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博物館是展示文化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向中外游客講述中華文化的使命。館中的英譯文本是外國游客了解中華文化的媒介,因此要高度重視館內譯文質量。鑒于此,本文立足生態翻譯學視角,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針對館內唐文化相關解說詞的文化負載詞英譯展開研究。通過收集語料并構建雙語語料庫,從中提取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策略分析,探究譯者如何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并選擇譯文,從而完成翻譯工作,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 文化負載詞" 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 I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3-0108-04
文物深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資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文化具有獨特魅力,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明不僅需要在本土廣泛傳播,還要走向世界。博物館作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者,應重視文物英譯工作。在文物英譯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一大難點。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借助生態翻譯學理論和自建語料庫,本文擬對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唐文化負載詞英譯展開研究,希望借此豐富生態翻譯學和語料庫在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的應用,也為博物館翻譯領域提供一些借鑒。
一、文獻綜述
本綜述圍繞“生態翻譯學”“文化負載詞”“語料庫”展開,旨在明確生態翻譯學的理論內涵、梳理文化負載詞定義及分類、介紹語料庫的基礎概念,驗證以生態翻譯學視角研究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可行性,為后續研究奠基。
1.生態翻譯學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該理論參考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以“適應/選擇”理論為基礎,將翻譯活動視作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和對譯文的選擇過程。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環境的總和,這里的主體指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贊助人、出版商等;外界環境包括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1]。宏觀而言,各國社會、政治制度、語言政策不同,各語言集團翻譯政策亦有差別;中觀層面指,同一國家內文學翻譯與應用翻譯的生態環境亦不相同;微觀上,翻譯研究內部結構及不同個體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更是千差萬別[1]。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過程中譯者需對翻譯生態環境進行適應,又要作為翻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對譯文進行選擇,盡量保持原文和譯文的語言生態、文化生態和交際生態的協調平衡,對應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轉換[1]。
2.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內涵的詞語,是在其原始意義或概念意義上,蘊含豐富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2]。奈達把文化分為生態、物質、社會、宗教、語言文化五類[3],據此,文化負載詞可對應五類,但結合搜集的語料發現有一類文化負載詞無法歸入以上五類,因此本文增設一類其他文化負載詞。
3.語料庫
語料庫是作為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研究對象的文本集合[4],不僅為語言研究提供了廣泛的語言素材,而且使傳統研究由通過誘導詢問等取樣方法轉變為調查取樣,材料真實可靠[5]。在對語言事實進行概括和理論化的過程中,其首要功用是作為素材使用[6]。
綜上所述,生態翻譯學的“適應/選擇”理論考慮到外界環境對譯者的影響及各國的獨特翻譯生態環境,而文化負載詞根植于某一特定民族文化,正需譯者充分考量語言文化環境等外部條件來進行翻譯。由此可見,生態翻譯學可為研究譯文和譯者翻譯行為的研究提供可行的視角。此外,語料庫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因此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至關重要。博物館作為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發揮著向外國游客傳播文化的作用。鑒于這一外界環境,譯者需結合文化信息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完成博物館領域翻譯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基于以上,本研究結合生態翻譯學理論,聚焦陜西歷史博物館內唐文化負載詞英譯,以語料為研究對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譯者如何進行選擇,以期對博物館的文物英譯提供借鑒。
二、研究方法
