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科學課程應通過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建構科學概念,形成科學態度。本文以粵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它們占據空間嗎”一課為例,基于蘭本達“探究—研討”教學法,通過“問題導向—實驗驗證—生活遷移”的路徑,探索如何在科學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課程設計聚焦“物質占據空間”的核心概念,通過階梯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實證意識與創新思維,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可操作性范例。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科邏輯與學情研判
從學科知識體系看,“物質占據空間”是理解物質特性的基礎概念。三年級學生已具備固體、液體、氣體的初步認知(粵教版二年級下冊“物質的狀態”),但對空間占位的抽象理解仍存在認知沖突。前測顯示,78%的學生能直觀判斷固體、液體占據空間,但對氣體占位的理解正確率僅為32%,普遍存在“看不見即不存在”的迷思概念。
(二)教學價值定位
本節課處于“物質世界”單元承啟節點:既是對前序課程的具體化延伸,又為四年級“物態變化”奠定理論基礎。通過具身化實驗活動,可有效突破“氣體占據空間”的認知難點,發展“證據推理”“模型建構”等科學思維(見下圖)。
(三)素養目標設計
基于新課標四維目標框架,設定如下教學目標:1. 科學觀念:通過實證建立“物質三態均占據空間”的概念模型;2. 科學思維:運用對比實驗法分析現象,發展歸納推理能力;3. 探究實踐:能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驗證猜想,形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4. 態度責任:運用科學原理創新解決生活問題,樹立科技服務社會的意識。
二、教學策略設計
(一)雙主線驅動架構
采用“認知發展線”與“素養養成線”雙軌并進模式(見下表)。認知線遵循“現象觀察→矛盾沖突→概念重構”路徑;素養線貫穿“質疑精神→實證意識→遷移能力”梯度發展。
(二)階梯式實驗群設計
設置三級實驗梯度:1. 基礎驗證層(烏鴉喝水實驗):通過水位變化可視化固體、液體占位;2. 認知沖突層(密閉吹氣球實驗):制造“氣球無法膨脹”的認知矛盾;3. 概念建構層(浸不濕紙巾實驗):通過控制變量法驗證氣體占位。
三、教學實踐過程
(一)情境錨定:制造認知沖突
以江門園山湖音樂噴泉為導入原型,利用塑料瓶、軟管制作簡易噴泉裝置。當學生觀察到水位下降與噴泉形成時,教師設問:“噴出的水原先占據什么空間?氣體是否‘讓出’了位置?”此設計實現三重目的:1. 銜接地方文化資源,增強學習代入感;2. 制造“氣體空間讓渡”的直觀現象;3. 引發“物質占位”的元認知沖突。
(二)實驗探究:建構科學概念
在本環節,將通過三個層層遞進的實驗,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固體、液體和氣體占據空間的特性,逐步構建科學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數據處理能力。
1. 實驗1:烏鴉喝水的科學重構。改進傳統演示實驗,提供多種材料(石子、泡沫塊、木塊),要求學生定量記錄水位變化數據。
關鍵設問:“放入20顆石子后,水位上升2cm,能否建立占位體積的數學模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固體占據空間特性的理解,使學生從定性觀察上升到定量分析,進一步構建科學概念。
2. 實驗2:吹氣球比賽的認知突圍。
設置對照組實驗:A組:密閉瓶口吹氣球(失敗)。B組:瓶底穿孔吹氣球(成功)。
引導學生繪制氣體流動示意圖,理解“空間置換”原理。
【設計意圖】利用競賽機制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對比實驗中直觀感受氣體占據空間的現象,引發學生對氣體占據空間原理的思考。進而通過繪制氣體流動示意圖,將抽象的氣體流動過程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氣體占據空間的原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圖形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構建科學概念。
3. 實驗3:浸不濕紙巾的魔法解密。
進階挑戰:提供不同形狀容器(錐形瓶、廣口瓶),探究傾斜角度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思維提升:通過控制變量法排除干擾因素,強化實證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實驗現象和設置進階挑戰,引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證精神,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對空氣占據空間概念的理解,構建更完善的科學概念體系。
(三)遷移應用:培育創新素養
1. 生活問題解決場。呈現真實情境問題:“快遞易碎品為何用氣泡紙包裝?”“充氣城堡如何實現快速收納?”引導學生運用課堂原理進行解釋,并設計改進方案。
2. STEAM項目延伸。布置跨學科任務:利用占位原理設計節水裝置,融合工程設計與數學計算,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四、教學成效與反思
(一)學習效果評估
通過后測發現:氣體占位概念理解正確率提升至89%;92%的學生能獨立設計控制變量實驗;涌現出“智能水位報警器”等創新設計方案。
(二)教學創新點
1. 認知沖突策略:利用非常規實驗現象打破前概念;2. 量化探究導向:在傳統觀察中融入數據記錄與分析;3. 本土資源整合:將地方科技景觀轉化為學習素材。
(三)改進方向
1. 需加強跨學科融合的深度設計;2. 可引入傳感器技術實現實驗數據可視化;3. 應建立長期追蹤機制評估概念保持率。
五、結論
實踐表明,基于認知沖突的實驗群設計能有效促進概念轉變,而真實情境的遷移任務則可顯著提升創新素養。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此類探究式教學范式為小學科學課堂提質增效提供了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美]蘭本達,P.E.布萊克伍德,P.F.布蘭德韋恩.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M].陳德彰,張泰金,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霞.科學教育中的迷思概念及其轉變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5(06).
[4]蔡鐵權.科學概念轉變教學的認知沖突策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