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5~8月份,在一些住戶比較密集、養豬相對集中的村屯發生了一場嚴重疾病,造成母豬、育肥豬大批死亡,最后嚴重蔓延,臨床獸醫和各養殖戶經過各種對癥治療措施,效果均不明顯,后經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采樣檢測,確診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PRRS)。筆者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及多年來自基層一線的臨床出診診療經驗,并結合已確診的結果作出自己的看法和預防治療措施。
關鍵詞:高致性豬藍耳病;防治措施
1 發病情況
本次豬高致病性藍耳病多發于一些交通發達、養豬較密集的村屯、公路沿線、農村散養戶、小型養殖場,特別是對豬瘟防疫不重視的養殖農戶最常見,發病豬不分年齡,仔豬、育肥豬或母豬、種公豬均可發病,死亡率達65%以上。剛開始只有幾家散養豬出現癥狀,陸續有幾戶人家的豬出現異常狀況。起初,只是個別豬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養殖戶并未太過在意,以為是普通的腸胃不適,但沒過幾天,這種情況迅速蔓延,越來越多的豬出現類似癥狀,甚至有的豬開始發熱、咳嗽。發病初期,患病豬數量呈緩慢上升趨勢,每天新增1~2頭。隨著時間推移,疫情愈發嚴重,每天新增患病豬可達5~6頭。而且,患病豬的年齡分布較為廣泛,從剛斷奶的仔豬到成年育肥豬都有涉及。豬群養殖密度相對較大,不同批次、不同來源的豬混養在一起,這無疑為病毒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次疫情中,該村散養戶的豬發病率高達40%左右,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散養戶老張的豬也未能幸免,他養了10多頭豬,原本都長得膘肥體壯。但在一次集市購買了幾頭小豬后,沒過多久,整個豬群就開始發病。老張回憶說,剛開始他還以為是新買來的小豬水土不服,沒想到自家原本健康的豬也逐漸出現問題,這讓他心急如焚。此次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病呈現出明顯的時間階段性。進入5月份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且天氣多變,一些養殖戶發現自家豬群開始有了些許異樣,比如個別豬只精神稍有不振,采食也不如往常積極。但當時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以為只是普通的小毛病。到了6月中旬,病情急劇惡化,母豬出現流產、早產現象,育肥豬則陸續出現高熱、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每天都有大量豬只發病,死亡數量也在不斷攀升,一直持續到8月份,整個發病過程持續時間較長,給養殖戶帶來了沉重打擊。
2 臨床癥狀
患病母豬表現出多種明顯的臨床癥狀。許多母豬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體溫可達到40~41 ℃甚至更高,且持續不退。精神狀態極度萎靡,常常臥地不起,對周圍環境反應遲鈍。采食量大減,甚至完全拒食,飲水也明顯減少。部分母豬還出現了流產、早產現象,所產仔豬多為死胎或者弱仔,即便有存活的仔豬,也往往體質虛弱,難以正常存活和生長發育[2]。有些母豬的耳部、腹部、臀部等部位皮膚出現發紅、發紫的現象,這也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較為典型的體表癥狀之一。育肥豬一旦感染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同樣癥狀堪憂,先是高熱,體溫迅速攀升至41 ℃左右,且發熱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的退燒藥難以起到明顯效果。患病育肥豬精神沉郁,活動量大幅減少,常常扎堆趴在角落里,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微弱,呼吸變得急促而困難,有的豬只甚至呈腹式呼吸,喘氣聲明顯,且育肥豬的采食和飲水也受到嚴重影響,食欲銳減,飲水量不足正常情況的一半,導致身體逐漸消瘦,生長發育停滯不前。仔豬感染此病后,情況更為危急。新生仔豬多表現為體溫不穩定,時高時低,且身體較為虛弱,站立不穩,行動遲緩。有的仔豬出生不久便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呼吸頻率明顯加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患病仔豬吸吮母乳的能力明顯減弱,常常含著乳頭卻吸不出奶,導致營養攝入嚴重不足,仔豬的皮膚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紺現象,尤其是耳部、四肢等部位,顏色變得暗沉發紫,整體存活率極低,給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損失。肉豬發病時,開始表現為流鼻涕、眼屎增多,皮膚逐漸形成藍紫色,特別是耳部和腹部皮膚最為明顯,個別病豬表現呼吸癥狀、腹瀉、便秘,其中有的病豬糞便呈黃色水樣,少數病豬四肢水腫。
3 病理變化
