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同期發情的不同方案對發情奶牛處理的療效。本試驗選取福建大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牛場篩選出發情奶牛90頭,采用三種不同的同期發情處理方案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Ⅱ組發情率最高,Ⅲ組次之,Ⅰ組最低。在受胎率方面,同樣是Ⅱ組最高,Ⅰ組和Ⅲ組較低。結論在實際奶牛繁殖生產中,對于發情奶牛的同期發情處理,可優先考慮 LRH - A?+ PG方案,以提高奶牛繁殖效率,降低繁殖成本,促進奶牛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同期發情;發情奶牛;處理方案;發情率;受胎率
奶牛養殖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對于保障乳制品供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奶牛養殖過程中,乏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繁殖障礙問題。發情奶牛無法正常發情和排卵,造成受孕率降低,產犢間隔延長,不僅增加了養殖成本,還會影響奶牛場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期發情技術是現代奶牛繁殖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手段,如使用外源激素等方法,調節奶牛的內分泌系統,使一群奶牛在特定的時間內集中發情,便于進行統一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操作。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繁殖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奶牛場的生產計劃安排[1]。但不同的同期發情處理方案對發情奶牛的療效可能也存在差異。因此,本文觀察不同期發情方案對發情奶牛的處理療效,為奶牛養殖業選擇更科學、有效的同期發情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牛地點及選擇
試驗牛所在地為福建大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奶牛出現了乏情現象,對這些奶牛經過詳盡的病史回顧、臨床表現觀察、直腸檢查,經過B超技術進行了細致的生殖系統排查,成功排除了包括子宮內膜炎在內的生殖道疾病,以及其他可能的健康問題。這些奶牛均采用分群不定位的散欄飼養模式,以全混合日糧(TMR)進行喂養。配備有專業擠奶設施,確保奶量最大化。在本次調查與處理過程中,產奶量分別達到5.7 t和7.4 t的兩類奶牛,共有90頭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后續處理,每一步驟都有詳盡的記錄。
1.2 試驗方法
將90頭發情奶牛隨機分為三組,每組30 頭。處理方案:Ⅰ組:HCG + PG:肌肉注射 HCG 2 000" IU,間隔9~13 d,監測牛體,若檢查到黃體,再肌肉注射 PG 0.5 mg。Ⅱ組(黃體酮 + PG):陰道埋植黃體酮栓,10 d后取出,并肌肉注射 PG 0.5 mg。Ⅲ組(LRH - A3+ PG):肌肉注射 LRH - A3 25 μg,7 d后肌肉注射 PG 0.5 mg。這三種方案的實施不僅考慮了奶牛的個體差異,還充分考慮了不同處理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通過科學的管理和合理操作,可有效提高奶牛的繁殖率和生產效率。
1.3 發情鑒定與人工授精
在對奶牛進行PG注射后的2~5 d,需細致地觀察或借助直腸檢查法,準確鑒定奶牛的發情狀態。具體操作流程如下:以注射氯前列烯醇為起始日(即為第0 d),在第3 d對受體牛實施詳細的卵巢檢查,重點關注卵泡發育的程度。除卵巢檢查外,應綜合評估陰道黏膜的色澤變化以及黏液分泌的實際情況,以準確判斷奶牛是否進入發情階段。一旦確認發情,立即安排適時的人工授精。為確保受精效果,授精人員須保持固定,采用統一的輸精方法,確保操作的規范性和一致性。
1.4 療效判定
采用行業通用的標準和方法進行評價。發情率通過發情奶牛數量與試驗奶牛總數的比例來衡量;受胎率依據受孕奶牛數量與配種奶牛數量的比例確定;處理成本則全面核算各項費用支出并進行比較分析。對于發情癥狀的判斷,參考專業的奶牛繁殖學知識和經驗,確保觀察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表示計量,行t檢驗;(n,%)表示計數,行x2檢驗,P <0.05表示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同期發情不同方案對發情奶牛發情效果
見表1。
2.2 同期發情不同方案與發情奶牛配種妊娠效果
