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及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

2025-03-24 00:00:00婁志超楊世龍譚硯文
南方農村 2025年1期

摘"要: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廣東持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根據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本文從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和農業新質勞動對象三個維度構建了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數對于2010—2022年中國和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數總體呈提升態勢,農業新質勞動者、勞動資料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的貢獻大,但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的問題突出;各區域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數增速高于東部省份平均水平。為加快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應加強培育農業新質勞動者,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著力布局戰略性農業新型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時,廣東應進一步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區域農業新質生產力均衡發展。

關鍵詞: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標體系;區域比較

中圖分類號:F0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5)01-0004-09

一、引言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且重要概念的提出既源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也源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和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1,對于促進我國先進生產力高質量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做出明確界定,“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根基。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2。然而,在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仍然伴隨著農業勞動者老齡化,農業勞動規模小且散3,區塊鏈、種業、農機裝備等方面的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風險驟增4,數字賦能農業生產力機制薄弱5,涉農產業鏈供應鏈生產關系滯后6,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7-8。促進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重視農業生產力各方面指標的均衡、充分發展。因此,科學構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測度各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分析各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原因,有利于探明影響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加快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廣東的GDP總量已經連續34年位居首位,成為全國聞名的工業經濟強省。鮮有人知的是,廣東的珠三角及粵東西北地區還有著超15萬個自然村落,近900萬戶農業經營戶從事農業相關生產活動,2023年,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約為9202.09億元,同樣居于全國前列。毫無疑問,廣東是農業大省,但仍非強省,特別是粵東西北地區受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業發展滯后,生產效率一般,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戶增收乏力9,嚴重阻礙了和美鄉村建設與城鄉融合發展?;谌珖魇∞r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測度研究,開展廣東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卓越省份以及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分析,可以準確把握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現狀與不足,助力加速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化運用“百千萬工程”經驗,奮力推進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目前多數文獻僅從定性層面對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行分析。雖然李勇斌等10構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但由于評價指標數量選取較少,導致該指標體系所涵蓋的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較窄,比如用第一產業人均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衡量勞動生產率、用農業人均用電量衡量物質生產資料。因此,鑒于農業特殊性及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迫切需要重新構建適合評價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指標體系,以客觀、系統地評價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發展情況,進一步推動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及區域協調發展。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從農業新質勞動力、農業新質生產資料、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等方面梳理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并以此構建農業新質生產力綜合評價體系;第三部分,運用構建的評價指標對全國及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分析;第四部分,總結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測度設計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11。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12,即“生產力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從農業新質生產力來看,其核心在于以農業數智化發展為主線,加快推動農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包括勞動力、技術、制度、資本等要素的轉型升級與優化配置,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13?;诖?,本文從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和農業新質勞動對象三個維度構建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

1.農業新質勞動者

農業新質勞動者是農業勞動者從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躍升的“農業生產力質態”14。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中最能動、最活躍的主體,農業新質勞動者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具備技能型、知識型、創新型等高素養特征,直接影響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人力資本、勞動生產率等重要要素。

2.農業新質生產資料

農業新質生產資料是農業勞動資料從傳統投入資料向新型投入資料的重要標志。一方面,數字經濟時代,以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體的農業新質生產工具,以數據要素的形式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了新的強大動能15。另一方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型肥料、農藥與飼料、農業裝備推廣等為標志的新型投入資料的大力發展,革新了農業傳統作業方式16,不僅幫助農業新質勞動者擴大認知邊界,增強創新能力,還憑借知識密集型特點和強大的正外部性特征,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滲透與創新發展17。

3.農業新質勞動對象

農業新質勞動對象既包括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的勞動對象,也包括經過勞動加工、數字賦能而形成的新的勞動對象18。具體而言,由于農業新質生產力在形成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生產力效應,將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質產業,拓寬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發展的廣度與深度,拓展新型農業業態19。如,通過創新生物科技手段等顛覆性技術突破土地、水源等自然稟賦條件的有限約束;利用基因技術實現優良品種的選育;憑借營養健康的市場需求,發展藥食集成、疾病預防與食品定制行業,推動農業新領域的產生與發展等。

(二)評價指標選擇

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對于凸顯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準確評價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至關重要。本文結合前文分析的理論基礎,在農業新質

