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本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以及新時代背景下的斗爭精神需求三個方面分析了斗爭精神的生成邏輯,并提出了可以通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強化干部的斗爭精神與斗爭能力培養(yǎng)以及厘清繼承斗爭精神的根本界限等路徑來增強斗爭本領。
關鍵詞:新時代;斗爭精神;生成邏輯;斗爭本領;增強路徑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只要我們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zhàn)。”新形勢下,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斗爭精神形成的內在機理,探索提高斗爭本領的途徑,對于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增強歷史主動性、以頑強的斗爭精神開辟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有著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新時代斗爭精神的生成邏輯
(一) 理論根基: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本質
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深刻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我們黨始終堅守的行為準則。這種“斗爭精神”以“奮斗精神”為中心思想,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斗爭”被看作是矛盾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特別強調“改造既有秩序”與“改造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起源于矛盾的沖突,階級對立是歷史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而斗爭又是由數(shù)量向質量轉變的鑰匙,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就政黨來說,一個大國工人政黨只有在其自身進行變革的過程中,才能在普遍辯證法則的指導下發(fā)展壯大。斗爭既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改造,又是對黨性修養(yǎng)、純潔品格的提高。這兩種思想都是以“斗爭”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拼搏”的精神。“斗爭精神”是馬克思“批判”精神的鮮明體現(xiàn),也是馬克思主義在“革命”實踐中的深化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改變世界”的實踐精神,這種斗爭意志貫穿于其實踐活動。在科學理論和銳利思想的指引下,無產階級通過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個人、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解放。
(二) 歷史演進:源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
精神理念源于實際的生活實踐,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源于其百年的奮斗歷程。斗爭精神并非僅源于新時代的社會變遷,它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豐富斗爭經驗的高度提煉,是基于實踐活動的主動認知。從根本上說,斗爭精神是在無數(shù)革命建設洗禮中磨礪、塑造而成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便面臨著內外的重重困境,然而正是通過不斷斗爭,堅定前行,最終在逆境中取得了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黨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采取武裝沖突、思想較量和經濟發(fā)展等多種形式,對抗反動勢力、錯誤觀念和貧困現(xiàn)狀,以實際行動踐行斗爭精神。正如列寧所述的革命斗爭的三個基本形式——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理論斗爭,黨憑借這些手段贏得了歷史性的勝利,斗爭精神也在戰(zhàn)火中得以升華。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為穩(wěn)固政權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持久的斗爭,盡管過程充滿曲折,但正是依靠自力更生和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才實現(xiàn)了建設上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斗爭精神在新的實踐情境中衍生出革新思維、積極進取的深層含義,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fā)展。
(三) 時代呼喚:源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斗爭精神嶄新需求
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迎接具有全新歷史特質的艱巨斗爭”,這一空前的斗爭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新的要求。正視國家的國情、黨情、民情,在面對現(xiàn)實的世界挑戰(zhàn)時,斗爭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從國家的角度來說,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實現(xiàn)國家富強,必須大力弘揚斗爭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經過一百多年的團結奮斗,中華民族的復興已經勢不可擋,我們實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但是,離這個目標越近,我們就越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堅強的意志,要充分認識到這場斗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要堅持斗爭的精神,要保持不怕死、求勝的作風,要堅持實事求是、辦事效率高的方針,要在斗爭中爭取最后的勝利。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已經通過奮斗達到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前進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zhàn)。然而,要譜寫光榮的新篇章,也必須奮斗。從政黨的實際情況來看,斗爭精神是解決內部和外部矛盾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們黨的內部和外部都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強斗爭的精神,始終保持警覺和行動力,以自我革命的方式推進社會的發(fā)展。“斗爭”始終是以人民生活為出發(fā)點,反對侵害人民利益的行動,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為最終目的。在新的時期,我們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發(fā)展的矛盾放在突出位置,提高自己的戰(zhàn)斗力,真正為人民謀福祉,把各項工作做好。面對世界形勢的變化,弘揚拼搏精神,才能更好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局部沖突,貿易壁壘以及反全球化思潮和意識形態(tài)之爭,我們既要有堅定的立場,又要有堅定的戰(zhàn)略決心,更要有頑強的斗爭精神,勇于承擔,勇于挑戰(zhàn),不斷前進。
二、增強斗爭本領的路徑探究
(一) 打牢思想基礎:堅持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
