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立足《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著眼小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要旨,提煉名師智慧,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構建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內容涵蓋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4個一級指標,思想政治素質、遵守師德規范、小學教育情懷、課堂教學、教學創新、反饋評價、班主任工作、活動育人、自主學習、教育研究、實踐反思、交流合作12個二級指標,以及41個三級指標。經檢驗,評價體系權重分配合理、信效度較高,可用于教育實習場景下的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
[關鍵詞] 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 G4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654(2025)01—044—010
教師職業能力是小學教育碩士1運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順利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保障。朱嘉耀將教師職業能力闡釋為基于一種指涉性、情境性的“教學、班級管理和教育探索”[1]勝任力。葉瀾將教師職業能力劃分為理解他人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等[2]。實際上,學者們對于教師職業能力內涵的具體表述雖有殊異,但本質性理解基本一致——教師應該能夠與人共情、善于交往。這些都是對教師心理能力和社會性能力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提出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應具備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這四種教師職業能力。本研究以此為小學教育碩士的教師職業能力一級框架,認為這四個能力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和影響,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共同指向師德踐行能力,旨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如圖1所示。
教育實習能讓小學教育碩士真正地接觸一線教師,參與教育教學過程,感知教師職業魅力,在此過程中逐漸提升職業能力。科學合理的教師職業能力評價能夠有效檢驗教育實習效果。本文對標《能力標準》《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強調小學教育碩士在實踐場域中應具備的教育教學基本功、家校合作溝通能力及反饋評價能力等,旨在構建較為科學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
一、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制定依據
(一)立足《能力標準》
《能力標準》作為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標準”的指導文件,決定了小學教育碩士職業能力發展的基本要求與核心方向。解讀《能力標準》中的教師職業能力要素和結構,是遴選、確立評價體系的重要依據和參考。該文件著眼于我國新時代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將職業基本能力劃分為四大領域: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從要素構成來看,這四種能力要求共同構成了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系統。其中,師德踐行能力貫穿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在秉持“遵守師德規范和涵養教育情懷”的理念下,組成了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基本進程。該系統內部四個能力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如圖2所示。
(二)著眼小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要旨
受效率為先、技能至上等“凱洛夫”式教育理念的影響,傳統的教育碩士旨在培養“知識搬運工”角色的“經師”,而不是堅持立德樹人的“人師”,教師的個性與道德品性均被遮蔽[3]。小學教育碩士的培養要突破這種“脖子以上”教育技能掌握的桎梏,以“全人教育”的理念,追尋“更深層面的教育智慧與信仰”[4]。著眼我國,小學教育碩士的培養要貫徹素質教育觀的培養理念。此外,培養目標為“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小學教師、教育管理和行政人員”[5],即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較高學歷層次的在校學生,也是未來的小學優秀教師或教育管理人員。在評價體系內容的選擇上,不僅要貫徹素質教育觀的理念,還要充分考慮到他們身份的特殊性,強調其教育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反思能力的習得及國際視野的拓展。
(三)提煉名師智慧
小學教育碩士在教育實踐中所獲得的教師職業能力,關注重點主要是內化教師職業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促進自我反思發展等。這些往往體現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名師教學案例之中,其中樹立出的教師形象通常也是廣大家長及眾多學生所喜愛的。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需分析國內外教育名家和教學名師的教育敘事、教學案例與反思等,提煉其中的名師智慧,深度把握小學教育碩士應具備的教師職業能力。筆者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教育名家和中小學教學名師的相關著作,如《給教師的建議》《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歲月如歌》《行知書信集》《教有所思》等,從中凝練出有關教師職業能力的詳細條例。
二、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基本結構
(一)師德踐行能力下二級指標的選取
師德踐行能力是小學教育碩士師德素養與實際應用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一關于師德的理解,王煥勛在《實用教育大辭典》中指出,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時所應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和必備的思想政治品德[6]。顯然,這里的師德既包括外化的道德規范,又包括內化的思想政治素質。此外,王萍在《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中認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規則層次、原則層次和理想層次[7]。其二關于踐行能力的含義,學界大多認為它是指在完成一項目標或任務的實際行動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即小學教育碩士在達成教育實習目標或任務的具體行動中體現出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通過借鑒上述討論,遵循規則、原則和理想三級層次的邏輯,主要選取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規范、小學教育情懷作為師德踐行能力下的二級指標。
(二)教學實踐能力下二級指標的選取