勞動者維度使用農業勞動者數量、素質、技能與結構等三級指標,用以刻畫農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入情況,同時使用糧食單產、農業人均收入等三級指標,刻畫農業勞動生產率情況,二者共同反映了農業新質勞動力的發展情況;在農業新質生產資料維度,使用農業基礎生產資料(如農地規模、水利設施、化肥折純量、農業機械數量等),也使用農業數字設施與服務、農業科技創新等二級指標來衡量農業數字化(新型)勞動資料的情況。在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維度,使用數字農業、綠色農業一級指標,著重考察農業新質生產對象的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同時還增加了新質農業、創新農業一級指標,用來衡量農業重點行業、農業新領域的發展情況。具體地,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和農業新質勞動對象這3個基準維度,下設19個二級指標、30個三級指標(見表1)。

(三)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阿里研究院、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根據數據可得性,本文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測度時間為2010—2022年,涵蓋中國30個省份(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和西藏)。對于數據中存在缺失值和異常值,本文主要采取以下步驟處理:第一,根據各省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進行搜集、補充及核實;第二,對于無法核實的異常值及缺失值,本文采用加權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和線性插值法等方法對數據進行補充或修正。

(四)評價方法

考慮到同一類三級指標之間的替代性可能較強,而一級指標應該較為均衡的發展,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和變異系數法兩種客觀賦權法對三級指標進行賦權。其中,熵值法根據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和變異程度來確定指標權重,能有效克服主觀性和隨意性的干擾;變異系數法則是依據各評價對象屬性值的相對離散程度來確定指標權重的大小,注重指標的數值差異。熵權法的權重構造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無量綱處理。為消除因量綱不同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需要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除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和農業受災面積等指標為負向指標外,其余指標均為正向指標,處理方法為:

正向指標:

X*ijt=Xijt-min(Xijt)max(Xijt)-min(Xijt)(1)

負向指標:

X*ijt=max(Xijt)-Xijtmax(Xijt)-min(Xijt)(2)

其中,i=1,2,…,30;j=1,2,…,30;t=2010,2011,…,2022。Xijt表示i省第j個三級指標第t年的數據;max(Xijt)和min(Xijt)分別表示第j個三級指標第t年所有樣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t*為i省第j個三級指標第t年標準化后的數據。

第二,計算省份i在第t年中第j個三級指標所占比重(P值),

Pijt=X*ijt∑ni=1X*ijt(3)

第三,計算第j個三級指標在第t年的信息熵ejt

ejt=-k∑ni=1(Pijt*lnPijt)(4)

第四,計算第j個三級指標在第t年的信息熵冗余度djt

djt=1-ejt(5)

第五,計算第j個三級指標在第t年的權重wjt

wjt=djt∑mj=1djt(6)

最后,運用線性加權方法進行指數合成,并對合成指數乘以1000進行放縮處理,閾值區間為[0,1000]。因此,i省在第t年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數(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ex,以下簡稱“NQAPI”)可以表示為:

NQAPIit=1000 * ∑mj=1wjtX*ijt(7)

三、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及與全國的比較

為了準確測度和分析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首先需要對全國農業及各省農業新質生產力進行測度和分析。

(一)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整體評價

根據本文構建的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和變異系數法兩種指標賦權方法測算了2010—2022年中國30個省的NQAPI(圖1)。雖然不同的指標賦權方法對中國NQAPI測度結果的具體數值有所不同,但兩種客觀賦權法所得到的NQAPI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總體呈逐步提升態勢。限于篇幅,本文僅以熵值法計算所得結果進行分析。

中國NQAPI整體呈提升態勢。2010—2022年,NQAPI均值從2010年的134.99增長到2022年的210.47,增幅為55.92%,除2018—2020年小幅下降之外,大多數年份NQAPI穩步提升,年均增長率為3.77%(見表2)。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中國農業產業安全面臨風險驟增20,使得中國農業面臨“貿易困境”“價格困境”“補貼困境”“全球化困境”等多重深層次困境21;2020年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國際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產生重大沖擊22,不可避免地沖擊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23。同時,2020—2022年這兩年間的NQAPI呈迅猛增長態勢,從188.08增長到210.47,年均增長5.78%,為樣本期間的最快增速。

為進一步研究各維度指標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的貢獻情況,本文利用平均值法計算各維度指標貢獻量24的做法,利用平均值法計算各維度指標貢獻量。假設各維度指標值為yi,則NQAPI的計算公式為:

NQAPIi=m∏mi=1yi(8)

對(8)式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可得:

ln(NQAPIi)=1m∏mi=1ln(yi) (9)

對(9)式兩邊同取微分,則在各維度指標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標值的變化率可以近似表示為:

ΔNQAPIi,t≈(1m)[∑mi=1(NQAPIi,tyi,tΔyi,t)](10)

