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關注。本文探討了“互聯網+”時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和基本原則,以期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整合;教育模式
幼兒心理健康是否符合標準,主要是從性格、情緒、智力、思維、行為、意志等方面來進行判斷。如果幼兒在這些方面存在不健康或者異常表現,就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重點關注。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創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路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成了學前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重視塑造幼兒的社交技巧與社會適應能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培養幼兒與人交往和社會適應的基本方法。現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幼兒的社會交往機會,對幼兒心理素質方面的要求也相應提高[1]。教育的目標不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幼兒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進行有效交往,以及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一方面,社交技巧的培養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兒期是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通過與同伴、教師、家長的互動,幼兒學會分享、合作、解決沖突等基本社交技能。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幼兒需要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包括對新環境的快速適應、對復雜社會規則的理解和遵守,以及面對挑戰和困難時的積極應對。
(二)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緊密貼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在3~6歲這個年齡階段,是充滿好奇和探索精神的階段。幼兒的注意力、興趣和學習方式都具有獨特性,其學習主要基于興趣和直觀感受,通常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和事物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但對于不感興趣的內容很難通過教師的管理而集中注意力。針對這些特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以游戲為主要形式。教師應從吸引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游戲教學活動,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激發其參與熱情。同時,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關注其情感需求和認知發展,確保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幼兒的心理變化,并適時進行引導。
二、“互聯網+”時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優化幼兒網絡環境,助力心理健康成長
1.聚焦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網絡環境
“互聯網+”時代,幼兒接觸到的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為此,教師需要從幼兒的實際需求出發,優化網絡環境,為幼兒提供一個安全、健康、有趣的網絡空間。具體而言,需給幼兒提供有益于心理年齡成長的網絡工具,同時,家長和教師也應加強對幼兒網絡使用行為的監督和引導,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
例如,教師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安裝專業的幼兒應用App,這些應用通常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互動形式,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這些應用還會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進行精心設計,以確保內容的適宜性和教育性。家長在選擇應用時,應仔細查看應用的功能、內容和用戶評價,確保應用的質量和安全性。在家長的監督下,幼兒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學習。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點,與幼兒一起觀看和瀏覽內容,進行互動和討論,增強親子關系并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此外,利用平板電腦的兒童模式功能,家長可以更加便捷地控制幼兒的觀看時間。兒童模式通常具有時間限制、內容過濾等功能,可以幫助家長限制幼兒使用平板電腦的時間,并過濾掉不適合幼兒的內容,以此來凈化幼兒的網絡環境,助力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2.聚焦幼兒園網絡環境教育
幼兒期是孩子接觸和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關鍵階段。為幼兒提供一個愉快、和諧、正能量的學習氛圍,是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2]。幼兒園應該精選網絡資源,確保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并關注其教育性、趣味性,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同時幫助幼兒在快樂中成長。
例如,小班開學季,許多幼兒面臨著從家庭生活到幼兒園生活的巨大轉變。面對新環境、新同伴和新老師,幼兒往往會感到陌生和不安。特別是那些愛哭鬧或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習慣了家庭中的小環境,突然置身于幼兒園這個全新的大家庭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害怕和無助,從而出現內向或哭鬧的行為,需要額外的情感支持和引導。對于愛哭鬧的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視頻資源,播放幼兒與家人在一起的歡樂時光,或是播放一些溫馨的動畫片和兒歌,轉移其注意力,減輕幼兒的焦慮感。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介紹幼兒園生活的趣味視頻,讓幼兒知道幼兒園是一個充滿樂趣和知識的地方,并激發其對新環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幼兒一日活動
幼兒的一日活動往往包括生活、學習、運動和游戲四個方面,構成了幼兒成長的重要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心理變化頻繁,通過人際交往的感受來表達和體驗自己的情感與認知。互聯網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每個環節,記錄和分析幼兒在園中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情況,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反饋和建議。
1.生活環節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場景和機會。幼兒園的生活涵蓋了日常的基本活動,如用餐、午睡和衣物的穿脫、如廁等。盡管這些活動遵循一定的安排,但其內容卻呈現出多元化、偶發性和潛移默化的特性,為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目前,幼兒園大多是大班教學模式,每班配備兩名教師,外加一名保育員協同管理。負責生活照料的保育老師難以兼顧對所有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通過統一的教育資源和教程來輔助開展對幼兒的生活活動教育,彌補對幼兒個體關注的不足,以更高效和全面的方式支持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在吃早點環節,由于部分幼兒不會使用吸管戳牛奶,導致其產生懼怕心理而不愿意喝牛奶。教師可以錄制一段簡短的示范視頻,展示如何正確使用吸管戳牛奶。在視頻中,教師應清晰地展示每一個步驟,并用幼兒易于理解的語言進行解說。同時,教師可以在視頻中加入一些動畫元素或可愛的角色,以增加視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餐前,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播放與食物相關的動畫或圖片,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引導幼兒了解食物的來源、制作過程和營養價值。通過故事化的內容,讓幼兒認識到吃飯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享受和感恩的行為。同時,可以播放一些與餐桌禮儀相關的短視頻,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如何正確用餐、不浪費食物等良好習慣。在穿衣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制作一些簡單的穿衣教程視頻,向幼兒展示如何正確穿衣、系鞋帶等基本技能,并在課間或午睡前后播放,讓幼兒在觀看中學習和模仿。同時,可以設立一個“小小穿衣能手”的角色,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穿衣練習,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這種有趣且實用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2.學習環節
