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語言文字能力已成為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小學階段便是培養這一能力的重要時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通過一系列系統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并學會對語言現象進行分類梳理。因此,這項教學研究的開展既能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又能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一、基于任務群驅動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的意義
語言文字能力既是個人交流的基本工具,又是衡量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要素。小學階段作為個體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這為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該任務群側重于通過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培養良好的語感,并學會對語言現象進行分類梳理,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以任務群為驅動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語言文字不僅是溝通交流的橋梁,還是文化傳承的媒介。學生通過系統的語言文字學習能深入理解漢字的構造及組詞規律,掌握語言文字的使用規范,進一步體會漢字背后的文化意蘊。這種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他們能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地運用語言文字,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這一教學模式為其他學習任務群的學習提供了基礎。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既是學生進行閱讀、思考、交流、鑒賞等學習活動的基礎,又是深入學習其他任務群的前提。如果學生缺乏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基礎,那么在進行實用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等其他活動時也會遇到困難。因此,以任務群為驅動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能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第三,該教學模式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涵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方面。“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正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展現。學生通過系統的語言文字學習和實踐,能夠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在觀察分析以及整理語言現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鍛煉。此外,探尋和感悟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素養,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善于發現和創造美。
綜上,基于任務群驅動的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不僅能構建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其他學習任務群的實施提供堅實基礎;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所以,教師應高度重視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二、基于任務群驅動下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教學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
1.深度解讀要求,細化目標層次
在任務群驅動下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中,細化目標層次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規劃教學任務時,教師必須將總體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目標細化為具體、可行的子目標。這些子目標需緊密貼合課程標準,并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內容,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穩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在細化目標層次時,教師應先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解讀,明確“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在不同學段的具體要求,再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將要求進一步細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的教學時,細化目標層次可設定為:第一,學生能夠準確認讀并書寫本課中的生字詞,這是語言文字積累的基礎;第二,引導學生理解并辨析課文中關鍵詞匯的含義和用法,如“葫蘆”“盯著”等,這是對語言文字理解的深化;第三,組織學生通過朗讀或者復述的方式,感受文本中語言的節奏和韻律,這是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第四,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式,嘗試編寫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或者片段,這是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鍛煉。教師通過細化目標層次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積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現象,構建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這種教學策略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個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反饋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以確保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整合教學內容,融合多種元素
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任務,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將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多元文化、生活實踐及自然觀察等元素緊密結合。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知識點,還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及生活意義。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教學資源,并結合文學歷史以及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將這些元素巧妙融入語言文字的學習,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多彩、更具吸引力。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以《搭船的鳥》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筆下鳥兒的生動描繪及對自然的熱愛,再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鳥類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能直觀了解鳥類的外形特征與生活習性。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鼓勵他們分享與鳥兒或其他動物的相處經歷,引導他們走出教室在校園、公園等地觀察鳥兒并記錄所見所感,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在觀察與體驗中培養觀察力與表達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整合教學內容并融合多種元素的策略為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方法,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與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既充滿樂趣又富有挑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加主動地探索與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力與綜合素養。
(二)創設教學情景,開展實踐活動
1.模擬生活場景,創設真實語境
模擬生活場景創設真實語境是一種富有創新與實踐價值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場景構建一個貼近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教師要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細節,將其巧妙地融入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能夠沉浸式進行學習,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以《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模擬賽車比賽或田徑運動會的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賽道上感受速度與激情。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賽車的飛馳或者運動員的沖刺,鼓勵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獵豹的速度之快,以及比獵豹速度更快的物體或現象。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思考并描述日常生活中具有驚人速度的事物或現象,如飛機的飛行、高鐵的飛馳、網絡的傳輸等。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在真實語境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將內容延伸至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進行采訪、記錄以及演講等,以此不斷學習和積累新的語言文字,并形成良性循環。教師模擬生活場景創設語境,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既真實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為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素養和綜合能力。
2.組織實踐活動,促進語言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將語言文字的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能力。在組織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對話、實地考察、采訪記錄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的實際運用。這些活動不僅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還能使他們逐步梳理出語言的規律和特點,從而提升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以《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時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聆聽并記錄下各種聲音,如鳥鳴、風聲、流水聲等,然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扮演不同的動物或自然現象,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所代表的聲音,并嘗試用文字將其記錄下來。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在真實情境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記錄下來的聲音和文字進行整理,制作成手抄報或音頻作品,進一步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教師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言,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和綜合能力。這些實踐活動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他們在實踐中領悟語言文字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語言文字,更加主動地投入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積累。
(三)進行教學評價,促進綜合發展
1.多元化評價方式
在進行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教學評價時,教師需要摒棄單一片面的評價標準,轉而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此全面客觀且精確地反映學生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領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文字知識掌握程度,又要重視其語言運用能力、思維發展水平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教師可運用口頭評價、書面評價、同伴互評、自我評價及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并結合觀察記錄或者口頭報告等手段,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擇和組合評價方式。以《慈母情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學生在朗讀、理解課文、分析人物等方面的表現,作為口頭評價的依據;再布置讀后感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個人經歷談對母愛的理解,作為書面評價內容;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圍繞課文情感表達、語言特色等話題展開交流,通過同伴互評促進相互學習;最后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評估自身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方面的進步與不足,作為自我評價的起點。多元化評價方式使教師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為后續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該評價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全面發展個人素養。
2.注重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在任務群驅動的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應僅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中的進步與表現,通過連續且動態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方面的努力程度、學習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所面臨的挑戰,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指導和支持。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以及豐富物產,同時觀察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如詞匯運用的準確性討論的參與度及見解的獨特性等。在深入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默讀等多種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關注學生在朗讀中的語音語調和情感表達,以及角色扮演中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把握,然后布置與課文相關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西沙群島,并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經驗和所學知識進行創作。在批改作業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寫作內容是否豐富、結構是否清晰,還要關注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是否運用了新學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以及他們的情感態度是否積極等。通過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能更全面地掌握學生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方面的學習情況和進步程度,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過程性評價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
三、結語
基于任務群驅動的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教學研究中,可以發現任務群設計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提升的關鍵作用。借助多樣化的任務活動,學生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還掌握了有效梳理及運用這些知識的技能。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繼續進行任務群設計的探索與優化,力求為小學語文語言文字教學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注: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3年度立項課題“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JYKT-2304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