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省有著悠久的山羊養殖歷史,其中奶山羊養殖業在當地的畜牧養殖結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長時間的養殖管理過程中,由于受到養殖環境以及養殖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以布魯氏桿菌病為代表的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在本地區呈現出發生流行的態勢,該類疾病的傳播會對一個地區的奶山羊養殖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需要明確布病流行特點與趨勢,深入研究奶山羊布病的防控與凈化措施,降低布病的傳播流行途徑,確保養殖安全。
關鍵詞:奶山羊;防控;凈化措施
當前陜西省的奶山羊養殖業不斷向前推進,但從整體養殖現狀來看,主要以散養養殖為主,很多基層地區的養殖戶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經常會造成以布病為代表的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傳入到養殖地區,一方面對母羊的正常繁殖生長造成嚴重危害,另一方面也會對養殖戶和周邊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為有效切斷布病的傳播源頭,保障乳制品安全,就需要充分掌握散養奶山羊布病的發病機理和流行特點,然后從防控和凈化角度入手,完善相應的防控措施,更好地保障飲食安全。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奶山羊布病的主要防控與凈化措施,期望為同行提供參考。
1 流行現狀
1.1 流行病學
羊布魯氏桿菌病(Brucellosis)的病原是布魯氏桿菌(Brucella)(簡稱“布病”),這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呈球桿狀或短桿狀,無鞭毛、無芽孢、無莢膜,大小約為0.5~0.8 μm[1]。目前已知布魯氏桿菌屬分為六個生物種,其中與羊布病相關的主要是羊種布魯氏桿菌(Brucella melitensis),包括三個生物型(1-3型)[2]。從致病機理分析布魯氏桿菌通過皮膚、黏膜、消化道等途徑進入宿主體內,在局部組織或淋巴器官中吸附繁殖,并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和組織。布魯氏桿菌能夠在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生存,并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清除,代謝產物和細胞毒素可損傷宿主細胞,引起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長時間的布魯氏菌感染可抑制宿主免疫系統的功能,使宿主對其他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病羊和帶菌羊是主要的傳染源,尤其是病羊在流產、分娩、產奶等過程中可排出大量布魯氏桿菌。病原體可以通過擠奶、剪毛、屠宰等皮膚、黏膜與病羊接觸,或者通過接觸污染的物品、飼料、水源等,或者通過食用病羊肉、奶等途徑進行傳播[3]。羊、牛、豬等家畜對布魯氏桿菌易感,其中羊的易感性最高,人類對布魯氏桿菌也易感,主要通過職業暴露(如獸醫、飼養員、屠宰工等)感染。目前奶山羊布病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季節性,通常在春秋兩季發病率較高。
1.2 流行原因
一是人工授精操作不規范。
人工授精作為提高奶山羊繁殖效率的重要手段,其操作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和技術規范性直接影響到布病的傳播,如果在受精過程中使用了受污染的精液或工具,或者操作不規范導致羊只生殖道受傷,都可能使羊只感染布魯氏桿菌。同時,人工授精過程中人員如果不做好個人防護,也有可能成為布魯氏桿菌的傳播媒介。
二是羊群密切接觸,增加疾病傳播概率。
在散養環境中,奶山羊往往會在有限的空間內高密度聚集,這種密切接觸為布魯氏桿菌的傳播提供了理想條件。布魯氏桿菌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吸入受感染的塵埃和食用受污染的飼料等途徑傳播,高密度養殖使得一旦有個別羊只感染,病菌可以迅速在整個羊群中傳播開來。此外,母羊在分娩時排出的羊水、胎盤等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布魯氏桿菌,其他羊只如果接觸這些分泌物,極易受到感染。
三是消毒滅菌不徹底。
養殖場受到布魯氏桿菌感染之后,由于環境清理和環境衛生消毒不到位,環境當中往往會摻入大量的布魯氏桿菌,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排泄物污染物分泌物等多種渠道向周邊羊群快速傳播蔓延,造成該種疾病在養殖場中周期性地傳播蔓延,很難徹底凈化和有效處理。
四是疫病檢疫、監測不到位。
有效的疫病檢疫和監測是預防布病傳播的重要手段,然而許多散養奶山羊的養殖場由于資金、技術等限制,無法實現對羊群的定期檢疫和監測,導致布病在羊群中長時間潛伏,未能被及時發現和控制。一旦有發病個體出現,病菌可能已經廣泛傳播。此外,檢疫和監測工作的不到位還可能導致外來感染源(如新引進的羊只)未被及時識別和隔離,從而引發大規模的疾病傳播。
五是免疫應激刺激。
