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是關鍵,而推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是青年人才。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可以發揮創造就業崗位、帶動青年回流、提升農民收入和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等積極的社會功能。其功能的發揮得益于青年的個體創業素質、家庭支持網絡、政策性支撐力量和創新性運營策略等積極性因素。然而,返鄉青年創業依然會受到環境、市場、政策、技術以及人才等條件制約。因此,有必要制定營造包容接納的支持性鄉村社會氛圍、增強返鄉創業青年的風險防范和品牌打造能力、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創業就業政策、引進有針對性的技術人員和技術部門對點幫扶以及打造多元化的創業就業平臺吸引青年回流鄉鎮等措施,充分發揮返鄉創業青年助推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價值。
關鍵詞:共同富裕;返鄉青年;社會功能;創業困境;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5)01-0051-05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美好生活需求同樣也是農村農民的需求,解決農村農民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城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是擺在國家實現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推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是激發鄉村活力,而激發鄉村活力關鍵是青年人才。返鄉創業青年是返鄉青年的生力軍和領頭雁,吸引青年人返鄉投身建設鄉村是助推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國家與地方層面都不斷出臺支持返鄉青年創業的相關政策,對促進青年人才返鄉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而如何留得住返鄉青年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返鄉青年創業研究涉及返鄉青年類型、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返鄉創業困境以及返鄉創業對策等議題。返鄉創業青年類型包括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返鄉青年精英等。有研究將鄉村青年分為知識型、返鄉型和在地型三種類型,其中知識型青年多指大學生,其可發揮政治引領的作用,追求政治性價值[1]。返鄉青年也可分為被動返鄉的青年農民工和主動返鄉的就業創業青年[2-3],被動返鄉的青年因無法在城市體面生活而選擇返鄉謀生,而主動返鄉的青年則基于其先賦性和自致性資本選擇返鄉就業創業。返鄉青年創業受到內外動機影響,其外在動機與城鄉的推拉力有關[4-5],受到城鄉社會資本[6]、鄉村結構[3]的影響,全球經濟環境的惡化、城市的孤獨感和壓力等成為其返鄉的城市推力,而鄉土情感、積極的政策環境、鄉土社會資本、家庭倫理與歸屬則成為其返鄉的鄉村拉力[7-8]。返鄉的內在動機則與體面生活標準、生活文化認同與家庭生命周期有關。返鄉青年通過鄉村產業發展追求經濟利益、通過“慢城”生活[9]追求身心健康以及通過城鄉融合協同發展追求文化平衡[10]等獲得體面而穩定的生活。丁京指出農村青年精英“退城入鄉”現象是有政企的協助推動、體制的機會契機、家庭的重要生活事件牽引、鄉土情結的精神眷戀、網絡的數字生活示范等多維空間機制所催生[11]。返鄉青年創業會產生積極性影響,能激活鄉村內生發展活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助力小農戶融入大市場[12],產生再造村莊的社會效應[13]。與此同時,也會出現消極性影響和后果,譬如父代被迫卷入、子代婚姻不穩定等家庭危機[14],遭遇到鄉村生活重構難[15]、鄉土文化不適應[5]、市場化風險大[16]、社會關系沖突[17]等難題。尤其是返鄉大學生創業的負荷壓力很大,會遭遇人財物等資源匱乏、系統性創業教育欠缺、創業能力不足、返鄉創業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困境。針對這些困境,學者們從高校、政府、市場以及大學生個人觀念等方面提出大學生返鄉創業社會支持的對策[18-19]。
