。同時,黨的二十大也對實現這一現代化愿景的策略布局進行了高瞻遠矚的規劃。
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論的現實背景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在新時代積極倡導更深層次的變革與創新。
審視國內態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強化并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管理機制與效能現代化的必要舉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以制度構建為核心,以全方位改革優化各類體制,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更加系統完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了堅實的體制支撐。面對嶄新的挑戰與使命,中國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優化各領域體制機制,鞏固基礎,彰顯優勢,彌補不足,強化薄弱環節,持續將我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高效的國家治理效能。
深入探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源自對我國社會矛盾轉變的敏銳洞察,以及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渴望。當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仍然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歸根結底,這些挑戰都是社會主要矛盾演變的體現,是發展中的陣痛,唯有通過更深入的全面改革,調整和優化制度體系,方能從根本上解決。
在全球局勢日益錯綜復雜的背景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中國在探索未來發展路徑的過程中,對重大時代課題的精準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在考量全球環境與時代變遷的基礎上,中國必須高度重視所面臨的國際挑戰。當前,外部環境的快速轉變,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國家安全,以確保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欲提升國際影響力,保障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必然的選擇。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內涵深邃、涉及面廣泛,它主要由三個核心要素構成:科學內涵,總的目標,以及在改革進程中的關鍵領域。
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
在新的歷史階段,為了順應時代演進,契合國家的基本特征,并且精準應對我國現今的發展態勢,中國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念。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遠意義。自黨的十三大以來,中央始終貫穿了諸如“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理念。要推動改革進程穩步前行,我們必須透徹領悟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內涵。
黨的二十大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必要途徑,也是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需求。它關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現代化的成果能更廣泛、更公正地惠及人民。同時,應對重大挑戰,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期穩定發展,也是改革的緊迫任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改革有助于我們占據戰略的制高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外,深化新時代黨的建設,塑造更強大、更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離不開改革的推動。
在持續推進變革的道路上,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確保各個改革領域的協同與一體化。這不僅需要設定一個總體的改革愿景,作為各個領域改革的指南,還要確保每一步改革措施都有成效,明確指引我們向著預設的目標邁進,以期達成預期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從早期的“改革”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直至如今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些表述揭示了不同的戰略重點。早期的“全面”側重于各領域的普遍參與,而現在的“進一步”則更加強調改革各領域的系統性和互動性。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現今所提及的“進一步”究竟聚焦于何處?首先,要關注新時代背景下改革展現出的新特性。隨著改革步入關鍵的攻堅階段,“深化”的核心轉向了那些棘手的領域,意味著如今的“深化”就是要勇闖險境,啃下硬骨頭。因為先前的改革已解決了相對簡單和基礎的問題,留下的挑戰都是艱巨、復雜且關鍵的,需要全力以赴,下定決心去應對。其次,當下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調的是全局視角,特別是對終極目標的精準把握。以前的改革主要針對各領域的具體問題,而現在,改革的目標是確保整體目標的實現,提升管理和治理效能。具體到經濟體制改革,每一步都需要考量是否能更好地釋放市場活力,避免對市場的正常運作產生干擾;在社會體制改革中,也需著眼于大局,確保實施的政策能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改革進程,必須認識到改革的系統性,確保各項措施都與總目標保持一致,以免偏離正軌。要高瞻遠矚,注重頂層規劃,準確評估改革的成效,確保改革的方向正確。
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4。這意味著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日臻完善,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將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而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穩固的基礎。
在探索改革事業的深化路徑時,必須立足于當前的時代發展態勢和國家自身的成長態勢。這不僅為改革的持續推進設立了基準,還有利于進一步認清改革的本質及其核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揭示了改革的宏觀導向與實施策略的和諧統一,其中,前者猶如指南針,為改革明確了理想的目標,后者如同路線圖,為改革實踐指明了具體路徑。理解這種內在關聯必須從整體性的視角來把握。中國的改革之路,本質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改革的核心在于持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是不可動搖的基石。既然已確定了這條道路,那么如何穩健前行呢?答案是依靠堅實的制度支撐。總的來看,這一目標旨在從全局角度勾勒改革的藍圖。歷史已經證實,中國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制度休戚相關。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觸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使國家社會體系能夠更好應對全球的風云變幻,為現代化強國的構建注入不竭動力。
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領域
