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搭子”社交模式在年輕人群體中逐漸流行。針對該社交模式進行研究,對于促進青年群體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構建分析框架,通過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云南省A高校在校本科生群體進行調研,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入手,分析大學生 “搭子”社交模式流行的相應成因,并針對這些成因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為大學生社會交往領域的探索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大學生;社會交往;“搭子”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1]體現出黨和國家對青年人發展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在社會快速轉型的背景下,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在社交狀態和社交觀念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以 “‘弱關系’的強需求、‘空巢期’的新想象、有分寸的邊界感、無負擔的自由度”為特征的 “搭子”社交迅速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開來。[2]據2023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2.6%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的生活里有 “搭子”,多數受訪者認為找 “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適圈的勇敢一步,[3]由此可以看出 “搭子”社交模式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
基于此,本文致力于在社會快速發展、青年群體社交觀念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通過對云南省A高校在校本科學生群體 “搭子”社交模式的現狀進行調研,從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深入探析大學生 “搭子”社交模式流行的成因,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入手,把握大學生健康發展和建立和諧關系間的內在邏輯,增強對大學生 “搭子”關系建立的影響因素的認知,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概況
(一)概念界定
1.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理論之一。學者扎斯特羅將人類生存所處的社會生態系統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大類,微觀系統指社會生態體系中看似獨立的個體,中觀系統指與個體相關的小規模群體,宏觀系統指較大的社會系統。[4]該理論將個體及其所處的系統視為一個大的整體體系,探究個體與各系統之間的適應性以及各系統之間的互動性及適應度。[5]
通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本文不僅從大學生自身角度思考 “搭子”關系的成因,還從相對宏觀的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對 “搭子”社交模式的成因提出自身思考,從而克服思考維度的單一性,提升研究結論的可信度。
2.“搭子”社交
網絡熱詞作為社會心態的晴雨表,是當代社會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傳遞的觀念和情感與話語生成的情境密不可分。[6]在 《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語中,“搭子”一詞赫然上榜,體現出 “搭子”社交模式在當今社會的流行,并由此側面反映了當今社會青年群體的社會交往環境。
“搭子”社交模式是一種基于特定活動或需求而形成的臨時性、功能性的社交關系,體現了當代青年在社會化進程中對社交關系的選擇。有學者研究指出:該模式的人際交往過程不是為了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或全面了解對方,而是為了滿足某個具體的活動或任務需求而結伴。[7]
(二)研究方法
本文綜合運用了問卷法、訪談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獲取大學生 “搭子”社交模式的數據和信息。在研究初始,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系統梳理了 “搭子”社交的已有研究,對 “搭子”社交的形成背景進行思考,對現有研究集中的方向有了一定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為開展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 “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并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問卷星”平臺共回收有效問卷102份,男女填寫比例相當,均為51人,研究對象年級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二、云南省A高校在校生“搭子”社交概況
(一)“搭子”社交流行情況
在A高校的在校生中,65.7%的學生將 “找搭子”看作尋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嘗試,整體上對 “搭子”社交模式具有較強的接受度,這為 “搭子”社交模式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從具體流行情況而言,62.7%(64人)的被調查者表示,曾經建立過 “飯搭子”“電影搭子”“購物搭子”等 “搭子”關系,沒有建立過 “搭子”關系的被調查者僅有38人,占比37.3%(詳見圖1)。由此顯示出 “搭子”關系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一定的流行度。
(二)“搭子”社交模式的體驗與特征
在建立過 “搭子”關系的大學生中,認為 “搭子”關系體驗 “很好”與 “較好”的被調查者比例達到了81.3%,體現出大學生群體在 “搭子”關系中易于收獲良好社會交往體驗的特征。
63.7%的被調查者對 “搭子”社交是以某種興趣為紐帶持 “非常認同”或 “比較認同”的態度,體現出搭子社交的 “趣緣”特征。這一結果也與部分研究所指出的 “‘搭子’是加入‘趣緣群體’新的突破口”這一結論相佐證。[8]同時,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搭子”社交在情感上是 “低依賴”的,在關系上是 “交情淺”的,“比較不認可”與 “非常不認可”上述觀點的被調查者分別僅占受調查者總數的12.8%與15.6%,體現出 “搭子”社交 “低依賴”與 “交情淺”的特征。
三、“搭子”社交模式流行成因分析
云南省A高校在校生 “搭子”社交模式的流行是由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等多個層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且不同維度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基于此,本文運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以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環境系統為切入點,針對大學生 “搭子”社交模式流行的成因進行分析。
(一)宏觀層面歸因分析
1.青年群體社交壓力加大
快節奏的生活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常態,這對現代人的心理共情和社交需求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對種種壓力,青年群體的社交時間不可避免地被壓縮。然而,青年群體面對種種壓力往往需要通過社交來緩解情緒,在社交時間不斷被壓縮的當下,“社恐”等詞語逐漸流行,青年群體的社交壓力不斷加大。
2.社會文化變遷
當今社會已經脫離了傳統的鄉土社會,人們不再長時間地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傳統意義上的 “差序格局”發生了變遷。與傳統社會強調情感、文化、價值觀念、業余愛好等全方位認同的人際交往文化不同,“搭子”社交更加注重在學習、娛樂等某方面具有共同的話題。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不再完全追求絕對固定的人際關系,而是以人際互動中所產生的交集為紐帶,進而建立起 “搭子”社交關系。
