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同時期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對戲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中的人物、意象、歌唱性元素等進行分析,發現布萊希特運用隱喻將自己的政治希冀融入劇中,藝術化地傳達出社會變革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旨歸。同時從隱喻的角度探究布萊希特對待戰爭的態度,旨在提供一個深入了解布萊希特書寫戰爭的視角,以促進對戰爭文學的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 布萊希特"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隱喻" 戰爭
[中圖分類號] I106.3"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5-0125-04
一、引言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20世紀德國劇作家、導演、詩人,在音樂、舞臺設計、戲劇和文學等多個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創作超越了傳統的美學框架,為藝術注入了新的內涵。布萊希特歷經五種不同的德國社會制度,創作生涯橫跨兩次世界大戰,這些歷史動蕩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尤其是對戰爭的反思和批判。在長達15年的流亡生涯中,布萊希特從未停止關注人類命運、個體、集體和政治的關系,即使生活在黑暗時代,也始終堅持尋求反抗之路。他流亡期間創作的戲劇《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便是一部著名的反戰作品,當時社會無法公開言說之物被其巧妙隱藏其中。本文從同時期社會現實出發,發現布萊希特通過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隱喻了即將到來的二戰的后果,但該作品的隱喻意義不僅限于文學層面,而是文學與政治批判的結合,因為布萊希特的隱喻不僅僅是對戰爭時期西方社會的思考,更是對資產階級腐敗及社會混亂的批判。在這一背景下,隱喻不再只是敘事的一部分,而是成為一種反抗的表達形式,一種承載強烈批判色彩的藝術。透過隱喻,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布萊希特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傳達的反戰思想,以及他“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革命目標。
二、大膽媽媽——戰爭中國家命運隱喻
自1923年起,布萊希特就被納粹列入黑名單,直至1933年5月,他的名字已出現在納粹“焚書行動”的首批名單中。隨后,他與家人開始流亡生活。當時,德國深陷戰爭狂熱和軍國主義泥潭,為謀求自身利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與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以限制希特勒的野心,另一方面則向德國大量出售鋼鐵,用于制造戰爭武器。在如此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布萊希特難以直接對社會和法西斯統治進行抨擊。