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影響鄉村人才質量,關系鄉村振興實施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結合培訓遷移理論進行分析,當前,制約高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效果的因素有:培訓對象遷移愿望不夠強烈、培訓設計的實效性有待提高、遷移氛圍不夠濃厚等。為此,應增強培訓對象的參訓愿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設計質效,促進培訓成果有效轉化,以推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質增效,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效果
中圖分類號:G725" " " 文獻標志碼:A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肩負起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責任和使命。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目標在于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促進培訓成果轉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因此,從高職院校視角探析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優化路徑,有利于提高培訓實效性,保障培訓效果。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特征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提出“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從2019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轉型升級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此后,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強調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對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作出部署。高素質農民,也稱新型職業農民,下文統一稱為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實現了“身份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轉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選擇和必然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具有以下內涵特征:一是農民職業屬性強。新型職業農民把經營現代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通過掌握先進知識技能促進收入提高。二是來源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涵蓋具有愛農情懷的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農民工、科技人員等群體,來源十分多元。三是能力素質要求高?,F代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擁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養、農業專業技能、經營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四是示范帶動能力強。新型職業農民既帶頭學習、應用新知識、新技術,還積極向周邊農戶傳授普及經驗技術,帶領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二、評價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理論依據
培訓遷移的概念是從學習遷移的概念引申而來的。目前,比較被認可的是BALDWIN等[1]提出的培訓遷移概念,他們認為培訓遷移是指在培訓中習得的知識、技能、態度在工作場所的應用,以及在一段時間之后仍能保持。培訓遷移理論最早應用于企業培訓領域中,后逐漸擴展并被廣泛應用到其他領域,如教師培訓、公務員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主要用于研究提升培訓效果、促進知識技能應用、優化培訓設計。任何培訓項目的有效與否取決于受訓者的習得能否成功應用于工作場景[2]。培訓遷移理論強調,培訓效果的實現不僅與培訓內容與方法息息相關,還取決于受訓者能否將所學的知識有效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而受訓者能否將培訓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工作實踐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培訓遷移效果是評估培訓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評估影響培訓遷移效果的各種因素,并予以克服,有助于促進培訓遷移效果的產生,進而提升培訓效果。1996年,HOLTON [3]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培訓遷移評估模型,在該模型中,他強調遷移動機、遷移設計和遷移氣氛是影響培訓遷移的3個主要因素。認為遷移動機是指受訓者將培訓所學所得應用到工作中的意愿、態度;遷移設計是指為促進培訓遷移而進行的培訓活動設計;遷移氣氛是指阻礙或促進受訓者將培訓所學所得應用到工作實踐中的環境特征。因此,在培訓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并優化遷移動機、遷移設計和遷移氣氛這三個因素,以增強培訓效果。
高職院校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旨在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返鄉后,新型職業農民需將習得的知識技能學以致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因此,培訓對象能否將培訓所學的知識技能真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是評價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關鍵。應用培訓遷移理論觀照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研究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根據Holton的培訓遷移評估模型,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可以理解為,遷移動機指培訓對象的遷移動機,遷移設計指高職院校的培訓設計,遷移氣氛是指促進培訓遷移的環境創設。
三、影響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效果的制約因素
(一)培訓對象遷移愿望不夠強烈
一是政策宣傳引導力度不夠。做好政策宣傳引導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培訓信息,促進其培訓意愿的產生。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政策主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宣傳,傳播渠道較為單一且宣傳范圍、力度有限,人們對培訓信息缺乏及時、有效的了解和認知,影響他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意愿和動機。
二是農民參訓意愿不高。農民自我學習意識淡薄、文化素質較低,對培訓效果存疑是其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4]。部分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培訓沒有太大作用”“培訓就是走過場”,不愿花費時間精力參加培訓;有的農民由當地政府部門直接推薦,并非自己主動參與,培訓意愿不強烈。由于多數農民學歷層次偏低,對培訓內容的接受程度不高,將所學所得應用于實踐的動機也不夠強。
