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阜南縣大力發展適應性畜牧業,其中番鴨產業已成為當地特色產業。隨著養殖量增多以及產業密集發展,更容易爆發一些番鴨傳染病,細小病毒病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基于此,本文先介紹了番鴨細小病毒病的癥狀和流行病學特點,然后提出對細小病毒病的防治手段,進一步提出番鴨養殖技術要點,以期采取科學的養殖技術,重視對疫病的主動防治,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疫病傳播風險。
關鍵詞:番鴨養殖;細小病毒;養殖技術;防治措施
番鴨具有生長快速、有良好的抗寒能力的優勢,鴨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膽固醇含量低的優勢,同時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肉鴨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材。番鴨細小病毒作為番鴨最常見的疫病,極容易在1~3周齡雛鴨中發病,嚴重時導致雛鴨死亡。目前,阜南縣擁有規模化番鴨養殖企業3家,存欄種鴨30萬套,出欄商品鴨200萬羽,番鴨產業已經成為阜南當地一大特色產業。隨著阜南縣番鴨養殖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關注對細小病毒的防治管理以及科學養殖技術,從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1 番鴨細小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癥狀表現
番鴨感染細小病毒病后主要產生精神萎靡、嗜睡、采食量減少、消瘦、毛亂、眼瞼腫等表現。糞便呈現出灰白或淡綠色,隨著病情嚴重,出現張口呼吸、呼吸困難、腿腳無力,最終衰竭死亡。病程約持續5~7 d,頸尾部可見脫毛。該病多見于1~3周齡番鴨中,無季節性特征,但春冬季節空氣差、溫度低,發病率明顯提高。
2 番鴨細小病毒的防治措施
2.1 預防措施
第一,加強養殖環境管理。
養殖場需要制定定期消毒清潔計劃,定期對鴨場進行全面消毒,徹底消除病原,預防番鴨的大范圍染病。定期對飼喂器具和清掃工具進行消毒清潔,定時更換器具。對于進入養殖場的車輛,也需要按照要求對輪胎和車體進行消毒處理。所有養殖人員都需要穿戴好防護服,才能進入鴨舍,并注意對鞋底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帶入病毒感染鴨群。密切關注當地的疫病流行信息,進入疫病高發期時,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養殖場的消毒管理。養殖人員要密切關注番鴨的狀態,檢查是否存在疑似病例,及早進行檢驗診斷。一旦發現患病番鴨,要立即對病鴨展開隔離管理,對鴨舍全面消毒清潔,避免大范圍傳播。及時展開治療和預防治療干預,若沒能控制病情,立即對病死鴨無害化處理。
第二,加強飼養管理。
將周齡在4周內的雛鴨進行單獨飼養管理,特別是體型小、張口呼吸的雛鴨,更需要單獨集中管理。保證雛鴨鴨舍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空氣清新,并保證鴨舍內相對干燥,及時清理內部排泄物,從而保證良好的養殖環境,避免提高氨氣等有害氣體的濃度,可能影響雛鴨的健康情況。雛鴨舍內墊料堅持2~3 d更換一次,并定時對飼喂工具進行消毒,保持4~5 d消毒一次的頻率。番鴨出欄后集中清洗消毒鴨舍。準備聚維酮碘溶液對鴨舍進行噴灑消毒處理,將空舍時間控制在1個月內,保證鴨舍有良好的通風環境,更有利于預防病毒和病菌的繁殖。養殖戶根據疫病爆發的流行趨勢,選擇合適的飼料進行飼喂,通過保證飼料科學合理,也能提高番鴨的抵抗能力。根據雛鴨日齡選擇適合的飼料配方,保證飼料營養配比科學合理,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蛋白質等,提高飼料組方的營養配比,從而促進雛鴨的生長發育,并提高雛鴨群的免疫力。
第三,定時接種疫苗。
一般在雛鴨出殼后的2 d內進行接種,針對細小病毒病的疫苗可選擇弱毒疫苗,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免疫時間進行調整,主要選擇皮下注射方式。由于該病和小鵝瘟病毒擁有同樣的抗原,很多養殖戶選擇小鵝瘟弱毒疫苗,能夠達到一定防護效果。但在種鴨產蛋前接種滅活疫苗能夠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在產蛋前25 d、10 d,分別接種弱毒疫苗,能夠進一步提高雛鴨抗體水平,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
2.2 治療措施
對于已經發病的番鴨,首先立即隔離管理,注射細小病毒高免卵黃液。若癥狀輕微,給藥劑量為1 mL,若癥狀嚴重,給藥劑量為1.5 mL,若還未出現癥狀,按照1 mL劑量給藥。同時對于同鴨舍番鴨,按照1:25比例配制利巴韋林和飼料,充分拌勻,給番鴨群體服用,從而實現全面防控。同時可以在雛鴨飲水中增加乳酸諾氟沙星,配制比例1:15,充分攪勻,連續給藥3 d,從而預防雛鴨病情惡化。同時對于未感染的雛鴨,可以在飲水中少量添加維生素和葡萄糖,也能達到提高抵抗力的效果。