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頑強的斗志,這也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斗爭”這個詞的含義很寬泛,不能片面地、偏激地去理解,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也不是單純的武力對抗,也不是過去那種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戰(zhàn)術。它的實質就是在困難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意志與勇氣,它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戰(zhàn)勝困難的戰(zhàn)略與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也必須發(fā)揚斗爭精神。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一場百年罕見的大變革,為我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提供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在這種形勢下,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同在、風險和困境并存的局面,我們要保持戰(zhàn)略穩(wěn)定,為了解決復雜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強的斗志,并集中精力發(fā)展自己。在國家振興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正在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越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越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戰(zhàn)斗能力,以應對未知的挑戰(zhàn),用勇氣和智慧去戰(zhàn)斗,去爭取勝利。
(二) 夯實群眾根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貫徹到實處,把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作為工作重點,讓他們在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得到更多的滿足。
首先,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主動保護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為增進民生而進行正義之戰(zhàn),出臺更多利民暖心的政策,把重點放在解決民生問題上,讓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成果更廣泛更深入地惠及每個人,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其次,應積極推進“科教興國”戰(zhàn)略,實施高質量的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教育平等,滿足人們對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增加的需要。最后,需要規(guī)范社會財富的積累,避免資本無序膨脹,要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夯實共同富裕的根基,要把人民民主同依法治國有機地結合起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人民群眾對公正、民主、法治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
(三) 鍛造繼承斗爭精神的中堅力量:強化干部的斗爭精神與斗爭能力培養(yǎng)
在新時代,加強干部的斗爭意識和斗爭技巧的訓練,是對新時期斗爭精神的培育和傳承。首先,我們必須增強黨員、干部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要從大的斗爭中磨煉出來,對那些有骨氣、有擔當?shù)娜耍竽懙赜谩F浯危獙h員、領導干部的“斗爭意志”進行凈化,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強政治鍛煉的強度、頻度和有效性,保證他們能夠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并以此作為最根本的斗爭品質,根據(jù)忠誠干凈擔當?shù)臉藴蕘磉M行自我凈化和提升。習近平提出了“斗爭是一種藝術,要有能力進行斗爭”,并提出要做到三個“相統(tǒng)一”:一是要加強對人民群眾的關心,要主動地去順應新形勢下的斗爭需要,善于運用好網上的“群眾路線”,提高輿論的應變能力,我們也要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在斗爭中不發(fā)生顛覆式的失誤,才能筑牢信念不變、道不變的堅強意志。二是要把戰(zhàn)略上的判斷與戰(zhàn)術上的決策結合起來。要提高對“以小搏大”“把握大勢”的策略判斷的本領,對可能出現(xiàn)風險的存在領域、表現(xiàn)形態(tài)和演變態(tài)勢進行科學預測,保證“斗爭”的策略方針不會發(fā)生改變,同時也要有一種“獨立”和“隨時代而變”的策略決策能力,以應對各種矛盾的變化。三是要把“斗爭”的進程與“斗爭的成效”有機地結合起來。黨員干部不僅要經過嚴密的思想淬煉和專業(yè)訓練等斗爭過程,還要在一個完備的斗爭系統(tǒng)中進行意志的磨煉,同時,還要克服在提高斗爭成效方面的認識不足和技術落后的問題,在參與干部的訓練和基層的磨煉中提高自己的斗爭能力。
(四) 厘清繼承斗爭精神的根本界限:把握蘊含在“系統(tǒng)論”中的科學思想方法
中國共產黨員必須把握這一體系理念所蘊含的科學思考方式,明確繼承和發(fā)揚這一精神的根本界限,避免“去斗爭化”和“泛斗爭化”,保證其繼承邏輯與推動我國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相適應。首先,要用法治的思想明確權力和責任的界限。新時期要善于利用法治思想,制定出一份“負面清單”和一份“正面清單”,這樣既是為了保證公民權利的正當行使,又是為了讓黨員和領導們知道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保證權利的正當性。其次,要始終保持“底線”的思考,明確“定向”的界限。底線思考意味著“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考慮,朝著最好的方向去工作,爭取獲得最好的成果”,所以需要加強對它的應用,以清晰地繼承和發(fā)揚斗爭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健全各項具體制度,有效地預防和解決體制建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隱患,正是“中國之治”在實踐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和保持其明顯的優(yōu)越性的有效途徑。最后是要保持準確的思路,明確用力界限。新時代繼承斗爭精神的力量界限應以問題為導向,確定斗爭的目標和重點“要有很強的問題意識,要把重點放在突出問題上。”與此同時,要在把握好輕重緩急的基礎上,找出正確的斗爭目標,還要力求轉危為機,爭取更高更好的奮斗目標。
三、結語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輝煌奮斗歷程中,頑強拼搏的精神特質構筑了無比珍貴的精神遺產,為黨取得一系列顯著成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斗爭”及其相關理念逐漸嶄露頭角,它們不僅蘊含著深刻的戰(zhàn)略智慧與學術洞察,更體現(xiàn)了哲學的深刻內涵。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獨特魅力,在于其“兩個融合”的特性。它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矛盾普遍性理論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又深深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堅韌斗爭基因,同時凝聚了黨歷經百年的實戰(zhàn)經驗。這里的“斗爭”,絕非狹隘的個人對抗或武力沖突,也非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錯誤路徑,而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和戰(zhàn)略選擇,旨在迎接挑戰(zhàn)、擺脫困境。只有堅持戰(zhàn)略決策,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著眼于自身的發(fā)展,我們才能從容應對一切不確定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邱其霖,吳瑾菁.論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的生成邏輯[J].江西社會科學,2023(1):20-28.
[2]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蔣佳蕓,中共白山市委黨校;吳瓊,中共白山市委理論學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