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心中的‘110’”是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此單元以“安全護我成長”為主題,以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使學生養成規則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教材視角的逐步拓展,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安全觀。話題“有點警惕性”,重在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警惕性,旨在幫助學生交流和演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門,了解同齡人遇到危險時的表現,學習面對陌生人及遇到不懷好意的人的處理方法,從而增強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話題“不要上當受騙”,通過辨析幾種情境,尋找正確的應對策略,提高意外發生時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校學習兩年多的時間,對辨別危險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一些簡單的自救、自護的方法。但由于年齡小,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周邊危險的認識不足,自我保護能力弱,抗“干擾”不足,缺乏危機意識,對欺騙性較強的事或人,缺乏辨別能力,易遭受傷害。所以本課的學習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1. 根據不同的情境體驗,說出獨自在家時應對陌生人來訪的辦法,增強防范意識。
2. 通過故事探究,說出遇到盜竊發生時的對策,掌握撥打“110”報警的正確方法,提高自護自救能力。
3. 通過合作探究、情境體驗,初步建立人際安全防范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不同的情境體驗,說出獨自在家時應對陌生人來訪的辦法,增強防范意識;通過故事探究,說出遇到盜竊發生時的對策,掌握撥打“110”報警的正確方法,提高自護自救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合作探究、情境體驗,初步建立人際安全防范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五、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以生活情境為切入點,將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問題導向法:以教師在課堂上提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為開始,通過課堂學習進行解答,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課程所涉及的問題。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最近網上有一則報道引起家長的關注,我們一起來看看。看了這則報道,你有什么想說?
生1:這個小女孩差一點就被拐走,幸虧得到了小賣部老板的幫助。
生2:我們作為小朋友一定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
師:小結并揭示課題。面對陌生人要有警惕心,學會撥打“110”報警求助。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感受生活中會存在危險,需要有點警惕,從而引出課題。
(二)情境體驗,自護自救方法多
活動一:獨自在家要警惕
師:你有過獨自在家的經歷嗎?當你獨自在家時,如果有人敲門,該怎么做呢?
生1:認識敲門的人就開門,不認識敲門的人就不開門。
生2:裝作沒有聽見,不開門。
生3:告訴敲門的人爸爸媽媽不在家,讓他等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再來。
師:面對不同的敲門人,選擇哪種方法更安全呢?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情景體驗(演一演),然后生生互評。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辯一辯。
1. 有一天,你獨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物業管理員來敲門,說要到家登記一些資料,你覺得可不可以開門?
2. 有一天,你獨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住在鄉下的奶奶來你家拜訪,媽媽昨天已經跟你說過這件事了,你覺得可不可以開門?
師: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敲門,一定要有點警惕,千萬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開門。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潛在危險警示教育學生,旨在使他們知道獨自在家時應該如何應對他人的到訪,掌握更多的安全防范策略。
(三)故事探究,報警方法要掌握
活動二:機智捉小偷
師:播放錄音《智捉小偷》的故事。你最欣賞陳宇遇事后的什么表現?
生1:陳宇很機警,他能及時發現小偷。
生2:陳宇很謹慎,他沒有驚動小偷。
生3:陳宇很冷靜,他沉著地打電話報警。
師:陳宇發現小偷后,在確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用電話報警,解決了危機。你會撥打110嗎?
同桌交流如何撥打“110”報警電話,兩個學生交換角色,分別模擬撥打“110”報警。隨后請兩組學生進行模擬表演。
師:面對突發情況,要冷靜應對,先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過渡:當我們人身安全被控制的時候,我們又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報警?(看視頻)
師: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遇到過亂撥打“110”的現象呢?
生:有。
師: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相關的內容,告訴學生這種行為是違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確,突發危險情況要冷靜地自救自護,知道任何情況下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增強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四)拓展延伸,爭當“安全自護小衛士”
師:請同學們談談本節課的收獲。隨后出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一起讀兒歌《心中要有110》。
布置課后作業:閱讀繪本《給孩子的安全書——居家安全》一書,書中會告訴我們更多的居家安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同學們閱讀后,可以和同學、家人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談課堂收獲,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學會一些自護自救的方法,以及把所學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教學反思
“心中的‘110’”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的第9課,主要由“有點警惕性”和“不要上當受騙”兩個板塊組成。本節課有以下的特點:第一,目標明確,內容層層遞進。“心中的‘110’”的目標為:通過不同的情境體驗,說出獨自在家時應對陌生人來訪的辦法,增強防范意識。通過故事探究,說出遇到盜竊發生時的對策,掌握撥打“110”報警的正確方法,提高自護自救能力。通過合作探究、情境體驗,初步建立人際安全防范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本節課一共設置了兩個活動:獨自在家要警惕、機智捉小偷。通過課文中的小故事,引入本次課題的重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層層遞進,從課本到實際,還安排情景體驗,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放性、生活性。第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不宜說教式完成,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此,在上課前筆者在網上搜索了有關拐騙的視頻以及相關報道。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通過視頻導入,循序漸進,吸引學生的注意。在新課講解中,通過《智捉小偷》的故事,讓學生知道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應該冷靜應對,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報警。本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使用錄音,教師事先把《智捉小偷》的故事錄音,把課文有聲化,解決單調乏味閱讀課文的問題,避免道德與法治教學語文化。第三,情景體驗,聯系生活。本節課在“故事探究,報警方法要掌握”環節中,進行了演一演,讓學生掌握如何正確撥打“110”報警的方法。本環節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放性、生活性,本來相對枯燥的課堂也變得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