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基于福格行為模型理論,確定了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四個核心要義——意愿、能力、提示與強化,并從加大學科德育政策支持,營造濃厚的學科德育氛圍;激發教師學科德育的內驅力,讓學科德育回歸教育本真;構建教研訓一體化體系,促進教師學科德育專業發展三個方面提出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策略。
關鍵詞 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意愿;能力;提示;強化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4.037
Research on the Core Mean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Behavior Intention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LUO Liang YUAN Lanlan
(1.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2;
2. Airport College of Jiangxi Flight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2)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Fogg behavior model theory and identifies four core principles of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behavior intention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tention, ability, prompting, and reinforcement. It aims to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for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and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it; Inspir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enable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thre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subject based moral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words disciplinary moral education behavior intention; desire; ability; tips; strengthen
1" 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這一根本問題的科學回答,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學科德育,指通過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師教書育人根本職責,也是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2]。學科德育成為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具有教育內容豐富性、教育方式隱蔽性、教育效果穩定性、教育活動趣味性、教育途徑多樣性、教育目標明確性以及教育反饋及時性等優勢。當前,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認可度和學習心向較好,但學科德育的知識儲備、自我效能感和行動力仍有待提升。在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方面,教師更側重于理論學習,實踐運用能力與分享交流意愿較弱。因此,如何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成為當前學科德育工作亟須解決的問題。
2"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核心要義
行為意向是行為核心預測變量,反映個體執行特定行為的傾向,是任何行為表現的必然過程,且決定個體執行特定行為的努力程度[3]。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是指中學教師努力把德育滲透課堂教學過程,以提升學生德性的行為傾向。
美國斯坦福大學福格(B.J Fogg)于2011年提出了福格行為模型,他認為行為改變受意愿(Wish)、能力(Ability)、提示(Triggers)、強化(Strengthen)的影響。該理論認為,某項任務高質量完成,除植根于個體的行動意愿外,還須具備足以支撐任務妥善執行的能力及促使行為發生的提示,并及時強化行為。四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互為前提、共同發展,共同決定行為的發生并形成行為習慣。只有這四個條件同時滿足,人的行為才能引發并持續付諸實踐[4]。本研究旨在通過福格行為模型,深入分析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發生原因,找到學科德育行為發生背后的核心要義和運行機理,更好地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
2.1 意愿:達到德育教學的心理傾向
意愿是指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看法及其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意愿強的教師愿意付諸努力,尋找各種資源、平臺和機會以獲得預期結果;意愿弱的教師即使有學科德育能力,也不會有學科德育行為的發生;意愿強度和教師的價值判斷密不可分,當教師認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學科德育的行為自然會發生;當教師不認同學科德育,執行學科德育行為意愿將會打折扣。因此,想要增加教師的學科德育行動力,需深挖教師實施學科德育教學的價值。當中學教師深刻意識到學科德育利己利他,其實施學科德育的動力就會上升。人們雖普遍懷有改變的愿望,但對由他人所施加的改變容易持有抵觸心理。想要改變他人行為意向,需聚焦幫助個體實現內在意愿與目標,需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讓教師清晰認識學科德育行為產生的多贏結果,方能保證持續行為改變的動力。然而,中學學科德育行為意愿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過程,難以捕捉、難以干預。若只有正向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教師只會產生做的想法和沖動,學科德育行為改變依然難以發生。
2.2 能力:完成德育教學的必要條件
能力是指中學教師順利完成學科德育教學的心理特征和基本條件,直接影響學科德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通過閱讀、培訓、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師學科建設、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提供中學學科德育教學相關資源和平臺等形式提高教師學科德育能力。然而,提升教師德育教學技能短期無效果,長期又難實施。因此,需要細化教師學科德育行為,讓教師學科德育行為變得簡單、微小、易行。學校可以從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意愿出發,羅列學科德育行為清單,對清單上學科德育行為的影響力和可行性進行客觀分類和排序,選出學科德育優先行為,尋找學科德育優先行為發生的前置條件,降低中學學科德育目標行為的頻率及強度,縮小學科德育行為的規模。通過上述一系列細化處理,讓中學教師逐漸養成學科德育行為習慣。這些習慣在實踐中得以持續強化,進而提升教師的學科德育能力。
2.3 提示:促進德育教學的發生