學習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幼兒在幼兒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基本的知識。幼兒教育活動是體現情緒情感的主要活動,每個教學活動中都存在其潛在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機。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和機會,深入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結合情緒情感目標與技能目標,精心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促進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3]。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以“合作與分享”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以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識。基于對幼兒心理特點的分析,教師可制定以下教學目標:一是讓幼兒體驗合作與分享的樂趣,培養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識;二是通過具體活動,讓幼兒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如何分享自己的物品和想法;三是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包括語言表達、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通過講述一個關于合作與分享的《三只小豬》的故事,引導幼兒進入主題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活動,讓幼兒一起完成一個拼圖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學會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并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拼圖技巧和想法。同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需要幼兒共同解決的問題,如故意留下一些難以找到或者難以匹配的拼圖塊,讓幼兒一起討論和尋找解決方案,讓幼兒學會在合作中解決問題。
3.運動環節
在幼兒的運動活動中,同伴交流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教師應鼓勵并引導幼兒積極進行同伴間的溝通。一旦注意到幼兒在與伙伴互動中遇到困難,需適時進行恰當的指導,以此提升幼兒的自主交流技能,同時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中大班幼兒的心理逐漸展現出獨立與勇敢的一面。許多幼兒能夠自信地獨自完成家庭作業,敢于嘗試各種新的活動和挑戰,比如敢于在公眾場合表演節目,或是敢于主動結交新朋友。然而,與此同時,隨著學習任務的增多和難度的提升,一些幼兒開始表現出焦慮、抵觸甚至逃避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廣泛搜集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深入研究各種成功案例和教育策略。同時,可以通過在線平臺與多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從而獲得寶貴的經驗和建議。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針對大班幼兒心理特點的戶外運動活動。比如組織一次戶外探險活動,讓幼兒分組進行定向越野,鍛煉幼兒的體能和團隊合作能力,讓幼兒在挑戰中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如何相互支持和鼓勵。在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獲,讓幼兒更加深入地理解勇敢和堅持的意義。戶外運動讓幼兒有機會走出教室、親近自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面對挑戰和困難,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分享運動技巧和游戲玩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運動,促進幼兒的身體發展和運動能力的提升。
4.游戲環節
游戲是幼兒最自然、最喜愛的活動方式。通過游戲,幼兒能夠直觀地感知世界、認識事物、學習技能[4]。游戲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還能夠為教師提供觀察和干預幼兒心理問題的契機,同時也是治療幼兒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游戲內容,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幼兒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小小建筑師”游戲,以進一步體現游戲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建筑物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幼兒對建筑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后提供積木、紙板、塑料瓶等簡單的建筑材料,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構建自己心中的理想建筑。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如何保持建筑的穩定性、如何與其他小朋友合作完成更復雜的建筑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其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教師可以發現一些幼兒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如過度依賴他人、缺乏自信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引導幼兒學會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特需幼兒心理輔導
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特需幼兒心理輔導,是一種創新且高效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特需幼兒的心理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同時能夠大幅提升心理輔導的效率和效果。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為特需幼兒提供一對一或小組遠程輔導,讓更多幼兒受益。其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精準分析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為其定制個性化的輔導方案。此外,互聯網還可為家長和教師提供豐富的心理輔導資源和學習材料,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特需幼兒。同時,在線心理輔導平臺還能提供實時反饋和評估,幫助家長和教師及時調整輔導策略,確保心理輔導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三、結束語
“互聯網+”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無限可能。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新教育模式,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開辟新路徑。同時,也應關注網絡環境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加強監管和引導,確保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引發更多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的思考和研究,共同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馬麗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李亞雄.淺議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知導刊 ,2022(13):104-106.
[2]姚利林.利用課件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最優化[J].好家長 ,2018,(70):75.
[3]張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J].學苑教育,2020,(17):17.
[4]劉丹.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