在《決定》中,關鍵領域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經被清晰地界定出來,其核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核心驅動力,尤其關注其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旨在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同時堅守和推行“兩個毫不動搖”的原則,致力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第二,《決定》著重建設一個支持全面創新的體系,通過一體化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機制改革,強化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第三,改革的全面性被突出強調,它涵蓋了經濟改革以及各領域的綜合改革,以實現“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協調推進。第四,注重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因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穩步發展的基石。《決定》特別強調了安全問題,旨在構建一個反應靈敏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網絡,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第五,黨的領導在深化改革開放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是至關重要的支柱,是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
《決定》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國家安全與國防軍隊建設的全方位革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決定》對這些領域內的重大改革行動進行了精心布局,以期在未來五年內實現突破性進展。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基礎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社會變革驅動力、社會體系的有機演進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科學規律,正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行動在不同程度上得以鮮活體現。同時,這一實踐也在不斷探索中豐富和深化了原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
(一)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演進的驅動力“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3]。這種矛盾的動態進程揭示了社會進步的內在源泉。生產力,如同社會演進的引擎,推動社會前行。而生產關系,作為生產力的鏡像,雖相對獨立,卻在某種程度上塑造或制約著生產力的演化。因此,為了釋放生產力的潛能,改革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成為必要之舉。任何的停滯不前,都可能成為束縛,阻礙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改革,這個詞承載著深遠的含義,它象征著對既有體制的革新與突破,其觸角延伸至社會的各個層面。然而,我們進行改革并非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是為了適應時代的脈動,為了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必須順應潮流,把握當前的發展趨勢,妥善處理社會內部的矛盾,尤其是解決各領域發展中的失衡與失調。要洞悉全局,遵循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以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片面唯物主義的剖析中明確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4]529。正是通過人民的物質生產,社會的物質框架得以構建,豐富的物質財富得以積累。實際上,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存續,皆仰賴于人民持續的生產活動。在不斷的實踐與物質生產活動中,人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孕育了精神層面的碩果。正是在這些日常活動中,人民不斷探索、創新和傳承文明,為社會貢獻了無數的精神瑰寶。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中人民群眾是歷史推動者的核心觀念。中國的改革進程始終圍繞著人民,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多個層面彰顯了人民的主體性。首先,始終以滿足人民的需求作為改革的起點和歸宿,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背景下制定的至關重要策略,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確保改革成果普惠大眾。其次,人民的力量是改革進程的基石,正是獲得了民眾的認同與支持,才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再次,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調整,需要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從而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可以說,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是任何一個階段改革的核心任務。
(二)“社會有機體”理論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社會的哲學方法,尤其側重于解釋物質生產對社會結構的基礎作用。這一理論認為社會內部各要素間具有相互聯系與依存的關系,它們既保持獨特性,又共同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的機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著眼于全局,洞察各層面和階段間的交織影響,尋求整體性的融合與協同,堅決避免孤立推進改革。設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正是對社會運行規律和國家整體進步的深刻理解,是從宏觀視角進行的精心戰略規劃。
從客觀實體的視角出發,馬克思深入剖析社會,將其視為一個統一且相互依賴的實體,他描述社會是一個“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4]604。馬克思認為,社會作為一種整體存在,是現實的、經驗的且動態變化中的存在,是體現要素性和構成性的現實的社會有機體,而非觀念性存在。在馬克思的見解中,社會是一個包含物質生產、社會關系構建與精神創作活動的和諧整體。首先,物質生產在社會生產中占據核心位置。人類“書寫歷史”的能力源自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活動,如食物和衣物的獲取,構成了人類首要的實踐行為。馬克思視社會如生物體,物質生產也如同生物體的綜合運作,認為生產力的提升是精神生產、社會關系構建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其次,社會關系的構建是社會存續與發展的前提,它為社會提供穩固的基礎。社會關系,以協作和合作為主要表現形式,不僅為物質生產提供穩定的社會結構,還體現了個體間的自主聯合,為精神創作提供了基礎。再次,精神生產在社會有機體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全球生產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對人類社會的演進產生全方位的影響。綜上所述,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描繪了一個由物質生產、社會關系構建和精神創作交織而成的完整體系,重點關注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的互動。
在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深入貫徹并拓展了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以期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推動社會的全方位進步。《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10這構成了改革的堅實物質基礎。改革旨在均衡市場與政府的互動,凸顯市場的核心驅動力,同時也不忽視政府的建設性干預。政治領域的改革,作為改革棋局的關鍵一環,為社會的持續發展鋪設了制度的基石。文化變革則為整個革新進程注入了精神活力,通過“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5。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堅持以人為本,聚焦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升,致力于構造一個更為良好的社會秩序。生態領域的新一輪改革則開辟了改革的新篇章,通過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致力于綠色發展實踐,著重解決環境方面面臨的新挑戰。這一系列變革,統稱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旨在融合并促進社會五個核心領域的整合與協同進步。
