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曹植的《白馬篇》和《木蘭詩》分別代表了建安文學與樂府詩的高峰,前者塑造了一位義薄云天的白馬游俠,而后者則塑造了堅韌與柔情并存的木蘭。兩篇詩作雖然風格迥異,但是都以戰爭為背景,聚焦英雄人物塑造。這種相同題材的差異化敘述,不僅賦予了兩部作品鮮明的個性,也提升了古代詩歌的思想深度。基于此,本文將以語言藝術為核心,從語言風格、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對《白馬篇》和《木蘭詩》進行剖析,探討兩部作品在展現英雄氣概與家國情懷方面的異同,并揭示文化背景對語言藝術的影響,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詩歌語言的多樣性與藝術魅力。
二、《白馬篇》的語言藝術與英雄形象塑造
(一)雄渾的語言風格
《白馬篇》生動詮釋了曹植詩歌“骨氣奇高、辭彩華茂”的特征,其華麗的辭藻、鏗鏘的句式、雄放的風格、精巧的布局,生動描繪出白馬游俠驍勇善戰、精忠報國的英雄形象。
1.對仗工整的句式
《白馬篇》采用對仗工整、極富韻律的句式,使得全篇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內容上的深度。“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一系列動詞的連用不僅賦予詩句較強的動感,還展現出游俠高超的武藝和英勇的氣概。
2.精準凝練的字詞
《白馬篇》還以凝練和精準的煉字著稱,既賦予詩句較強的表現力,又飽含深沉的情感張力。在用字方面,首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以“白”與“金”兩種顏色勾勒出白馬突出的外表,以“羈”與“馳”描繪出馬踏西北的瀟灑豪邁,將詩句中的色彩與動態進行放大,既描繪出白馬游俠的外在特征,也寫出了其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
在用詞方面,“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以“棄身”與“鋒刃”表達出戰士的決絕,后一句則以反問句表達了白馬游俠英勇無畏的情感。
(二)鮮活的英雄形象
1. 英勇的視覺表現
在《白馬篇》中,曹植通過外貌與動作描寫,賦予戰士形象鮮活的生命力與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一句中,“連翩”一詞捕捉到了戰馬馳騁的動態,將戰士馳騁疆場、威風凜凜的畫面生動地呈現于讀者眼前。這種將外貌和動作相結合的描寫方式,不僅賦予戰士形象一定的視覺美感,還賦予其動感與活力。
2. 忠勇的人物形象
《白馬篇》通過簡練而有力的語言刻畫出英勇善戰、忠心報國的英雄形象。“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生動地展現了白馬游俠在戰場上的勇往直前;“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突出了戰士一心報國的壯志決心;“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更是將游俠的忠勇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忠誠與壯志的詩意融合
曹植巧妙地運用簡練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戰士的家國情懷與個人理想抱負融入詩歌的意境,使得整首詩帶有深沉的情感力量。從白馬游俠在“小我”與“大我”之間選擇報國,到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英勇,再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情感表達,詩歌層層鋪陳,不僅展現了戰士的壯志豪情,也將其無畏的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詩歌展現的不僅是戰士報國的決心,更是將個體人物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這種將個人追求融入家國大義的表達,為詩歌營造出悲壯的基調和磅礴的氣勢,形成一種直擊人心、震撼靈魂的力量。
三、《木蘭詩》的語言藝術與抒情之美
(一)質樸細膩的語言
《木蘭詩》的語言質樸生動,保留了民歌傳統的口語化表達,使整首詩充滿了貼近生活的真實感與感染力。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與生活化的場景,詩歌賦予木蘭形象鮮明的親和力,也為作品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1. 自然的敘事表達
《木蘭詩》的語言以口語化為特色,通過自然流暢的表達,使敘事更加貼近日常生活。“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以質樸的語言直白地陳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背景。這樣的語言避免了復雜修辭的堆砌,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讓讀者迅速融入作品的氛圍中。
2. 情感與互動的真實展現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以設問句的形式呈現木蘭的內心波動,將情感與敘事緊密結合。對話體的運用不僅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還拉近了木蘭與讀者的距離。
3. 日常場景的真實描繪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過具體的行為描寫,展現木蘭從軍前的準備過程。細膩的日常生活描寫使木蘭的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同時增強了敘事的趣味性。
(二)細膩的情感渲染
《木蘭詩》巧妙地將抒情元素融入敘事結構中,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溫潤雋永的語言風格,使整首詩呈現出濃郁的柔情之美。詩人通過描寫木蘭在面對家國選擇時的掙扎與情感波動,突出了人物內心的復雜性。
1. 深情與堅毅
《木蘭詩》在木蘭告別家人的場景中,通過細膩而含蓄的語言展現了深沉的情感。“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雖是平靜的敘述,卻折射出木蘭離別家鄉、奔赴戰場時的復雜心緒。詩歌并未直接描寫家人的不舍和木蘭的內心掙扎,而是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讓離別的沉重情感含蓄地流露。這種不動聲色的情感表達,不僅讓人感受到木蘭對家人的牽掛,更突顯了她的堅毅與果斷。
2. 溫馨與柔情
木蘭凱旋后,詩歌用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家庭團圓的溫馨場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通過簡潔的動作描寫,傳遞出父母對木蘭歸來的激動與喜悅,“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描繪出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突出她歸來后的喜悅。這些描寫飽含深情,突出了木蘭女性柔情的特質,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情感內涵。
