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以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2023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1班和2班8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問卷調查和訪談,評估其自信心現狀,并從家庭環境、學校教育、自我認知和思政課教學對學生自信心現狀的影響四個方面分析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對學生進行近13周的思政課教學后對學生進行后測問卷調查。基于調查結果,探討自信心培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路徑:(一)優化教學內容,加入“自信心”元素;(二)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性;(三)營造積極氛圍,汲取榜樣力量。
關鍵詞:自信心;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教學;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6-0130-04
On the Pathway of Integrating Self-Confidence Cultiv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s an Example
Wu Liting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Putian 3511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elf-confidence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ecoming the concern of society. Taking 82 students from Class 1 and Class 2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College of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e-tes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o assess their status of self-confidenc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elf-confidence among them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impa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self-percep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on the status of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a post-tes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fter nearly 13 week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pathways of integrating self-confidence cultiv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by adding elements of “self-confidence”; (2)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3) creat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and drawing on the power of role models.
Keywords: self-confidence; stud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1]其中,將“職業教育”擺在首位,彰顯了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當前,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技術技能,而且要擁有健全的人格。其中,自信心是衡量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本研究參考國內研究者對自信所下的定義,結合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各種表現方式和復雜原因,認為自信是一個復雜多維的系統,是個體對自身的積極肯定的態度,是一種正向認識、評價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優秀心理品質。
作為高校思政課,要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自信的精神力量和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筆者以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2023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1班和2班的8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把握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的現狀和形成的原因,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探究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的路徑,從而讓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共同理想,立志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力軍。
一、研究設計與結果
(一)研究對象
以國防教育學院2023級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1班和2班的82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參與者69人(占84.15%),女性參與者13人(占15.85%)。在是否是獨生子女的變量上,非獨生子女65人(占79.27%),獨生子女17人(占20.73%),反映了樣本中家庭結構的多樣性。戶籍方面,農村戶籍的參與者57人(占69.51%),城鎮戶籍25人(占30.49%)。
(二)研究工具
1.個人問卷設計
本研究一共進行前后兩次測試。前測的個人問卷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自我認知和思政課教學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現狀分析等問題組成。后測的個人問卷由學校教育和思政課教學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現狀分析等問題組成。
2.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該量表最初用來評估青少年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是我國心理學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測量工具。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采用四級評分,總分范圍是10—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信心程度越高。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前測、后測設計,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對該班級的82名學生進行前測,以此了解新生的自信心現狀和形成的原因。在對學生進行近13周的思政課教學后(每周4課時),再對學生進行后測,從而了解思政課教學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塑造作用,探究自信心培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路徑。
(四)研究結果
基于對前后測兩次自信心量表的分析,前測的平均值約為26.94分,可見受試者總體上自信心不足。后測的平均值約為32.57分,可以看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政課教學,受試者的自信心得到顯著提高。
二、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
在家庭經濟情況方面,受調查學生的家庭月收入普遍不高,54.88%的學生家庭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21.95%的學生家庭月收入低于5 000元,家庭月收入在20 000—30 000元的學生僅占7.32%。甚至有6.1%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支付學費、購買教材等。可以看出,家庭經濟情況對學生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影響。
在家庭關系方面,受調查學生的父母關系較為和諧。86.59%的學生父母處于現婚,13.41%的學生父母存在婚姻問題。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父母存在婚姻問題的學生自信心明顯偏低,這也證明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在對家庭氛圍的調查中,表示家庭氛圍較融洽和很融洽的學生占41.46%,12.2%的學生認為自己家庭氛圍一般,4.88%的學生認為家庭氛圍不融洽。其中,有50%的家庭氛圍較為緊張的學生自信心低于平均值,這也表明家庭氛圍是否和諧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學校教育
關于對所在高職院校的聲譽問題上,17.07%的學生認為所在的高職學校在職業市場上非常有聲譽,42.68%的學生認為有聲譽,有36.59%的學生則認為所在高職院校在職業市場上聲譽一般,還有3.66%的學生對學校的聲譽不太認可。在高職院校是否提供足夠的支持和資源問題上,有23.17%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支持,47.56%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支持,24.39%的學生認為學校只能提供一般支持。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缺乏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并且對職業教育的價值產生懷疑,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自信心。
在師生關系問題上,76.83%的學生認為老師對他的態度會影響到自身對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教師積極的期望和正向的評價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進而對學生學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大部分高職學生在過去的求學過程中由于成績不夠理想,很少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久而久之自己就對學習失去了動力,也逐漸喪失了信心。
(三)自我認知
在對高職學歷認可的問題上,大部分學生對自己在未來就業中是否會被認可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擔心。32.93%的學生表示非常擔心,39.02%的學生表示有些擔心,認為一般擔心的學生占17.07%。這些學生在經歷高考失敗后,他們會選擇以無助和被動的方式面對生活和學習,有的學生甚至表示自己一無是處,在高中同學和親戚面前抬不起頭,于是選擇破罐子破摔,在高職院校里抱著混日子等著拿畢業證的消極心態[2]。同時,在調查中也發現71.95%的學生認為自信心在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中非常重要。24.39%的學生認為重要。可以看出,學生自己也非常明晰自信心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學生的“拔節孕穗期”,思政課應義不容辭地承擔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擔,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注入活力和能量。