筆者通過實地考察陜西歷史博物館搜集唐文化相關的中英語料并整理成文檔,借助西安外國語大學多語種智能翻譯與輿情大數據分析平臺中的功能對齊語料,導出為Excel文件并導入平臺的平行語料庫,形成雙語語料庫。在此基礎上,從該語料庫中篩選出文化負載詞及英譯作為研究對象。筆者成功抽取出147個文化負載詞,其分類及數量見表1。
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參照熊兵闡釋的翻譯概念[7],人工統計不同類別文化負載詞英譯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探究譯者處理譯文的整體策略傾向;另一方面,本文選取各類別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負載詞及其英譯,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分析譯者是如何充分考慮到源語的翻譯生態環境并進行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
三、基于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唐文化負載詞英譯分析
1.生態文化負載詞
生態文化負載詞是與自然有關的文化負載詞,包括植物名、動物名等[8]。檢索發現收集語料中篩選出的8個生態文化負載詞均采用歸化策略。鑒于生態文化負載詞集中為動植物,且很多在英文中已有相近的詞語,因此譯者傾向于采用英文中已有的相近詞語來替換源語,使外國人能直觀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例1 三彩鸂鶒卮
譯文:Tri-colored Pottery Duck-shaped Wine Cup
鸂鶒是紫鴛鴦,在很多古詩中出現過。鴛鴦與鴨子同屬水禽,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譯者采用歸化的策略,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duck來指代鸂鶒,讓外國游客可以迅速明白這一詞語的含義,輔助他們了解文物。
2.物質文化負載詞
物質文化負載詞指各民族獨創的或獨有的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器物的指稱,包含工具、器皿等[9]。通過檢索發現,譯者在翻譯這66個物質文化負載詞時,采用歸化策略42次,占比63.6%;采用減/省譯(Omission)13次,占比19.7%;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11次,占比16.7%;沒有使用異化策略。當外國游客參觀博物館時,博物館需要向其傳遞最核心的信息。基于博物館領域翻譯的特殊性,譯者大量使用歸化策略讓譯文易被外國游客接受,減/省譯則符合博物館解說語簡潔性原則,歸化與異化相結合有利于在幫助外國游客理解文物含義的同時保留中國文化特色。
例2 三彩吹笙女坐俑
譯文:Tri-colored Pottery Figure of Female Flute Player
笙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有連接吹口的底座,笙體上則有眾多長短各異的竹管。而flute是一種只有一根長管、沒有底座的樂器,與笙并不完全等同。譯者可能是考慮到文物英譯需向外國游客展示文物的基本含義,故而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用目的語中與源語相似的事物作為譯文來讓外國游客構建對“笙”的印象,達到解說的目的。
例3 長方形兩進院落,中軸線對稱布局,中軸線上有大門、四角攢尖亭、懸山式前堂、假山水池、八角攢尖頂亭子和出檐深遠、殿宇舒展的歇山式后寢,兩側是進深較淺的廊房。
譯文:This rectangular axis-symmetric courtyard gives epitome of sublime mansions for the nobles and shows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with great construction details. All the elements in a traditional courtyard could be found here including pavilion,rockeries,water pond,balustrades and corridors.
在這段解說詞中,有多個與中國建筑有關的文化負載詞出現。譯者在翻譯這句話時,整體采用仿譯的翻譯方法,對文化負載詞進行減譯或省譯的處理。“四角攢尖亭”“八角攢尖頂亭子”被減譯為pavilion,建筑術語“懸山式”“歇山式”被省譯,“前堂”“后寢”被處理為courtyard,這樣可以降低解說詞的理解難度,因為減譯的部分是更為專業的詞語,外國游客在短時間內難以理解,保留重要的部分幫助他們弄清唐代院落的構造即可,照顧到交際維的轉換。
例4 高髻持如意仕女圖壁畫
譯文:Mural of Maid with Tall Bun Holding S-shaped Auspicious Object (Ru Yi)
如意是我國傳統工藝品,形似靈芝,象征順心如意。譯者采用釋義加音譯的方法,既解釋了如意的形狀及含義,又保留了其中文名稱。這種歸化與異化結合的翻譯策略在博物館解說詞英譯中較常見,它能夠在解釋文物內涵的同時保留原文的特質,從而平衡原文和譯文的語言、文化生態。
3.社會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是指該文化所特有的與社會活動相關的詞匯,基本涵蓋了所有非物質的東西,如稱謂、風俗習慣、思想意識以及歷史知識等[9]。通過檢索發現,在33個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譯者采用異化策略12次,占比36.4%;采用歸化策略9次,占比27.3%;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8次,占比24.2%;采用減/省譯4次,占比12.1%。在翻譯社會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多采用異化策略,有助于保留中華文化特色,讓外國讀者了解唐代社會。歸化策略幫助外國讀者更好理解,減/省譯讓解說信息簡明,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則助力翻譯生態的平衡。
例5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譯文:619AD,the second year of Wude period