(三)形象的立體豐富
《木蘭詩》通過描寫木蘭的柔情與英氣,將女性的獨特魅力與戰士的豪邁氣概融合起來。開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句,展現了木蘭在家中溫婉的一面,“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心中掛念父親,將“機杼聲”與“女嘆息”相對比,突出了木蘭內心的憂慮和矛盾。而戰場上的木蘭是英姿勃發的形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通過宏大的場景描寫展現了木蘭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北方的嚴寒與木蘭的鎧甲籠身進行生動描繪,直言戰士的艱苦環境,也更加突顯了木蘭的英雄形象。同時,這一句也與歸家后的“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形成對比,表現了木蘭剛柔并濟的人物特質。
四、《白馬篇》與《木蘭詩》語言藝術的對比分析
(一)英雄氣概與抒情之美
《白馬篇》和《木蘭詩》在語言藝術上分別展現了英雄氣概與抒情之美,兩者雖風格各異,卻共同塑造了獨特的英雄形象。《白馬篇》以剛健雄渾的語言風格,通過鏗鏘有力的節奏與華美辭藻,描繪出豪邁、果敢的戰士形象,以磅礴悲壯的氛圍,突顯了人物的忠誠與英勇。《木蘭詩》則通過質樸自然的語言與細膩的情感,展現了木蘭的家國情懷,突出了木蘭剛柔并濟的英雄氣質。盡管風格不同,但兩首詩在塑造英雄形象上展現了共性。《白馬篇》側重突出英雄的剛毅與忠誠,《木蘭詩》則側重展現木蘭的柔情與堅韌,兩者通過不同的語言風格,呈現了英雄形象的不同維度。
(二)藝術手法的異曲同工
雖然《白馬篇》和《木蘭詩》的語言風格不同,但均展現出卓越的技巧。兩者通過對仗句式、修辭手法和敘事結構的巧妙運用,實現了情感表達與藝術感染力的統一。在句式上,《白馬篇》全篇使用對仗句式,語言節奏鏗鏘有力,凸顯出戰士的豪邁氣概;而《木蘭詩》通過排比句式,層次分明地展現了木蘭從軍前的準備,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在修辭手法上,兩首詩都大量使用修辭手法。《白馬篇》中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刻畫了戰士的敏捷與強悍;《木蘭詩》則通過樸實的白描,如“寒光照鐵衣”,突出木蘭的堅毅與戰場的肅穆。在敘事結構上,《白馬篇》緊湊有序,以戰士的行動與誓言為核心,逐步展現其忠勇與壯志;《木蘭詩》則以木蘭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融合抒情與敘事,情感細膩。兩者在語言表現力和敘事手法上各具特色,展現了古代詩歌語言藝術的多樣性。
(三)歷史背景與語言特色
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與其創作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白馬篇》是建安時期剛健文風的代表作品,《木蘭詩》也深刻體現了北朝民歌直白質樸的語言風格。《白馬篇》創作于建安文學興盛之際,其雄渾壯麗的語言風格,體現了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的創作特色。詩人以白馬游俠的英雄形象,歌頌了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也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鏗鏘有力的句式與慷慨陽剛的情感,正是建安風骨的體現。《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傳唱的樂府民歌,其藝術特色與當時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及民眾生活緊密相連。從風格上看,《木蘭詩》采用質樸自然的語言,將抒情與敘事巧妙融合,與當時以口耳相傳為主要方式的傳播環境相契合。在內容上,詩歌通過簡潔明了的敘述與對話,塑造了一個剛柔并濟的英雄形象。兩首詩在語言上的差異,正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學風格的具體呈現。
五、結語
《白馬篇》和《木蘭詩》以不同的語言風格,塑造了不同的英雄形象。《白馬篇》通過華麗的辭藻與鏗鏘有力的句式,凸顯了建安時期崇尚陽剛之美的文學風格,塑造了忠勇無畏的白馬游俠形象;而《木蘭詩》則以質樸自然的語言與細膩的表達,巧妙地將柔情與剛毅融合在一起,立體地呈現了木蘭這一英雄形象。另外,兩首詩歌在語言風格方面的對比,不僅反映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追求,更體現了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在文學中的多重表達。從白馬游俠的英勇報國到木蘭的剛柔相濟,英雄形象在詩歌中得以更全面地展示,不僅拓寬了詩歌的思想深度,同時也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胡正娟.《木蘭詩》中的花木蘭人物形象分析[J].語文世界,2024(27):76-77.
[2]鄭杰.英雄重塑與女性還原——基于單元視角的《木蘭詩》重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08):54-57.
[3]楊安平.三重對照互為映襯——《木蘭詩》的審美解讀[J].中學語文,2023(04):59-62.
[4]陳其明.角色轉變中的家國情懷——《木蘭詩》教學新探[J].初中生世界,2023(04):49-52.
[5]張春花.以美學“英雄”概念解讀《木蘭詩》[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20):10-12.
[6]孫鴻飛.以《白馬篇》為參照看《木蘭詩》中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9(06):16-17.
[7]張云云,祝良文.從游俠到英雄的時代嬗變華章——品讀曹植《白馬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2):79-82.
[8]張耀元.略論《白馬篇》的詩歌藝術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Z1):187-189.
[9]馮文凱.慷慨雄壯的愛國樂章——曹植《白馬篇》淺析[J].武警學院學報,2008(01):91-93.
[10]顧農.建安時代英雄主義的贊歌——略談曹植《白馬篇》[J].名作欣賞,2005(07):69-71.
[11]高雪梅.淺論曹植“白馬游俠”的詩歌意象[J].凱里學院學報,2009,27(05):100-103.
(作者簡介:張睿童,女,本科在讀,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文學)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