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為公共圖書館服務變革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分析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面臨的機遇,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問答與咨詢、智能檢索與推薦、智能閱讀與內容生成以及智能空間與設施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現狀,提出了變革服務理念、優化數據資源、升級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及加強人才建設等策略,以期為新時代公共圖書館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人工智能;公共圖書館;智能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成為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作為傳承人類文明、服務全民閱讀的公共文化機構,公共圖書館面臨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的挑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給公共圖書館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分析和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面臨的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迎來了從藏書為本向智慧服務變革的重大機遇。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為圖書館服務流程再造和業態創新提供了新的工具。海量數字資源的匯聚,為智能檢索、個性化推薦等創新服務,提供了數據基礎;感知交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讓人機對話、智能問答成為可能;嵌入式AI芯片的普及,讓智能書架、智慧共享空間等新型服務設施加速落地。
另一方面,泛在互聯、移動智能的時代特征對公共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代讀者群體渴望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的知識服務,讀者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評價關注點從資源數量轉向服務質量,讀者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日益成為評價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新維度。
二、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現狀
1.智能問答與咨詢
公共圖書館引入基于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問答系統,實現了“千人千面”的智慧化咨詢服務。智能問答系統能夠對海量文獻資源進行語義理解和知識抽取,構建圖書館核心知識庫。當讀者輸入咨詢問題時,系統能夠自動語義分析和知識推理,快速匹配咨詢問題的答案,并以多種形式反饋給讀者。與傳統關鍵詞匹配方式相比,智能問答系統更加貼近讀者的需求,回答的結果更加精準和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參考咨詢的自助化,如國家圖書館“小圖”機器人以及浙江圖書館的“問圖君”等。通過對話系統、語音交互和表情識別等技術,智能機器人能夠開展人性化的交流,成為讀者身邊的貼心小助手。同時,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還可以自動生成熱點問題的FAQ知識庫,動態更新服務內容,在降低館員工作強度的同時,顯著提升咨詢服務的時效性。
2.智能檢索與推薦
檢索是公共圖書館的基礎服務,個性化推薦是提升讀者黏性的關鍵舉措。人工智能技術為突破傳統檢索和推薦的瓶頸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語義索引和知識挖掘等技術,讓資源組織從以著錄為中心走向以內容為中心。一些圖書館嘗試利用知識抽取和本體構建等技術,數字化、結構化和語義化地處理圖書全文,搭建連接外部數據源的知識圖譜,實現資源內容的深度關聯和智能檢索,讓讀者的檢索從查一本書升級為查一個主題;另一方面,協同過濾和深度學習等算法,讓資源推薦從“千人一面”走向“千人千面”。通過自動跟蹤讀者的借閱、檢索和點擊等數據,深入挖掘用戶畫像,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建立多維度、動態化的興趣模型,實現了基于內容的推薦和基于行為的推薦,讓每個讀者都能發現心儀的知識寶藏。
3.智能閱讀與內容生成
一些圖書館嘗試利用智能語音合成和情感分析等技術,讓文字閱讀從平面化走向立體化。讀者可以根據自身情緒狀態,讓人工智能合成個性化的音色音調,調節節奏和氛圍,營造沉浸式的“悅讀”體驗。利用眼球追蹤和腦機接口等技術,分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興趣,形成個性化的閱讀地圖,提供有針對性的延展閱讀資源,實現智慧化閱讀服務。同時,基于自然語言生成和知識圖譜等技術,一些圖書館還嘗試利用人工智能寫作,針對熱點主題,自動生成科普文章、詩歌和故事等衍生閱讀內容,不僅豐富了圖書館原創資源,突破了版權瓶頸,還為傳統閱讀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人工智能與數字出版的持續融合,智能閱讀AI寫作將成為常態,個性化、沉浸式的智慧閱讀將為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讓閱讀走向即時定制。
4.智能空間與設施管理
人工智能技術為解決空間設施管理難題帶來了新思路。
一方面,智能硬件讓圖書館空間從“呆板”走向“靈動”。例如,蘇州圖書館將智能照明和聲光電等技術融入閱覽室設計,營造沉浸式學習氛圍;重慶圖書館運用人臉識別和智能書架等技術,打造24小時“城市書房”,讓夜間圖書館不打烊;成都圖書館利用智能語音和機器人等技術,開設殘障人士專屬閱讀區,讓閱讀更有溫度。