其中,NQAPIi,t和yi,t分別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標和各維度指標在各時段上的平均值。表3顯示了2011—2022年各維度指標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的貢獻情況。由表可知,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在各時段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貢獻均為正,都推動了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數的提升,其中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在各時段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貢獻量最大。農業新質勞動對象在2011年、2012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均對農業新質生產力呈負向拉動作用,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負向拉動作用還要高于農業新質勞動者和農業新質生產資料的正向促進作用,使得這兩年NQAPI有所下降。

③因篇幅受限,三級指標的變動情況予以省略。同農業新質勞動資料和農業新質勞動對象。

從各維度指標來看,農業新質勞動者對推動NQAPI發展提升的貢獻率雖然為正,但呈現較為明顯的波動,2021年對NQAPI的貢獻率達到峰值42.34%,在2022年又急劇下降至8.13%。農業新質勞動力投入方面,農業勞動者數量、青壯年農業勞動者結構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業人力資本投資規模、農業勞動者素質、農業勞動者技能占比呈逐年增加態勢。在農業新質勞動力產出方面,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農業人均收入均呈逐步增長態勢。研究表明,當前中國存在農業勞動力短缺與農村勞動力過剩的雙重矛盾25,到2025年預計有1.16—1.48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26。因此,以“互聯網+”技能培訓、經營管理能力強化等為主體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加強農業科技型人才隊伍建設成為提升農業新質勞動者綜合能力的關鍵路徑27。

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對推動NQAPI發展提升的貢獻率一直高于40%,在2018年、2019年兩年的貢獻率超過100%分別達到111.93%、261.72%,為考察期內的最高值。農業物質勞動資料投入方面,農地規模、水利設施、農村互聯網覆蓋、農村互聯網質量、農村互聯網成本均穩步上升,凸顯了農業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農業能源消耗、農業投入品消耗、農業機械發展水平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在農業非物質勞動資料方面,農業研發、數字農機、農業電商、數字金融均穩步上升,說明中國數字農業正在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農業投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其中,農村電商作為農村三產融合的典型代表,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動能,在熵值法中所占權重最大,自2014年

以來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產

業快速變革背景下,以技術創新、優化制度安排和服務供給、健全農村電商綜合治理體系將是未來農村電商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28。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升級傳統農業勞動資料,數字化的農業新質勞動資料全面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29

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的貢獻率則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其中在2019年、2020年對NQAPI的負向拉動作用最大,貢獻率分別為-398.19%、-185.37%,2018年的貢獻率也達到-30.75%,使得這兩年的NQAPI有所下降。農業新質勞動對象投入方面,農業技術規模在該維度熵值法中所占權重最大(7.14%),其次是農業企業數字融合程度(5.09%)、戰略性新興農業(4.31%)、農業企業數字應用規模(4.22%),這四個指標在2018—2020年期間均呈迅猛下降態勢,降幅分別達到31.44%、49.65%、45.06%和36.16%。原因可能是2018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對中國實行封鎖,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時刻面臨著關鍵技術“斷供”與產業脫鉤的嚴峻挑戰30,阻礙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的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對非國有企業、投資于發達國家的企業、擁有海外營業收入企業的創新水平影響最大31,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在外投資的跨國農業企業。

(二)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區域發展分析

從各省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情況來看,2010—2022年,河南、山東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其NQAPI發展一直處于領先位置,分別是同期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1.80倍、1.63倍;其次,貴州、重慶、浙江、廣東、湖南、江蘇、四川等?。ㄊ校㎞QAPI發展很快,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84%、6.78%、6.44%、5.62%、4.67%、3.27%、3.44%。雖然貴州、重慶的發展增速較快,但各時點均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而浙江則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全國排名從2010年的第14名上升到2022年的第2名,這主要是因為浙江近年來大力發展以農村電商、農業生產為主體的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助推農業產業深度融合,以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富32-33。值得注意的是,黑龍江的NQAPI發展排位迅速下降,從2010年的全國第3位下降到2022年的全國第9位,其可能的原因是近年來黑龍江的“協調”“開放”和“共享”均存在不足,進而使得經濟發展受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不足,形成惡性循環34。

為進一步分析全國各區域的發展情況,本文還測度了東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NQAPI"。2010年以來,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NQAPI整體呈提升趨勢,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27%、4.03%和3.56%。其中,2010—2022年三大區域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對NQAPI的貢獻率最大,分別達到92.61%、44.08%和55.77%。從東北地區來看,2010—2022年NQAPI則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先從2010年的212.81長到2017年的262.65,年均增長3.07%,再下降到2022年的206.40,年均降幅達4.61%。其中,農業新質勞動對象是阻礙東北NQAPI發展的主要因素,2010—2022年農業新質勞動對象貢獻量為-11.88,是同期東北NQAPI的1.85倍,這與前文所指出的東北地區農業科創能力不足的結論相一致。雖然同期農業新質勞動資料貢獻率對東北NQAPI存在正向拉動作用,但東北NQAPI仍下降。