(二)中觀層面歸因分析
1.高校社團為尋找 “搭子”提供平臺
高校學生社團通常由年齡相仿、興趣相同、認知相似的學生組成,因此,高校社團能夠為尋找 “搭子”提供平臺。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將 “處在共同班級或組織”列為 “搭子”社交對象選擇過程中的吸引因素之一。由此可見,學校社團及學生組織能夠促進 “搭子”關系的形成。
2.學生生活場域與共同可支配時間聯結 “搭子”關系
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集體生活狀態,生活空間存在交集,這為 “搭子”社交提供了場域上的可能性;而從共同可支配時間來看,由于高校課程的上課時間相對固定,因此,處于同一院系或班級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共同可支配時間,這為 “搭子”社交關系的流行提供了時間層面的可能性。
(三)微觀層面歸因分析
1.個體面臨的人際隔閡
在調查數據中,僅有7.8%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校園生活與日常生活中 “從未感到”與他人有隔閡,而多數被調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感到與他人有隔閡,甚至有被調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 “總是感到”與他人有隔閡。人際隔閡不利于個體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社交關系,面對社交壓力,部分青年人更加傾向于選擇建立淺層次、邊界強的 “搭子”社交關系。
2.個體社交投入與社交觀念影響
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建立廣泛而深入的友誼成本較高,他們難以負擔時間成本去深入了解他人,因此,與朋輩群體所建立起來的聯系相對較弱。“搭子”社交基于共同需求并帶有一定的邊界感,社交主體可在 “搭子”面前直接表達自身訴求。這種人際關系在滿足社交需要的同時,淡化了傳統社交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情感成本。本文的調查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據調查數據顯示,超過25%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社交,對建立 “搭子”關系持 “完全反對”或 “比較反對”態度的被調查者僅占比11.8%,這更加具體地反映了大學生對待 “搭子”社交的態度。
四、對策建議
(一)宏觀層面
社會應當倡導健康、平等、開放的社交關系,鼓勵大學生建立基于尊重、信任、互助的社交模式。同時,在社會層面為學生群體鏈接資源,加強對大學生心理感受和精神世界的關注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社會應加強對大學生社交需求的關注,通過相應的社會倡導,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大學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得到充分關懷。
(二)中觀層面
在中觀層面,高校應加強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校園講座等方式,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助推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緩解大學生群體面臨的社交困境,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社交觀念。同時,高校還可以加強心理輔導投入,針對大學生在社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應對社交壓力,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微觀層面
一方面,應鼓勵個體積極進行良性社會交往。調查中,多數被調查者表示愿意嘗試新的社交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系。因此,應通過鼓勵個體積極進行良性社會交往,促進個體在 “搭子”關系的基礎上尋求多層次的人際互動,在充分考慮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選擇社交模式,避免在社交過程中盲目跟風;另一方面,應擴大家庭系統的支持功能對個體的積極影響。家庭系統能夠為大學生提供經濟、情感等多個層面的支持,通過發揮家庭系統的支持功能,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解決社交過程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避免或減少社交困境的出現。
五、結束語
當前,“搭子”社交模式的流行反映出青年群體的社會交往偏好。多數青年人以 “趣緣”為紐帶,建立起情感層面 “低依賴”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互動性的社交關系。本文從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在運用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A高校在校生群體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將微觀、中觀、宏觀層面的分析相結合,探究大學生 “搭子”社交模式流行的成因,并針對相應成因提出對策建議。
從微觀層面來看,部分大學生在社交過程中面臨人際隔閡,因此傾向于選擇建立交情淺、邊界強的 “搭子”關系。同時,部分個體對社交投入有限,并在自身社交觀念的影響下建立起 “搭子”關系。對此,應鼓勵積極的人際交往態度,擴大家庭系統的支持功能;從中觀層面來看,高校社團為大學生尋找 “搭子”提供了平臺,學生所處的共同生活場域與共同可支配時間為 “搭子”關系提供了空間和時間層面的聯結。因此,中觀層面可從加強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入手,打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加大高校心理輔導相關投入,為青年群體提供有效支持;從宏觀層面來看,當今社會青年群體社交壓力增加,青年群體社交追求亦發生變化,因此社會應加強對青年群體的關心程度,為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搭子”社交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社交模式,在對該模式的認識上,本文與部分研究觀點相近,認為該模式也存在相應問題:第一,過度依賴 “搭子”社交模式或導致大學生在其他關系中的社交能力喪失,可能無法適應其他維度的社交方式,進而影響其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第二,“搭子”社交以需求的滿足為社交目的,過度依賴 “搭子”社交可能導致大學生忽視深度社交關系的建立,弱化社交情感深度,導致社交失衡,進而使社交主體陷入既沒有深厚情感支持又沒有穩定情感網絡的孤立狀態。因此,我們需要全面評價 “搭子”社交模式的影響,既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又正視其存在的問題,以期在 “搭子”社交模式流行的今天,更好地推動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當代江西,2022(11):4-26.
[2] 廉思.“搭子社交”:青年社交模式的新表征[J].人民論壇, 2024(09):96-100.
[3] 王品芝,孫麗萍.年輕人社交新方式 72.6%的受訪青年生活里有 “搭子”[N].中國青年報,2023-06-01(010).
[4] 殷葉.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未婚海歸青年的婚姻焦慮及社會工作介入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
[5] 陳李紅.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涉罪未成年人 “獄內幫教”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
[6] 雷冰潔.關系的時間向度:當代青年人際交往價值觀研究[J].青年探索,2024(03):70-79.
[7] 黃啟維,楊衛宏,林霽月.大學生 “搭子”社交的全景描繪、成因分析與理性審思[J].青少年學刊,2023(06):35-41.
[8] 宋瑤瑤,周文斌.當代大學生 “搭子社交”的生成邏輯、現實問題與引導策略[J].新楚文化,2024(1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