三是培訓需求被“同質化”。培訓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培訓意愿。部分高職院校忽略了調研的重要性,未開展培訓需求調研;有的高職院校雖開展了培訓需求調研,但未對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忽略了培訓對象需求差異,主觀上把培訓對象的職業技能培訓需求“固定化”,課程設置上均以農業政策、種植養殖技術等內容為主,培訓需求被“同質化”,降低了人們參加培訓的動力。
(二)培訓設計的實效性有待提高
一是組織管理不到位。高職院校的培訓認知性、目標設計、組織管理影響著培訓效果的實現。目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模式之一是以政府為主導,高職院校為實施主體,部分高職院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認知性不足,內生動力不足,頂層設計上缺乏清晰的規劃;有的高職院校創新與發展不足,目標設置上循規蹈矩、一概而論。在組織管理方面,管理意識不強,培訓學習氛圍不夠濃厚。
二是培訓內容精準性不夠。培訓內容設置需考量其與區域農業發展的契合性、對培訓對象的適用性。部分高職院校缺少對區域農業發展的調研,培訓內容與需求出現脫節、錯位。部分高職院校設置的培訓內容缺乏實效性、針對性,培訓對象認為培訓內容不能精準對接自身需求,進而喪失了學習興趣。
三是培訓方式傳統單一。培訓內容能否有效作用于培訓對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方式的選擇。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的現場學習、到外地參觀交流和專家下鄉實地指導深受培訓對象的青睞。但受經費、師資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采用傳統課堂授課模式,大多實施大班制教學,較為傳統單一。培訓對象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操作性和互動性。線上培訓平臺和資源開發薄弱,忽視了培訓對象的個性化需求。
四是“雙師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培訓教師素質高低、能力強弱影響著培訓成果轉化程度的高低。但是包括涉農高職院校在內的高職教育非常缺乏知農、懂農、愛農的“雙師型”教師[5]。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自身的培訓師資不足,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政府部門、院校、科研機構的多數專家教授多以理論研究為主,缺乏實踐經驗;農技能人、“土專家”和“田秀才”雖實踐經驗豐富,但大部分缺少授課經驗。部分高職院校對培訓師資的管理考核不完善,培訓師資存在結構不合理、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三)遷移氛圍不夠濃厚
一是協同聯動不夠暢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為培訓營造濃厚的遷移氛圍。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單打獨斗”的現象,與地方政府、鄉鎮村莊、涉農企業、行業協會、其他職業院校等主體間缺乏有效的協同聯動,缺少資源整合,未能為培訓對象培訓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保障環境。
二是跟蹤回訪機制不健全。建立健全跟蹤回訪機制是為了給予培訓對象長效指導服務,實現良好的培訓效果。部分高職院校過度關注培訓次數及培訓數量的完成,忽略了跟蹤反饋、評價的重要性,對跟蹤回訪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未形成相應的跟蹤回訪機制;部分高職院校的跟蹤回訪機制不健全,回訪工作不規范,缺乏監督評估,存在走過場、完成任務的現象。
三是先進典型宣傳力度不夠大。開展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凸顯新型職業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助于激發培訓對象進行培訓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有的高職院校著眼于埋頭苦干,缺少對典型案例的遴選、提煉,對宣傳報道先進典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在宣傳推廣先進典型時存在宣傳面窄、頻次不高、亮點不足、缺乏創新的問題,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效應不明顯。
四、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優化路徑
(一)多管齊下,增強培訓對象的參訓愿望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培訓對象的認同感。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宣傳渠道,深化人們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認同感,提升其培訓參與意愿。一是借助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傳播渠道,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短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宣傳培訓政策;二是發動高職院校師生,借助他們的家庭、社交網絡更廣泛地傳播培訓信息;三是聯合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等主體舉辦講座、交流會、座談會,加大對培訓政策的宣傳力度。
第二,精準遴選、精心培育,提高培訓對象的主動性。高職院校應協同相關部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準遴選培訓對象,根據培育對象的產業現狀、從業經驗、職業技能、實際需求等信息,分類建檔,建立數據庫[6],嚴格按照參訓條件識別遴選培訓對象,不遺漏任何適合的培訓人選。二是精心培育,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骨干人員,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青年、退伍軍人這三類群體的培育力度,將他們精心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的領軍群體、核心群體和新生群體。三是強化對培訓對象的傳統文化、鄉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文化素質,增強其愛農情懷;多措并舉引導高素質、高學歷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培訓,強化其歸屬感。
第三,精準把握培訓需求,提高培訓對象的內生動力。培訓對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呈現統一性與多元化并存的狀況。因此,高職院校在實施培訓前期應開展細致深入的培訓需求調研,在滿足共同培訓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培訓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產業情況等特征對培訓需求進行分類,精準識別他們的多元化需求,查找出他們培訓需求中的主次、難點、漏洞,以需求導向設置培訓目標,選擇適合的培訓內容和方式。
(二)精心施培,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設計質效
第一,積極作為,提高培訓管理的實效性。高職院校應強化服務鄉村振興的正確認知和行動自覺,發揮辦學優勢,積極創新,探索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新模式。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頂層設計,立足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難點,結合培訓對象特點和需求,精準定位培訓目標。構建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創新管理理念,強化對培訓過程的管理和監督;加強對培訓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促進其責任意識和管理水平提升。
