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打造個性化的數學課堂,從而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效用,為學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對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進行研究,通過分析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從課前、課中及課后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助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了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由選擇學習資源及方法,有助于實現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數學教師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優(yōu)質、豐富的學習體驗,為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助力。
一、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涉及較多抽象的計算、圖形及數量關系等知識,實際學習難度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僅采用理論授課方式,不僅很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入理解,還會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1]。對此,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搜集趣味性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微課、翻轉課堂以及學習軟件等,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擺脫傳統(tǒng)課堂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2]。第二,信息技術還可以為師生交流提供便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獲取教師的幫助,這同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備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一方面可對現行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圖片、視頻或動畫等具象化的方式呈現數學概念及相關知識點,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3]。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設計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探究解題思路,突破課程重難點。這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高效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數學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促進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全流程中的應用,實現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思考[4]。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等,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個性化原則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同學生的學習表現不同,這要求教師遵循個性化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態(tài)調整教學內容,并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及評價,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后續(xù)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踐性原則
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增進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活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增進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讓學生在有限的實踐中掌握更多的技能,為其以后的學習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導入,培養(yǎng)個性品質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愈發(fā)多樣,其對學習的認識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借助信息技術搭建先學后教的平臺,鼓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讓學生提前學習教學內容,為后續(xù)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設計,指導學生完成課前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后續(xù)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整數”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小數乘法的起始課程,能夠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小數乘小數”及“小數除法”做好鋪墊。對此,教師應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發(fā)展數感。首先,教師提前在學習平臺中上傳教學視頻、預習測驗等資源,讓學生在課前登錄平臺進行預習,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并通過測驗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增進對“轉化思想”的感悟。其次,教師對測驗內容的設計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具體來說,教師可設計如下任務:
第一:計算7.62×5=?0.24×9=?1.24×11=?
第二:將一根繩子折疊兩次后,測得繩子長度為4.6m,問繩子原長是多少?
第三:AB兩地相距1800m,若甲乙二人同時從AB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經過12min后相遇;若同向而行,甲在90min后追上乙,并在追上乙后以1.2倍速原路返回,問甲回到A點時,乙距A點多少米?
上述任務設置從簡單的乘法運算出發(fā),逐步過渡到利用“小數乘整數”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
為了提升學生預習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借助QQ群、微信群等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提高課前預習的針對性。
由此,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前預習,學生能夠提前掌握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并更好地適應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還能針對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獲取指導,從而凸顯其課堂主體性。這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質,還能為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二)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模式,拓寬學習視野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習體驗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應用情境教學法,將音頻、視頻及文本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通過生動、直觀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還可以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后續(xù)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能性”單元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包括“不確定性”“可能性的大小”與“根據隨機現象結果進行推測”三個板塊,且其中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此,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可能性相關知識的理解。如在開展“不確定性”板塊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軟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隨機事件,如天氣變化、擲骰子等,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思考這些事件可能的發(fā)展變化,并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為學生分發(fā)一個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小球的袋子,讓學生每次摸出一個球,再放回袋子里,要求學生全程記錄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小明連續(xù)摸了4次,均是紅球,若再摸一次,結果可能是什么?”經過思考討論,有的學生得出結果,每次摸一個球后放回袋子里,則每次摸球結果與之前的結果無關系,下次摸球的結果依然是紅、黃、藍均有同樣的可能。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工具,組織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如使用在線投票系統(tǒng),通過投票結果的即時反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這種方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提供助力。
2.開展合作學習,發(fā)散個性思維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可選的學習方法豐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基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開展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其中,合作學習方法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提供交流與討論的平臺,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啟發(fā)、互幫互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對此,教師應注重信息技術與合作教學的結合應用,借助學習平臺向學生發(fā)布合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為提高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軟件,向學生展示規(guī)則幾何體三維模型的變化,并通過調整觀察角度,讓學生深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結構特點。隨后,教師可在教學平臺中上傳如下任務:“現有一長為8dm,寬5dm,高3dm的長方體水缸,缸內水深為2.5dm,若在其中投入棱長為4dm的正方體,缸內水是否會溢出,溢出多少?若將該正方體拿出,缸內水深將變成多少?”這道題考查學生對長方體及正方體體積計算知識的掌握情況。從題意來看,鐵塊體積大于缸內剩余水的體積,則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鐵塊在進入缸內后,缸中水的形態(tài)變化,并引導學生討論。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體積計算與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方式,有的學生得出解題思路,首先計算缸內水的體積為8×5×2.5=100dm3,剩余空間為8×5×(3-2.5)=20dm3。其次,計算正方體鐵塊的體積4×4×3=48dm3。因此,正方體鐵塊進入水缸后的溢出水量為48-20=28dm2=28L。當鐵塊被取出后,缸內剩余水深為(100-28)÷8÷5=1.8dm。
在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下,教師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討論空間,讓學生從更加多元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在交流討論中拉近彼此的關系,從而充分發(fā)揮個體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知識共享,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借助信息技術布置作業(yè),引導個性化學習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抽象性,存在較高的理解和學習難度。如果教師沒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對學生后續(xù)數學學習的有序開展造成阻礙。作業(yè)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優(yōu)化對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提供適宜的題目,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信息技術還可以輔助教師批改作業(yè),給予學生即時的作業(yè)反饋,進而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深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開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教學時,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教師可在學習平臺中向學生分發(fā)不同難度的作業(yè)題目,如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讓其完成簡單的“5.12+1/8+2/5”“3.64+1(2/9)+7/8”等基礎的混合運算題目;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聯系實際生活設置應用題,讓學生體會分數加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現有一花壇的面積為50m2,其中1/5用來種月季,1/3用來種郁金香,剩余面積種牡丹,問牡丹的種植面積是多少?占整個花壇的幾分之幾?”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結合學生之前學過的內容,設計綜合性考察題目,如:“在1/a+1/b+1/c=4/5中,a、b、c分別代表不同的偶數,問a+b+c等于多少?”這道題考查學生對約分和通分含義的理解。為了解答這道題目,學生應先將4/5進行通分,發(fā)現4/5=8/10=16/20。其中,10的因數包括1,2,5,10,20的因數包括1、2、4、5、10、20,則分母為20時符合題意,基于該結果進行倒推,得出a、b、c分別為20、4、2,則a+b+c=26。
當學生答題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收集學生的答題數據,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和結果,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輔導建議,幫助他們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因此,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足夠的了解,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以便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自主完成學習,從而充分發(fā)揮作業(yè)布置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為后續(xù)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數學教師應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其后續(xù)的成長提供助力。由此,本文對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通過探討教學原則及其重要性,提出了優(yōu)化課堂導入、豐富教學模式、科學布置作業(yè)等措施,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推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施,為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張建英 寧縣和盛惠家小學
參考文獻
[1]韋艷.關于利用信息技術助推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探討[J].考試周刊,2023,(52):78-81.
[2]袁惠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運用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24):84-86.
[3]吳淑慧.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路徑[J].讀寫算,2023,(36):81-83.
[4]葉巧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J].華夏教師,2023,(3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