譯者采用音譯和釋義法,保留“武德”的拼音,用period點明這是一個時間階段,二年則釋義為第二年。譯者可能是考慮到唐朝年號表達具有特色,所以適應這一翻譯生態環境后選擇保留年號的中文發音,同時解釋源語含義,這種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有利于展現唐朝社會風貌并讓外國人理解。
4.宗教文化負載詞
宗教文化負載詞是與宗教相關的詞語。唐朝時佛教和道教盛行,因此篩選得出的宗教文化負載詞主要與佛教和道教有關。本文篩選出的22個宗教文化負載詞英譯多采用歸化策略,使用次數為17次,占比77.3%;減/省譯以及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使用次數相同,各為2次,均占比9.1%;異化策略使用1次,僅占4.5%。宗教文化負載詞往往有其特定的表達與含義,對于不了解宗教文化的人來說較難理解。譯者基于這一翻譯生態環境,選擇在翻譯時多采用歸化策略向目的語靠攏,利用釋義法幫助讀者理解。
例6 鏡背內區裝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
譯文:This bronze mirror is decorated with four gods of directions in the center.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中國東西南北四方的神獸,在道教中是天神護衛。這四個文化負載詞名稱、含義特殊,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釋義法,采用目的語讀者能理解的表達使其明白這四個名稱的含義與象征,傳遞其文化內涵并完成交際維的轉換,從而使外國人理解銅鏡為何會有這樣的裝飾圖案。
5.語言文化負載詞
語言文化負載詞是指語言中由于語音、語法結構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定詞匯或表達方式,例如漢語中的俗話、成語、歇后語、雙關語、疊詞等[9]。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唐文化解說詞中語言文化負載詞較少,經篩選后得出11個,多為解說詞中的四字格。譯者可能考慮到中外語言的差異及博物館翻譯的特殊性,9個詞語被減/省譯,2個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如“兼收并蓄”譯為“the inclusiveness of the era”。
6.其他文化負載詞
還有7個詞語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獸,不符合以上五類任意一類文化負載詞定義,遂分為其他文化負載詞。這7個詞語的英譯中,有5個采用歸化策略,有2個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策略。對于這類文化負載詞,譯者常采用釋義法或音譯加注來解釋這類詞語的含義。
例7 唐以前的陵墓石刻主要為天祿和辟邪。
譯文:Popular stone sculptures for guarding imperial tombs used to be Tianlu and Bixie,the mythical creatures in the shape of deer with long tails,with the former having one horn and the latter two horns.
天祿和辟邪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常用于祈護祠墓。二者形似鹿,區別是天祿只有一個角,而辟邪有兩個角。譯者在這一翻譯生態環境之下,選用音譯加注法,保留了音譯,又解釋了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外國人理解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并增加對中國神話與古代喪葬文化的了解,完成了文化維的轉換。
在147個文化負載詞中,83個采用歸化策略,28個采用減/省譯,13個采用異化策略,23個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由此可以看出,歸化策略使用頻率最高,減/省譯及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策略也較常用。可以推測,這是譯者適應博物館解說詞翻譯等翻譯環境的結果,以便讓博物館充分向外國游客展示、傳播中國文化。
四、結語
本文以收集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唐文化相關語料所構建的雙語語料庫為基礎,對其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提取和翻譯策略分析,研究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實現適應性選擇轉換及其翻譯處理方式概況。自建語料庫為研究提供了素材,生態翻譯學理論則為翻譯過程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生態翻譯學與語料庫的結合無疑是博物館英譯研究中的創新發展,也為博物館英譯提供了新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3] Nida E A.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 Word-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 1945.
[4] Baker M ,Saldanha 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8.
[5] 廖七一.語料庫與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0(5).
[6] 梁茂成.什么是語料庫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
[7] 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
[8] 廖慧華,戈玲玲.從目的論角度對比分析《李清照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9] 魏春梅.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以蘇童小說《米》英譯本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6).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