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養殖過程中除了掌握科學的養殖技術外,還需加強疫病預防工作。諸多牛疫病發生后可有高熱癥狀,需要結合發熱情況以及其他特點,有效的鑒別診斷相關疫病,進而針對性地加以防治。本文通過分析牛常見高熱癥狀疫病及其鑒別要點,并對牛養殖期間常見高熱癥狀疫病給出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更好地指導牛養殖期間高熱癥狀疫病的鑒別與防治工作,降低牛不同高熱疫病的患病風險,保障養殖戶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牛;養殖;疫病;高熱癥狀;鑒別與防治
畜牧業養殖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在解決農村偏遠地區就業、增加個人收入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牛養殖的整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高,加之較多地區開展牛養殖技術培訓與指導等工作以及市場對牛肉制品需求量的增加,推動了牛的規模化養殖。牛作為畜牧業養殖的主要類型之一,在養殖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科學的養殖,而且還需要加強相關疫病的防治工作,以減少疫病對牛生長、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如此,嚴重的疫病會引發牛的大量死亡,讓養殖戶承受較大的經濟損失。高熱是牛出現疫病后的典型癥狀之一,但是該癥狀無特異性,這是因為較多疫病發生后牛均可能出現高熱癥狀,故而在牛養殖過程中,需要了解牛高熱癥狀疫病的主要類型、鑒別診斷要點,進而在準確鑒別診斷的基礎上采取措施開展防治工作,以降低疫病發生率以及發病后對牛養殖產業發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1 常見高熱癥狀疫病及其鑒別分析
1.1 牛藍舌病
藍舌病病毒引起的高熱是牛主要疫病類型之一,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盡管牛藍舌病整體發病率較低,但仍有較高的死亡率,一旦牛感染藍舌病病毒,其死亡率可達到90.00%,并給養殖戶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牛藍舌病發病后出現的高熱具有以下特點,比如牛的體溫升高速度較快,較短時間內體溫可升高到41 ℃左右。牛感染藍舌病病毒后除了有高熱癥狀,還會伴有其他癥狀,如部分病牛鼻腔區域有出血、分泌物增多,部分病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同時牛的進食受到影響,可見牛出現吞咽困難。
依據牛藍舌病的發病季節研究,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即每年5~10月,潮濕區域、有水源的區域在牛養殖中更易發生牛藍舌病。結合牛藍舌病的傳播途徑分析,除了垂直傳播,也能蟲媒傳播;病牛多為并發胃腸炎、肺炎而死亡。在鑒別牛藍舌病與牛流行性熱癥期間,重點加強對病原的檢測,從而完成鑒別診斷。
1.2 病毒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也是常見的牛高熱疫病類型之一,資料顯示牛病毒性腹瀉的整體發病率在5%左右。在牛病毒性腹瀉高熱發病特點方面:病牛的體溫同樣升高速度快,最高體溫可達到40 ℃左右[1]。牛病毒性腹瀉表現出的高熱持續時間較長,大多數會持續一周。病牛除了有高熱表現外,還伴有腹瀉、嘔吐,部分病牛的排泄物中可見血液,有較高的死亡率。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的鼻腔、眼睛等區域可出現大量黏液。灰白色膜會覆蓋病牛口腔,在病牛上皮組織有明顯的病變存在。
懷孕母牛患有病毒性腹瀉后,存在較高的流產率。從牛病毒性腹瀉傳播方面分析,健康牛如果接觸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很容易引發感染。牛病毒性腹瀉對不同年齡段牛均有易感性,尤其是牛犢更容易出現感染問題。
1.3 牛流行熱
牛流行熱也是典型的牛高熱癥狀疫病之一,該病與牛感染牛流行熱病毒有關,尤其是牛犢更容易感染。牛在感染牛流行熱病毒后會影響到自身健康,懷孕母牛在出現牛流行熱后,增加流產、死胎風險,泌乳期母牛感染后還會引起乳汁停止分泌,感染病牛中存在一定的死亡率。根據牛流行熱的發病特點,該病潛伏期較短,多為急性發病,體溫升高,最高體溫超過40 ℃,高熱持續時間短,2~3 d體溫可逐步恢復正常。病牛除了有發熱癥狀外,同時多伴有食欲下降,四肢關節腫大,病牛行走功能障礙,存在跛行表現,病情嚴重者甚至無法站立。牛流行熱發病后部分病牛可伴有眼睛結膜出血、充血,呼吸加快,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病牛窒息是牛流行熱的主要死亡原因。
1.4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牛高熱疫病之一,多見于肉牛群體,尤其是牛犢中。牛在感染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后除了有高熱癥狀,病牛還可出現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如果病牛合并結膜炎,可伴有持續流淚、咳嗽。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發生與病牛出現咳嗽有關,咳嗽分泌物中有病原菌,健康牛在呼吸期間如果吸入病原菌可引發感染,牛飼養中如果咳嗽牛越多,則疾病傳播速度越快。泌乳期牛在感染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后,牛泌乳量明顯減少,嚴重的可出現停止泌乳[2]。
