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創業不僅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也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提供新引擎。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為農村創業帶來新局面、新機遇和新發展,探究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內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數字經濟對農村創業賦能效應的有效發揮仍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為解決這些問題,需構建“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創業主體”三位一體的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實現路徑,即有為政府需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和打造高素養數字化人才隊伍,有效市場需完善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強化農業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創業主體需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關鍵詞: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5)01-0044-07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報告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強調優先發展農村地區,并以“產業興旺”為基礎,激勵和支持農民工等各類群體返鄉入鄉創新創業。2004年至今,中央政府針對返鄉入鄉創業的特定人群和進入領域等諸多方面給予指導性意見,通過一系列鼓勵性政策的落實,農村創業呈現出返鄉入鄉創業主體多元化、創業業態多樣化的繁榮景象[1]。推動農村創業持續釋放動能,成為促進我國農村產業振興、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與此同時,隨著云計算、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50.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1.5%,持續發揮經濟“穩定器”和“加速器”作用。中共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數字經濟正以其高滲透性、邊際遞增效應、網絡外部性等先天優勢,與農業深度融合,成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強大驅動力。農業物聯網、遙感農機設備、自動巡檢機器人等農業數字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農村數字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也為農村創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2]。因此,探究數字經濟對農村創業的賦能作用及其內部機制,以及明確數字經濟如何有效促進農村創業的具體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擬在如下方面拓展邊際貢獻:首先,解析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內在機理,補充數字經濟在農村創業領域的理論研究,并為賦能理論作出貢獻。其次,分析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面臨的制約因素,進而提出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實現路徑,為政策實踐層面的統籌規劃提供思路。
二、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內在機理
數字經濟的三個要素,即數據資源、現代信息網絡和信息通信技術,彼此相互依賴,缺一不可[3]。其中,數據資源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具有海量聚集、來源廣泛和無限供給等優勢,為農村創業夯實要素基礎;現代信息網絡作為一切信息活動的數字設施底座,具有廣泛連接特性,為農村創業提供有力支撐;信息通信技術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突破性技術創新,具有高擴散性和強滲透性,為農村創業提供核心動力。依托數據資源、現代信息網絡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與互相促進,數字經濟主要從數據價值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治理方面對農村創業發揮賦能作用,并最終實現農村創業模式豐富、創業機會增加、創業環境優化和創業績效提升。具體內在機理如圖1所示。
(一)數字經濟通過數據價值化賦能農村創業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力進行改造升級,形成一批數字化、智能化的農業新質生產力[2]。農業數據是最重要的農業新質生產要素,為農村創業者創造諸多使用價值。具體而言,數據價值化對農村創業的賦能作用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數據價值化有助于提高農村創業者的市場洞察力并使其作出精準決策。數據價值化使農村創業者能夠及時獲取有關市場需求、消費者喜好、農產品價格的實時信息等方面的數據,這有助于農村創業者更準確地掌握市場動態,做出最佳的營銷決策,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或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4]。第二,數據價值化使農村創業者優化生產計劃,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對各類農業資源利用情況進行監測與分析,農村創業者可以實現農業資源智慧化、可視化、便捷化管理,切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科學投入化肥,避免因投入過量造成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可持續性,助力農業“雙碳”目標實現[5]。第三,數據價值化有助于農產品質量提升與溯源。例如,通過傳感器和監測系統,農村創業者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和其他關鍵參數,以優化灌溉和施肥,完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的產出[6]。通過物聯網技術,農村創業者可以追蹤農產品的運輸和儲存過程,提高農產品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保障農產品綠色安全,增加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信任感,提高市場占有率并促進創業績效提升[7]。
(二)數字經濟通過數字產業化賦能農村創業
數字產業化將傳統農業產業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的培育與發展,將農業邊界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為農村創業創造全新的價值、業務模式和市場機會[8]。例如,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銷售渠道限制,不僅使農產品能夠通過線上銷售平臺和電商渠道更便捷地進入市場,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和多樣化,還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線上推廣、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務機會。數字化農業服務也成為數字經濟下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農村創業者可以通過提供數字化的農業技術咨詢、智能農機操作培訓等服務,為其他農戶提供專業支持。這種數字化服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還為農村創業市場創造了新的需求。同時,數字產業化也推動了鄉村旅游新業態的發展。通過社交媒體、在線平臺、虛擬導覽等數字手段,旅游景區、農家樂、鄉村博物館等能夠有效吸引更多游客。這也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開設特色旅游項目、提供文化體驗的創業機會。此外,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也在數字經濟時代迎來新機遇。農村創業者可以利用線上平臺推廣銷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拓寬農村文化產業的市場邊界?!皵底?農業”“數字+民宿”“數字+文旅”等新業態不僅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也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更多實現自身價值的創業機會。
