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腹瀉是一種由多種病原和因素引起的,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傳染病。豬腹瀉一般發生在氣溫較低的季節,臨床表現以水樣便為主,嚴重時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癥狀。該病臨床上不會對豬只的生長速度產生直接影響,但是由于豬腹瀉會造成豬只免疫力下降,從而使豬只更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感染,增加了豬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給養豬業帶來了巨大損失。因此,加強對該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關鍵詞:豬腹瀉;疾病誘因;防治措施
豬腹瀉疾病是豬群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生在冬季,尤其是在冬季氣溫較低時,養殖戶沒有做好豬舍的保溫措施,導致豬舍溫度過低,從而造成了豬腹瀉的發生。 一旦發生豬腹瀉疾病,就會給養豬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戶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豬腹瀉疾病進行治療。
1 豬腹瀉疾病誘因
1.1 環境因素
導致豬腹瀉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指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在炎熱的夏季,如果溫度較高,則會使豬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從而出現腹瀉問題。通常情況下,溫度較高會對豬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也會降低其食欲,從而導致豬生長速度變慢,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如果養殖環境濕度過大,則會增加豬患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會加重其腹瀉情況。
1.2 飼料因素
飼料營養不均衡,飼料質量差,飼養管理不到位是引起豬腹瀉的主要原因。一是飼料配方不科學,飼料原料成分混亂。二是飼料中含有對豬腸道有刺激性的物質。例如:豆粕中含有的脲酶、尿素等物質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影響豬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三是飼料中的抗生素使用不當。如果養殖戶為降低養殖成本,會選擇一些劣質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如果養殖戶對抗生素使用不當,會造成抗生素濫用現象,從而影響豬腸道內菌群平衡[1]。
1.3 飼養管理因素
飼養管理因素對豬腹瀉的影響較大,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飼養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會直接影響到豬的健康水平和疾病防御能力。飼養管理工作缺乏科學性,會導致豬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疾病入侵,而且在飼養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消毒措施和環境控制措施,也會導致豬腹瀉情況出現。
1.4 藥物因素
在豬的養殖過程中,會使用一些抗生素類的藥物,這些藥物都會對豬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在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用藥,導致豬感染了一些細菌性疾病,這些細菌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因此治療效果不佳。除此之外,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很多養殖戶都會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由于使用劑量過大或者使用時間過長等原因,會導致豬感染一些病毒類疾病。
2 豬腹瀉疾病的預防措施
2.1 加強飼養管理
做好豬場的消毒管理,要經常給豬場進行消毒,保持環境的衛生,特別是豬舍的清潔和消毒,避免細菌的繁殖與擴散。還要注重對舍內的溫度進行調整,保持舍室內的溫度適宜,當氣溫發生較大變化時,要及時提高豬舍內的溫度,以免引起豬的應激反應。此外,還應加強對飼料品質的控制,防止產生霉菌。在飼養上,應注重對其進行合理的營養組合,使其達到平衡、全面的目的[2]。
2.2 做好豬群免疫工作
加強豬群免疫工作,是防治豬腹瀉疾病的根本,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必須選用合適的疫苗。通常,當豬出現腹瀉癥后,其機體的抵抗力會降低,容易遭受多種病原的侵襲,所以在選用疫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在實際操作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免疫步驟。一般在3~4月或9~11月接種疫苗。在進行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注射的位置準確,同時要做好藥物接種工作,避免藥物交叉感染。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免疫疫苗的存儲與運輸工作,防止在運輸期間出現疫苗變質等情況,接種疫苗以后要做好相應的登記工作。
2.3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豬在生長發育期間極易遭受多種微生物的侵襲,特別是豬腹瀉疾病,發病風險增加,甚至出現死亡,所以必須加強對豬群的飼養管理,以減少豬腹瀉疾病的發生。在養豬過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保證養殖場的衛生和清潔。要經常對豬圈進行清洗、消毒和通風。在仔豬斷奶后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處理[3]。