免疫應激是指當動物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如高溫、寒冷、饑餓、運輸等)時,體內免疫系統的功能受到抑制,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現象。在散養環境中,奶山羊經常受到氣候變化、飼料供給不穩定、頻繁地運輸和轉移等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這些應激因素會對羊只的免疫系統造成負面影響,使其對布魯氏桿菌的抵抗力減弱,增加感染的風險。
2 散養奶山羊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控措施
2.1 加強免疫接種
對于布魯氏桿菌疫情呈地方流行的地區應該采取免疫接種方法,選擇國家推薦的S2株、M5株活疫苗開展針對性的免疫接種,如M5株活疫苗在使用過程中將其稀釋成1頭份/mL的疫苗,每只羊皮下注射1頭份或者滴鼻或者口服25頭份,不受該種疾病威脅的地區,禁止使用該種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2.2 科學監測
采用流行病學調查血清檢測診斷的方法,結合病原學診斷對疫情地方流行區域進行針對性的監測分析,對于新出生的羔羊,未免疫接種的羊群或者免疫一年半或者一年之后的羊進行針對性的監測,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每次抽檢200只以上的奶山羊。對于不受威脅的地區,每年進行一次監測,每次抽檢500只羊群。在對成年羊群進行監測處理過程中,一般在羔羊5月齡進行一次監測,妊娠母羊則需要在第1胎產后半個月進行一次監測,免疫接種的羊群應該在接種18個月后進行一次監測。
2.3 嚴格落實引種檢疫制度
在進行對外引種操作過程中,一定要落實嚴格的檢疫制度,對于異地調運的奶山羊必須確保來自非疫區,要憑借動物防疫機構所出具的檢疫合格證明才能夠調運處理。調運地的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該對調運的奶山羊動物進行針對性的實驗室檢測,合格之后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書,在調入之后應該在隔離舍當中隔離觀察30 d以上,經過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有效檢測合格之后才能夠解除隔離混合養殖。
2.4 加強人員防護和防疫監督
在開展疫情處置過程中,對于參與布病防控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發現患有布病時,應該立即調離崗位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同時在進行布病防控監測過程中檢測為合格的種畜場以及奶山羊養殖場可以發放動物防疫合格證,或者明確該養殖場經過了審驗的必備條件。所在地區的動物防疫機構應該對轄區范圍當中的奶山羊養殖場和種畜場檢疫凈化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監督檢查。在進行鮮奶收購過程中都應該確保鮮奶收購站點憑借奶山羊健康證明收購新鮮的山羊奶。
3 凈化處理
3.1 明確控制標準
在對羊群進行凈化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好縣級、市級、省級的控制標準以及穩定控制標準,從縣級控制標準來講,連續兩年以上對未免疫或者免疫接種18個月以后的奶山羊抽檢1 000份血清以上,采用試管凝集或者補體結合試驗的方法進行檢測,要確保試管凝集陽性率在0.5%以下,補體結合試驗的陽性率在0.5%以下達到縣級控制標準。抽檢羊流產物200份通過檢測未檢出布魯氏桿菌,并且患病動物都進行嚴格的撲殺無害化處理,則預示著達到了縣級控制標準。市級控制標準是在所轄縣域內所有縣都達到控制標準之后才能夠明確達到了市級控制標準,該省所有市區均達到市級控制標準之后,才能夠說明達到了省級控制標準。在穩定控制標準過程中同樣從縣市省級三個角度進行考量,縣級的穩定控制標準是羊血清陽性率控制在0.1%以下,抽檢的陽性動物樣品材料檢測不出來布魯氏桿菌,患病動物都進行了撲殺無害化處理,如此才能夠達到縣級的穩定控制標準,當市區內所有縣都達到了縣級的穩定控制標準之后,判定達到了市級穩定控制標準,該省所轄的各市區都達到了市級穩定控制標準之后,可以判定達到了省級穩定控制標準。
3.2 凈化標準
在進行羊布病凈化處理過程中,同樣從縣、市、省級三個層面進行考量和分析,縣級的羊布病達到穩定控制標準之后,要確保全縣范圍內連續兩年不存在布病疫情,選擇使用試管凝集試驗或者補體結合試驗進行檢測,全部呈現陰性則判定達到了縣級凈化標準。市級所轄的縣域全部達到了縣級凈化標準之后,可以判定達到市級凈化標準,省級所轄的各市區達到了市級凈化標準之后才能夠判定達到了省級的凈化標準,以此類推可以判定達到了全國凈化標準。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奶山羊的整體養殖現狀和養殖趨勢,在生產管理環節應該引導廣大養殖戶將關注重點放在布魯氏菌的科學防范方面,并落實常態化的防控機制。為更好地預防布病的傳播和滋生,需要落實針對性的防控方案,在生產過程中要開展針對性的監測,提升監測頻率,落實符合政策的科學的疫苗免疫接種制度,保證羊群抗體水平達標,對于發生過該種疾病的養殖場也需要落實完善的凈化處理措施,營造無病羊群,從而徹底切斷病原的傳播渠道降低感染率,需要保障奶山羊養殖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藝娟.一例豬感染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體會[J].養豬,2016(4):116-117.
[2] 李蒙蒙.羊布魯氏菌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控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7(5):36-36.
[3] 姚少玲,葉謀泰.南安市羊布魯氏菌病流行情況分析[J].福建畜牧獸醫,2018,4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