不同處理方案母牛受胎率也不同,可能與Ⅰ、Ⅱ組試驗牛頭數較少有關,也可能與試驗母牛體況有關,不同方案的見表2。
2.3 同期發情不同方案與發情奶牛胎次之間的關系
Ⅰ胎以上經產奶牛效果較差,奶牛體況大部分在3.8分以上,有的甚至超過4分,體況偏肥;高胎次奶牛數量較少,需進一步研究分析,見表3。
3 討論
奶牛繁殖管理是現代奶牛養殖業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奶牛的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但乏情現象在奶牛群體中較為常見,嚴重影響了繁殖效率。乏情是指母牛在正常繁殖周期內未能表現出明顯的發情行為,導致無法及時進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從而影響繁殖成功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期發情技術應運而生。該技術通過使用激素藥物,使一群母牛在短時間內集中發情,便于統一管理和集中配種,提高了繁殖效率[2]。目前,市場上存在多種同期發情處理方案,常用的包括PG、 HCG、 LHR - A3等。這些方案各有優劣,具體選擇取決于牧場的實際需求、成本控制以及操作便利性等因素。為了找到最適合的處理方案,本研究選取了三種不同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奶牛養殖場提供科學依據,優化繁殖管理,提升繁殖效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黃體酮+ PG方案在誘導乏情奶牛發情和提高受胎率方面表現出色,顯著優于其他兩種方案。黃體酮作為一種天然孕激素,能夠在體內模擬黃體的功能,抑制排卵并維持子宮內膜的發育。當黃體酮撤退時,體內雌激素水平迅速升高,刺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誘發發情。此外,黃體酮的緩釋劑型可以持續作用14 d,避免了多次注射帶來的不便,確保了藥物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結合前列腺素F2α的作用,黃體酮 + PG方案能夠有效地打破黃體期,促使卵泡發育成熟并排卵,從而提高了發情率和受胎率。相比之下,HCG + PG方案雖然也能誘導發情,但效果不如黃體酮 + PG方案顯著。HCG主要通過模擬LH的作用,直接刺激卵泡發育和排卵,但由于其作用時間較短,無法像黃體酮那樣維持長時間的黃體功能抑制,因此在發情率和受胎率方面表現稍遜一籌。LHR - A3 + PG方案則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促進LH和FSH的分泌,進而促進卵泡發育和排卵。雖然該方案在發情率上略低于黃體酮 + PG方案,但在成本和操作簡便性方面表現出色,值得進一步推廣。從成本角度來看,LHR - A3 + PG方案的處理費用最低,平均每頭奶牛遠低于黃體酮 + PG方案,但單純考慮成本并不足以全面評價一個方案的優劣。黃體酮 + PG方案雖然成本較高,但其在發情率和受胎率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能夠顯著提高繁殖效率,減少空懷天數,增加牛奶產量,最終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綜合考慮成本和效益,選擇最適合的方案。LHR - A3 + PG方案具有明顯的便利性,僅需兩次肌肉注射,操作簡單快捷,減少了對奶牛的應激反應,降低了操作難度和風險。相比之下,黃體酮 + PG方案需要進行皮下植入緩釋劑,增加了操作復雜度和潛在的風險。因此,對于一些小型牧場或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養殖場,LHR - A3+ PG方案可能是更為合適的選擇。基于本研究的結果,建議在實際奶牛繁殖生產中,優先考慮LHR - A3+ PG方案。該方案不僅在發情率和受胎率方面表現良好,而且成本較低,操作簡便,易于推廣。
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三種不同同期發情處理方案在提高乏情奶牛發情率和受胎率方面的療效進行比較,發現LHR - A3 + PG方案具有顯著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牛小瑩,牛曉麗,張海濱,等.帶犢牦牛同期發情與自然發情繁殖效果比較[J].中國牛業科學,2023,49(2):25-28.
[2] 武志紅,黃春華,呼格吉勒圖,等.比較2種不同的同期發情方案在肉牛繁殖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1,000(004):27-29.
[3] 宋玉錫,白云龍,吳海洋,等.奶牛產后乏情對同期排卵-定時輸精技術應用效果的影響[J].中國獸醫雜志,2019,55(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