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共享趨勢下,幼兒園的社會性教育可以獲得多元化的資源,包括教室里的區域互動、連廊角色游戲的聯動。共享理念下的游戲活動,注重的是幼兒生活的經驗,營造了合作、探究、游戲的群體氛圍,讓幼兒通過共享的空間和材料以及自主游戲,感受人和材料、環境以及群體之間的關系,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關鍵詞:共享;混齡聯動;合作體驗;游戲創生
高爾基曾經說過:“兒童通過游戲,非常容易地去認識周圍世界?!币虼?,游戲活動便是幼兒最為放松自我、隨心而玩的時刻。而社會性游戲活動蘊藏著多維度的寓意。我們總會“自我構想和預設”,去為幼兒架構很多,卻忽視了他們的想法。因此,我們對游戲的現狀進行了梳理與分析,以共享模式為基礎,進行區區聯動、班班結對,讓幼兒體驗游戲帶來的價值。
一、創玩游戲的模式多元
(一)基于園所——有效利用資源
共享是一種新的游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在這種模式下,資源的共享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和工具,有助于解決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還能激發幼兒的創新能力。通過資源共享,可以減少重復購買和浪費的現象,我們可以將資源整合、集中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購買和儲存成本,這種模式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基于教師——創新教學模式
共享游戲模式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崛起。在社會性游戲中,教師往往是主導的角色,設置好游戲的內容。然而,在共享理念下,我們以幼兒為主,讓幼兒自主選擇體驗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教育中的時間和空間束縛,促使教育更貼近幼兒游戲中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三)基于幼兒——提高實踐能力
在共享游戲中,共享平臺提供了獨特的機會,讓幼兒得以融入制作水磨年糕的現場,參與各種制作的過程,與實際工作環境相接觸。這種參與式的學習經驗不僅幫助幼兒將腦海中片段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還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同時,還推動了創新和個性化的發展。幼兒不再接受傳統游戲模式,而是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特長。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激勵了幼兒的創造力。
二、現有主題的內容生發
幼兒游戲開展的重要來源,與主題下的資源是密不可分的,在主題課程“我的家鄉”教學中,幼兒迫不及待地交流自己關于家鄉的發現和體驗。在交流分享中,發現幼兒對軟糯的年糕特別感興趣,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它為什么叫水磨年糕?它和普通年糕有什么區別?”說起年糕,寧波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年糕之鄉”。水磨年糕的制作工序繁瑣,它需要經過十道工序的精心制作,完全依靠純手工技藝而成。這使得水磨年糕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都是探究性課程不可多得的內容,帶著這一份專屬家鄉的歸屬感,撬開味蕾,敞開智慧,開啟“水磨年糕”制作之旅,探索鄉味,體驗鄉俗,激發鄉情。
(一)場地共建,打造空間
在討論環節中,幼兒根據前期的調查和去過的年糕考察地、銷售年糕的地方,嘗試設計區域規劃圖,并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一張圖。幼兒發現做年糕的場地需要大一些,這樣既可以操作,又可以邀請其他班的幼兒來體驗活動與試吃,于是商討決定把我們的店鋪打造到走廊上,讓更多的幼兒參與進來,實現了場地資源共享。場地空間具體劃分為操作區(進行實踐操作活動)、品嘗區(邀請鄰班的幼兒或是同伴、老師、家長等進行年糕品嘗)、材料工具區(提供各種材料和工具)、板塊(記錄做年糕的問題和自己的經驗)。
(二)材料共集,尋找工具
在打造空間之后,線下幼兒參觀了年糕廠,線上幼兒在閱讀區找到關于制作年糕的繪本。通過閱讀繪本《14只老鼠搗年糕》和《蒸年糕》之后,幼兒知道了制作年糕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列出清單,然后從園內資源開始收集。園內的生活館有搗臼、共享超市里有包裝袋、班級里有一些可用的盤子……每找到一份材料就做好標記。
(三)思路共享,制定網絡圖
網絡圖是為幼兒提供的一個基本學習的支架,能讓幼兒了解活動的內容和任務,通過談話、調查等,豐富幼兒的項目經驗。例如:在水磨年糕項目中,將“如何在幼兒園里制作出水磨年糕?”確定為驅動性問題,開始延伸探索路徑。在打造水磨年糕場地和收集材料中,要充分考慮到后期游戲的聯動。因此,在材料的準備中,我們以收集為主,從各個地方去找尋做年糕的工具與材料,突出幼兒的自主性,從多途徑拓展主題,讓幼兒能夠自主、自由的進行活動。
三、開展游戲的階段模式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尊重各年齡段幼兒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依據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總結出推進的三個階段:班班自玩期—混齡結對期—大師傅體驗期。
(一)同伴共探,糯米年糕
在幼兒的前期商討和自主響應中,我們根據年糕制作步驟剖析個人資源優勢,成立了4個制糕任務小組,分別是工具組、材料組、操作組、后勤組。組長確立后,便是組員“招募會”,鼓勵中班段的幼兒根據每一組的工作需求和自己的愛好、特長自薦進組。雖然大家能力各有所差,但都擁有各自的資源和優勢,這樣能實現小組成員能力最大化。在年糕的初次制作中,幼兒選擇了最為便利的制作工序——糯米制作年糕。本次制作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在于糯米制作的年糕太黏了,根本無法成型。
【材料組】問題:糯米適合做年糕嗎?替換成什么食材更合適?