人民群眾的參與和行動是社會這個特殊有機體的根基,它們塑造了社會的本質并推動其演進。人類社會的構建和發展,正是依賴于人類的具體實踐。實踐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它塑造了人與自然界的界限,構建了以人類活動為核心的新的物質形式,即社會有機體。馬克思強調了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社會的本質是實踐的,這與自然界的有機體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現階段,我們致力于深化中國的全面改革,這一進程旨在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理解并處理社會的主要矛盾,通過改革的力量促進社會持續進步和制度完善。這樣的改革,建立在對人類歷史演進的理解和對社會矛盾的洞察基礎上,以期在變革中尋求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
在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中,最顯著的特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它構成了社會主義進步的終極愿景。實際上,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蘊含著深邃的哲學理念和嚴謹的科學內涵。正是通過深入理解人的發展哲學,我們才得以倡導全面地改革,旨在為人們實現全面且不受束縛的發展創造優越的環境。
在探討人類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馬克思深入剖析了人與物質之間的互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了一套獨特的人類發展觀。其中,需要關注三個關鍵階段:初始階段,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受限于狹小的圈子;第二階段,人類的自我實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物質條件;第三階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塑造自由獨特的個性。中國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對馬克思人類發展理論的實踐與深化。我國當前正處于從第二階段過渡到第三階段的節點,通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致力于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第二階段,盡管個人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依然未能完全擺脫物質束縛。個性,涵蓋了個體的思想、情感、意志、主體意識以及行為態度,它是創新力的源泉。可以說,培養獨立的個性,有助于社會的進步。深化改革確保了個體在經濟生活中擁有獨立性,為個體自我意識的成熟提供基礎。同時,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際交往的緊密性,為個人能力的提升拓寬了空間,激發了無限可能。
在全新的歷史階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關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革新各領域的運作機制,持續打破陳規,推動社會生產力躍升。生產力若無法得到顯著提升,那么談論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空中樓閣。其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經濟體制的變革,基于基本的經濟制度,我們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成長,并對阻礙經濟進步的制度框架進行調整。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者往往缺乏生產資料,這限制了他們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實現社會公共資源的共享被視為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再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尤為關注教育領域的變革,我們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塑造受教育者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群體,讓真善美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復雜性在于橫跨各個領域,不僅觸及生產關系的調整,還深入上層建筑的革新。我們需從實際問題出發,遵循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同時始終將民眾的福祉視為核心價值取向,步步為營,穩健推進。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現實問題為立足點
今天我們所追求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實質不僅是對過往發展軌跡中的挑戰與矛盾的回應,更是為了在新時代背景下,有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這一進程要求我們正視并深入剖析改革途中涌現的難題,將其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契機,堅定地延續并深化改革的偉大事業。我們的目標是集中力量,精準破解現有社會結構中的癥結,以問題為導向,勇于面對挑戰,突破發展困境,從而為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抓住并妥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是引領全局、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與改革初期相比,當前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更加復雜,愿景更為高遠。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在物質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對民主、公平、正義以及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也日益增長。
然而,這一矛盾的變化并未改變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因此,在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兼顧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與上層建筑的逐步完善。一方面,要通過改革釋放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人民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確保生產力提升與人民素質提高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邁進。
總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正視并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挑戰,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作為我國深化改革的強大智力支撐,唯物辯證法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面對改革進程中錯綜復雜的階層關系和社會群體的多元互動,如何妥善處理這些關系,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對智慧運用唯物辯證法提出了迫切需求。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原理,我們應將改革中的矛盾區分為主要與次要兩個層面,積極識別并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在矛盾的遞進和演變中,我們不難發現,問題的某一方面往往居于沖突的核心位置,主導了改革的特性和方向,并在矛盾的演進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守“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既要全面審視改革面臨的各方面問題,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重點突破。
在事物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矛盾始終伴隨其左右,改革過程亦是如此。因此,我們的策略應是定向聚焦,集中力量解決那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核心難題和關鍵瓶頸。