第二,優化課程,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高職院校應緊扣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目標,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體系,增強培訓內容的創新性、職業性、針對性。緊跟鄉村振興政策,與時俱進更新培訓內容,幫助培訓對象利用政策指導農業生產實踐。不同的區域資源稟賦孕育著鮮明的農業產業特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科學把握地域差異,在培訓內容選擇過程中找到地方相關產業的方向、缺口和問題[7]。因此,高職院校需深化校地、校村、校企、校社合作,深入調研培訓需求,開展“訂單式”“菜單式”培訓,滿足區域農業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需求。結合農民的自身特點,根據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等不同類型,圍繞產前、產中和產后發展關鍵環節,研發模塊化培訓課程包,分層分類實施培訓。
第三,多元創新,提升培訓方式的有效性。為更好地實現培訓內容的傳輸和吸收,高職院校需采用多元培訓方式,實施“因材施教+田間課堂”培訓模式,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作用,開展“田間現場案例+線上遠程輔導”教學方式 [8]。一是依據培訓學員需求開設小班課,培訓方式從“以講為主,交流為輔”向“以現場學習為主,講授為輔”轉變,因材施教,因需施培。二是送培下鄉,依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產業基地,建立“田間學校”“田間課堂”,開展現場教學和服務指導。三是通過“云上智農”App、短視頻平臺開展遠程培訓和輔導,通過微信公眾號、培訓信息平臺加強溝通交流、答疑解惑。三是遴選示范性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培訓對象到省內外基地參觀學習,突出實踐教學的生動性、指導性,推動新技術、新業態的推廣應用。
第四,多維培養,提高培訓師資質量。高職院??梢月摵仙孓r行業企業、示范基地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引導理論經驗豐富的教師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學習掌握農業發展的專業知識技能,提升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的意愿和動力。探索建立開放共享式培訓師資庫,打破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能人才與理論基礎扎實的理論人才之間的壁壘,使具備農業生產經營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與具備完善理論基礎的高理論人才之間實現互認互通[9]。探索協同體模式,促進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協調合作,共同組建為“雙師型”教師。建立健全師資考核機制,動態考核師資能力,不斷調整和優化師資隊伍。
(三)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培訓成果有效轉化
第一,深化協作聯動,形成強大合力。高職院校需協同多元主體,多方聯動構建培訓成果轉化保障和激勵機制。各高職院??蓞f同建立培訓聯盟,與地方政府在鄉鎮共建培訓基地,與駐村企業攜手構建培訓合作平臺[10]。涉農與非涉農高職院校間可建立服務鄉村振興協作聯盟,分享案例、動態,共享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成果。加強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技推廣機構的聯動,深化融合協作,高效整合多方資源,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第二,健全跟蹤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效能。高職院校應提高對培訓跟蹤回訪重要性的認識,完善跟蹤服務長效機制,促進跟蹤回訪工作更規范、更高效。構建電話回訪、網絡答疑、問卷回訪、實地走訪相結合的回訪網絡,建立跟蹤服務信息化平臺,為回訪對象建立跟蹤回訪檔案,“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同時加強對回訪工作的監督管理。牽頭組建高素質培訓跟蹤回訪團隊,深入培訓學員基地、車間、合作社,了解他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切實為培訓學員提供面對面、點對點的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指導,幫助他們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聽取學員對培訓工作的建議,優化培訓管理模式,鞏固提升培訓效果。
第三,加強典型培樹,強化示范帶動。高職院校應提煉總結培訓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注重對培訓成果的宣傳,營造高職教育助力鄉村人才培養的社會氛圍,樹立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典型。同時,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先進典型的深入挖掘、總結提煉,聯合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充分利用傳統和新興媒體,積極創新宣傳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加大宣傳報道力度,發揮典型的輻射、帶動和激勵效應,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影響力。
總之,高職院校需強化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激發培訓對象的參訓動機,優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充實高素質師資力量,為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推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BALDWIN T T,FORD J K. Transfer of train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Personnel psychology,1988,41(1):63-105.
[2]陳欣欣,陳文浩. 我國現代學徒制培訓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其提升:基于培訓遷移理論的探討[J]." 職教通訊,2021(2):8-18.
[3]HOLTON E F." The flawed four-level evaluation model[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6(1).
[4]馬良,孟梅.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推動鄉村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與行動路徑[J]. 遼寧農業科學,2023(2):52-56.
[5]印偉. 高等職業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審視與路徑選擇[J].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2,37(5):71-76.
[6]陳大斌,胡婷婷.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探究[J]. 教育與職業,2020(10):79-83.
[7]孟憲明,楊思羽. “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研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23(1):34-37.
[8]黃振,崔濤. 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2):277-279.
[9]張杰,曹克亮,王新辰. 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使命、困境與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1(11):72-76.
[10]陳艷紅.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22(10):84-90.
[責任編輯:朱松琳]
收稿日期:2025-01-0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XJKX21B054)
作者簡介:王" " 靜(1991—),女,河南焦作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