幼兒認為糯米搗了之后太軟,沒辦法做成像年糕一樣的長方體,所以不適合做年糕。幼兒回憶起中班時共享餐廳里制作南瓜餅用的是糯米粉,能夠成形,同時在觀摩年糕廠時發現,現代的水磨年糕工藝制作中還加入了粳米粉,或許這兩種米粉結合就能制作成功。
【工具組】問題:哪種工具最適合搗年糕?
幼兒發現古代搗年糕的工具像大理石一樣十分光滑,或許可以嘗試把木質搗杵替換成石質搗杵。
【操作組】問題:如何搗年糕不那么黏?
有的幼兒認為是糯米蒸得太軟了才會黏,那么蒸得硬一點應該就不會黏了。幼兒還觀看了網絡上搗年糕的視頻片段:可以在木槌上抹一點水,起到冷卻防粘連的作用。
(二)混齡共制,再探年糕
這一次我們邀請了大班的幼兒一起來制作,改良了食材和工序,模仿傳統制作水磨年糕的工藝——米粉制作年糕。幼兒經驗整合,再次嘗試。根據傳統水磨年糕的制作步驟,幼兒將清水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中,隨即用搟面杖攪拌,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問題一: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的比例是多少呢?
大班的幼兒加入各小組進行實驗,自發投票決定自己組要嘗試的比例。幼兒有的加粉、有的倒水、有的攪拌,配合得很默契。粉團制作完成后,幼兒在盤子上貼了小組標簽和兩種粉的配比標簽,靜待粉團蒸好。粉團出爐后,幼兒通過觀察和觸摸,發現相同配比制作出的粉團軟硬度是剛剛好的,能較好地塑型。于是,操作組進行了最后的調整,用1∶1的比例調和,最終做出了軟硬適中的年糕。
問題二:用什么水來和面粉?要和到什么程度呢?
幼兒參考了前一天的對比實驗,將操作組再次分為溫水組和冷水組,并進行了猜測和驗證,將自己的發現再次記錄。同時,大班的幼兒也成了各組的小師傅,帶著中班的幼兒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做好實驗記錄。最后幼兒知道,和面粉的水需要溫水,揉成小手黏團的樣子即可,這提高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助教共享,深探年糕
在經歷了前兩次制糕實踐之后,幼兒已經有了一些做水磨年糕的經驗,那么怎樣把水磨年糕做得又軟有糯呢?我們請來了我們的家長大師傅,發現搗的過程很重要,需要用力對粉團進行捶打,反復翻面,在揉搓過程中也需要反復進行揉與壓,幼兒跟著大師傅改良手法,制作出美味的年糕。這一次與各班的幼兒和教師進行了共享“年糕之味”,進行全園共享。
四、梳理經驗的思維方式
(一)記錄單共繪,游戲支架
游戲記錄單是幼兒在每一次游戲結束都記錄下自己的問題和想法、游戲過程、游戲經驗的問題的載體,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每次游戲之后,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記錄,并將記錄單呈現在墻面上。這也是活動之后幼兒進行分享的重要載體,方便教師了解幼兒學習的過程,從而提供更加適宜的指導。
(二)兒童會共議,能力提升
邀請各年齡段參與年糕制作流程的幼兒去兒童議事廳,剖析、探討制作年糕時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經驗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基礎,讓幼兒積極發揮各自已有的經驗,重組和提升,獲取新的經驗、新技能和新方法。
(三)情境式共玩,支持互動
在年糕鋪中不僅可以學習制作年糕的技巧,還能進行角色體驗。尊重不同年齡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水平。制作好的年糕可以讓幼兒進行打包、售賣等活動,讓每個幼兒都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游戲內容,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
在共享模式的運行下,水磨年糕項目活動中,以生發性“問題鏈”為導向的項目活動實施方式,沿著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有邏輯、有脈絡地進行探究學習,在實踐中體現了創客項目活動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并在此過程中實時討論、操作感知、商量解決困難、分析思考改進以及再次試驗,且在活動中有來自不同班級的幼兒、成人的支持來深入探究“水磨年糕”的有效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產生更多經驗碰撞的機會。在項目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要理解幼兒學習方式的特點,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每個階段都以探究為主。從“集體學習”到“個體發展”的轉變,幼兒對于水磨年糕的知識能量儲備也在不斷豐滿。在項目實施中,我們除了關注合作帶來的成果,還要關注幼兒在過程中形成的學習品質、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建構的學習觀念,這些會成為他們未來學習的堅實基礎。
本次項目以年糕為主線,依托家鄉文化資源,促使各年齡段幼兒在項目中親歷“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過程。在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逐步調整、優化主題活動,以“問題鏈”的實施串聯整個活動。善循“問題線索”,沿著這樣的脈絡:年糕是什么—年糕怎么做—年糕怎么吃,引導幼兒不斷地將這個小小的“年糕”項目資源深挖、深化。在本次項目活動中,我們關注幼兒的興趣,支持各年齡段幼兒一次次的探究;鼓勵幼兒以好奇心為驅動力,以問題為導向,源源不斷地激發幼兒的行動力;讓幼兒在生活的真實情境當中,在實際的問題當中,綜合地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和掌握的能力,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索中建構起新的經驗,幫助幼兒喚起主體意識;鼓勵師幼互動,形成共同成長、發展的氛圍;讓幼兒通過與環境、人員、經驗多角度互動,激發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幼兒人際交往、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紅喜.共享區域活動——幼兒園“共生課程”特色實施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