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模式,對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廣西梧州市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文獻研究和數據統計等多種方法,對其全產業鏈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策略分析不僅為梧州市稻漁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方向,也為其他地區發展類似產業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發展對策
廣西作為全國稻漁產業的重要地區,在2024年實現了種養面積的歷史性突破,達到120萬畝以上,并建立了30多個連片千畝基地,惠及近20萬農戶,顯著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其中,“稻+螺”“稻+小龍蝦”等創新種養模式的引入,使畝產值大幅提升至萬元以上。梧州市作為廣西稻漁產業的代表,憑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其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呈現出全產業鏈升級的良好態勢。致力于反季節育種、稻田多造等前沿技術研究的廣西首家“兩院院士工作站”在梧州市率先成立并獲得4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顯著提高了標準化生產水平。但是梧州市的水稻和漁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種植和養殖面積僅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2.2%,產業鏈協同性有待提高、品牌影響力不足、市場渠道對傳統收購模式的依賴程度過大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此次調研對梧州市稻漁一體化種養全產業鏈的發展瓶頸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策略,包括加強技術推廣、深化產業鏈整合、提升品牌形象和拓展市場渠道等。梧州市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技術提升、產業鏈協同、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旨在為產業的優質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1 廣西稻漁綜合種養現狀分析
1.1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概述
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創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該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的潛力,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多樣化和高效化。水稻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并滿足了部分餌料需求;而魚類通過活動和排泄物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有效抑制害蟲和雜草,促進了稻田生態平衡[1]。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顯著提高了土地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此外,該模式為農民開辟了新的收入來源,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1.2 梧州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梧州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農業重鎮,近年來積極推行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取得了斐然成績。截至2024年全市稻漁種養面積已超過5 000畝,主要分布于龍圩區、蒼梧縣等地成為驅動農業綠色轉型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在產業規模層面梧州市借助“稻漁共生”模式成功盤活撂荒田1 800畝糧食播種總面積達22.73萬畝稻漁種養占比持續增長。2024年每畝稻漁種養地產出的稻谷達750 kg、水產品385 kg經濟效益遠超傳統種植模式。目前蒙山縣、藤縣已成為稻漁種養示范區有力地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
2 廣西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發展面臨的挑戰
2.1 產業鏈各環節銜接不足
梧州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雖成效顯著但全產業鏈發展仍有待提升。生產環節與加工環節銜接不緊密、部分農產品無法及時加工影響品質與經濟收益。同時加工與銷售環節對接不暢導致產品滯銷或價格波動大均制約了產業進一步的壯大與發展[2]。這些問題亟待解決以推動全產業鏈的順暢運作。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面臨上下游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導致供需難以精準匹配整體效益的提升與可持續發展。為此亟須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協調機制強化各環節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以期提高產業鏈的整體運行效率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穩健前行。
2.2 技術創新與推廣體系不完善
梧州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技術創新與推廣層面遭遇多重挑戰。研發投入匱乏致使關鍵技術進展遲緩;技術推廣體系尚不健全以及新技術難以迅速惠及廣大農戶。同時技術人才短缺問題尤為突出,高級職稱農業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遠低于發達農業地區標準,這極大地阻礙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影響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3]。為此亟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健全技術推廣機制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以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3 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能力薄弱
梧州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品牌塑造與市場營銷方面顯著欠缺主要問題是品牌建設滯后及市場營銷策略缺失具體如下表1所示。
梧州市稻漁綜合種養產品因品牌建設與營銷模式的不足、市場競爭力薄弱難以實現高附加值。為此需強化品牌建設創新營銷手段以提升產品價值以拓寬市場并增強其競爭力[4]。
2.4 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盡管稻漁綜合種養彰顯生態友好特性其發展卻仍受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挑戰。梧州市在此產業中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具體如下表2所示。
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阻礙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為此需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并推廣生態友好技術構建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以確保產業穩健前行。
3 廣西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發展對策
3.1 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協同機制
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現代農業新模式其全產業鏈的高效運行離不開各環節的緊密協作。梧州市應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構建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深度融合平臺共謀產業發展方向及時解決產業鏈問題。同時積極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聯盟的建立整合種苗培育、技術創新、加工銷售等全流程資源促進信息快速流通與優勢互補全面提升產業鏈效率為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5]。
3.2 加強技術創新與推廣體系建設
技術創新是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梧州市需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同時構建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培養高素質農業技術人員為農戶提供精準服務。此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技術服務平臺、加速新技術普及、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為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3.3 提升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提升稻漁一體化種養產品競爭力品牌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梧州要打造特色鮮明的稻漁品牌要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制定嚴格的質量監督的全過程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加大品牌宣傳力度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消費者信任度以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參加農產品展銷會、新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為稻漁一體化種養產業繁榮發展添磚加瓦[6]。
3.4 推進生態友好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農業可持續發展在于發展生態友好型稻漁綜合種養。為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梧州市要推廣優化種養結構的生態養殖技術。選育優質稻、魚種精準投喂減少化肥農藥構建稻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并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結語
我們對廣西稻漁一體化種養全產業鏈進行了深度剖析并揭示出在產業鏈各環節的銜接、技術層面的創新、品牌與營銷的推廣、生態環境的保護等諸多方面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盡管該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針對這一點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構建產業鏈的綜合高效協同機制、加強技術體系建設、致力于品牌和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大力推廣生態友好型的養殖模式等。展望未來,我們滿懷期待這些對策能幫助五洲稻漁業擺脫困境并實現優質發展,同時我們也熱切期待能給其他地區提供有益的經驗以資借鑒攜手共進推動綜合稻漁業養殖產業再攀新高峰。
參考文獻:
[1] 李傲.平湖稻漁綜合種養實現多元價值[N].中國食品安全報,2025-01-25 (A03).
[2] 章家恩,韋生寶,劉興,孫道琳,石兆基.稻漁綜合種養研究進展與展望[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4,45(06):812-824+808.
[3] 王艷,馬林杰,張誠信,朱凌宇,楊婷,徐榮,王守紅,張家宏,寇祥明.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固碳減排研究進展及展望[J].江蘇農業科學,2024,52(23):22-29.
[4] 管玲,魏濤.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漁業致富指南,2024,(10):15-18.
[5] 張宇新,羅丹,賀兵,闕有清,余淑南.貴州銅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水產,2024,(09):89-91.
[6] 朱晨康,潘偉光,祝麗紅.合作社與農戶稻漁綜合種養行為研究——基于浙北地區的調研數據[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6(10):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