(三)數字經濟通過產業數字化賦能農村創業
產業數字化對農村創業的賦能效應主要體現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經營與管理上。首先,數字技術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廣泛應用,使整個農業產業更加協同、高效,為農村創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供應端,農產品的生產、采摘、運輸、銷售、配送全鏈條過程數字化,有效實現了供應鏈全鏈條閉環式安全管控;在銷售端,互聯網平臺將線上平臺資源整合優勢與線下客戶渠道資源融合打通,有助于增強農產品與消費者偏好匹配度,同時,這種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化資源整合模式極大促進了農業全產業鏈整體經營效率提升[9]。此外,農業全鏈條數字化發展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向技術融合、產品融合和市場融合深度發展,縱向上促使農業從單一種養向種養、深加工、銷售全鏈條延伸融合,橫向上促使農業與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產業的融合式發展,有助于豐富農村創業模式。其次,產業數字化有助于提升農村創業者的經營與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農村創業者能夠更科學地制定生產計劃、開展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實現對財務數據的快速收集、整合與分析。例如,通過采用電子賬單、在線支付和自動化記賬等技術,農村創業企業可以簡化財務流程,減少手工操作,降低錯誤發生的可能性;云端存儲和數據分析工具也使財務數據更易于訪問和分析,為農村創業者的財務規劃和預測提供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幫助農村創業企業在簡歷篩選、面試安排等一些繁瑣的人力資源業務流程方面實現自動化。這種更為科學和便捷的經營與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農村創業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使企業處于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地位,有助于提高創業企業績效水平。
(四)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治理化賦能農村創業
數字化治理既是對現有公共服務職能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也是對政府監管的降本增效,其對農村創業的賦能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數字化治理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更為高效、透明和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在數字技術的直接促進下,政府與農村創業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更為便捷,政府政策的傳達更為及時,不僅提高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同時也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更為透明和可靠的創業環境,推動農村創業的健康發展。其次,數字化治理有助于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數字技術為建設更高效、智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例如,智慧水利體系提高農業灌溉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優化農產品的運輸和配送。同時,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也進一步降低了創業成本,提升創業企業持續發展能力。最后,數字化治理有助于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與農村公共服務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互聯網+教育”、智慧醫療、數字社保等線上公共服務模式落地見效,實現云課堂、一鍵問診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切實解決鄉村資金短缺、教育落后、看病困難等實際困難,有利于優化農村創業環境,進一步激發農村創業者的創業熱情[5]。
三、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制約因素
(一)城鄉數字鴻溝有待縮小
自我國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以來,數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但是受城鄉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等現實情況的制約,大多數農村地區網絡利用率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經濟發展推進難度較大,城鄉間的數字鴻溝仍然存在。具體而言,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完善。盡管已實現村村通寬帶、通有線電視,但部分農村仍存在光纖網絡、4G網絡、數字通信等覆蓋廣度和深度還不夠的問題。鄉村5G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高效率運轉的數據處理設備、智能化終端、數字感知設備等仍然缺乏,數字經濟對農村創業的賦能作用難以有效激發。二是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與城市存在差距。農村地區在線上與線下互聯方面滯后于城市,“數字孤島”現象突出,阻礙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的融合進程,導致農村地區黨務、村務的數字化水平、涉農事項在線辦理能力、數字網格化治理水平偏低,影響農村創業的政策落實和管理效率。此外,農村地區在數字教育、在線醫療、數字普惠金融等領域與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無法為農村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三是數字設施維護運營不足。農村地區在傳統信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方面面臨困難。信息基礎設施的保養與管理水平較低,折舊速度較快,使得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存量相對較小,農業數據也得不到及時更新,無法為農村創業者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10]。
(二)農業數字化人才匱乏
農業數字化人才在推動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農業數字化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難以滿足農村創業需要。一方面,農村難以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人才流失嚴重?!?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外出農民工達17190萬人,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7.4歲。由于城市和農村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客觀差距,農村相對較低的生活水平和薪資水平對人才吸引力弱,更多的人力資本由農村流向城市,導致農村既面臨著高素質人才“頭雁”缺失的難題,又面臨著青壯勞動力“群雁”流失的窘境,農業的數字化改造缺少充足的人才支持。留存農村人口年紀偏大,受教育程度較低,學習和適應能力不強,較難接受數字技術和各種數字經濟資訊,難以提升其數字素養和技能,老年群體數字化滯后問題嚴重[11]。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使用門檻再一次提高,缺乏數字技能以及相關培訓的農村勞動者將繼續處于不利位置。另一方面,農業數字化不僅缺乏擁有技能的農民,也缺乏中高端的復合型人才。農業數字化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需要既懂農業又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國農業數字化人才體系及隊伍不完善,嚴重影響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難以助力農村創業活動開展。
(三)農村數字金融服務能力不強
