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浙江省“千萬工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滿意、全國示范、國際認可的顯著成效。“千萬工程”在基本立場、根本保障、科學方法方面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一致性。“千萬工程”經驗在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新理念、開辟新模式和為全球農業農村現代化展現新形態方面具有顯著的價值意蘊。作者從“一個理論引領、一張藍圖繪就、一套標準衍生、一批制度保障、一支隊伍打造”五個方面探索“千萬工程”經驗賦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千萬工程”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歷程 內在聯系 價值意蘊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2096-9651 (2025) 01-0013-06
一、“千萬工程”的發展歷程
21世紀初,浙江省在歷經二十多年經濟迅猛增長后,相較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農村的建設和社會發展明顯滯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愈發顯著。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履新浙江省,上任之初即深入基層一線,遍訪全省11個地市,傾聽民眾心聲,解決百姓憂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浙江省的實際狀況與民眾需求。2003年,基于廣泛的實地調研,習近平同志作出了實施“千萬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同年6月5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會議,對“千萬工程”的實施進行了全面部署,計劃選取約1萬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并將其中約1000個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從而啟動了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與建設行動。自2003年起,浙江省出臺一系列旨在推進“千萬工程”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內容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完善并升級,構建起了科學系統的推進機制,并配套了一系列指導政策,以促使“千萬工程”能夠持續發展、深化與提升。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省積極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不懈地推動“千萬工程”前行。如今,浙江的廣大鄉村已煥然一新,山清水秀、村容整潔、人際關系和諧、產業興旺、百姓富足,實現了從“臟亂差”到“強富美”的華麗蛻變。
“千萬工程”不僅為浙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多次通過召開會議或發布文件的形式,在全國推廣實施浙江省“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和做法。2013年10月,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在浙江省召開,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總結并推廣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2018年4月,同樣主題的會議又在浙江省安吉縣召開,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推廣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201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治理”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2023年6月,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又聯合印發了《關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指導意見》。
“千萬工程”在國際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18年9月,該工程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這充分肯定了其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杰出貢獻。同時,“千萬工程”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范例,為全球鄉村振興事業的推進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千萬工程”的核心要義及其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聯系
(一)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是“千萬工程”的基本立場
“千萬工程”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作為根本目標。一方面,聚焦于農村居民最為關切的環境議題,全面啟動并深化了農村環境治理的“三大戰役”——垃圾清理、污水處理與廁所改造。同時,廣泛實施“五水共治”行動及“美麗庭院”創建,旨在從根本上改善鄉村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不忘文化之根,致力于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全省范圍內精心策劃并實施了超過2000個村落的生態與文化復興項目,不僅修復了鄉村的自然風貌,更激活了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同時,“千萬工程”以“促進城鄉融合,強化共享共建”為核心理念,通過有效整合城鄉資源,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構建了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資源的優勢被充分利用,與以往單向資源投入不同,“千萬工程”注重城鄉要素的深度融合,依托政策體系支持,積極培育專業團隊、文創與農業創新者等新型力量,作為城鄉互動的橋梁,推動鄉村資源開發與經營模式創新,創客經濟成為激活鄉村發展的新動力,實現了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與互補,有效避免了傳統“輸血式”發展的局限性,促進了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全面提升,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
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人民立場被確立為核心基石,致力于通過社會整體進步與共同富裕的雙重驅動,促進每一位公民的全面發展與福祉提升。實現這一目標,不僅應直面并有效解決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矛盾,更需高度關注現代化成果分配環節中的公正性。為此,構建并不斷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協同建設與共享的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關鍵。可見,“千萬工程”在“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基本立場方面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立場是相一致的。
(二)加強領導、黨建引領是“千萬工程”的根本保障
“千萬工程”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刻實踐,其成功實施離不開黨的領導與人民力量的緊密結合。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浙江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構建了黨政主導、多方參與、分級負責的工作體系。自2003年啟動以來,“千萬工程”就被視為“一把手”工程,各級領導親自掛帥,層層推進,形成了上下聯動、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同時,“千萬工程”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利用黨員聯帶、結對幫扶等方式,促進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在黨建引領過程中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創造力,鼓勵農民參與鄉村規劃、監督與管理,提升村莊治理的透明度與參與度。在基層黨建引領過程中,通過整合鄉村資源,打造特色景區,引導農民積極投身于環境改善與產業發展,實現了鄉村發展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提升了鄉村變革的驅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規模空前的壯舉,其顯著特點在于人口規模巨大,尤其是農村地區,截至2023年底,仍有約4. 77億人口居住于鄉村。如此龐大的鄉村人口,既是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內生動力源泉,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復雜性。黨作為全國人民最堅實的后盾,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引領方向、凝聚力量的核心。同時,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成功經驗與集中展現。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強化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將黨的領導貫穿于鄉村振興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環節,通過黨的領導協調多元利益,凝聚廣泛共識,從而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可見,“千萬工程”在“加強領導、黨建引領”的根本保障方面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是相一致的。
(三)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是“千萬工程”的科學方法
針對浙江省鄉村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區域差異性,“千萬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了系統思維與綜合施策方法,致力于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在戰略層面,省級政府從全局出發,每五年制定一次行動計劃,確保各地區、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在每個關鍵階段,出臺具體實施意見,推動鄉村振興在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浙江省對“千萬工程”的每個階段都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全面規劃。在具體工作中,注重因地制宜,根據各鄉村的地形地貌、產業特色與功能定位,分類施策,推動浙東、浙西、浙南、浙北及浙中等地區差異化發展。通過打造海洋風情、山水景觀、生態綠谷、江南水鄉及和美鄉村等特色項目,實現了鄉村間的組團發展與互補共贏,構建了“千村千面、萬村萬象”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浙江省將城鄉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謀劃,從整體性、層次性與動態性角度出發,深入分析鄉村內部聯系與城鄉外部關聯,不斷優化省、市、縣、鄉、村五級縱向協調與區域間橫向互補的發展布局,促進了鄉村建設的整體協同與相互促進。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深深根植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之中,要求緊密貼合中國國情與時代脈搏,提煉客觀規律,深化科學認知,并以不斷發展進步的理論成果引領國家前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構成,其實現過程必然遵循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同時也要求緊密結合中國鄉村的具體實際,靈活應對時代變遷與人民需求的新動態。在此過程中,強調系統觀念,實行統籌推進至關重要,既要站在宏觀高度進行戰略藍圖的繪制,也要敏銳捕捉時代變遷與地方特色的細微差別,細化中微觀層面的實施計劃,確保因地制宜、穩扎穩打地向前推進。就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路徑探索而言,鑒于各地文化差異、現實條件及未來愿景的多樣性,其現代化進程中的科學路徑自然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必須立足于地方實際與民眾需求,動態調整策略,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社會協同參與的多元機制作用,以實現鄉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現代化轉型。可見,“千萬工程”在“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的科學方法方面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相一致的。