參考Dagum35對基尼系數的定義,將其分解為區域內差異的貢獻Gw、區域間凈值差異的貢獻Gnb以及超變密度的貢獻Gt,Gnb和Gt共同構成了區域間差異的貢獻,用于測度NQAPI的區域差異,并用于探究各區域差異的成因及來源。結果顯示,研究期內,中國NQAPI的總體基尼系數整體呈現波動

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0.31下降到2022年的0.27,降幅達15.61%【請核實數據。】,僅在個別年份呈現小幅上升,說明中國NQAPI的區域差異在逐漸縮小。

從區域內差異來看,中國NQAPI發展的區域內差異較大,但整體呈下降趨勢,東部地區區域內差異最大,東北地區區域內差異最小,西部地區區域內差異縮小速度最快。從區域間差異來看,可以明顯發現,各區域間均呈波動下降趨勢。從對NQAPI總體差異的貢獻率來看,區域間差異貢獻率(Gnb+Gt)最大,變動區間位于73.57%—74.88%,平均貢獻率為74.18%,這說明區域間差異是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總體差異的主要來源。因此,進一步縮小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區域間差異,是促進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協調發展的主要路徑。

(三)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比較

2010—2022年,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穩步提升,NQAPI發展水平從2010年的186.00增加到2022年的377.93,整體漲幅1.03倍,年均增長幅度約為6.15%【請核實數據。】;同期,廣東NQAPI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2010年時,廣東發展水平只是全國平均的1.38倍,但發展至2022年,廣東與全國平均的差距擴大至1.80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廣東正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增長速度遠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長速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間,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與全國整體發展趨勢大致相同,均表現為先穩步提升,后小幅回落,再快速回升,但與山東、浙江等NQAPI發達省份相比,廣東仍存在不足。自2013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來,山東、廣東和浙江等省份的NQAPI發展步入快車道,但在2019—2020年,三省的發展趨勢有所差異,山東和廣東的發展小幅回落,而浙江的發展依舊穩步提升。這同樣是因為,2018年以來美西方國家對我國經貿的制裁封鎖限制了農業新質勞動力、勞動對象的高質量發展36,而浙江省提前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有效地化解了外部風險,隨后廣東等省份汲取經驗,紛紛利用數字經濟助推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37。

從NQAPI各維度發展貢獻來看,農業新質生產資料的發展是帶動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特別是2020年和2021年,廣東對于農林牧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5%和25.6%,顯著推動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壯大,助力其對NQAPI的貢獻率提高至58%以上,全國排名提高至前三位。同樣的,由于廣東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實施“綠美廣東”行動,農業生產廢棄物排放減少廣東的農業新質勞動對象也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雖然整體貢獻率有所下降,但全國排名持續上升,并最終于2022年登頂全國首位。此外,由于工業經濟曾對廣東整體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故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廣東對于農民的關注和投入不足,農民的技能素養水平不高38,但近年來,隨著廣東持續加大對農民培訓和補貼的力度,不斷深化高效率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使得廣東農業新質勞動者的發展水平也在持續提高,全國排名穩步提升。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本文從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和農業新質勞動對象三個維度及其相對應的分層項構建了NQAPI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變異系數法對2010—2022年中國30個省份的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和區域差異進行分析,并對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地位進行比較探析。研究發現:

第一,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總體發展呈提升態勢,其中農業新質勞動者、農業新質生產資料的發展提升貢獻大,但農業新質勞動對象的問題突出。同時,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區域發展不均衡,呈現東部—西部—中部—東北部的階梯分布特征。其中,農業新質生產資料的快速發展是東部、西部和中部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農業新質勞動對象是阻礙東北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與全國整體發展趨勢大致相同,但發展增速高于全國和東部省份平均水平。在發達國家貿易制裁的沖擊下,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曾略有回落,但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鋪開,外部風險逐漸化解。近年來,廣東重視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大農業領域的支持力度,農業新質生產力三大維度均顯著提升。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加強農業主體培訓,壯大農業新質勞動者。持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依靠鄉村基層組織開展系統性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訓教育,幫助農民正確認識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培養鄉村科技人才與農村高技能水平人才,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涵養和農業技能水平,促進農業人力資本提升。

第二,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資料。以數字技術引領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農業強國,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推動落實農機使用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機農技的廣泛推廣應用,實現農業科技裝備強。加速推進種業振興,支持建設重大創新研發平臺,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同時,加快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科創體系,以農業組織制度創新賦能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第三,加快農業產業融合,拓寬農業新質勞動對象。隨著現代農業三產深度融合,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會不斷催生出農業產業新業態,要前瞻性、戰略性地布局農業新型產業,在加快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的同時,緊緊圍繞“綠色、低碳、可持續”,推動農業生態技術創新發展,加快開發如“未來食品”等未來產業,增強農食系統韌性,促進農食系統轉型發展。

第四,持續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協調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當前,廣東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省內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仍非常不平衡,因此,應持續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對不同區域的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不同的財政傾斜,加快引導“人、錢、地、技術”等農業新質生產要素向粵東西北地區流動。

參考文獻:

[1]

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06):127-145.