從上述文獻梳理可知,已有的研究對于返鄉青年的群體分析、返鄉創業動機、返鄉創業的困境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聚焦于返鄉青年創業助推農村共同富裕的社會功能、積極因素與具體困境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究。本文正是基于農村共同富裕視域,以廣東鄉鎮的返鄉青年為例探究返鄉青年創業的社會功能,分析其創業的積極性和制約性因素,為進一步加強返鄉青年創業助推農村共同富裕的社會功能,回應具體困境,提出政策建議。
二、共同富裕視域下返鄉青年創業的社會功能
(一)創造農村就業崗位
返鄉青年創業本身會創造出其他就業崗位,并且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也會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鄉村閑散人員或其他返鄉青年提供合適和多元的就業選擇。在企業品牌打造過程中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帶動就業形式的創新,譬如返鄉青年F以擺攤的方式在田間經營,根據崗位需求發揮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差異化優勢,為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民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返鄉創業者J傳承家族的鹵鵝企業,與兄長一起擴大企業規模,并且將線下和網絡銷售手段相結合,為老年人和年輕人提供不同的就業崗位。目前J的鹵鵝企業有20名員工,其中,聘請年紀較大的老師傅在廚房幫忙鹵制,發揮其鹵鵝的傳統手藝優勢,而其他的員工則是90后和00后的青年人,發揮其創新、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協助網絡銷售。
(二)榜樣力量帶動青年回流
政府部門或新聞媒體往往會將表現突出的返鄉創業青年樹立為創業典范,成為呼吁青年返鄉創業的優秀代表,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呼吁更多合適的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同時,返鄉青年基于對家鄉的熱愛和青年人的責任擔當也會自主地發揮榜樣的力量協同青年人參與創業就業。除了新聞媒體的榜樣形象宣傳以外,返鄉創業青年會通過建立互助團體提升其創業能力和解決創業困境能力,譬如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平臺的建設增強返鄉創業青年的互助網絡,通過技術幫扶和平臺幫扶強化返鄉創業青年的互助網絡。如返鄉青年F成立合作社時,也同時將合作社作為一個創業平臺,吸納當地青年一起創業,幫助其他返鄉創業青年搭建平臺,幫扶初創者發展。
(三)構筑網絡提升農民收入
返鄉創業青年普遍存在推動家鄉發展、帶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責任擔當,這種責任擔當與其家鄉情感和政策宣傳有關。返鄉青年創業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體量或有一定的成功經驗后,會選擇構筑鄉村支持網絡帶動更多的農民加入到鄉鎮產業發展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家鄉的經濟發展。譬如,返鄉創業青年通過延長產品的產業鏈拓展銷售渠道,開拓銷售市場,增加了創收的空間;建立農村生產合作社、培育社會組織等,促進農民的團結互助,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培訓,從而構筑更強更廣的鄉村支持網絡。在地農民在返鄉創業青年的影響下增強了生計發展的互助支持網絡,也提升了應對市場風險的就業能力,提高自身的收入。如返鄉青年L種植古稻吸引一批農戶的關注,并帶動農戶加入到古稻種植中,他后來成立了合作社收購農戶的古稻,增進農戶的種植信心,保障他們的收入。目前,與合作社合作的農戶有180多戶,在合作社的支持下,農民獲得免費的稻種,還有保價收購,收益比普通水稻更高。
(四)社會責任促進鄉村社會發展
返鄉創業青年關注和參與家鄉社會的發展,在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參與鄉村公益服務以及解決社區公共問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返鄉青年F在村里發展鄉村教育項目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加學校教育的多樣化,提升鄉村教育質量;通過資源整合、提供公益就業崗位、公益倡導等方式提升鄉村公益事業,減少貧富差距,提升困境家庭和困難群體的生活質量。返鄉創業青年帶動更多青年人回流鄉村本身也能緩解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解決社區公共問題和突發問題。最后,返鄉青年往往在產業發展、呼吁青年回流、助農共富、推動教育發展過程中傳播鄉土文化、家鄉特色,增強鄉村的凝聚力和文化歸屬。
三、返鄉青年創業何以可能?