教學實踐能力是小學教育碩士踐行師德、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路徑。目前學界對教學實踐能力的概念界定不一,但“若以課堂教學為邏輯,從教學論的理論來構建,它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改進能力”[8]。也有學者認為,要依次經過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情境實踐能力,逐級迭代地提升全日制教育碩士生的實踐能力[9]。此外,教學實踐能力需更加突出創新性和自主性,這同樣也是區別于本科和大專層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重要內容。為此,本研究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邏輯,結合小學教育碩士的專業特點,將教學實踐能力劃分為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激勵評價能力3個二級指標。
(三)綜合育人能力下二級指標的選取
綜合育人能力是小學教育碩士踐行師德的關鍵抓手。從古至今,“育人”觀念以不同的形式貫穿于我國教育發展歷程中。例如,《大學》中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育人準則與內容;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10]的育人理念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依然重視教師育人能力的培養,并將其融入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如《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規定,“學會育人”是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重要畢業要求,并具體細化為“班級指導”和“綜合育人”兩方面。就育人的內容而言,綜合育人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指導的能力、班隊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能力”等。在前人論述綜合育人能力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教育碩士的教育實習手冊內容,初步將綜合育人能力細化為班級指導能力和活動育人能力2個二級指標。
(四)自主發展能力下二級指標的選取
自主發展能力是小學教育碩士凝練德行、踐行師德的有力保障。它是指一個人不靠外力推動而靠內在自覺促進自身發展的能力[11]。從唐納德·舍恩(Donald A. Sch?n)的“反思實踐理論”出發思考小學教育碩士的自主發展能力,則旨在強調要在行動中所知(knowing-in-action)和在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一方面,舍恩堅信并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這些知識往往較為隱蔽和模糊,且有別于“嚴謹的專業知識”,小學教育碩士只有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才能逐漸體悟到,即“在行動中所知”。另一方面,“在行動中反思”指小學教育碩士不僅要思考做什么,還要在行為過程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幫助他們從職業者變為研究者。秉持在行動中所知和在行動中反思的基本邏輯,本文將自主發展能力細分為自主學習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實踐反思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4個二級指標。
三、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研究方法
1.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又稱專家咨詢問卷法,該方法是以匿名的方式,通過多次反復的專家問卷調查和反饋以達成對某一特定問題或論題的共識[12]。在初步確定評價體系內容后,將其編制為相對應的專家咨詢問卷。第一輪專家咨詢問卷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專家基本信息;二是專家咨詢量表,主要請專家們對初擬的評價指標設置和合適度進行篩選判斷,并提出其他修改意見;三是專家權威度評分表。第二輪專家咨詢問卷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專家的基本信息;二是專家咨詢量表,此次咨詢主要請專家們對指標的設置與重要度進行打分。兩輪問卷的第二部分均采用5點量表計分方法,即從“非常合適”到“非常不合適”及“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分別計1~5分。兩次專家咨詢均邀請14位在小學教育碩士職業能力評價方面經驗比較豐富的高校教師和一線中小學教師,組成專家咨詢小組進行篩選與打分,其中高校教師8名,一線中小學教師4名,小學名校長2名,直至專家們的意見達到高度集中為止。
2.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是指以各個指標因素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基礎,構建出一個層級結構模型,再通過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的方式,利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將各個指標因素的重要程度用數值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實現最終的決策。本研究首先將評價體系改編成“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權重表”。其次,為了使判斷盡可能科學,特意選取前期參加德爾菲問卷咨詢的5位研究專家,對評價指標權重表內的各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與打分,其中3位為高校理論專家、2位為一線實踐專家。最后,對5位專家的評分進行處理,并利用層析分析法的yaahp軟件計算得出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值。
3.問卷調查法
為驗證“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信效度,筆者依據評級體系的具體內容,將其改編為“小學教育碩士實習成績評價問卷”。問卷主要采用5點量表,分別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計1~5分。首先選取了五所大學的兩屆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85人,對其發放與回收問卷。其次,讓他們依據評價問卷進行自我評價,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最后,運用所回收的有效問卷,借助SPSS軟件和AMOS軟件對評價體系進行信效度檢驗。
(二)研究結果
1.第一輪問卷指標的篩選與合適性分析
基于文獻分析和相關制定依據,初步篩選出了涵蓋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35個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初稿)。4個一級指標為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12個二級指標為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規范、小學教育情懷、課堂教學、教學創新、激勵評價、班級指導、活動育人、自主學習、教育研究、實踐反思和交流合作。將評價體系(初稿)編制為專家咨詢問卷,向14位專家進行發放與回收,并主要選擇“平均值(Mode)”、“標準差(σ)”和“變異系數(Cv)”這三個數值來分析回收的專家咨詢問卷。