(四)思政課教學對學生自信心現狀的影響
在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是否有作用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認可思政課程對于提升自身自信心的重要性,20.73%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認為有幫助的學生占到了58.54%,還有17.07%的學生認為一般。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對于思政課教學的認可度,積極利用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加深認識,樹立高度的自信。
針對在思政課中,哪些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信心的問題(多選題),45.12%的學生選擇教師課堂講授,59.76%的學生選擇課前個人展示,57.32%的學生選擇分組合作討論,41.46%的學生選擇閱讀經典著作,還有59.76%的學生認為觀看經典視頻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思政課教師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利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使學生能夠深受啟發,提高自信心。
三、自信心培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路徑
(一)優化教學內容,加入“自信心”元素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提高學生自信心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學生自信心的方法,促使在具體教學中加入“自信心”元素,實現育人的教學目標。根據第二次調查問卷,在被問到“在本學期思政課的學習過程中,您認為教師課堂講授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無作用”時,全部學生都認為思政課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幫助,90.24%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可見,學生都認同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提升學生自信心的作用,當然其中教學內容是關鍵所在。
在第一次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學生自信心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高職院校和高職學歷的不認可,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注意融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信仰,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敬業樂業、勇于創新,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培養具備職業素養和職業自信心的高素質職業人才[3]。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在講到第四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第五章“恪守職業道德”部分,筆者都會向學生講授這樣的教學內容: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作為高職學生,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工作,精益求精,同樣可以大有可為,擁有出彩人生。此外,筆者還通過“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航空手藝人”胡雙錢等勞動楷模的先進事跡,激勵學生銳意進取,通過勞動在廣闊舞臺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思政課教學中,應該創新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筆者在授課過程中以個人展示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成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根據第二次問卷調查,當問到“在本學期思政課的學習過程中,您認為課前個人展示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無作用”時,92.68%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在問到“分組合作討論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無作用”時,有91.46%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可以看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都非常認可課前個人展示與分組合作討論對于提高自信心的重要性。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課前五分鐘環節,即學生依次利用課前五分鐘自制課件進行主題展示,展示內容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每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并且必須以口述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然課前五分鐘環節時間較短,但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要自己查找資料、制作課件、撰寫講稿直至最終進行成果展示。整個過程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是一個艱難但又有意義的過程,教師在學生展示結束之后也會以鼓勵的方式進行點評。這樣教師可以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展示自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此外,筆者也采取分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開學初就已隨機分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設置問題讓小組進行討論并發言,每次發言的學生都不能是同一個人。同樣對于發言的學生教師也會及時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這種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營造積極氛圍,汲取榜樣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就像一面旗幟,使人學有方向,激勵人們不斷追求進步。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筆者積極運用榜樣激勵法來培育學生的自信心,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一,結合教學講授偉人事跡。根據第二次問卷調查,當問到“在本學期思政課的學習過程中,您認為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無作用”時,學生都認為有不同程度的幫助,89.02%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將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作為課后作業,最后舉辦了讀書分享會讓學生交流讀后感。學生紛紛表示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懼怕困難,努力磨煉頑強的意志并且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的崇高理想。在問到“在本學期思政課的學習過程中,您認為觀看《建軍大業》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有無作用”時,有92.68%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同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觀看《建軍大業》,并布置學生寫觀后感。從學生的觀后感中發現,學生都認為偉人們無所畏懼、永懷希望的精神令自己欽佩不已,紛紛表示要以他們為榜樣,奮力書寫青春之歌。
第二,發揮教師榜樣示范作用。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提出的要求。筆者時刻把六個“要”牢記心中,認真上好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了教師身上的人格魅力。例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有時候會以自己身上正面的事例來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講解,這樣才更有說服力,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充滿自信的人格魅力,也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第三,挖掘優秀學生作為榜樣。優秀的同輩群體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和標桿,激發高職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追求進步[4]。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堂問題回答質量發現優秀學生,并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助推優秀學生自信心更上一層,而且也可以鼓勵其他學生以他們為標桿努力向上。此外,學生自信心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自己學校和學歷的不認可,因此教師也應努力將優秀校友的事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學習和未來就業的信心。
四、結束語
家庭環境、學校教育、自我認知和思政課教學都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產生一定的影響。思政課教師要清楚自信心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準確把握自信心培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優化,加入“自信心”元素,加大教學方法創新,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性,并且發揮榜樣的標桿作用,努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湯苗苗,王海洋.高職院校農村生源地學生自信心缺失原因調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21-25.
[3]張雅芳.“職教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2024(3):49-51.
[4]鐵芝榮.高職院校學生自我認同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思政課教學視角[J].教師,2024(15):12-1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自信心’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研究”(編號:ZJYJ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莉婷(1990—),女,漢族,福建泉州人,單位為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