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武川縣牛改良工作現狀,分析當前牛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采用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加快牛品種改良的建議,從而加速改良進程,推動畜牧業轉型。
關鍵詞:武川縣;肉(奶)牛;改良;現狀及建議
武川縣地處內蒙古農牧交錯帶核心區 [1],占地4 885平方公里,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 600 m。草地26.57萬公頃,耕地13.53萬公頃,年產農作物(玉米、小麥等)秸稈約25萬噸,可經揉絲等處理飼料化。武川縣依托地緣優勢與農業資源優勢大力興牧,建成草原伊佳、伊鑫源兩大肉企,打造以肉牛、肉羊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產業鏈。
近年來,武川縣肉(奶)牛產業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產量和出欄量穩步增長。如表1所示,2020-2023年,肉類總產量呈上升走勢,牛存欄量整體上揚,近年峰值達1.58萬頭。截至2023年9月底,牲畜總存欄94.42萬頭,其中肉牛存欄1.1萬頭,奶牛存欄0.48萬頭。牛肉產量穩中有升,牛奶產量從2.85萬噸攀升至3.35萬噸,較2015年增長17.54%。肉牛養殖規模在50頭以上的家庭農牧場有38家。奶牛飼養多集中于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公司武川縣分公司,存欄3 785頭,泌乳牛2 217頭,自繁母犢1 331頭,其余散于縣域周邊。本文聚焦武川縣肉(奶)牛改良工作現狀展開探討并提出建議,為推動該縣肉(奶)牛品種改良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1 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的意義
一是充分發揮優良種公畜優勢,精選種公牛凍精經人工授精技術,可提高母牛受胎率,充分發揮優良公畜的遺傳優勢,利用液氮保存的精液活性可維持數十年,其遺傳優勢也可延續至后代。二是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提升配種效率,解決地理隔離問題,實現遠程及時服務,允許養殖戶自主規劃配種時間,適應市場需求和避免極端天氣影響。三是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通過檢測處理的精液,有效預防疾病傳播,傳承優良遺傳特性,提升牛群健康,減少不必要交配降低感染風險。
2 肉(奶)牛養殖及改良發展現狀
2.1 大力推廣種草養畜
武川縣緊抓國家種草補貼項目機遇大力發展畜牧業。依據牧草生物特性與畜禽營養需求,種植燕麥、苜蓿并運用科學管理技術,充分發揮牧草利用光、熱、水等自然資源優勢,于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更多、更優且可供畜禽利用的作物營養體,增加飼料有效供給,以滿足畜禽數量增長與生產方式轉變所致飼料資源需求增長,保障畜牧業高效持續發展[2]。在政策支持下,飼用燕麥每畝補貼100元,苜蓿每畝補貼1 000元,按三年4-3-3制發放。2020-2023年武川縣飼用燕麥累計達27.75萬畝,飼用苜蓿達1.6萬畝,詳情見表2。
2.2 人工授精技術力量薄弱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創奶牛業,內蒙古乳品企業受沖擊,奶牛養殖量銳減,人工授精技術人員失業或轉行,導致該領域專業人員嚴重匱乏。
2.3 肉牛改良進程緩慢
近年來,受市場波動及飼料成本上漲影響,肉牛養殖風險增大。部分養殖場為降成本,自養種公牛進行自然交配,還有些遷至山區,因條件受限無法人工授精而采用本交,致使牛群整體改良程度嚴重滯后。
2.4 奶牛改良基本實現全覆蓋
依托規模養殖場或養牛大戶設立改良冷配站點,輻射帶動城鎮周邊養殖戶開展人工授精,基本實現適齡母牛改良全覆蓋。目前,武川縣荷斯坦奶牛均采用人工授精技術,主要飼養于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公司武川縣分公司,通過購入高品質荷斯坦凍精,聘請專業人員實施人工授精,周邊散戶奶牛也全面推行該技術。
3 肉(奶)牛改良技術存在的問題
3.1 發情鑒定存在偏差
部分養殖戶因未掌握科學牛改技術,常誤判母牛發情,錯過最佳授精時機,甚至將臨產誤認作發情[3]。
3.2 技術員技能不過關
一是冷凍精液保存不當,牛細管凍精存于-196 ℃液氮罐,需每月補充液氮以維持存儲環境,防止液氮耗盡導致的溫度升高和精子死亡,確保配種效果。二是解凍過程對牛凍精質量至關重要,快速操作和正確方法能維持精子活力,防止復蘇死亡,降低經濟損失。確保精液不高于液氮罐頸,38~40 ℃溫水15 s解凍,保持最佳活力。三是解凍后精子因輸精不及時,存放過久致活力受損,受胎率降低。四是精確、規范的操作是人工授精成功的關鍵,采用直腸把握法需精確注入精液。操作應輕柔以避免損傷,不規范操作會降低受胎率,影響養殖戶信心和技術推廣。五是適時輸精是提高受胎率的核心,需在母牛排卵后20~24 h內,最佳輸精時間為發情后12 h或排卵前8 h,以實現精子與卵子的高效結合。