由表1可知,35個原始題項中的A33、D13、C11和C21的標準差均接近于1甚至大于1,說明各位專家對該4項三級指標的意見分歧較大。同樣,就變異系數而言,A33和D13的變異系數≥0.25,C11和C21的變異系數位于0.20~0.25之間,說明各位專家對這4項三級指標的協調度較低,需酌情刪除與修改。具體情況為:A33刪除;C11修改為“基本掌握班集體建設的方法,能開展與時俱進的班集體活動、創設班級秩序,具備一定的班級管理能力”;C21修改為“了解少先隊工作的性質與內容,能夠組織小學生開展豐富的少先隊活動”;D13修改為“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積極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此外,專家建議將二級指標中的A2職業道德規范、B3激勵評價和C1班級指導修改為“遵守師德規范”“反饋評價”和“班主任工作”,并在B1“課堂教學能力”下添加“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B3“反饋評價”下增加“單元評價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能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期末評價關注學生發展與成長,能整合各方意見綜合評價學生”2個三級評價指標;C1“班主任工作”下增加“班級文化建設能力”;D2“教育研究能力”下增設“收集教育研究資料的能力”“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教育研究的能力”2條三級指標;D4交流合作能力下增設“具有合作學習的能力”。
2.第二輪問卷指標的篩選與重要性分析
基于第一輪問卷指標的篩選與合適性分析,將評價體系修改為41個三級指標。此次問卷的發放與咨詢主要對制定出的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調查。在此次問卷咨詢中,各位專家對每級指標重要性的認識保持高度一致,但提出了一些詳細的修訂意見,主要包括部分三級指標的文字表述、某些指標是否匹配小學生的發展特性、是否在教育實習與見習等評價中具有可操作性等。基于專家意見,對部分三級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形成了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終稿。
3.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1)層次結構模型構建
層次結構模型的總目標層為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標準,一級指標層為4個,二級評價指標12個,三級評價指標41個,依次對應,形成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為了便于觀看,特使用序號替代三級指標的文字,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
(2)判斷矩陣構造和一致性檢驗
邀請5位專家對各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打分,生成判斷矩陣,打分依據按照Saaty的1~9標度來判定取值的方式。為了使判斷盡可能科學,此次所選取的專家為前期參加德爾菲問卷咨詢的研究專家。待5位專家打分完畢后,將專家們的評分填入yaahp軟件,生成每個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Wi。
判斷矩陣特征向量Wi是否為合理的權重分配,仍需要做一致性檢驗[13]。主要借助yaahp軟件進行一致性檢驗的運算,并生成一級維度和二級維度的一致性指數(如表2所示)。一般來說,一致性指數在0~0.1內為正常。通過表2可以看出,一級維度和二級維度的一致性指數均小于0.1,故該評價體系內的各級指標通過一致性檢驗。
(3)評價指標權重計算
待評價體系的一致性檢驗通過后,憑借前期各位專家的打分和yaahp軟件生成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具體結果見表3。
4.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驗證
為確保評價體系在教育實踐場景中運用的可行性與科學性,依據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制定“小學教育碩士實習成績評價問卷”,并將問卷發放給S大學、Z大學、H大學、A大學和J大學的兩屆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通過所回收的問卷,對構建的評價體系進行信效度檢驗。
(1)信度檢驗
主要依據克隆巴赫α系數,即一致性信度分析對各級指標進行信度檢驗。學界一般認為,當克隆巴赫系數大于0.7時表示信度可接受。剔除第一部分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的基本信息題項,借助SPSS軟件將包含41個題項的問卷進行信度檢驗。通過表4可以看出,4個一級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均在0.795~0.842之間,問卷總體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48,整體信度較高。
(2)效度檢驗
效度分析用于研究題項是否有效地表達研究維度的概念信息,即研究題項設計是否合理。通常情況下,效度檢驗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內容效度分析和結構效度分析。由于本研究前期邀請了14位專家,多次對構建出的評價體系進行內容和結構上的修訂與完善,并且各位專家最終對評價體系的意見達到高度集中,可以證明該評價體系的內容效度良好。結構效度分析有兩種檢驗方式:分別為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因為本文所構建的評價體系是以《能力標準》文件為基礎,構建出的四個維度是已知的,所以僅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檢驗即可。為此,借助AMOS22.0軟件對“小學教育碩士實習成績評價問卷”數據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最終得出適配度指標CMIN=905.484,DF=672,CMIN/DF=1.347lt;3,RMSEA=0.047,IFI=0.917,TLI=0.903,CFI=0.912,表明該模型擬合度良好。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1. 基于實證評估理念,科學構建教師職業能力評價體系
實證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摒棄主觀臆斷與價值偏見,嚴格依據客觀數據,并借助統計手段進行深入分析。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實證精神,以科學嚴謹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石,并采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深入分析。構建出評價體系涵蓋4個一級評價指標、12個二級評價指標和41個三級評價指標。
在權重分配上:第一,“師德踐行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權重占比較高。“師德踐行能力”凸顯了新時代背景下對小學教育碩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規范和教育情懷的考察,確保他們具備今后從教所需的師德修養與能力。就“教學實踐能力”而言,其中二級指標“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是重要的考察對象,充分回應了新時代政策文件對小學教師職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第二,“自主發展能力”的權重占比僅次于“教學實踐能力”。在終身學習的大背景下,“自主發展能力”是今后小學教育碩士在從教過程中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其中二級指標“教育研究能力”作為小學教育碩士區別于本科和大專層次小學教育師范生的重要內容,更是他們在教育實習中需要重點考察與提升的職業能力。第三,綜合育人能力的權重占比略低。但其中的二級指標“班主任工作”是小學教育碩士成為現代小學教師乃至卓越教師所必備的基本能力,同樣是教師教育院校在教育實習中重點要考察的教師職業能力維度之一。
2.聚焦“新時代要求”,合理設計評價體系內容
從舍恩的反思實踐理論出發,積極響應新時代教育政策文件對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如《能力標準》《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基于此,經過教師教育領域專家們的篩選判斷,科學選擇評價體系內的各級指標。總體而言,評價體系內各級指標內容涉及小學教育碩士的思想政治素質、師德規范、教育情懷、教學創新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反饋評價能力、實踐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凸顯了他們畢業時在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和學會發展能力方面應達到的具體要求。本文所構建的評價體系,涵蓋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有利于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的提高、綜合素質的提升及專業素養的養成。
