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扎根理論,通過對南寧市5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地訪談,并運用NVivo12plus軟件進行編碼分析,凝練出涵蓋基礎條件、衛生技術人員、服務項目三個核心范疇和14項二級指標的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該框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回應,對現行標準的理論解析與調查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R19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6-0007-04
Construction of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apacity in the Communities of Nanning Cit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Liu ShaolanZhu 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6)
Abstract: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conducts on-site interviews with f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Nanning City, and performs a coding analysis in Nvivo 12 plus. Through this process,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apacity in Nanning City is refined, covering three core categories: basic conditions, health technicians, and service items, as well as 14 secondary indicators. This framework has certain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for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tandards.
Keywords: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apacity; Grounded Theory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為重點,實現全民健康[1]。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踐中,社區衛生服務重點指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其中,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主要是有效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突然暴發,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帶來了較大沖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擔負著控制健康風險與保障正常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雙重責任,為了更好地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現狀,有必要及時提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
以“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基層衛生服務”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為核心檢索詞,在知網與萬方醫學網進行深度檢索,全面梳理了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研究文獻,初步把握了研究現狀。既有研究中,有學者將基層醫療衛生的公共服務能力界定為“能夠持續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初級醫療衛生保健服務需求的勝任力”[2]。進一步細化分析,部分學者聚焦居民服務體驗和獲得感的提升,探討了門診醫療服務、住院服務能力和藥品服務能力等內容[3]。而另一部分學者則更多地關注人力資源配置優化、機構標準化建設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服務項目的供給[4-5]。根據衛健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的通知》,南寧市發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2018年版)》(以下簡稱《標準》)關注功能任務和資源配置、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業務管理、綜合管理四個框架、80個基本條款和10個推薦條款[6]。不難發現,盡管在衛生健康實踐決策層面已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參照標準,但是缺少關于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標準使用效果與接受度調查,理論推動者、實踐決策者和服務能力標準使用者三方之間對話明顯不足,理論與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南寧市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地調研,嘗試構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分析框架,為深化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理解和提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一)資料來源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方法,在南寧市優質服務示范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于2024年8月對11位社區衛生機構工作人員(含5位中心負責人、3位醫生和3位護士)進行深度訪談,收獲訪談資料11份。此外,嚴格按照質性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面向15位居民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獲取社區居民需求分析資料,整理出有效文本12份,共14 890個規范漢字。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①,基于其“自下而上”、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理論的分析優勢[7],可以很好地解決上文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實問題。首先,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深度編碼進行分析,提煉出現實情境中的核心概念。在分析過程中,借助NVivo12plus軟件對文獻與訪談資料進行綜合解析,構建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分析框架。在編碼環節,嚴格遵循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體系:開放式編碼、軸心編碼與選擇式編碼,摒棄主觀偏見,深入挖掘影響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關鍵要素,進而探索構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
二、訪談結果
(一)訪談資料基本情況
運用NVivo12plus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詞云可視化分析,生成詞頻圖,初步解析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與居民針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反饋情況,結果顯示,“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和“住院部”為高頻次詞匯;同時,“中醫藥”“人財物”等亦占據顯著頻次。
(二)編碼基本情況
本研究借助NVivo12plus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解析,將12份訪談資料導入NVivo12內部數據庫,逐字逐句進行深度文本分析,并依據扎根理論對提取的概念進行自下而上的編碼。在三級編碼中,從147個初始概念中整合形成了29個開放編碼,在軸心編碼中將29個開放編碼整合為13個概念類屬,最后在核心編碼中進一步歸納出三個核心類屬。對編碼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衛生技術人員”編碼占據最大面積且顏色最深,凸顯了受訪者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技術人員的重點關注。
(三)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編碼
在訪談資料編碼過程中,研究者秉持客觀立場,深入原始資料進行挖掘與編碼,提煉出“本土概念”。如將“當然,我們說設備儀器肯定也少不了”提煉為“設備儀器”,并據此將147個初始概念整合為29個開放性編碼。軸向編碼旨在揭示開放性編碼間的內在關聯,構建編碼體系。在軸心編碼階段,將“幫助面積擴建、良好環境、面積不足、設備不齊全、設備是基礎、增加設備住院部”歸納到“面積、健全設備、床位”,“醫務人員能力、醫務人員培訓投入少、醫務人員水平低、專家坐診—慕名而來、公衛服務提供能力、醫務人員積極性、醫務人員短缺、增加人才數量”歸納到“醫務人員的技術能力、醫務人員積極性、醫務人員數量”,將“電子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的作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健康宣教、老年人管理難、老年人體檢、高血壓買藥、慢性病管理難、糖尿病缺藥、HPV疫苗、打疫苗、兒童疫苗接種、新冠疫苗接種、中醫理療、中醫藥門診服務—中醫藥專家”歸納到“電子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簽約、健康宣教、老年人管理、慢病管理、預防接種、中醫藥服務”。在選擇性編碼中,進一步形成了基礎條件、衛生技術人員、服務項目三個核心類屬。
三、討論
(一)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
1.核心范疇
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深度剖析,運用扎根理論歸納出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三個核心類屬:基礎建設、衛生技術人員配備和各項衛生服務開展情況。參照《標準》所規定的能力指標,結合訪談資料進行解析與整合,提煉出基礎條件、衛生技術人員和服務項目3個一級指標(見表1)。
