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養豬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豬生產應激問題日益突出。本文深入探討了豬生產應激的類型、產生原因、對豬健康和生產性能的影響,并詳細闡述了科學防控豬生產應激的措施,旨在為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降低應激帶來的經濟損失,提高養豬生產效益。
關鍵詞:豬應激;防控研究
豬作為重要的家畜,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肉食品資源。在現代養豬生產中,豬群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應激因素。應激不僅會影響豬的生長發育、繁殖性能、免疫功能,還可能促使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深入研究豬生產應激的科學防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豬生產應激的類型
1.1 物理性應激
溫度應激:豬對溫度較為敏感,高溫環境下,豬會出現采食量下降、呼吸加快、體溫升高等熱應激反應;低溫時,豬為了維持體溫,會增加能量消耗,使生長速度減緩。
濕度應激:過高或過低的濕度都會對豬產生不良影響。高濕度環境易滋生細菌、霉菌等病原體,增加豬感染疾病的風險;低濕度則可能導致豬呼吸道黏膜干燥,防御功能降低。
光照應激:不合理的光照時間和強度會干擾豬的生物鐘,影響其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豬的生長和繁殖性能[1]。
1.2 化學性應激
有害氣體應激:豬舍內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會刺激豬的呼吸道和眼睛,降低豬的免疫力,引發呼吸道疾病等。
藥物應激:不合理地使用藥物,如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或使用不當,可能會對豬的機體產生毒副作用,造成藥物應激。
1.3 生物性應激
病原微生物應激:豬受到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時,會引發機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應激。例如,豬瘟病毒感染會導致豬出現高熱、厭食等應激癥狀。
飼養密度應激:飼養密度過大,豬群之間相互爭斗、擠壓,會使豬產生心理壓力和生理應激,影響豬的生長和健康。
1.4 心理性應激
運輸應激:在豬的運輸過程中,由于環境的改變、顛簸、擁擠等因素,會使豬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導致運輸應激。運輸應激會引起豬的體重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死亡。
轉群應激:豬在轉群時,離開熟悉的環境和同伴,進入新的陌生環境,會產生不安和應激反應,影響其采食和生長[2]。
2 豬生產應激產生的原因
2.1 豬舍環境因素
豬舍設計不合理:豬舍的空間布局、通風系統、溫控設施等設計不合理,無法為豬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容易導致應激。例如,豬舍通風不良,會使有害氣體積聚,引發化學性應激。
衛生條件差:豬舍衛生清潔不及時,糞便、污水堆積,容易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增加生物性應激的發生概率。
2.2 飼養管理因素
飼料質量問題:飼料營養不均衡、霉變或受到污染,會影響豬的健康和生長,導致應激。例如,飼料中缺乏某些維生素或礦物質,會使豬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應激因素的影響。
飲水問題:水質不良或飲水量不足,會影響豬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引發應激。
飼養管理操作不當:頻繁地對豬進行抓捕、保定、打針等操作,或者突然更換飼料、改變飼養制度等,都會使豬產生應激。
2.3 品種和個體因素
品種差異:不同品種的豬對應激的敏感性不同。一些瘦肉型豬品種,如長白豬、大白豬等,由于其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對應激的耐受性相對較低。
個體差異:同一品種的豬,不同個體之間對應激的反應也存在差異。年齡、性別、體質等因素都會影響豬對應激的敏感性。例如,仔豬和妊娠母豬對應激更為敏感[3]。
2.4 外界環境變化因素
季節變化:季節交替時,氣溫、濕度等環境因素變化較大,豬難以適應,容易產生應激。例如,在春夏之交,氣溫突然升高,豬容易出現熱應激。
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會破壞豬舍設施,改變豬的生活環境,導致豬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
3 豬生產應激對豬健康和生產性能的影響
3.1 對豬健康的影響
免疫功能下降:應激會抑制豬的免疫系統,使豬的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抗體生成減少,從而降低豬的免疫力,增加豬感染疾病的風險。
消化系統紊亂:應激會影響豬的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導致豬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應激狀態下,豬的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長期應激可能導致心臟疾病。