提示是指中學教師將已形成習慣的學科德育行為作為喚醒下一個新學科德育行為發生的信號,是學科德育行為發生的決定性因素。學科德育意愿具有可感知性,學科德育能力可通過既定標準予以客觀評測,而學科德育提示往往隱蔽不見,難以明確辨識。為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提示有效性,需克服人物與情景提示的不穩定與自然度不足。因此,中學教師可選取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固定行為作為提示點,將新的學科德育行為巧妙融入,確保兩者銜接順暢,直至形成條件反射,即可成功構建新的學科德育行為反射循環機制。通過將既定學科德育習慣作為提示,以此為“錨點”自然地引導學科德育行為發生。因此,需要確定的錨點最好是中學學科德育教學行為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這個事情發生的地點、活動內容和頻率需要和目標行為匹配,銜接自然。例如,中學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時可以嘗試將收集資料、教案撰寫、授課內容的延伸和提煉、交流研討等錨點行為和目標行為聯系,在不斷試錯、調整和優化中綁定錨點行為和目標行為,讓目標行為更容易立刻發生。
2.4 強化:培養學科德育行為習慣
強化是指中學教師某個學科德育行為發生后,通過增加獎勵或減少懲罰等方式提高該學科德育行為發生概率的過程。意愿、能力和提示三個要素圍繞學科德育行為本身,而強化關乎中學教師心態改變與學科德育習慣養成。需要教師時刻保持積極情緒,通過刻意練習扎根到學科德育新行為中,在行為改變中感到成功,讓行為習慣不斷發生并固化。當學科德育行為發生時,給予積極刺激或取消消極刺激,亦可增加學科德育行為進一步發生的概率,讓教師產生自我效能感,持續養成學科德育行為習慣。學科德育行為的強化,需遵從強化及時、有強度、形式多樣的原則。強化及時,會讓教師感受到自己學科德育行為改變被看見、被重視,及時的正向反饋加速教師行為改變意愿。強化有強度,即強化物的刺激強度能引起教師的注意,達到學科德育行為改變的預期結果。提供各種各樣的強化物刺激形式,能有效增加強化刺激的敏感性和增強教師對刺激物的興奮度。為此,學校和相關部門要根據行為改變的重要性調整獎勵的豐厚度和層次度,讓教師持續體驗積極情緒,增加學科德育良好行為發生的概率。
3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提升策略
3.1 加大學科德育政策支持,營造濃厚的學科德育氛圍
為中學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科德育政策支持,將顯著提升他們對外部支持和社群影響的感知。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要持續優化學科德育建設的頂層設計,完善發展系統規劃和整體布局,協調政府、學校、師生和家庭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學科德育的建設;要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制定學科德育應用能力標準,將其納入師范生培養方案,列入大中小學的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管理能力的評價體系,并使學科德育實施能力成為教師培訓的必修課程。學校要確保將充足的資源用于學科德育工作開展,將學科德育工作作為教師工作績效和排名的依據與教學工作量、評優評先、年終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同時,學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科德育教學文化和氛圍,可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加強中學學科德育宣傳,提升并發揮校長領導力在推動學科德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形成人人愿意積極參與學科德育教學的良好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學教師才能積極嘗試學科德育教學,將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思維融入學科教學過程。
3.2 激發教師學科德育的內驅力,讓學科德育回歸教育本真
激發教師學科德育的內驅力是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提升的關鍵。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而獎勵和懲罰屬于外驅力,是一種“拉”的力量。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賦予教師學科德育教學自主權,使他們自主決定教學內容、時間和深度。學校可采取一些措施暫時降低學科德育難度,并通過正向反饋提升教師德育教學的成就感。相關部門和學校要幫助中學教師深刻體悟學科德育的教學價值,讓其感受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支持、理解、關心和鼓勵,讓他們自覺地將學科德育作為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通過激發教師學科德育內驅力,讓他們在親身經歷或觀察他人開展學科德育行為后,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重新審視實施學科德育的動機,明晰開展學科德育的初衷,逐步引導教師形成堅定的學科德育教學信念,增強自我效能感,讓學科德育回歸教育本真。
3.3 構建教研訓一體化體系,促進教師學科德育專業發展
教研訓一體化是一種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通過整合教學、科研和培訓資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學科德育與學科教學深入融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途徑,以增強學科德育的實用性和易用性。學校要制定完善的教研制度,明確教研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和實施方法,充分發揮合作教研的優勢,定期組織交流與研討,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提煉為教研課題。采取集中培訓、研討會和網絡混合研修等形式,邀請具有豐富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優秀教師講解學科德育的意義、融合方法、教學模式和實施策略,深入分析、普及和推廣學科德育相關知識和技能,使學科德育成為教學活動的常態。教研訓一體化體系的構建對打破了傳統教學、研究和培訓相互割裂的局面,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協同發展,幫助教師實現學科德育的專業成長。
4 結語
未來,仍需加大學科德育的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激發教師學科德育熱情,切實提高教師學科德育能力,讓學科德育成為教師樂教勤教善教的動力源泉,讓中學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想教能教會教學科德育的新時代好老師。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2021年)基金項目(21JY5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度項目(XL21208)。
參考文獻
[1] 二十大報告輔導百問 | 如何理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EB/OL].(2023-01-17).https://www.12371.cn/2023/01/17/ARTI1673945886790320.shtml.
[2] 田保華.試論學科德育的問題與出路[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7):3-11.
[3] Ajzen,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Lsure Research,1991, 50(2):176-211.
[4] B.J.福格(B.J Fogg).福格行為模型[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