(一)強大的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返鄉創業是一個充滿風險和開拓性的行為。創業過程是艱難的,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克服困難、承受輿論壓力等。強大的心理素質又需要有深厚的家鄉情感、身份擔當和家庭責任作為支撐。返鄉青年L選擇返鄉創業的信心與其家族傳承的責任息息相關。除了具備抗逆力外,返鄉創業青年還需要比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探索勇氣。在現代社會,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必不可少。
(二)情感支持與經濟兜底的家庭支持網絡
家庭支持是返鄉青年創業可持續的關鍵力量。不少返鄉青年創業動機直接與家庭有關,包括返鄉給父母養老、返鄉照顧家庭、家鄉情結等。在返鄉青年創業初始階段,家庭的同意和鼓勵是其極為重要的精神支持;而家庭在其創業探索過程中提供的持續經濟支持又是其繼續堅持下去的重要力量。返鄉青年J是受家人鼓勵才返鄉繼承父業的,哥哥和父親是其最大的支持者。M則是夫妻倆共同創業,創業資金除了部分是自己的積蓄外,很大一部分是其姐姐投資入股作為兜底。
(三)政策機遇與政治資本的國家扶持性力量
返鄉青年創業不只是個體性和家庭性行為,也是一個政策性力量不斷嵌入的行動過程。不少返鄉創業青年身兼多職,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鄉村服務官、有的是社會組織的負責人等。身兼多職的返鄉青年較容易了解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性信息,也相對容易獲得政策性資源的扶持。同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助推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期間,國家和地方也出臺了不少利民政策,包括農村農業政策、創業就業政策等。在這些政策的扶持下,返鄉青年及時地把握政策機遇和利用政治資本較順利地開啟創業之路。青年C深感政府扶持對自己創業的重要性,并且表示正是政策支持才使得自己的企業在疫情期間能生存下來。而H則對自己返鄉創業時遇到了政策上的機遇印象深刻,他當時適逢對接上了當地的幫扶創業項目,其創業經歷才比較成功。
(四)技術突破與品牌營造的創新性經營策略
返鄉青年創業期間會遇到經營的瓶頸,需要不斷地調整經營策略來突破瓶頸以獲得進一步的持續性發展。這些經營策略包括生產技術的突破、品牌的打造、銷售渠道的拓展、數字化營銷等。技術瓶頸的突破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甚至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而品牌的打造和數字化營銷手段有助于打開市場增加銷量,而拓展銷售渠道反過來又可以提高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返鄉青年C的鳳梨種植技術在得到政府派來的專家指導后得到進步,在當地也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X與專業農機服務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引進新型農業器械,實現了農田全機械化生產,打造了100畝高標準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目前合作社水稻種植年產約90萬斤的優質絲苗米,產量有了較大的提高。L為了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留住香米的獨特香氣,從2014年開始辦酒廠,以香米為原料,采用古法釀酒工藝深加工提高香米的附加值,也解決了銷售壓力。
四、返鄉青年創業的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環境制約
返鄉青年多數利用鄉土資源優勢發展農業相關產業,而農業產業的發展往往受到自然環境制約的影響最大,同時在種植、銷售等環節又會受制于社會環境。在帶動農村農民共同富裕過程中,社會環境制約因素的影響較大。返鄉青年F在種植鳳梨時受到土地和天氣的自然條件影響最大,當時村里種植鳳梨約100畝,面積較小,難以形成群體效益,其一度陷入了瓶頸。L種植的水稻則受制于天氣條件,易倒伏一直是其種植的難題,豐收在即,一場大風大雨把水稻刮倒,可能就會顆粒無收。即使技術層面解決了自然環境的制約,持續助推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難題則是熟人壓力、新環境適應、地域限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等社會環境制約。F剛返鄉種田時得不到其他農民的支持,會遭受熟人的輿論壓力,而且一些不可控的社會因素如疫情也會加劇創業的難度。
(二)市場制約
返鄉青年的創業效益會受市場空間、市場風險、經營成本等制約。市場空間有限體現在傳統種植和銷售模式無法打開市場銷路。地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附加成本和區域局限會加大返鄉青年創業的難度。F前期傳統農產品種植過于分散,傳統零售的銷售模式難以將產品推銷出去。價格波動、產品壟斷、農產品過剩等市場困境,又會引發產品的價格和銷量不穩定。同時,返鄉創業青年一般尚未具備能力打造企業品牌,其農產品缺乏有力的宣傳和推廣,最多只能在當地小有名氣,未能產生品牌效應,同樣難以拓展市場。市場空間的局限限制了經營范圍和規模,難以帶動更多農民參與。
(三)政策制約