3.2 對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生長性能下降:應激會使豬的采食量減少,生長激素分泌降低,導致豬的生長速度減緩,飼料轉化率降低,增加養殖成本。
繁殖性能受損:應激會影響種豬的生殖激素分泌,導致母豬發情異常、受孕率降低、流產率增加;公豬精液質量下降,精子活力降低。
肉質下降:應激會使豬體內的糖原分解加快,宰后肌肉pH值下降過快,導致肉質變差,出現PSE肉(蒼白、柔軟、滲出性肉)和DFD肉(深色、堅硬、干燥肉)等劣質肉。
4 豬生產應激的科學防控措施
4.1 優化豬舍環境
合理設計豬舍:根據豬的品種、年齡、生長階段等因素,合理設計豬舍的空間布局、通風系統、溫控設施等。確保豬舍通風良好,溫度、濕度適宜,光照合理。例如,夏季可采用水簾降溫系統,冬季可采用暖氣或保溫燈等設施,穩定豬舍內的溫度。
加強衛生管理: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及時清理糞便、污水,保持豬舍的衛生整潔。定期對豬舍進行熏蒸消毒,殺滅病原微生物,減少生物性應激的發生。
4.2 科學飼養管理
提供優質飼料和飲水:根據豬的營養需求,提供營養均衡、品質優良的飼料,確保飼料中含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同時,保證飲水清潔、充足,定期檢測水質,防止水源污染。
規范飼養管理操作:避免頻繁地對豬進行抓捕、保定、打針等應激性操作。在進行必要的操作時,要盡量做到動作輕柔、迅速,減少對豬的刺激。合理安排飼養密度,避免豬群過于擁擠。定期對豬進行驅蟲、免疫接種等保健措施,增強豬的免疫力。
減少環境變化應激:在季節交替時,提前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溫工作,逐步調整飼養管理措施,使豬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在轉群、運輸等操作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減少對豬的應激。例如,在運輸前,可對豬進行適當的饑餓處理,減少運輸途中嘔吐和腹瀉的情況。
4.3 選育抗應激品種
開展抗應激品種選育工作:通過遺傳育種技術,選育抗應激能力強的豬品種。在選育過程中,可將抗應激性狀作為重要的選育指標,如選擇對應激敏感性低、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穩定的豬作為種豬。
合理引進品種:在引進豬品種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選擇適合本地飼養的抗應激品種。避免盲目引進對當地環境適應性差的品種,增加應激發生的風險。
4.4 使用抗應激添加劑
維生素類添加劑:維生素C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緩解應激對豬的損傷。在應激情況下,可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C和維生素E,提高豬的抗應激能力。
礦物質類添加劑:如硒、鋅等礦物質,對豬的免疫系統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硒、鋅等礦物質,可增強豬的抗應激能力。
中草藥類添加劑:一些中草藥,如黃芪、刺五加、甘草等,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應激等作用。將這些中草藥制成添加劑添加到飼料中,可有效緩解豬的生產應激[4]。
4.5 加強豬群的健康監測
建立完善的健康監測體系:定期對豬群進行健康檢查,監測豬的體溫、采食、飲水、精神狀態等指標。及時發現豬群中的異常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播和擴散。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加強豬群的免疫接種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確保豬群獲得有效的免疫保護。同時,加強對豬舍的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疫病的傳入。
結語
豬生產應激是影響養豬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深入了解豬生產應激的類型、產生原因、對豬健康和生產性能的影響,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優化豬舍環境、科學飼養管理、選育抗應激品種、使用抗應激添加劑和加強豬群健康監測等,可以有效降低豬生產應激的發生,提高豬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性能,減少應激帶來的經濟損失,促進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養豬生產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豬生產應激的研究,不斷探索新的防控技術和方法,為養豬業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曉燕.豬應激常見類型及科學防控[J].養豬,2024,(02):57-59.
[2] 常裕祥.豬在應激狀態下的飼養管理技術[J].畜牧業環境,2023,(02):39-41.
[3] 衛敬武.豬應激介紹與處理方法[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12):106.
[4] 張鵬.預防生豬應激反應的方法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