數字金融與農業農村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有助于提升農村創業活躍度,但在實踐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提供農村數字金融服務的機構面臨供給不足的問題。當前,農村數字金融的供給主體主要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追求盈利高、成本低,其主要服務對象面向城市客戶,金融服務較少涉及農村產業主體、農村居民、家庭農場等,農村金融業務下沉不明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立時間短,因而存在規模局限、服務網點分布較少等劣勢;在保險機構中,農業保險公司很難滿足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借貸又存在費率高、不規則等問題[12]。二是金融服務功能較單一,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金融服務平臺以手機銀行較為普遍,且使用功能大多局限于轉賬、支付結算,其他電子化經營平臺、“互聯網+”智慧農業平臺和理財業務亟待發展落地。三是各供給主體之間缺乏交流合作,信息碎片化問題嚴重。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供給主體能緩解農村金融獲客成本高的問題,然而不同金融機構收集的信息卻極少能夠做到互通,這成為建立農村信息數據庫的阻力,難以有效解決農村創業者的融資難題。
(四)農業創業孵化平臺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農業創業孵化平臺為農村創業者提供支持與指導,為其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但當前各地農業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個性化服務不足。不同類型的農村創業者具有各自獨特的需求和挑戰,但部分孵化平臺未能提供個性化支持,缺乏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二是市場對接不暢。部分孵化平臺在對接市場時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未能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導致優秀的農村創業項目難以被市場認可和接受,限制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孵化平臺缺乏有效的推廣和宣傳手段以及專業的市場團隊,也會導致農村創業者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影響其產品或服務的曝光度和銷售業績。三是技術咨詢服務供給不足。部分孵化平臺由于缺乏擁有廣泛技術領域知識的專業人才或未能與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導致無法為農村創業者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支持,這限制了農村創業者接觸最新科技成果的機會,影響其項目的技術創新水平。
(五)創業者數字化經營能力弱
農村創業者數字化經營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創業企業以較低成本實現效率與收益提升。然而數字經濟時代農村創業者數字化經營能力提升存在以下阻礙:一是對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多數農村創業企業為中小型企業,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較為單一,對數字化技術要求不高,因此缺乏創新意識,未能充分認識到數字化在增加農業產出效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等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創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有效推進,削弱了數字經濟對農村創業的賦能作用。二是缺乏對農村創業者的技術普及和培訓。農村創業者在數字化經營方面普遍缺乏經驗和培訓,無法充分利用數字工具來提升經營效率、管理生產和應對市場變化。三是投資成本高昂。引入數字技術和設備的高投資成本是農村創業者普遍面臨的挑戰。這包括購買先進的農業科技設備、開發和維護數字平臺以及培訓員工,這可能形成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會帶來較高的經營風險,導致部分農村創業者對數字化轉型持觀望態度,限制了數字化經營水平的提升。
(六)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不強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在促進農村創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成效顯著,但對標農業新質生產力和現代農業強國的特征,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國家第六次技術預測表明,我國農業科技中國際領跑型技術僅占10%,并跑型技術占39%,跟跑型技術占51%,前沿性農業科技發展滯后。一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仍不夠強。中國農科院發布的《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顯示,盡管我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9、2020、2021年創新指數分別為46.85、47.25和47.28,但涉農企業尚未成為科研組織的主體,389家上市涉農企業中有75%左右不具備重點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農業農村部級的創新平臺及博士后工作站。此外,農業產業鏈“鏈條長、主體多”的特點也導致了企業科技創新存在創新難度大、創新鏈難以反哺產業鏈等突出問題,企業創新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業科技產學研轉化效率不高。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2.4%,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13]。近年來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單項成果豐碩,但技術集成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較弱,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路徑不暢通,仍存在農業科技創新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不匹配、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能力和條件等問題,導致農業科技產學研轉化效率不高。從專利申請情況看,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的農業領域專利申請占據較大比重,但授權專利許可轉讓比例低,產學研轉化不暢,難以為農村創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四、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的實現路徑
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主體協同、多要素互動共同完成。因此,需從政府、市場、創業主體多方面提出相應的實現路徑。具體而言,需要有為政府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和打造高素養數字化人才團隊,有效市場完善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和強化農業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創業主體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一)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一是持續加強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提高移動互聯網、農業物聯網等信息基礎工程在鄉村的覆蓋率,保障農村地區互聯網使用的可獲得性,改善農村地區信息貧困問題,幫助農村創業者通過互聯網及時獲取數據和信息[14]。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鼓勵支持農村土特產網絡銷售,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質生產力動能,讓數字經濟惠及更多農村創業者。二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促進“互聯網+社區”模式向農村地區拓展,增強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程度。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普及“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舉措,確保政務服務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實現快速處理、即時響應和高效完成,增強政府創業服務效能。不斷深化數字化惠民服務,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交通”等線上公共服務模式加速落地,填補公共服務在發達地區與農村地區的差距,提升農村社會發展水平與民生福祉,為農村創業者解除后顧之憂。三是加快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強化農村地區在公路、電力和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促進智能交通系統、智能電網和智能物流設施等的發展與完善。同時,注重數字基礎設施的管理、運營和維護,為農村創業項目良性發展、穩定運行提供支持。