返鄉青年在創業期間受國家政策、地方政策與企業政策等制約的影響較大。J的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隨著企業體量的擴大,需要擴建廠房,然而卻因國家政策無法取得土地擴建的資質。此外,物流成本成為返鄉創業青年擴大經營規模和增加銷售體量的最大制約因素。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型企業多數由于農產品的體量未能達到物流公司的優惠政策條件,導致農產品向外銷售的物流成本高昂,增加了整體的運營成本。F的鳳梨銷售常常因為運輸方式和運輸時效問題,導致產品出現變質或受損的情況,因此僅限于本地銷售。J的企業也因為物流政策而增加了運營成本,制約著其擴大生產經營和進一步開拓市場。
(四)技術制約
開拓市場除了受到了政策制約以外,還受到技術制約。這種技術制約包括生產技術、銷售技術、保質技術等。隨著銷售市場的擴大,農產品保鮮技術、農產品二次加工技術、延長產業鏈技術等遇到極大的挑戰。銷售技術是拓展銷售渠道的相關技術,包括電商、包裝、宣傳等技術。返鄉青年F不敢開展線上銷售是因為其認為線上銷售難度太大,不容易把握銷售的尺度,而且工商部門對于包裝要求比較嚴格,不知道如何操作,加之運費高昂,他目前都是以地方市場為主。除了銷售技術問題,還有保鮮技術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企業運營可持續化發展和持續市場開拓的關鍵。J的鹵鵝就遇到了這類問題,由于鹵水食品保質期較短,通過快遞銷往全國各地經常出現變質的情況。因此,在打包過程中,如何既保證食品的風味又保證質量,這一問題嚴重影響產品銷售量。
(五)人才制約
解決技術制約關鍵在人才,鄉村缺乏的正是有農業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筆者在調研了多個返鄉創業青年的企業后發現,他們認為技術的變革需要青年人才發揮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貢獻新思路、新思維、新技術。然而,創業就業平臺不足以及政策吸引力不足制約了當地青年的回流。鄉村產業的發展急需要人才運用創新思維打開市場和開拓市場。
五、返鄉青年創業困境的應對策略
(一)為返鄉青年營造包容接納的支持性鄉村社會氛圍
政府可以加大返鄉青年創業就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向家庭和社區倡導營造青年返鄉創業就業的包容性社會氛圍。同時,在教育層面引入提升返鄉青年創業就業情感和意愿的教育內容,避免出現對返鄉青年的刻板印象和評價,以“返鄉無用”“農民沒出息”等消極性語言評價返鄉青年;引導返鄉青年的家庭成員對其鼓勵和支持,協調家庭關系,為其提供支持性的家庭兜底作用,逐漸營造一個包容性、鼓勵性和支持性的鄉村社會氛圍,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回流鄉村。
(二)增強返鄉創業青年的風險防范和品牌打造能力
返鄉青年應對創業風險有比較全面的把握,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可為其提供風險防范能力培訓以及打造同行交流學習平臺,增強其對市場風險的了解和防范能力,形成風險防范的互助網絡。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大地區產業宣傳,提升返鄉創業青年的品牌意識和打造能力,也協助返鄉創業青年打造產品品牌,形成品牌化效應。品牌效應可以開拓市場空間、降低運營成本,帶來區域性影響,帶動更多農民參與,有助于推動農村農民的共同富裕。
(三)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創業就業政策
結合地域性條件和實際情況,根據當地返鄉青年創業的環境困境和市場困境制定有針對性的創業就業政策。一方面要更好地對接國家性政策,將合適的資源引流到當地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為返鄉創業青年拓展市場和優化銷售渠道提供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是當地根據實際制定有效的地域性政策,突破返鄉青年創業的地域性市場制約,如經濟體量不夠大而增加的物流成本等。
(四)引進有針對性的技術人員和技術部門對點幫扶
對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清楚和精準的了解,精準把握不同產業的技術性瓶頸以及產業發展進程中不同環節中的技術瓶頸,如種植技術、銷售技術、保鮮技術、營銷技術等,引進專業性技術人才或技術部門或高校資源等,針對產業發展的技術性瓶頸進行針對性的攻關突破。同時,建立返鄉青年創辦的企業與技術性部門的長效合作機制,持續關注技術改進情況,及時解決可能新增的技術瓶頸,甚至做到預防技術瓶頸的出現。
(五)打造多元化的創業就業平臺吸引青年回流鄉鎮
以縣域為單位制定有吸引力的創業就業政策吸引青年回流,同時也基于縣域的特點、特色、優勢打造多元化的創業就業平臺,譬如農產品、旅游、美食、文化等不同的創業就業方面。同時,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發展需求、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供創業就業指引,為返鄉青年回嵌縣域提供創業就業咨詢,更好地發揮其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返鄉青年個體也需要保持良好身心狀態,不斷地調整心態、不斷學習新技能新知識應對不斷變遷的鄉村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陶自祥. 鄉村振興與農村青年群體類型的價值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21,372(03):66-72.
