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臨空經濟是陜西省西安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策略之一。本文基于對臨空經濟概念的解析及其研究現狀的回顧,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分析,總結了西安市在強化交通樞紐角色、促進臨空相關產業發展以及深化對外開放等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同時指出西安市臨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如航空運輸效能需要進一步提升、臨空產業的發展潛力有待挖掘、可用發展空間有限以及交通網絡尚需優化等問題,進而從增強航空運輸能力、提高臨空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拓展發展空間及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探討了推動西安市臨空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以期為西安市臨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
關鍵詞:臨空經濟" " "對外開放" " "高質量發展" " "西安市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作為古代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市,肩負著強化開放意識、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處于西北內陸,西安市在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關鍵生產要素的競爭中面臨一定的挑戰。因此,發展臨空經濟成為西安市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體系的關鍵路徑,也是其轉型為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戰略選擇。
國際上,學者們對臨空經濟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中葉,具有代表性的是John Kasarda提出了第五波理論和航空大都市的概念,指出了航空運輸作為驅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的重要性。在中國,曹允春(1999)首次定義了中國的臨空經濟區,指出其多功能性和圍繞航空港形成的聚集效應。沈露瑩(2008)進一步描述了臨空經濟的組成結構,即高端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集合。后續研究還探討了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包括劉雪妮(2009)深入研究了產出和就業的影響,趙文(2011)探討了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關系。王海杰(2021)則分析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臨空經濟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此外,還有研究聚焦于臨空產業的發展模式,如曹允春(2013)提出的基于時間成本考量的產業分類和集聚模式,趙冰(2015)等分析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以及石學剛(2021)等人對空港型自貿區發展機理的研究,這些都為理解臨空經濟提供了多元視角和支持政策建議的基礎。
綜上所述,西安市應充分利用其歷史地位和現有資源,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發展獨特的臨空經濟模式,以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和經濟增長。
二、西安市臨空經濟發展現狀
西安市臨空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該新區于2018年獲批成為1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之一,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交通樞紐功能增強
空港新城作為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的五大組團之一,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該機場以其廣泛的覆蓋范圍為臨空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時航程即可觸及全國75%的領土和85%的經濟總量。2024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在客運和貨郵運輸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客運方面:旅客吞吐量達到了4703萬人次,比2023年增加了568萬人次,同比增長12%,使其躋身全國第九個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的機場。貨郵運輸方面:完成了29.05萬噸的貨郵吞吐量,相較于2023年增長了2.47萬噸,同比增幅達為9.3%,在全國范圍內排名第13位。隨著更多航線的開通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將繼續發揮其作為區域交通樞紐的核心作用,為空港新城乃至整個西咸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二)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空港新城重點發展“1+3+3”臨空產業體系。包含以航空物流為基礎的先導性產業,以航空維修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臨空先進制造產業和以航空服務、商務會展、跨境貿易為特色的臨空高端服務業,臨空經濟規模達400億元。國航、東航、深航等14家航空公司區域總部基地落戶航空港。港區落地了以梅里眾誠為代表的生物醫藥企業、以東航-賽峰飛機起落架維修項目為代表的航空維修企業、以圓通速遞西北轉運中心為代表的“三通一達”物流企業,規劃了自貿藍灣產業園、臨空經濟產業園、空港醫藥物流產業園等,積極引進高質量項目,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對外開放程度加深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5月在中國中亞峰會前夕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匯報時強調,開放不足是制約陜西發展的突出短板。為了響應這一指示,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率先開通了覆蓋中亞五國七城(阿斯塔納、阿拉木圖、阿什哈巴德、塔什干、比什凱克、杜尚別以及撒馬爾罕)的航線,成為國內通航點最多的中亞樞紐機場之一。
三、西安市臨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航空運輸能力仍需提高
2024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在旅客吞吐量和貨郵運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國內一些領先機場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旅客吞吐量方面: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4703萬人次位居全國第十一位,但與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7679萬人次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貨郵吞吐量方面:2024年,西安咸陽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29.05萬噸,僅為上海浦東機場378萬噸的7.7%。與西部其他地區對比上:成都市憑借雙流機場和天府機場的協同作用,在2024年實現了8733.6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和102.8萬噸的貨郵吞吐量,這兩項指標均高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二)臨空產業發展能級有待提升
根據《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2024》的數據顯示,西安市臨空經濟示范區經濟生產總值在1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中排名第10位,這一排名反映了在樞紐帶動、協調性發展以及發展動能等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方面還有提升空間,還需要加強跨區域合作機制,確保不同區域之間的政策對接和資源互補。二是盡管已經引進了一批臨空偏好型企業,但總體上企業的規模仍然較小,同時產業鏈條不完整,整個產業鏈條不夠健全,上下游企業的配套和支持也不夠完善。