(二)打造高素養數字化人才隊伍
一是加強農業數字化人才培訓。創新思路,科學規劃,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培訓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培育模式。支持和鼓勵高校、職業學院等各類大中型院校開設物聯網、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大力培育數字化人才。特別是,要對農業經營體系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數字技術需求進行分類,并因類施策,開發相應課程培訓方案,以重點提升其數字化素養和水平。鼓勵數字領軍企業與高校聯合打造“校中廠”“廠中校”等,探索“教學+實訓+路演”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數字經濟賦能農村創業提供堅強有力的數字化人才支撐。二是推動專業數字化人才下鄉。地方政府要注重根據當地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科學制定有效舉措積極從外部引進和吸引專業數字化人才。鼓勵和引導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各類高素質人才返鄉投身創業活動,以壯大數字技術在農業產業領域的創新與擴散力量。鼓勵涉農高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字化人才下鄉,參加一線農事活動,為農村創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幫扶。此外,地方政府應當通過提供更優厚的人才激勵措施、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等方式加強政策扶持,實現“長久留才”,不斷擴充農業數字化專業人才的隊伍,為農村創業持續注入新動力、新思路和新策略。
(三)完善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及時應對農村數字金融需求出現的轉型趨勢。農村新業態和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產生使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呈現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特征[15]。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規劃和制度設計需要與轉型中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在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注意金融服務供給的匹配性,借助數字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二是探索數字技術與農村金融結合新模式。加速數字經濟助力農業金融產品迭代速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農村創業者提供線上化、批量化、便捷化、普惠化的貸款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更靈活的融資手段。三是支持數字農業發展。緊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加大對農業科創企業的信貸支持和綜合服務力度,做好金融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工作。四是充分發揮數字金融機構與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的合力效應。數字金融機構具有普惠性、多樣性、包容性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金融服務不斷下沉農村,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以服務“三農”為主的金融機構則具有良好的縣域客戶基礎以及覆蓋廣泛的營業網點等優勢,因此,應鼓勵數字金融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相互協作,為農村創業者提供更加高效、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四)強化農業創業孵化平臺建設
一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建議孵化平臺建立更加細致的創業者需求調研機制,可以通過定期座談、問卷調查和個別咨詢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農村創業者的背景、項目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同時,孵化平臺應主動引入先進的數字手段,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農村創業者的歷史數據、行為模式進行分析,以識別潛在的趨勢和模式,以更好地了解創業者的需求,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建議。二是加強市場對接。孵化平臺應該加強市場調研,深入了解不同農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和趨勢。通過分析市場數據,更準確地指導農村創業者調整產品定位和拓展市場,提高創業項目在市場中的可接受度。孵化平臺也可以利用建設在線平臺、利用社交媒體等數字化手段,擴大創業項目的曝光度。通過更廣泛的數字化渠道,增加創業者與潛在客戶或合作伙伴的接觸機會,提高市場對接效率。同時,組建一支由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帶領的創業導師團隊,重點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選拔優秀的鄉村企業家,更好地為孵化平臺內的創業企業提供市場對接、投融資對接等咨詢輔導服務。三是提供全面、專業的技術支持。孵化平臺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入具有多領域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技術專家為農村創業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技術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克服技術上的難題,提高創業項目的技術水平。同時,孵化平臺應與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而及時獲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技術信息,為農村創業者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技術幫扶。
(五)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
一是提升農村創業者數字化轉型意識。企業數字化轉型并不單單為數字化技術在某一業務環節的單一應用,而是涉及企業的諸多方面,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業戰略發展層面上進行科學規劃。農村創業者應當認識到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提升自身數字化領導力,理解和應用數字技術進行組織變革,達到產品創新與服務轉型協同效應,促使企業探尋適合自身實際的數字化轉型路徑,甚至進一步帶動上游、下游企業的同步轉型,催發矩陣效應。二是加強數字技術普及和培訓。農村創業者需積極參與全面的數字化培訓計劃,包括線上和線下課程,覆蓋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數字管理的內容,加快推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三是智慧投資與尋求資金幫扶。農村創業者應制定數字化經營的長期戰略規劃,采用分階段、漸進式的數字化投資策略,也可以尋求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資金支持,特別是針對數字農業發展的基金。加強與數字技術服務商的交流合作,共享數字化平臺和設備,降低單一企業的投資負擔。