尤其在當前這一全新歷史階段,推進“深化與全面并舉的改革”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要求我們在構建制度體系時,既要注重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又要瞄準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實施精準有力的突破。通過兩點論與重點論的和諧統一,我們能夠實現“全面”與“深化”的有效融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邁進。
中國現今倡導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廣泛領域,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整體飛躍和全面升級,復雜性和挑戰性前所未有。要實現這樣的深度改革和全面進步,我們必須立足整體、關照全局,以系統的思維和方法來謀劃改革的宏觀布局。唯有通過全面的推動和深入的改革,我們才能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沿著正確道路穩步前進。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群眾的幸福為價值導向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衷與使命始終聚焦于提升中國人民的福祉,這深刻體現了以民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我們黨始終將人民的根本需求放在首位,而改革正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持續進步。在新的歷史階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為了激活和壯大社會生產力,更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因此,改革的策略設計必須緊緊圍繞人民這個中心,以滿足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改革的成果能夠廣泛且深入地惠及全體人民,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
人民群眾的福祉與期待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深化改革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扶貧、教育、醫療等關乎民生福祉的領域為突破口,積極回應群眾的訴求和期待,穩步實施解決方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無論是過去的改革歷程,還是現在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動力都源自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早期的改革主要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而現在的改革則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人民不僅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還渴望優質的教育、穩定的收入、舒適的生活條件以及美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摒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轉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新型發展路徑。我們要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以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同時注重提升人民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決定》提出的“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和具體的戰略部署,顯然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因此,在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始終以人民的利益作為“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的福祉為“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終極目標,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ZHANG Nanya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resolution on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adopted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s a programmatic document for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n the new era.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relies on the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ha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and show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wisdom.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 theory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cornerstone of the theory of the dynamic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reveals that change is the engine of social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this blueprint for reform is deeply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 organ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synergistic functioning of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society. What's more important, it takes the theory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advocating the potential release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should firstly be rooted in the soil of realistic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Secondly, it advocates the use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view and deal with complex reform issues. Finally, it tak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as its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 ensuring that the fruits of reform benefit the public and realizing social justice and harmony. The resolution, as a guide for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leads China to a more prosperous, just and free society with i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era;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philosophical basis;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責任編輯:陳竹君,倪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