(三)臨空經濟發展空間急需拓展
一是由于獲批成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的時間較短,空港新城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方面可能還存在不足,直接影響了其對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同時短時間內難以形成成熟的市場環境和發展模式。
二是用地規模受限導致規劃面積有限,西咸空港新城的規劃面積僅為144.1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僅42平方公里,遠小于鄭州航空港的核心區面積(747平方公里)及其遠期規劃面積。
三是文物保護限制開發。域內發掘有唐上官婉兒墓、明千佛鐵塔等歷史遺跡,出于保護這些珍貴文物的考慮,相關區域無法進行開發建設,這也減少了可用的土地資源。
(四)交通網絡建設仍待優化
西安機場目前尚未完全形成高鐵、地鐵、輕軌和公路的有效銜接體系,目前主要依賴高速公路進行地面交通連接,導致在高峰時段可能出現擁堵現象,影響旅客的出行體驗。僅有1條軌道交通線路服務機場,且銀西高鐵北塬站與機場航站樓之間缺乏直接有效的連接方式,給乘客帶來了不便。
四、西安市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分析
(一)完善物流運輸體系,提升機場核心競爭力
一是推進智慧化建設。結合數字經濟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信息技術手段,打造臨空產業信息平臺及大數據中心,提升機場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打造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航空港城。二是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聯動,構建更大范圍內的物流運輸網絡。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大力構建倉配一體、產銷協同的冷鏈物流設施網絡以及陸空聯運、空空中轉高效協同的物流運輸體系。三是加強與頭部物流企業的合作。以湖北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為例,得益于與順豐航空的合作,該機場2024年完成貨郵吞吐量102.5萬噸,增速居全國第一位。這也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短板,應該盡快加強與“三通一達”等物流企業深度合作,提高物流樞紐能級。
(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大項目引進力度
一是對外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合作機會,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貿易、投資、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尋找合作機會,擴大對外開放水平。二是強化產業鏈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增強產業競爭力。三是與其他區縣合作招商,避免內卷式招商。站在全市乃至全省產業發展的高度,合理布局臨空產業。重點加強與浐灞國際港、高新區、閻良航空基地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協同發展,在產業鏈布局上避免重復,實現錯位發展。四是充分發揮西安優勢。2024年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11位,西安市作為旅游文化名城,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可以依托機場的客運能力,發展會展業、總部經濟和商貿服務業。
(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釋放開放平臺優勢
一是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能。簡化管理層級,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統籌協調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工作,提升決策效率和服務水平。西安市臨空經濟示范區面臨省-市-新區-新城四層管理體制,造成層級過多、行政效率低、行政成本高的問題。臨空經濟的發展涉及到西安市、西咸新區、機場集團、海關等多個建設主體,存在一定的利益協調難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促進臨空產業發展。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穩定、精準的支持政策體系,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根據納稅人繳費人行為習慣不斷優化納稅服務策略,進一步改善納稅服務體驗。全面推廣數字化電子發票,積極推動數字化電子發票技術與應用可視答疑。三是想方設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發揮國資產業投資平臺作用,吸引社會資本設立各類先進制造業投資基金,投向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鼓勵創業投資主體落戶產業園區,為企業提供商業咨詢、財務顧問等多元化服務,支持初創期科創公司加速成長。四是完善人才招引機制。深化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破除統一制式的人才評價標準,建立“認定+服務、遴選+資金、擇優+項目”的高層次人才選拔體系。建設涵蓋居住、生活服務、商業配套為一體的人才服務體系,讓人才招得來、穩得住、扎得下、過得好。
(四)完善交通系統,構建立體綜合軌道交通網絡
完善的立體綜合交通系統是發展臨空經濟的重要支撐。統籌規劃機場三期交通體系建設,打造零換乘交通中心,構建高鐵、地鐵、城際鐵路、高速、公交等多式聯運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完善空港周邊交通組織功能,充分發揮空港城市對內對外集聚和疏散作用,實現交通方式換乘的無縫銜接。加強機場貨站與西安、咸陽兩市火車站的軌道交通,實現貨物空鐵聯運;建設空港新城與浐灞國際港“貨運快速專線”,實現陸港與空港的物理連接,強化陸港與空港的一體化建設,加強西安市物流樞紐建設;在西安市、咸陽市以及全省各地級市高鐵站、火車站開通異地值機業務,提高旅客出行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凱峰.臨空經濟概念、模式及演化研究綜述[J].民航學報,2021(5):14-18.
[2]曹允春.談臨空經濟區的建立和發展[J].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9:4.
[3]沈露瑩.世界空港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03):19-25.
[4]劉雪妮.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以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為例[J].經濟經緯,2009(03):55-57.
[5]趙文.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作用機理[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06):120-125.
[6]王海杰.“雙循環”視角下臨空經濟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管理學刊,2021(03):23-35.
[7]曹允春.臨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模式及演進機制分析[J].城市觀察,2013(2):5-16.
[8]趙冰、曹允春、沈丹陽.港-產-城視角下臨空經濟的新模式[J].開放導報,2016(02):70-74.
[9]石學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空港型自貿區的發展機理與建設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1(15):149-152.
[10]杜強,余芃蒨,史金召,田歸燕,孫茂林,王肖艷.陜西省國際一流航空樞紐高質量發展內涵探討[J].物流研究,2023(5):5-12.
[11]申子昂.臨空經濟區研究熱點及發展評述[J].經濟研究導刊,2021(29):46-50.
[12]湯凱.臨空經濟對區域發展的重構效應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9(7):27-35.
(作者單位:中共西安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