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當前已經進入到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項集創新性、有效性、趣味性、多元性于一體的技術科學,已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學領域。在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美術學科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社會各領域的高度重視。鑒于此,本文立足新課程改革視域,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學為例,以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為切入點,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方法展開討論。本文旨在推動小學美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進步。
AI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簡稱,是一種廣泛的技術集合,不僅涵蓋計算機科學、數據分析與統計、硬件和軟件工程等多個領域,還包含語言學、神經學、哲學、心理學等內容。這一技術的核心在于構建能夠推理、學習和行動的計算機系統,通過其對過往數據的處理,發現數據中的模式關系,最終做出決策和行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AI技術,不僅能豐富教師的備課手段,還能讓整個課堂變得更具吸引力,使枯燥的知識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從而推動“美術智慧教育”的真實發生。
一、人工智能技術(AI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一)提高備課“有效性”
備課是教師準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流程的重要環節。小學美術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用AI技術,能幫助教師獲取大量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AI技術的多功能優勢對其推薦的資源進行篩選與整理,提高資源與教學內容的契合性。教師還可以依托AI技術了解教學對象的學習情況和興趣偏好,并在此基礎上搜索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展方法,使教師備課更具針對性。這節省了教師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時間,讓教師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全面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二)增強教學“互動性”
一節課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若只依靠教師的一味輸出,學生不僅難以感知到學習的樂趣,還容易降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因此有效的課堂互動至關重要。在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往往依靠“提問題”完成。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這種固化、單一的互動形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AI技術則能有效改變這一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主動走入與所學知識相關的逼真環境中;還可以利用AI技術展示繪畫技巧,通過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思考;還可以利用AI技術開發“繪畫工具”,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虛擬創作”等,打破傳統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限制,使課堂更為生動有趣。
(三)實現作業“豐富性”
作業是鞏固所學、檢驗成果的重要手段。小學美術教師依托AI技術展開教學實踐,則能夠大幅提升作業的“豐富性”。一方面,AI技術可以根據學生喜好為他們推薦難度適宜、需求適宜的作業內容;另一方面,AI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多元的作業完成形式,如虛擬繪畫、作品展覽、創作展示等,以此全面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此外,AI技術還可以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其進行智能分析,并生成詳細的數據報告。如此不僅全面顛覆了傳統小學美術作業的單一繪畫模式,同時也讓教師更為全面、科學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而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更有方向。
(四)提升評價“科學性”
將AI技術運用在小學美術教學評價中,能極大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評價結果往往依賴于教師的主觀判斷。這種評價內容不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難以客觀地體現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利用AI技術進行評價,就能夠依托其智能分析功能對學生作品、學習數據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最終生成客觀、全面的評價報告。這一報告內容不僅涵蓋學生的藝術技能水平、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態度等多個維度,還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改進建議。這不僅提高了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還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二、人工智能技術(AI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AI技術高效備課,提高效率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備課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搜索資料、整理教案、梳理流程。利用AI技術輔助備課,不僅能讓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搜集到最豐富、最有針對性的教育資源,還能根據教師的輸入“指令”中迅速生成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這些內容不僅與學生的特點高度契合,還能幫助教師完成一些諸如課件排版、字體設計、鏈接導入等相對復雜性、重復性的工作,提高了教師的備課效率。
例如,在進行《感覺肌理》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在備課時可通過AI技術搜索與“肌理”相關的教育資源。除了教材當中的鞋子、人行道上的肌理瓷磚以及各種自然形成的肌理紋路以外,還會搜索到與之相關的教學視頻以及作品分析等內容。此時,教師可針對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再次輸入關鍵詞語對資源進行篩選。當教師完成資料搜集之后,可再次向AI系統輸入相關指令,此時系統會自動生成一份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其中不僅包含了教學安排,還會推薦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方式等內容。教師可以結合這一份個性方案向系統輸入自己的教學風格等關鍵字眼,并在之前系統推薦的“資源”當中進行內容選擇,最終系統就會根據教師的要求生成教學課件和教學方案。