2 牛養殖期間常見高熱癥狀疫病的防治分析
2.1 牛藍舌病的防治分析
在牛藍舌病防治方面,其一,需要重視牛購入過程中的管理,避免在牛藍舌病流行疫區購買或引入牛,同時針對新購買的牛需要加強檢疫工作,要求將新購買的牛與原有牛分開飼養,保證有觀察時間,確保牛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再進行混養。其二,強化對牛的日常飼養與放牧管理,如在牛藍舌病發病主要季節、牛藍舌病流行率較高的地區,限制牛在昆蟲活躍區域、低洼地帶進行活動,以降低牛感染風險。牛飼養過程中需要重視滅蟲工作,通過及時滅蟲,減少昆蟲作為媒介引發健康牛的感染。其三,加強對牛的免疫接種工作,如通過雞胚化弱毒藍舌病單價與多價疫苗完成免疫接種。
針對牛藍舌病當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加強營養管理與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如在清晨喂食前以及喂食后完成口腔沖洗,口腔清洗方面可使用0.1%的高錳酸鉀液、食醋等,每天2~3次;牛口腔中存在糜爛創面時,運用1%~2%明礬或碘甘油涂抹,每天2~3次。如果蹄部患病,使用3%來蘇水浸洗牛蹄,此后涂抹土霉素軟膏或者碘甘油,運用繃帶包扎。為避免病牛出現繼發感染,可肌注青霉素、鏈霉素各200萬國際單位,每天2~3次。病情嚴重的需要配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增強對病毒的抑制效果,降低病牛死亡率。
2.2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分析
在牛病毒性腹瀉預防方面,主要是加強對牛的日常飼養管理,密切關注牛的日常活動狀況。定期對牛場予以清潔、消毒,尤其是飲水槽、飼料槽等;對于牛所使用的飼料,應重視質量控制,避免喂養變質、發霉或者過期的飼料,以降低牛感染與患病風險。及時對牛犢、懷孕母牛完成疫苗接種,通過免疫接種降低牛發生病毒性腹瀉的
風險[3]。
在牛病毒性腹瀉治療方面,初步判斷病牛為病毒性腹瀉時,需要及時通過血清學檢驗作出診斷,快速隔離處理有癥狀的病牛,避免健康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可為病牛使用土霉素治療,肌肉注射,用量為10~20 mg/kg,每天2次;也可使用磺胺類藥物治療,如磺胺嘧啶用量0.14~0.20 g/kg,口服用藥,根據病牛恢復情況逐步減少用藥劑量。病牛腹瀉嚴重時,使用0.2%高錳酸鉀溶液開展止瀉治療,直接灌服,每天1~2次,加強電解質補充,靜脈滴注含糖鹽水等。
2.3 牛流行熱的防治分析
在牛流行熱預防方面,及時對牛接種疫苗,嚴格按照疫苗接種流程完成接種,免疫接種的同時加強日常管理工作,如增強牛場的日常清潔、消毒、通風等,為牛營造較好地環境衛生條件,蚊蟲較多的季節需要及時消滅蚊蟲,降低疫病傳播風險。觀察牛在飼養過程中是否存在異常情況,病牛接觸過的飲水槽、食槽、牛舍等均需要徹底消毒。
牛流行熱治療方面主要消炎抗菌,常用藥物如青霉素鈉、磺胺類藥物,如果使用青霉素,肌肉注射,用量為200~300萬單位,每天2次;如果使用磺胺嘧啶,口服用藥,首次藥物用量0.14~0.20 g/kg,后續視情況減少用藥劑量,每天2~3次,預防病牛出現交叉感染。及時為病牛靜脈注射碳酸氫鈉溶液,糾正病牛存在的酸中毒問題[4]。依據不同病牛具體癥狀的差異,采取對癥支持治療,以加快病牛恢復健康進程。
2.4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防治分析
預防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需要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牛舍周邊環境的消毒工作。及時隔離確診的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有效消毒病牛活動區域的地面以及接觸過的物品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避免病牛發生繼發性感染,加強對癥支持治療,以加快病牛癥狀緩解。如存在眼部癥狀需使用3%硼酸溶液沖洗眼睛,每天2~3次;高熱病牛可通過阿司匹林降溫,用藥劑量為100~200 mg/kg,口服,每天2~3次;預防細菌繼發感染可使用鏈霉素,肌肉注射,每次200萬~300萬單位,每天2次[5]。
結語
牛高熱癥狀疫病在鑒別診斷方面,除了結合病牛出現的高熱癥狀外,還可結合病牛高熱持續時間、其他癥狀表現、病原檢出情況予以鑒別診斷,以結合不同牛高熱疫病的具體類型進行對癥支持治療。
參考文獻:
[1] 鎖佩玲.高熱癥狀疫病在牛養殖中的診斷和防治[J].現代農機,2022(05):46.
[2] 魏龍麗.牛高熱癥狀疫病診治分析[J].今日畜牧獸醫,2022(03):90.
[3] 林開忠.探究高熱癥狀疫病在牛養殖中的診斷和防制[J].農家參謀,2020(13):11.
[4] 肖虹.牛感染高熱癥狀疫病的診斷和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2(05):22.
[5] 張玉霞.新生犢牛肺炎的治療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