因此,他決定以隱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愿望,通過藝術手法傳達社會變革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旨歸。流亡期間,布萊希特的作品大多以歷史為題材,借古喻今,或改編他人作品,或有意模糊時間概念,來隱喻現實生活和社會,使“真實”間接地通過“隱喻”方式表達出來[1],將那些無法直接表達之物隱藏在文學外衣之下,用文學作品揭露希特勒的陰謀和宣傳的欺騙性,呼吁人民擦亮眼睛,不要為納粹賣命[2]。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寫作于二戰前的斯堪的納維亞,這是第20次嘗試。由保羅·德紹譜曲?!盵3]這是1950年第一次印刷時的注釋。該戲劇是布萊希特在戰爭爆發前對時局的一種預見性創作。針對即將到來的二戰,布萊希特旨在通過虛構的故事影射現實世界,探討在戰爭背景下人們行動的可能性,其隱喻意義涵蓋了各國在二戰期間所面臨的命運。布萊希特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融入小人物身上,通過人物形象展現各國的立場和態度,呈現對未來的深刻反思和預測。1939年初,布萊希特敏銳地察覺到希特勒可能對丹麥發起侵略。因此,他于同年4月緊急逃至瑞典。在瑞典期間,布萊希特持續關注政治動態,他發現:瑞典與丹麥均認為可以在不卷入戰爭的情況下繼續貿易。瑞典早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就成為歐洲主要的武器生產國,其礦產和軸承為戰爭提供關鍵材料,成為戰亂時代的特殊存在,認為可以通過戰爭賺取利潤,而不必直接參與戰爭。在二戰期間,瑞典依然保持著“中立”立場,但實際上間接支持德國的戰爭機器。瑞典主要向德國出口鐵礦砂、紙漿和木材等物資,用以換取德國的肥料、煤炭甚至黃金。這些物資在德國被加工成各種武器,當時納粹每三輛坦克中就有一輛是用瑞典提供的原材料制造的。盡管瑞典一直認為自己在從事和平的商業活動,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與戲劇中大膽媽媽所代表的“和平良民”形象高度吻合。在戲劇第一幕中,當上士與大膽媽媽就是否讓自己的孩子參軍一事爭論時,大膽媽媽激動地說:“我們規規矩矩地賣亞麻布和火腿,我們是和平的良民?!盵4]這種看似合法的商業行為實際上為戰爭的延續提供了支持,大膽媽媽隨軍做買賣,她的交易對象是士兵,戰爭是她謀生的依靠、發財的機會,正如瑞典當時的所作所為。在第一幕的結尾,大兒子應征入伍,大膽媽媽帶著剩下的兩個孩子,拉著篷車繼續做生意,她說:“現在我們繼續趕路吧,我得快一點兒,戰爭不是每天都有的?!鄙鲜靠粗囎拥暮笥?,說:“誰要靠戰爭過活,就得向戰爭交出些什么?!盵4]戲劇第八幕中,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呂岑戰役中陣亡,三十年戰爭迎來短暫的和平,而隨軍牧師卻與大膽媽媽因此爭吵起來,隨軍牧師罵大膽媽媽,“??看蛘贪l橫財的潑婦。您不想要和平,而要戰爭,目的是賺錢,您可千萬別忘了那句古話:‘誰想跟魔鬼共進早餐,就得用一個長調羹?!盵4]大膽媽媽對戰爭的盲目和對做生意的執著最終導致她失去了全部的孩子,但她依然拉著篷車,繼續做買賣。布萊希特通過大膽媽媽這一人物的命運表達了對瑞典未來命運的深刻反思和預測,大膽媽媽與上士和隨軍牧師的爭論則深刻揭示了與邪惡合作者最終的結局。由此,戲劇與現實的聯系不言而喻,大膽媽媽的人物形象象征當時瑞典的時代價值選擇。二戰期間,瑞典與德國進行生意,提供資源和物資,盡管表面上保持了中立,但實際上卻間接支持了德國的戰爭機器,這種行為被視為與魔鬼——即邪惡的象征——共進早餐。