[2]魏后凱,吳廣昊.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改革,2024(05):1-11.

[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魏后凱,崔凱,等.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難點與推進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4(05):2-20.

[4]仇煥廣,張祎彤,蘇柳方,等.打好種業翻身仗:中國種業發展的困境與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22(08):67-78.

[5]李麗莉,曾億武,郭紅東.數字鄉村建設:底層邏輯、實踐誤區與優化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23(01):77-92.

[6]姜長云.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3):1-17.

[7]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村工作通訊,2023(06):4-9.

[8]馬曉河,楊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24(04):4-12.

[9]劉漢威,周華.廣東省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02):198-201.

[10]李勇斌,魏春華,劉殿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中介效應和農業保險調節效應的分析[J].西南金融,2024(08):68-80.

[11]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N].人民日報,2024-03-01(009).

[12]王欣亮,李想.數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邏輯與進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05):17-27.

[13]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2024(04):19-30.

[14]高強,程長明.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邏輯思路與改革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04):41-54.

[15]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01):112-128.

[16]尤亮,田祥宇.農業新質生產力: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J].經濟問題,2024(06):27-35.

[17]盛朝迅.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與培育路徑[J].經濟縱橫,2024(02):31-40.

[18]蔣永穆,李明星.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經濟縱橫,2024(05):12-20.

[19]林萬龍,董心意.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的若干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3):18-27.

[20]孫東升,蘇靜萱,李寧輝,等.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1(01):95-106.

[21]羅浩軒,鄭曄.中美貿易摩擦下我國農業產業安全深層次困境及破解思路[J].西部論壇,2019,29(01):11-20.

[22]李先德,孫致陸,賈偉,等.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20(08):4-11.

[23]魏后凱,吳廣昊.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改革,2024(05):1-11.

[24]楊耀武,張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測度與治理[J].經濟研究,2021,56(01):26-42.

[25]周潔紅,魏珂.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政策的演變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9(08):138-144.

[26]王慶芳,郭金興.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估計:2010-2018年[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41(12):93-110.

[27]蘇藝.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基點、內涵闡釋與著力重點[J].農村經濟,2024(05):1-14.

[28]郭凱凱,高啟杰.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機遇、挑戰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2(02):103-111.

[29]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06):61-72.

[30]馬天月,丁雪辰.中美貿易摩擦與中國企業創新路徑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41(11):3-15.

[31]周冬華,彭劍飛,趙玉潔.中美貿易摩擦與企業創新[J].國際貿易問題,2023(11):106-125.

[32]吳曉柯,管孝鋒.浙江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和模型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08):1666-1669.

[33]黃祖輝,傅琳琳.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踐探索與模式解析[J].改革,2022(05):21-33.

[34]姚毓春,楊玉前.東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優勢、困境及路徑[J].學習與探索,2024(02):90-97+176+185.

[35]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M]. Physica-Verlag HD, 1998.

[36]杜娟.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及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3):152-160.

[37]王靜華,劉人境.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及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02):16-24.

(責任編輯:李韻婷)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LOU Zhi-chao,YANG Shi-long,TAN Yan-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achie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only road for Guangdong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ve features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China'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worker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bor materials and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bor objects.Using entropy weighting method, Dagum Gini coeffici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and Guangdong'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rom 2010 to 2022.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China'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ex is increasing, and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workers and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bor material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ut the problems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bor objects are prominent;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unbalanced, and the growth rate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ex in Guangdong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eastern province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he cultivationof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workers should be strengthe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laying out strategic new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Guangdong should further implement \"hundred,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 project\", promote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a 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

New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ex system; Regional comparis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 a毛片在线播放| 九九九国产| 天天综合网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在线欧美| 欧美第一页在线|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青青操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色AV色 综合网站|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级毛片| 亚洲看片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福利拍拍拍|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91在线中文| 欧洲亚洲一区| 99er精品视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欧美精品1区|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色99| 婷婷丁香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国产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色综合五月|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