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技術讓空間管理從經驗走向智慧。通過整合分析門禁系統、座位管理系統和智能家居等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動態監測座位使用率和讀者空間偏好等,為優化空間布局和完善設施配置提供精準畫像,做到因需施策和應需而變。例如,上海圖書館實時分析閱覽室座位使用的數據,合理配置電源插座,調整座位方向,顯著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同時,基于用能數據分析,可實現燈光和空調等設施的智能化管控,在提升讀者舒適度的同時,促進節能減排。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智能化服務的優化策略
1.變革服務理念,構建智慧型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主動變革,爭取早日完成智慧服務型圖書館的轉變,更好地服務大眾閱讀,助力文化繁榮。
第一,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服務理念。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探索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和從靜態服務向動態服務轉變的新路徑,為讀者提供全流程、個性化和沉浸式的智慧閱讀服務,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戶體驗。
第二,構建開放協同的服務生態。公共圖書館要打破各部門的信息壁壘,整合館內外數據資源,推進業務協同和數據融通。利用開放API和云服務等技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智慧圖書館建設,打造跨界融合、互利共贏的智慧文化服務生態。
第三,探索智能驅動的服務創新模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優化公共圖書館業務流程和服務方式,探索智能化采編、智慧化閱讀和個性化推薦等服務新模式,推動從資源服務向知識服務、從共性服務向個性服務和從被動服務向泛在服務延伸,為讀者提供更加智能、精準和便捷的閱讀服務。
2.優化數據資源,夯實智能服務基礎
人工智能應用的根本在于數據。公共圖書館要立足自身優勢,加快數字化轉型,推進跨界數據整合,為智能服務夯實數據根基。
第一,加快數字資源建設。完善數字資源收集制度,優化資源結構,提升數字資源品質,為智能化服務提供優質內容。統籌利用好政策性資金,持續推進館藏文獻數字化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資源體系。
第二,深化資源語義組織。利用知識抽取和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推進數字資源的語義化、知識化和關聯化組織,讓資源從物理集合走向知識網絡,從封閉靜態走向開放動態,為智能檢索和智能問答等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促進跨界數據融合。依托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加強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數據的匯聚共享,推動公共文化機構的數據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融合等技術,實現異構數據的關聯整合,促進多源數據走向一體數據,為智慧文化服務拓展更廣闊的數據空間。
3.升級服務平臺,拓展智能服務生態
公共圖書館應順應技術變革趨勢,加快構建雙端協同的新型智慧服務平臺。
第一,推進業務系統的智能化改造。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智能化地升級傳統圖書館的業務系統,實現集成化、一體化和智能化的目標。例如,在采編系統應用知識圖譜和機器學習技術,實現資源主題自動分類和內容自動標引等,提高編目效率;在流通系統,嵌入人臉識別和智能還書機器人等,實現借還流程自動化,提升讀者自助服務體驗;在參考咨詢系統,整合對話機器人和知識推理技術,實現智能問答和知識推薦,讓咨詢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第二,打造開放共享的大數據平臺。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圖書館內外部數據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大數據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術,實現讀者畫像、館藏熱度和空間利用等數據的智能分析與多維呈現,為圖書館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第三,構建多元協同的文化服務云。發揮云計算技術的集約化和彈性化優勢,整合社會多元主體資源,構建跨界融合的文化服務云,實現資源、數據、算法和應用的按需調用和柔性供給。通過開放API接口,吸引高校、企業和創客等主體廣泛參與,共同打造創新迭代的文化服務新業態,為全民智慧閱讀提供多樣化選擇。
4.創新服務模式,提供個性化的智能服務
公共圖書館要了解讀者需求,開展智能化服務,創新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為讀者提供沉浸互動、精準推送的個性化智慧服務。
第一,創新資源服務,提供個性化智能推薦。利用協同過濾和深度學習等智能算法,關聯分析讀者的借閱、檢索和點擊等數據,深入挖掘用戶畫像,智能生成個性化的閱讀地圖。開發個性化書單推送和智能閱讀指引等,讓每個讀者都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資源。
第二,創新學習服務,提供沉浸式智慧學習體驗。運用VR/AR、智能語音和體感交互等技術手段,開發沉浸式閱讀應用,為讀者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例如,江蘇省盲人圖書館推出AI聽書服務,為視障讀者提供語音書評和有聲雜志等沉浸式閱讀內容。推廣微課等新型學習模式,嵌入智能提示和線上互動等功能,增強讀者學習過程中參與感。