其一,基礎條件。硬件設施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建設的基礎。在編碼過程中,11位受訪者均提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增設或優化設備。其二,衛生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的配置情況及技術水平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質量具有直接影響。訪談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面臨技術人員短缺問題,技術人員配置與技術水平是影響居民基層首診意愿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三,服務項目。調查證明,服務項目的實現不僅要配備相應的檢驗設備與人員,還要配備提供診斷治療服務的醫護人員。
2.具體指標采納分析
(1)基礎條件的具體指標采納分析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強調,要嚴格對照社區醫院標準化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面積、床位設置以及設備等資源配置[8],且按照《標準》的要求,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配備相關設備。相關研究也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房屋面積、設備數對社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9]。調研結果顯示,房屋面積與床位數構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供給的基礎,對其服務范圍與深度具有重要影響。盡管各中心均配備了基礎診療設備,但在數量和種類上呈現差異化特征。因此,本研究在基礎條件維度下,選取用地面積、床位數和診療設備總資產作為二級分析指標,具有較高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2)衛生技術人員的具體指標采納分析
根據《標準》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配備一定的衛生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要資源,其配備情況和服務能力是衡量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且業務能力的提升對居民就診有正向牽引作用[10]。調查也發現,衛生技術人員配備不足顯著制約衛生服務的有效實現,其組織架構是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本研究在衛生技術人員維度采用注冊護士人數、執業(助理)醫師數及醫學檢驗技術人員數作為二級指標,具有較高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3)服務項目的具體指標采納分析
根據《標準》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推行特色專科、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這些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關鍵舉措[8]。因此,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情況為重點,依據調查結果采用居民需求最高且社區最常見的7個服務項目:家庭醫生簽約、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中醫藥管理和預防接種,并增加了核酸檢測(采樣)服務項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該提供的服務項目,最終構成8個二級指標,綜合反映社區衛生服務項目執行效能。
項目家庭醫生簽約居民、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健康檔案管理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使用率健康教育關于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老人年體檢、健康管理率慢性病管理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管理規范率中醫藥管理中醫門診、中醫適宜技術核酸檢測(采樣)預防接種0—6歲兒童預防接種、HPV疫苗
接種和新冠疫苗接種(二)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指標使用說明
在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中,用地面積、診療設備總資產、床位數以及衛生技術人員可以直接進行量化分析。為此,本研究對服務項目指標進行了說明(見表1)。具體而言,家庭醫生簽約進一步選取普通居民與重點人群的簽約情況2項指標,指標采用“率”;健康檔案管理主要包括建檔和使用情況,指標采用“率”;健康教育重點指向青少年、婦女和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采用“是”或“否”來進行測量;老年人健康管理進一步采用體檢(“是”或“否”)和健康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主要涵蓋高血壓和糖尿病管理,采用糖尿病患者管理規范管理率以及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中醫藥管理主要指向中醫門診和中醫適宜技術等指標,采用“是”或“否”來進行測量;核酸檢測(采樣)采用“是”或“否”來進行測量。此外,預防接種則重點指向兒童、婦女以及全體居民新冠疫苗接種基本情況,可以進一步選擇0—6歲兒童預防接種、HPV疫苗接種以及新冠疫苗接種來反映預防接種服務項目的開展情況,采用“是”或“否”來進行測量。
四、結論
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的核心內容,如何進一步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成為當前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關注與探討的重點。本研究通過對南寧市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地訪談,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利用NVivo12plus軟件進行編碼分析,揭示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3個核心范疇,分別是基礎條件、衛生技術人員以及服務項目。據此,本研究構建了包含3個一級指標及14個二級指標的南寧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分析框架,此框架不僅是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適時回應,還對現行標準進行了理論剖析與適應性調整,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與現實意義。
然而,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受限于樣本數據與訪談數量,研究結果的影響力受到一定影響,但根據質性研究理論飽和的標準,進行第11次訪談后未涌現新的關鍵詞眼,表明樣本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本研究在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深層邏輯與細節探討方面尚顯不足,未來研究需進一步采用量化分析方法,以深化對該領域的理解與洞察。
注釋:
①扎根理論: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一種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性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事物現象本質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
②資料來源:本研究歸納整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6-10-25)[2021-01-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何子英,郁建興.全民健康覆蓋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一個新的理論分析框架[J].探索與爭鳴,2017(2):77-81,103.
[3]劉利群.基層衛生發展提升服務能力是關鍵[J].中國全科醫學,2017(4):379-382.
[4]耿文進,徐正海,陳玲,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提升”專家主題研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7(5):512-516.
[5]張勇,胡連勝,劉章嬌,等.“珠海市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專家主題研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8(增刊2):37-40.
[6]南寧市衛健委.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標準(2018版)[EB/OL].(2019-04-10)[2021-01-25].
http://wjw.nanning.gov.cn/tzgg/t1744641.html.
[7]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
[8]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全面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衛基層發〔2020〕12號)[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0-07-08)[2021-01-2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3/content_5526447.htm.
[9]馬愛軍,王橙,張蕾,等.成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能力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9):1603-1607.
[10]郭武棟,胡彬,顏坤,等.重慶市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現狀調查及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17(增刊2):201-2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民族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后疫情時代民族地區健康服務整合研究”(編號:2020SKQD28)、南京市醫療保險研究會2024年度課題“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的運行與保障提升評估分析”(編號:NJYB2024ZWH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少蘭(1998—),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單位為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
朱麗(1990—),女,漢族,湖南漢壽人,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健康治理。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