使用長調羹隱喻與邪惡合作的人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因為他們選擇與邪惡共事,最終也將遭受類似命運。1939年秋,布萊希特創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的重要動機之一是通過這部戲劇對瑞典等國在二戰期間的“中立和不介入政策”進行批判性反思,揭示其背后的復雜真相,告誡西方各國政府不要幻想從與德國做生意中撈取任何利益,不要被戰爭的誘惑所蒙蔽,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與邪惡合作,哪怕表面的中立國最終也會因為這種合作受到戰爭的侵害,卷入無休止的戰爭中。
三、大膽媽媽的孩子們——戰爭中時代精神的隱喻
大膽媽媽的孩子們具有影射時代精神的意義。布萊希特精心刻畫的三個孩子形象,巧妙地反映了時代的多重面貌。大兒子哀里夫被大膽媽媽戲稱為“芬蘭魔鬼”,這一稱呼隱晦地指向他的芬蘭血統;二兒子施伐茲卡司(瑞士奶酪的諧音)的名字暗示他的瑞士血統;而啞女小女兒卡特琳則具有半個德國人的血統。首幕中,布萊希特利用“黑色十字架”提前暗示了三個孩子在戰爭中的結局,體現了他對二戰時期各國狀況的深刻洞察。大膽媽媽自詡能未卜先知,給上士預言時讓孩子們抽簽,若得“黑色十字架”則意味著死亡。遺憾的是,三子皆抽中“黑色十字架”。大兒子勇敢卻不夠聰慧,在錯誤時代彰顯英勇行為,最終因此付出生命代價。二兒子刻板老實,在軍隊潰敗時仍忠實地看守金庫,最終因此身亡。布萊希特通過這些角色的命運預言了二戰中各國的處境,暗示無一國得以幸免,不論形勢如何變幻,戰爭最終只會以人為祭品。從劇作中隱喻各國的人物身上看到戰爭的后果,粉碎了人們對戰爭所抱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面對如此困難的處境,布萊希特對德國未來的期望蘊含在卡特琳半個德國人的身份下,卡特琳身上具有的反抗精神挑戰了大膽媽媽認為小人物無力對抗戰爭的信念,為德國民眾展現了另一種改變現實的可能。此外,卡特琳啞女的形象象征著被法西斯逐出故土、受迫害的德國反法西斯戰士,在無法用語言向德國人民說話的情況下,她仍以各種方式從事反法西斯斗爭。盡管她的冒險與犧牲行為最終以生命為代價,卻是極有意義的。布萊希特在第十一幕以“石頭開始講話啦”詮釋卡特琳的行動,此意象源自《圣經·路加福音》,耶穌在被殺前一周回應法利賽人的責難時有言: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4]。布萊希特利用此意象強調群聲不可抑制,否則情勢將難以控制??ㄌ亓盏俏蓓敁艄模嵝汛迕駭橙说牡絹?,最終被射殺。劇中士兵言,“她終于達到目的了”,指其喚醒村民、引發反抗,成為變革開端,啞女這一無聲的犧牲勝過一切話語的力量[4]。布萊希特通過卡特琳的“革命戰士”形象告訴德國民眾,在如此昏暗的時代,成為清醒又敢于行動的革命力量,才能沖破現實的黑暗與束縛。
四、歌唱性元素——漫長戰爭之路的隱喻
在布萊希特的戲劇作品中,歌曲被賦予特殊的地位,成為作品敘事的重要元素之一?!洞竽憢寢屩琛坟灤┤珓?,彰顯了戰爭之路的漫長,強調了戰爭的持續和殘酷?!洞竽憢寢屩琛吩诘谝荒恢谐憰r,大膽媽媽正冒著炮火追隨軍隊做生意,因為此前已很久沒有打仗,車上用來售賣的50個大面包快要發霉了,此時,“凡是沒有死去的,趕緊開步打仗去”[4],表達了大膽媽媽期待戰爭早日開始,以便自己有生意可做。而在第七幕,大膽媽媽唱著這首歌去追隨軍隊,此時正是她事業的巔峰期。劇終時,歌曲再次響起,大膽媽媽的行為始終如一,即不懈地追隨戰爭:
帶著幸福,帶著危險,
戰爭,它一直在延續。
戰爭,它延續一百年,
……
也許會發生什么奇跡:
可是仗還沒有打完!
春來到!基督徒!你醒醒吧,
雪已融化!死者已安息!