3.強調評價對象的反思與發展,促進小學教育碩士專業成長
舍恩通過“低洼的濕地”來隱喻教師專業實踐的復雜多變性,認為在技術理性支配下的專業實踐無法解決復雜、混亂且不確定的情境,并提出“行動中所知”和“行動中反思”的解決之道。本文一方面將教育實踐看作一個回顧行動過程、借助知識經驗重新框定問題并行動、實施反思、再回顧行動過程的循環活動;另一方面,評價體系內容的設立始終圍繞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的反思和專業成長。也就是說,評價體系并沒有為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規定明確的任務要求,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地促進他們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反思,主動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改進之處,積極尋求職業導師、同事及小組同伴的幫助和指導。最終促使他們調整自己的實踐行為,從而不斷地向專業教師乃至卓越教師成長和發展的方向努力。
(二)研究展望
綜合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評價體系的制定依據與基本結構、評價體系內各級指標的選取與考察及修訂與完善等多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但該評價體系僅為教育實習場景中小學教育碩士教師職業能力評價的初步框架,后續仍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完善:第一,評價體系的最終確立主要來自一線教師和高校專家的分析與篩選,并通過對五所高校的兩屆小學教育碩士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來驗證評價框架的合理性。接下來還需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與補充評價指標,并根據監測結果和教育評價新理念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更新,使評價體系的各級指標更具操作性。第二,本研究將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的措辭,力求在各級評價指標中明顯地突出小學教育碩士的特點,使構建出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1] 朱嘉耀.教師職業能力淺析[J].教育研究,1997,(06):71-73.
[2]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5-26.
[3] 何菊玲.教師教育范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78.
[4] 羅納德·巴尼特著,藍勁松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
[5] 別敦榮,趙映川,閆建璋.專業學位概念釋義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6):52-59.
[6] 張曉梅.基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師德踐行能力標準的人文素養培育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155-160.
[7] 王萍.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22:5.
[8] 朱旭東.教師教育標準體系的建立:未來教師教育的方向[J].教育研究,2010,31(06):30-36.
[9] 謝志勇.全日制教育碩士生實踐能力進階培養的創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359(10):19-24.
[10] 陶行知.行知書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11] 褚宏啟.活出自己:自主發展能力為何重要[J].中小學管理,2018,331(06):59-60.
[12] 秦麟征.預測科學——未來研究學[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42-165.
[13] 于開蓮,曹磊.教育信息化2.0時代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08):51-58.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ster Teachers
Feng Kairui" Du 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4
Abstract:Based on \"Standard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Trial)\",refining the wisdom of famous teachers,and using Delphi metho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master's teachers in primary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covers four first-level indicators,namely,teachers'" ethics practical ability,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bility,and 12 second-level indicators,namel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compliance with teachers' norms,primary education feelings,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innovation,feedback evaluation,work of class teachers,activities to educate people,autonomous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practical reflection a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totaling 41 third-level indicators. After testing,the evaluation system has reasonable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rimary education masters in the scen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Master of Primary Educa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Evaluating Indicator
(責任編輯:陳暢)
作者簡介" 馮凱瑞,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杜靜,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河南開封,475004。
基金項目" 本文系“河南省2024年度黨的教育政策研究項目”(2024-DDJYZC-16);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河南省師范生職業能力評價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1本文所提到的小學教育碩士均指將具備本科學歷及其同等學力的應往屆畢業生作為招生對象,由高等教師教育院校實行全日制培養的小學教育方向的專業型碩士師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