對病死母豬進行解剖后發現了諸多病理變化,其肺部呈現出明顯的間質性肺炎特征,肺臟質地變硬,表面有大量的出血點和淤血斑,切面可見到滲出液增多,呈現出暗紅色。心臟也受到了影響,心肌松軟,心內膜有出血點,心包腔內有少量淡黃色的滲出液。肝臟腫大,色澤變淡,表面有散在的灰白色壞死灶。脾臟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邊緣有梗死灶。母豬的子宮黏膜充血、出血,部分子宮內有死胎或木乃伊胎殘留,這與臨床上觀察到的母豬流產、早產現象相呼應。育肥豬病死個體的病理檢查同樣揭示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在肺部,同樣存在間質性肺炎的表現,肺組織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實變,顏色變為暗紅色或紫紅色,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內充滿了炎性滲出物。心臟方面,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心外膜有出血點,心包膜增厚且有粘連現象。肝臟出現腫大,質地變脆,表面有出血點和壞死灶,肝小葉結構紊亂。腎臟也受到波及,腎皮質和腎髓質界限不清,腎實質有出血點和壞死灶,腎小管上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變性。仔豬的病理變化則更為突出其脆弱性。其肺部病變嚴重,幾乎整個肺臟都呈現出彌漫性的充血、出血現象,肺組織水腫明顯,肺泡塌陷,導致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心臟細小且心肌發育不全,即便如此,也能看到心肌有出血點,心內膜有淤血斑。肝臟相對其體型而言顯得腫大,色澤灰暗,表面有大量的壞死灶,內部結構紊亂。脾臟腫大不明顯,但質地變軟,有散在的出血點。
4 治療與效果
本病對癥治療效果較差,由于它是病毒性引起的,一般采用抗病毒類藥物與安乃近同時使用。如病毒靈181、炎毒靈等類藥物,對磺胺類幾乎無效,對中藥制劑的清熱解毒藥效果較為理想,如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桉葉素注射液、清瘟敗毒靈注射液。同時也可將一些中草藥丟入欄中由病豬生吃,如斷腸草、奶毒葉等。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本身是一種病毒性疾病,病毒具有較強的變異性和致病性,現有的抗病毒藥物可能無法完全針對其變異后的病毒株發揮有效作用,這就使抑制病毒復制的難度增大。在發病過程中,豬只往往會繼發多種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等,這些繼發感染會進一步加重豬只的病情,而單純依靠抗生素來控制繼發感染有時難以做到全面、精準,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5 發病原因與分析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國家確診為病毒性傳染病。
5.1 混合感染的誘發因素
因為該病的發生死亡,在不同程度上病死豬的實驗室診斷和病原身軀微生物的培養,分離出PRRS偽狂犬、豬瘟、細小病毒、圓環病毒的存在,同時鏈球菌、弓形體、附紅體、傷寒等細菌和寄生蟲的混合,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沙門氏桿菌病等有藍耳病存在,農村豬場散養戶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明顯下降。
5.2 生物安全意識淡薄
許多散養戶對豬圈的衛生清潔不夠重視,豬舍內糞便、污水長期堆積,滋生大量細菌和病毒。而且,他們在進出豬圈時,不更換工作服和鞋子,也不進行消毒,很容易將外界的病原體帶入豬舍,如養殖戶老王家的豬圈,地面滿是糞便,氣味刺鼻,他平時進出豬圈就是穿著日常的衣服和鞋子,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會給豬群帶來潛在的危險。
5.3 預防與措施
國家已確診高致病性藍耳病為病毒性引起的一種傳染病[3],首先是建立健全動物防疫村規民約,引導農戶以村屯為單位做好定期消毒、定期防疫。其次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抓好市場檢疫和產地檢疫,引導農村散養戶做到:一是要堅持自繁自養,杜絕引種及購買仔豬時從疫區帶入病毒;二是要嚴格執行隔離和消毒、殺蟲滅鼠制度、實行群防群控,對死亡的病死豬要嚴格執行深埋和無害化處理;三是對未發生疫情的村屯,要以自然村屯為單位,在村頭村尾的主要路口設消毒池,各戶備有消毒桶,對進出村屯的人員,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四到集市去購買肉產品的,必須購買經過檢疫合格的肉產品,洗滌水必須高溫處理好,不得亂倒亂灑,以免引起污染。四是在對常規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全面免疫的基礎上,結合農村散養戶的特點和疫病流行情況,增加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豬丹毒、豬肺疫等疫病的免疫,并按規定建立免疫檔案。五是定期開展抗體監測,根據免疫抗體消長規律制定各村屯的免疫程序。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的免疫參考程序為:仔豬斷奶后14 h注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2 mL,間隔3~4周后進行一次強化注射;后備母豬注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4 mL,間隔3~4周后再強化注射一次;懷孕母豬在30~85 h之間注射苗4 mL;種公豬每年免疫兩次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4 mL。
參考文獻:
[1] 王平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控[J].中國畜牧業,2024(03).
[2] 張力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RT-PCR檢測[J].吉林畜牧獸醫,2024(02).
[3] 安然,王俊杰,王華麗.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流行特點與綜合防控策略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