3.3 育成牛和荷斯坦奶牛凍精選擇有誤
育成牛與荷斯坦奶牛需慎選大型肉牛品種(如西門塔爾)凍精,以防初生牛因陰道狹窄而難產[4]。且荷斯坦奶牛產前兩個月干乳期體能積聚、精料鈣攝入多,可致犢牛在母體內速長、出生體重增大,加劇難產風險。故而應避免育成牛和荷斯坦奶牛使用大型肉牛品種凍精,以降低難產概率。
4 肉(奶)牛凍精改良的建議
4.1 加大牛品種改良宣傳力度
借助現場會、培訓會、公眾號、短視頻與宣傳單(冊)等,大力宣揚肉牛凍精改良的優勢、前景、技術及政策。提升肉牛凍精生產經營主體與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引導養殖場、養殖戶通過正規渠道購置與使用凍精。使養殖戶明悉該技術對農村牧區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意義,充分激發其生產熱情,確保肉牛凍精改良技術廣泛應用且逐步邁向規范化與標準化。
4.2 凈化種源,淘汰劣質公牛
對偏遠冷配盲區、季節性流動牛群及新增母牛養殖戶的清群工作應常態化。部分養殖戶因本交省時省力且無須觀察母牛發情,為降成本用雜交牛配種,但多數本交公牛血緣混雜,種用價值、體型外貌評定與遺傳穩定性未達良種標準,配種后易致品種退化、疾病傳播,后代個體小、初生重低、生長慢、肉品質差,難以契合市場需求。故而需嚴打私自養公牛配種獲利之舉,勸誡用劣質公牛本交的養殖戶將公牛轉群或去勢,凈化種源,杜絕私自留用種公牛,加速改良進程。
4.3 培訓養殖戶牛的發情鑒定技術
判定母牛是否發情是開展人工授精技術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養殖戶需要準確掌握母牛發情時機。母牛發情周期為18~24 d,平均約21 d,可依發情表現與規律判斷其是否發情,把握輸精最佳時間,防止早配、遲配、漏配。同時,飼養管理、營養水平、健康狀況及人工授精操作水平等因素均直接影響受胎率,具體如下。
第一,性興奮和行為變化。
發情母牛有諸多表現:眼睛充血且眼神銳利,呈興奮不安狀,活動量增加,有條件的牛場可借計步器判斷;會哞叫,食欲減退,奶牛產奶量下降,排尿頻繁;常追爬他牛或接受他牛爬跨,從起初不接受到后期欣然接受且強烈追逐爬跨,其中 “靜立” 是關鍵的發情標志。
第二,生殖道及黏液的變化。
剛進入發情階段,母牛外陰腫脹伴隨表面細小皺紋變平,排出少量透明稀薄液體;隨著發情推進,母牛外陰進一步腫脹潮紅、皺紋幾乎消失,黏液顏色變成乳白色,黏性從強變弱,形態成絲;發情進入尾聲時,母牛外陰腫脹潮紅不會立即消退直至排卵結束,黏液顏色變成半透明夾雜不均的乳白色直至全部變成乳白色,且黏液量減少。
4.4 加強配種技術人員培訓和管理
依據《人工授精技術員管理辦法》,嚴格落實持證與競爭上崗制度。配種技術員上崗前須培訓、嚴格考核,考核合格獲畜禽人工授精合格證方可開展凍精改良工作,且實行定期體檢(篩查結核與布魯氏菌?。┠陮徶?,進行多方面績效考核,未達受胎率標準則取消其資格[5]。
4.5 建立改良系統統一管理模式,確保品種改良有序規范進行
第一,統一選購品質優良的凍精并發放,建立凍精銷售備案制度。
綜合系譜、品種、外觀、顏色、后代生產性能及精子活力等評定因素,遴選適配本地的優良凍精,定期擇優汰換,防止近交致后代衰退。嚴打無證經營凍精行為,杜絕技術人員私購私用來源不明的凍精、以次充好與虛假宣傳現象,此類行徑既挫傷養殖戶改良熱情,又嚴重阻礙改良進程。
第二,技術員規范、科學、嚴謹地操作,是牛人工授精成功保障。
配種技術員需熟練且精準掌握凍精保存、精液解凍、母牛發情鑒定、直腸把握適時精準輸精及妊娠鑒定等一系列技術。實行能上能下制度,借年審、績效考核、業務監管及群眾舉報等方式考評,不合格者取消配種資格。
4.6 糞污處理池建設
牛傳統養殖技術存在諸多問題,既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又致使牛肉、牛奶品質欠佳、生產效率低下,而糞污處理設備有效化解了該難題。2019年全縣養殖場建成101處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面積達2.5萬平方米,現已投入使用。
參考文獻:
[1] 袁永峰.武川縣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6.
[2] 劉海進.發展種草養畜的必要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0):196.
[3] 張力青,李德學,李曉鋒,等.湖北省肉牛品種改良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24,20(11):157-162.
[4] 陸世財,覃小英.新形勢下崇左市牛品種改良現狀及對策建議[J].畜牧業環境,2023,(21):5-8.
[5] 陳學超,于攀,郝希然,等.內蒙古開魯縣肉牛改良工作現狀及建議[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3,43(05):3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