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家急需緊缺與基礎學科領域,近年來,隨著“強基計劃”“拔尖計劃”等項目的推進,拔尖學生的“超前學習”模式逐漸成為中學生拓寬升學路徑的重要選擇,比較典型的路徑包括學科競賽、中學生英才計劃,各種知名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的各類大中銜接課程與項目等。
當教育賽道從單一高考轉向多元競爭時,一個新的問題浮出水面:所謂的“超前學習”模式,究竟是選拔、培養科學人才的必須,還是催生了另一種教育功利主義的變體?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陸一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拔尖學生的成長歷程進行了十余年的持續追蹤,并在2017 年和2023 年面向全國一流大學中入圍“拔尖計劃”的學生開展了大規模學情調查。基于這兩期實證數據,團隊最新公布的一些研究結果:擁有“競賽獲獎”“完成科創項目”或“提前修讀大學課程”這三類超前學習經歷的學生,相比沒有參加過這類項目的拔尖學生,無論是在學業成績、論文發表等客觀指標上,還是在學習動力、自信心和專業興趣等主觀指標上,都有顯著更優的表現。但是競賽成績、大學成績都不能識別科學興趣。真正成大才的關鍵條件,是“才能+興趣”,而非“才能+目的性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超前學習”不等于“過度教育”?!俺啊钡囊馑际菍W習內容的一部分超出了相同學齡的各科目平均水平,衡量“超前”與否的客觀標準是統一的課標和教學進度。不恰當的“過度教育”是針對一個具體的學生而言,當學生在志趣態度和才智力量上都缺乏準備、但學習任務卻已多到無法消化,他們只能囫圇吞棗、生吞活剝,一旦受教育的時間結束,就會憤憤然地放棄所學的一切——這才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是應當堅決予以制止的“過度教育”。
(據上觀新聞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