第三,創新空間服務,打造無感知智慧文化空間。利用物聯網、人臉識別和智能家居等技術,構建全時段、全流程的智慧閱讀空間。引入智能照明和智能空調等設施,基于溫濕度數據和讀者偏好等,智能調節環境系數,給讀者提供舒適安靜的閱讀體驗。建設24小時智慧書房,配備智能借還柜和智能咨詢機器人等,讓讀者隨時智慧閱讀。
第四,創新泛在服務,構建移動互聯智慧閱讀生態。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打破傳統服務時空界限,為讀者提供隨時隨地和按需定制的移動閱讀服務。建設集找書、借書、讀書、評書和薦書為一體的智能化移動閱讀平臺,嵌入AR導航、智能推薦和好書共讀等功能,讓讀者“指尖”閱讀隨“心”而“動”。拓展智慧閱讀與數字生活的融合空間,如開發“AI+”閱讀小程序,嵌入智能圖書館服務,讓閱讀與衣、食、住、行、游和購等場景互聯互通,構建移動互聯、全民共享的智慧閱讀生態。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智能服務能力
公共圖書館要主動適應智能化發展新常態,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中之重,鼓勵從業人員更新知識,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為智慧服務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
第一,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主動對標智慧圖書館建設需求,科學制定人才建設規劃,加大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專業等緊缺人才引進力度,完善多元化人才引進渠道,推動人才隊伍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探索人工智能專業人才進館機制,柔性吸納跨領域高端人才。
第二,加強人才培訓。常態化開展智慧圖書館業務培訓,加強圖書情報、計算機和管理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幫助館員掌握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設計等新技能。選派業務骨干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掛職鍛煉,拓寬創新視野。探索智庫式人才培養模式,組建跨部門學習小組,開展聯合攻關,在做中學,加速知識迭代。
第三,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崗位管理制度,打通職級晉升通道。創新績效考核辦法,將參與智慧圖書館項目作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與薪酬待遇、職稱評定掛鉤。鼓勵館員投身智能化服務一線,在實踐中鍛煉本領。
第四,營造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生態。明確人工智能崗位設置與館員職責邊界,推動從以人換機走向人機協作,讓智能設備成為館員的得力助手。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才交流合作,吸引多元人才參與智慧圖書館建設。營造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文化,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四、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通過智能問答、智能檢索、智能閱讀和智能空間管理等多方面的應用,公共圖書館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還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個性化、智慧化的閱讀體驗。然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對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數據資源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圖書館需主動擁抱技術變革,構建智慧型圖書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數據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提高館員的智能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王 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變革創新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2021(18):11-13.
[2]馬源婧.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服務智能化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2):58-59.
[3]尹漢雄,任碩實.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圖書館信息檢索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11):242.
[4]吳正飛.人工智能在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應用場景研究[J].科技資訊,2024(04):247-249.
[5]崔 巖.公共圖書館智能化空間服務效能分析與評價初探[J].圖書館學刊,2021(11):45-51.
[6]邱曉東.智能化轉型:人工智能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中的應用與展望[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24(02):17-22.
作者單位:蘇州圖書館
作者簡介:項薇(1982—),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圖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