目前也積極嘗試中藥治療細小病毒病。常見組方為防風、板藍根、連翹、茵陳、蒲公英、荊芥各120 g[1],經過對中藥材的研磨后,制備為粉狀,按照2 g/kg的比例喂服。對于感染嚴重的重癥病鴨,可準備注射器灌服,3~5 mL/只,3次/d。對于未感染的番鴨,可選擇清熱解毒方,包括板藍根、金銀花各50 g,綠豆100 g,馬齒莧60 g等,煎煮為藥劑,配比2 kg清水,給番鴨服用,能夠達到一定預防效果,避免大范圍傳播。
3 番鴨的養殖技術要點
3.1 選擇合適的品種
根據番鴨用途來選擇番鴨的羽色,如零售活鴨以黑白花或者黑番鴨為主,工廠加工用以白番鴨為主[2]。采購時需要選擇具備《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相關資質的鴨場采購,從而保證雛鴨采購的整體質量。
3.2 控制養殖溫度
雛番鴨是指5周齡以內的雛鴨,是養殖管理的重要階段。進入春冬季節后,由于氣溫大幅降低,養殖場需要使用紅外線燈保暖設施保證鴨場的溫度合理。一般選擇250 W紅外線燈,能夠實現100~120只雛鴨的保溫管理。一般情況下,將鴨場溫度保持在:1周齡保持28 ℃上下,2周齡保持25 ℃上下,3周齡保持22 ℃上下,4周齡保持在20 ℃上下,5周齡保持在18~20 ℃,循序漸進適應常溫。
3.3 保證合理光照
雛鴨在出殼后3 d內需要保證晝夜光照,夜間使用電燈補充,隨著日齡延長循序減少夜間光照時間,在4周齡后可以接受自然光照管理。
3.4 科學喂食管理
雛鴨出殼后2 d內先給水,再喂食。先給予高錳酸鉀水實現清理腸道后,再給予全價顆粒飼料,補充雛鴨所需蛋白質等營養,注意準備玻璃瓶飲水器,避免飲水沾濕鴨毛[3]。由于雛鴨生長速度快,同時消化功能未能發育成熟,應準備具有更高營養價值的全價飼料,注意0~3周齡的番鴨應選擇直徑在1.5 mm的顆粒,注意將粗蛋白控制在19.5%~22%,代謝能控制在12.1~12.6 MJ/kg。對于≥4周齡的雛鴨選擇直徑在3.5~4.0 mm的全價飼料。無論養殖場選擇地面還是網格飼養,都需要準備好稻草作為墊料,進入春冬季節后加強保暖,雛鴨達到3周齡后可以將墊草去除。5~10周齡雛鴨消化功能提高,采食量也明顯增加,可以準備粗飼料飼喂,適當增加青菜等補充,并根據周齡增長增加飼料用量。
3.5 控制飼養密度
隨著雛鴨日齡逐漸增加,需要適當減少飼養密度,以保證雛鴨活動空間充分。雛鴨達到3周齡后需要分公母飼養。一般情況下,控制在300~500只番鴨/群,密度控制在5~8只/m2。特別注意在番鴨的換羽期,容易出現啄癖,需要注意管理。
3.6 加強疫病預防
養殖人員需要定期更換墊料,確保鴨場通風條件良好,地面保證干燥,并定期對鴨舍消毒處理。根據雛鴨日齡定期接種相關疫苗,預防細小病毒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3.7 科學育肥管理
根據雛鴨生長發育以及個體差異的速度來決定育肥時間,一般情況50~60日齡就開始育肥。育肥期間需要對能量飼料比率進行調整,給雛鴨提供干凈安靜的生長環境。保證番鴨具備合適的陽光和運動量,減少肥鴨的運動消耗。增加這一階段飼料代謝能的含量,增加飼料總量,達到10周時,公番鴨重量可達到3.5~4.0 kg,母番鴨重量可達到1.5~2.0 kg,可達到出欄標準。
3.8 注意后備番鴨管理
選擇體型大、健壯的公母番鴨作為后備種鴨,按照1:3/1:4的公母比例準備。這部分番鴨應當控制飼料總量,并降低營養水平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將種母鴨體重保持在2.2 kg,公鴨控制在4~5 kg。將日糧代謝能控制在11.3~11.7 MJ/kg,粗蛋白控制在14%~16%即可。開產前可以適當提高營養水平和飼料總量,從而保證產蛋質量。飼養密度控制在3只/m2,每只都準備產蛋箱,準備好草料減少破蛋。番鴨換羽期應休產3~4個月。同樣需要做好鴨舍衛生環境的管理,及時接種疫苗,保證鴨舍環境通風干燥。
結語
綜上所述,養殖人員需要掌握細小病毒病在番鴨上的癥狀表現,了解流行病學特點,能夠在養殖過程中密切觀察,及時發現患病鴨,并立即展開管理,最大程度上規避細小病毒病的大范圍傳播。在養殖過程中積極接種免疫疫苗,科學展開養殖管理和飼喂管理,采取科學的養殖技術,重視對細小病毒病的預防和治療,才能保證養殖經濟效益,推動番鴨養殖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圣體.番鴨細小病毒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家禽科學,2024,46(12):77-79.
[2] 高文岐.番鴨養殖技術要點及番鴨細小病毒病的防治[J].家禽科學,2023,45(3):47-48.
[3] 喬丹丹,劉婷雋,陳全剛等.新型鵝細小病毒病診斷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24,45(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