(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一是練好企業“內功”。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是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農業“新質人才”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此,農村創業者應建設一支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業團隊。農村創業企業應定期組織面向所有員工的數字技能培訓,始終注重不斷提升員工的數字素質,并鼓勵員工將所學知識運用創業項目開發中。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農村創業企業可以建立組建一支專業的研發團隊,涵蓋農業科技專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以確保創業團隊具備全面的研發能力。二是加大對農業數字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企業應集中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加強與研究機構和大學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共享先進設施和研究資源,從而更迅速地獲取最新科技信息,促進技術的共同研發和應用,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鄉村田野”,讓更多農村創業者享受數字紅利。積極參與農業行業的各類交流會議、展覽和論壇,與同行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推動科技成果的共享,促進跨界融合。三是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實現發展壯大。具備足夠技術、人才儲備與資本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匯集科技創新資源,突破行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難題,提高產業整體創新水平,推動產學研用共同參與、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建立“以大帶小、以小托大”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從而為農村創業企業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莊晉財,黃曼,程李梅.中國鄉村創業理論構建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45(01):121-136.
[2]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06):61-72.
[3]任保平,何厚聰.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路徑選擇與政策取向[J].財經科學,2022(04):61-75.
[4]楊琴.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發展的路徑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3):115-118.
[5]王娜.以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現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23(08):13-23.
[6]李娟,劉愛峰.數字經濟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2(03):47-56.
[7]劉元勝.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效能分析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20(07):106-113.
[8]馬文武,韓文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03):91-98.
[9]韓旭東,劉闖,劉合光.農業全鏈條數字化助推鄉村產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改革,2023(03):121-132.
[10]張蘊萍,欒菁.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理論機制、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改革,2022(05):79-89.
[11]陳雪梅,周斌.數字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理論探討,2023(05):85-90.
[12]王小華,張瑩,胡大成.數字金融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現實困境及機制創新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0(03):18-32.
[13]白鋒哲,李麗穎,蘆曉春,等.科技強農“新引擎”[N].農民日報,2023-08-09(001).
[14]張鴻,王璐.西部地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測度及推進路徑[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11):70-78.
[15]何廣文,劉甜.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農村金融困境與創新選擇[J].學術界,2018(10):46-55.
(責任編輯:李韻婷)
Digital Economy Empowerment for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trinsic Mechanisms, Constraining Factor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ZHANG Xiu-e,TENG Xin-yu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
The 2024 Central Policy Document emphasizes that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quires persistently consolidating agricultural foundations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holistic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erves as an engine for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burgeoning digital economy presents novel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entrepreneurship, making it imperative to explore its empowerment mechanisms. However, current constraints—including inadequat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kill gaps,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hinder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is potential.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a trinity implementation pathway:Proactive Governance: Develop digital villages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ultivate high-skilled digital talent pools.Effective Market Mechanisms: Optimize 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latforms.Entrepreneurial Capacity Building: Enhance digital operational competencies and reinforce enterprises' core posi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framework aims to unlock the synergistic potential of government-market-entrepreneur collaboration, ultimately driving sustainable rur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Empowerment; Rural entrepreneurship;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