[2]王春光.第三條城鎮化之路:“城鄉兩棲”[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79-86.
[3]董怡琳.“被圍困”:返鄉青年的創業困境及其原因[J].當代青年研究,2022(03):13-19.
[4]王慧珍.青年返鄉創業的路徑選擇和歸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21(03):25-31.
[5]黃海平.返鄉青年回嵌鄉鎮:雙重理性、城鄉推拉力與生產重建[J].青年探索,2023,245(03):33-43.
[6]古川,尹寧,趙利梅.社會網絡與產業生態交互賦能下青年返鄉創業的演進機制[J].農村經濟,2021(09):128-134.
[7]王興周,龐嘉楠,李巖崇.家庭責任倫理與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J].青年探索,2022(06):85-97.
[8]王成龍,武曉偉.傳統與變革:小鎮返鄉青年的文化與社會融入[J].中國青年研究,2019(11):22-28.
[9]楊伊寧.返鄉青年的認知重構與價值重塑——基于“慢城”生活方式的研究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0(12):65-70+99.
[10]何慧麗,蘇志豪.返鄉青年何以返鄉?——基于主體性視角的考察[J].貴州社會科學,2019(10):72-78.
[11]丁京. 從“離土”到“入鄉”:農村青年精英反向流動的空間邏輯[J].中國青年研究,2022,318(08):76-84.
[12]王昆,崔菁菁.青年返鄉電商創業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問題、典型案例和實踐路徑[J]. 經濟縱橫,2023(11):122-128.
[13]梁偉,陳鋒.青年職業農民的鄉土嵌入機制與村莊再造——基于D鎮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案例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2(05):111-118+110.
[14]雒珊.生活取向:縣域返鄉青年創業的實踐邏輯及風險[J].當代青年研究,2023(02):1-13+84.
[15]張艷斌.返鄉青年的形成機制及主體性建構:基于個體化的視角[J].蘭州學刊,2022(08):125-134.
[16]梁棟.青年農民從事農業的市場與組織困境及其突圍——基于西部L鎮31個青年農民的個案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03):97-105.
[17]董怡琳.場域關聯與關系再生產:返鄉創業青年的雇工邏輯——基于魯西南Z村電子廠的個案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01):111-119.
[18]陳勇.大學生返鄉創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農業經濟,2022(08):131-132.
[19]高偉,李丹.破解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3,432(04):119-122.
(責任編輯:楚"霞)
Social Func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Returni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Context of Common Prosperity
HUANG Hai-ping1,2,3,LIN Hua4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
2.Guangdong Provincial 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Research Base \"Lingnan Local 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
3.Institut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4.Faculty of Business,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Abstract: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requires prioritizing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where youth talents play a pivotal role. Returni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areas generates significant social functions, including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reversing youth migration trend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and advancing rural societal development. These outcomes stem from positive factors such as youth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family support networks,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s, and innovativ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However, challenges persist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market volatility, policy inconsistencies, technological gaps, and talent shortages.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returni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in driving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we propose: (1) fostering an inclusive rural social environment; (2) enhancing risk mitigation and brand-building capabilities among young entrepreneurs; (3) formulating locally-adaptive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4) introducing targete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s; and (5)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ntrepreneurial platforms to attract youth back to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Returning youth; Social functions; Entrepreneurial constraints; Response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