(二)利用AI技術創新教學,落實實踐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AI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備課環節的效率,還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創新,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互動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為了進一步證明AI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應用,以下就以《剪紙(一)(二)》的知識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了多種教學模式的產生。在其中,情境教學模式以其獨有的優勢從一眾教學模式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前各階段、各學科教師十分青睞的教學手段之一。小學美術教師依托AI技術展開教學實踐,就可以借助AI技術的優勢功能進行多元化課堂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剪紙”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依托AI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虛擬的“文化情境”。在這一情境中,學生仿佛走進了一個多彩的剪紙世界。他們置身于藏有北朝剪紙文物之處——新疆吐魯番。由于該地區干燥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保存條件,使該地區古代的剪紙作品得以保存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跟隨情境來到了唐代、宋代這段剪紙藝術最為盛行的時期。學生不僅在技術創設的情境中看到了民間剪紙藝術的繁榮,還看到人們會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剪紙。后來,剪紙藝術傳播到了土耳其,在十八、十九世紀又傳播到了西亞……鏡頭一轉,學生跟隨系統來到山東濰坊和甘肅。他們知道了山東濰坊的剪紙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而甘肅也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帶動下形成了風格多樣、內涵豐富的傳統剪紙藝術,且一直植根在人們的生活中,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不僅如此,學生還在AI技術的模擬下參加了當地的節日慶典,學會了如何剪出吉祥如意的窗花、幸福美滿的“喜”字等。這種強烈的體驗不僅讓學生對剪紙有了更為直觀且深刻的認識,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從而為之后更為高效的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2.展示技法,引發探究思考
剪紙是一項有著較強技巧性的傳統民間藝術,講究“千刻不落,萬剪不斷”。因此“技巧教學”是整個剪紙教學的關鍵環節。這不僅決定了學生后續剪紙的實踐效果,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水平。教師利用AI技術將這一技藝精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以更為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既能深化學生對剪紙技術的理解,又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師可以依托AI技術為學生播放剪紙技法的高清視頻。讓學生清晰、直觀、具體地看到,一張紙是如何被折疊、被裁剪、被“變化”的。之后,教師可為學生繼續播放剪刀、刻刀的使用方法,讓學生通過模仿掌握其正確的握持方式、力度把控以及角度選擇等技巧內容。以此讓學生在腦海中生成一個系統而又完整的“技法框架”。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剪紙技能,教師則可以利用3D動畫為學生展示每一個慢動作和技法細節,讓學生通過AI的“透視呈現”,看到每一步驟的起承轉合,每一個圖案的構成與連接。這種細致入微的展示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剪紙藝術的探索熱情,還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邊說邊做邊講解”的弊端。
3.虛擬創作,提升技術水平
通過“創設情境”和“技法展示”這兩個步驟,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剪紙方法、剪刀刻刀的運用以及剪紙順序的構成等內容。在正式進行剪紙實踐之前,教師則可以再次依托AI技術組織學生進行“虛擬創作”活動。在這一階段,教師可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將其分為不同的學生層次。再基于“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最大程度上將學生劃分為能力相當的“虛擬創作小組”。待小組分配完畢之后,教師可為學生講解“虛擬創作平臺”的使用方法,如剪紙圖案的設計工具、裁剪工具的選擇運用、裁剪素材的搜索下載以及剪紙作品的創作流程等。當學生掌握系統各個功能的操作方法后,每一小組就可進行具體的“虛擬創作”。此時,每一個小組可自行商議任務內容,如有負責進行圖案設計的學生;有負責進行虛擬裁剪的學生;有負責進行裝飾美化的學生;還有負責進行創新修改的學生等。當學生依托合作完成“虛擬創作”之后,學生可點擊系統的對應按鈕,讓系統就本小組的創作作品進行檢測與評估,指出錯誤,優化成果。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利用系統當中資源庫選擇自己喜歡的“模版”,將自己已經完成的剪紙作品進行“二次優化”,讓學生在系統多種功能的輔助下,完成更為精美的剪紙作品。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認識到技術的力量,還讓學生的剪紙技術得到了提升,更讓學生的合作能力實現了切實培養。
(三)巧用AI技術優化作業,實現延伸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實現查漏補缺的重要手段。小學美術教師利用AI技術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不僅與“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相契合,還讓學生從傳統的單一繪畫、制作的美術作業形式的桎梏中脫離出來。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和藝術潛能,又實現了課堂教學的高階延伸。
例如,在進行《皮影戲》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皮影戲是一種相對夸張且十分有趣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是皮影戲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很多學生在學習該部分知識時往往會局限于皮影本身,難以把握皮影戲的內在精髓。因此,在教學完該部分知識后,教師則可以依托AI技術為學生設計更為新穎的作業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提前利用AI技術創作一個虛擬的“皮影創作平臺”,讓學生根據教師之前講解的AI系統使用方法創作皮影戲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系統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皮影角色、背景音效等多種元素;還可以通過系統的拖拽、組合、重疊、立體等功能進行情節設計。當完成創作后,學生可以讓系統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打分,在系統的幫助下完善自己的作品。此后,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云端,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分享和討論。這種方式使美術作業不再是簡單的繪畫和手工制作,而是一種集創意、實踐、技術于一體的綜合實踐活動。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美術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意義。
(四)妙用AI技術創新評價,促進提升
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對評價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技術在評價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小學美術教師利用AI技術進行評價方式的優化創新,不僅能以更為科學、全面、公正的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以《皮影戲》這部分知識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記錄學生的真實表現,如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團隊合作意識等,并將這些數據作為之后進行評價的基礎。教師可以登錄教師端口搜集每一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反饋,并結合之前的生成數據,從作品完成角度、學生的進步角度、創意角度、合作角度等多個方面進行二次分析,再生成評價內容。教師再根據最后的生成評價,將其上傳至學生的電子檔案當中,以此更為完整地記錄學生的發展軌跡。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當中,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不僅是推動小學美術實現“智慧”發展的有效方法,還是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讓其真正成為學生全面進步的驅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