凡是沒有死去的,
趕緊開步打仗去![4]
在最后一幕中,歌曲暗示了戰爭無法迅速結束的殘酷現實,“一百年”表明戰爭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終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布萊希特選取三十年戰爭為背景,揭示了這場長期持續的毀滅性沖突帶來的巨大破壞和苦難。這場戰爭引發了疫病、饑荒,使整個歐洲淪為廢墟,四分之一人口喪生,其連鎖反應是社會秩序的混亂。即便偶有“休戰協議”簽署,也未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只是讓戰爭雙方稍做休整后再度繼續,用戲劇化的語言來說,是為了“喘口氣”,從而使戰爭更殘酷地繼續下去。歌曲深刻揭示了戰爭的破壞性和持續性,以及人類的無力和絕望。然而,《大膽媽媽之歌》也是一首獨立存在的歌曲。在戲劇之外演唱時,它成為革命行動的宣傳歌,具有一定的警醒和教化作用[5]?!按簛淼健薄把┮讶诨毕笳髦M椭厣A示著適當的時機已現。在荒謬且無情的戰爭背景下,這首歌充滿了希望和慰藉,為受苦受難的人們帶來一縷溫暖的曙光。《大膽媽媽之歌》不僅蘊含了多重意義,也反映了人們對和平與幸福的追求。
五、結語
1939年秋天問世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標志著布萊希特反戰政治主張內化為戲劇創作的一次成功實驗。在觀察當時的舞臺戲劇格局時,布萊希特發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傾向于通過戲劇來掩蓋真實的社會矛盾,營造和諧的假象,將觀眾引向虛幻的娛樂,限制觀眾的思維,抑制人們的行動潛能。布萊希特尖銳地批判那種假裝非政治性的資產階級戲劇,反對將戲劇簡單地作為大眾消費和享樂的工具。他堅定地將政治納入戲劇表達范疇,并將變革現實社會作為最根本的戲劇目標。戲劇在其中必須“揭示出社會的因果關系/揭露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只不過是統治者的觀點”[6],戳穿資產階級所宣揚的人道主義和人的完整性等這些虛假的意識形態[7]。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清醒認識真正有力的行動主體。在當時,資產階級不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因此他聚焦于底層人民。《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通過大膽媽媽這一角色呈現了布萊希特的平民歷史觀:“誰失敗了?上頭的大亨和下面的人的勝利和失敗不是一回事,不,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勝利和失敗,我們普通老百姓總歸要倒霉的?!盵4]作品以戰爭為背景,但視角聚焦于社會中的人,如商販、廚師、牧師、士兵、母親、孩子等。無論以何種身份存在于這個世界,個體在戰爭中難免遭受波及,陷入悲劇性掙扎之中[8]。布萊希特成功以“人”的視角創作,沖破政治的束縛,體現出更為普世的意義及價值[1]。
布萊希特變革戲劇是為了戲劇更好地“介入”現實,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器?!霸诓既R希特的作品中,‘生產力’蘊含著更深刻的進步意義,并與生產活動相關。”[9]戲劇雖不直接參與社會生產,但可以暴露和批判社會生產發展中的不足,按照人的存在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提出“修理”意見,即“面對一條河流,它就是河床的整修;……面對社會,就是社會的變革”,使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和突進[10]。布萊希特認為,最重要的是世界可以而且應該改變,改變世界就是改變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改變直接導致人的變化。布萊希特筆下的人物或是出于反法西斯斗爭的需要,或是為了揭露階級壓迫的需要,但總的來說,是為了實現“改變社會”這一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最根本的社會職能[1]。戲劇如同一面鏡子,當觀眾識別出自身時,變革便開始了。史詩劇的觀眾觀劇后會說:“這個人的苦難感動了我,因為對他來說興許還有一條出路?!边@樣才達到了布萊希特預期的教育效果[8]。該劇上演之際,二戰正酣,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無疑在喚醒和教育民眾方面發揮了作用,向對希特勒心存幻想的西方國家發出了警示。布萊希特的作品不僅在文學藝術層面引人入勝,更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對世界和平的呼吁。
參考文獻
[1] 陳民.試析布萊希特筆下人物的多層次塑造[J].外國文學評論,1993(4).
[2] 楊傳鑫.時代的報告 歷史的見證——20世紀的戰爭及戰爭文學[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3] 克諾普夫.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M].黃河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4] 布萊希特.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段編年史[M].孫鳳城,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5] 張正春.奧登早期詩歌中的戰爭書寫及詩歌的社會性功用[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6] 盧卡契,等.表現主義論爭[M].張黎,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 李英.互文性投射:布萊希特辯證戲劇的寓言結構[J].四川戲劇,2012(1).
[8] 張檸,羅森.戰爭的重述與反思——評《人,或所有的士兵》兼及戰爭文學[J].當代文壇,2020(4).
[9] 詹姆遜.布萊希特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0] 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11] 何林.論布萊希特戲劇的辯證特征——以其流亡時期劇作為例[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3.
(特約編輯 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