2.4 做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
養殖人員在飼養生豬的時候,一旦發現生病、死豬,要立即進行處理。由于病死豬身上帶有大量的病毒和病菌,一旦被隨意丟棄,就會對其他正常的生豬造成極大的危害。建議養殖戶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置,由專人負責統一處理,以防止疫情蔓延。如果病死豬是由養殖戶自行處理導致的,養殖戶必須向當地畜牧部門申請,對病死豬進行隔離和消毒。病死生豬經無害化處置后,應采取深埋、焚燒或埋于其他安全地方的措施。
3 豬腹瀉疾病的治療措施
3.1 傳染性胃腸炎的治療措施
第一,發病初期,對癥治療,減輕病豬的癥狀,促進其恢復。對病豬可進行抗病毒治療,也可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抗病毒藥物有干擾素、干擾素注射液等;抗生素藥物有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對于重癥病豬,可以進行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氯化鈉注射液等藥物。第二,為病豬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每天給病豬飲用適量的溫水,確保病豬喝到充足的溫水。第三,在治療期間要加強對病豬的護理工作。對病豬圈舍進行全面徹底消毒處理,徹底消除豬圈舍內存在的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如果發現病豬需要轉移至其他圈舍時,應將其與其他健康仔豬隔離開來,并做好消毒處理工作[4]。
3.2 輪狀病毒感染治療措施
輪狀病毒感染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在發病的初期,養殖戶應對癥治療,對患病豬只進行隔離飼養,并加強通風措施,同時還要做好豬舍內的消毒工作。首先要用含有效氯0.5~1 mg/L的消毒液進行地面消毒和環境消毒,然后再用含有效氯0.3~0.5 mg/L的消毒液對豬舍進行噴灑消毒。如果圈舍內出現大量糞便或被糞便污染時,要用含有效氯0.3~0.5 mg/L的消毒液對圈舍和糞便進行噴灑消毒。
3.3 應激性腹瀉治療措施
應激性腹瀉主要是指在環境突變、氣候突變、飼料突然改變時引起的一種腹瀉疾病。這種疾病會使仔豬在短時間內出現腹瀉,導致仔豬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還會使仔豬的抵抗力降低。一旦仔豬出現應激性腹瀉,就會使其免疫力降低,從而增加了仔豬發生疾病的概率。治療這種腹瀉疾病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治療:首先要對豬舍進行保溫措施,保持豬舍內的溫度穩定;其次要加強豬舍內的消毒工作,保證豬舍內的衛生情況良好;最后要加強對仔豬的飼養管理,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藥物來提高仔豬的免疫力[5]。
3.4 細菌性腸胃炎治療措施
一是采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在豬腹瀉疾病發病初期,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效果比較好。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在使用時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搭配,不要盲目地使用,否則會導致藥物的療效降低。二是對于細菌性腸胃炎的豬來說,中藥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以采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黃、車前子等中藥材,對其進行煎煮,然后將藥液放入溫水中給豬服用,每天服用一次。三是采用止瀉和補液治療。在對豬進行治療時,可以給豬喂服硫酸鎂溶液或硫酸鈉溶液,每天喂服兩次即可。四是采用抗菌消炎藥物進行治療。在給豬進行治療時要注意不要使用廣譜類抗菌藥物,否則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從而導致藥物治療效果降低。
3.5 寄生蟲性腹瀉治療措施
寄生蟲性腹瀉主要是由寄生蟲引起的,因此養殖戶要對豬群進行定期驅蟲處理。驅蟲治療一般可選用伊維菌素、噻苯達唑等藥物進行驅蟲。同時養殖戶要做好豬舍的衛生工作,及時清理糞便,保證豬舍的清潔和衛生,避免豬群受到寄生蟲的侵害。一般可選用伊維菌素對豬群進行驅蟲,通常1次/d,連續用藥3~5 d即可。
結語
豬腹瀉病是養豬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疫病,不僅對養豬業造成了嚴重危害,還威脅著人類健康。因此,應該加強對豬腹瀉病的重視,全面了解該病的發病誘因與防治措施。為了提高豬群免疫力,必須加強對豬場的日常管理和消毒工作,要及時更換豬舍內的墊草、飼料和飲水,及時清理豬舍糞便。同時,也要做好豬群的免疫工作,定期為豬群注射疫苗,并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只采食量和營養水平。只有加強對豬腹瀉病的防治工作,才能保證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易生智,石光輝.豬腹瀉疾病誘因與防治措施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24,26(06):19-20.
[2] 孟海波.豬腹瀉疾病誘因與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04):156-158.
[3] 馮文玲.豬腹瀉疾病誘因與防治措施[J].豬業觀察,2024,(02):82-84.
[4] 廖鵬.豬腹瀉疾病誘因與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4,40(02):71-73.
[5] 蔡定安,馬劍.豬腹瀉疾病誘因與防治措施[J].中獸醫學雜志,2023,(12):3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