三、“千萬工程”經驗賦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一)“千萬工程”經驗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了新理念
現代化進程中通常伴隨著城鄉差距的擴大。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重構城鄉關系、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成為關鍵議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雖已成共識,但具體實踐路徑尚需深入探索。“千萬工程”直擊農村環境、農業發展、農民收入等痛點,秉持問題導向,倡導城鄉同質同標、協同共建、優勢互補、要素互通的理念,對農業農村及城鄉空間規劃進行了系統性、前瞻性的布局。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引導,促進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速城鄉融合步伐。另一方面,依托縣域經濟體系,實施整縣提升、特色塑造、區域聯動戰略,推動城鄉資源由單向流動向雙向循環轉變。“千萬工程”的實踐表明,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關鍵在于發展理念、策略與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既要強化城市的輻射效應,也應將鄉村發展融入區域整體規劃,通過城鄉要素的互動互補,促進區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
(二)“千萬工程”經驗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開辟了新模式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尤為顯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城鄉格局也經歷了深刻變遷,農村面臨人口外流、勞動力轉移等挑戰,鄉村產業、人口素質及生活水平與城市間的差距日益凸顯,城鄉發展不平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千萬工程”依托政府主導力量,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撬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杠桿,巧妙融合村莊美化、經濟提振、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構建起“美麗鄉村+”多元化發展模式,如休閑農業、文化創意、戶外旅游等,實現了從村莊到景區、資源到資產、村民到股東的華麗轉身,不斷拓展鄉村發展的邊界與深度。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沉疴”,浙江“千萬工程”以其獨特的由外而內、自上而下的路徑,不僅依賴于外部力量的初期推動,更實現了鄉村內生動力與外部支持的和諧共生,為克服農業農村發展動力不足提供了創新范例。
(三)“千萬工程”經驗為全球農業農村現代化展現了新形態
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通常遵循工業化、城鎮化先行,繼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路徑。這一過程中,鄉村與農民群體通常在初期被邊緣化,成為工業化、城市化浪潮的附帶產物。更為關鍵的是,西方現代化理念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產生矛盾,環境危機頻發。
相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千萬工程”正是基于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深刻理念,通過打破城鄉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邁向新高度。“千萬工程”不僅著眼于破除體制障礙,更在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上深耕細作。它依托政府主導,引入市場機制與社會力量,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多元路徑,引領鄉村經濟向高質量綠色發展模式轉型。這一過程中,“千萬工程”巧妙地將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物質富足與文化繁榮融為一體,以新發展理念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機制創新與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富裕與美麗的雙重維度上邁向了現代化,這是對西方城鄉關系與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與全面超越,為后發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
四、“千萬工程”經驗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浙江省“千萬工程”以其獨特的實踐經驗和顯著成效,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本文從理論引領、藍圖繪就、標準衍生、制度保障和隊伍打造五個方面,探討“千萬工程”經驗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一個理論引領
“千萬工程”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千萬工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這一理念強調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要求在實踐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農業農村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種理念的實踐,意味著在發展中應不斷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農業的綠色轉型,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確保了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一張藍圖繪就
“千萬工程”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一張科學系統的藍圖。從2003年啟動至今,浙江省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迭代升級,形成了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鄉村全面建設的科學路徑。在全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應制定科學系統的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需考慮地區差異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以確保規劃的實施既符合國家戰略,又能滿足地方實際需求,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
(三)一套標準衍生
“千萬工程”在推進過程中,注重標準化與規范化的建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體系。這些標準涵蓋了村莊布局、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等多個方面,為鄉村建設提供了可操作、可復制的規范。在全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需建立健全相關標準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通過標準的實施和推廣,提升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另外,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過程中,還需根據實踐反饋對標準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和環境條件,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四)一批制度保障
“千萬工程”的成功實施,得益于一系列創新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浙江省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創新建立了“一把手”負總責、工作協調小組、工作現場會和表彰機制等制度,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在全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需注重制度創新與長效管理。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加強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五)一支隊伍打造
“千萬工程”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浙江省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打造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全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需注重人才支撐與共建共享。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提升農業生產和農村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同時,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人才隊伍的建設,還需不斷進行培訓和教育,以提升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確保人才隊伍能夠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通過人才隊伍的打造和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深化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亞洲美好家園——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N] .人民日報, 2015-11-08 (02) .
[2]史志樂.共同富裕目標下全面鄉村振興的現實挑戰與推進策略[J] .中國行政管理, 2023, (02): 157-15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 159.
(作者單位: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