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學改革中,強調生活教育理論的應用,構建生活化的美術課堂,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拉近美術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實現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中的師生角色,提升學生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基于此,文章立足生活教育理論,從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以及作業設計等方面具體探討了初中美術教學生活化實踐的策略,以期為提升初中美術教學實效、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強調教育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關聯,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中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初中美術教學中要充分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挖掘美術教學中的生活素材,能夠為學生營造生活氣息濃郁的美術學習與美術創作環境,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與藝術創作的興趣。然而,從當前初中美術教學的情況來看,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實,部分教師對生活化教學認識不足,未能科學設計生活化美術教學方案,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美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改革中,教師要重視對生活化教學的研究,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提升美術教學實效。
一、轉變教育理念,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
生活教育理論中強調教育源于生活,要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接受教學、學習知識、提升技能。初中美術教學中基于生活教育理論開展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收集整理素材,將其融入美術教學中,從而實現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改善生活、認知事物。
藝術源于生活。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要深入了解美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挖掘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資源。事實上,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資源類型非常豐富,除了繪畫創作的山水、花鳥、人物這些取材于現實生活外,就連很多繪畫工具也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制作而成。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深入挖掘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美術知識、提升美術創作技能,也讓學生在美術學習與創作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在“熟悉的物品”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對身邊不同物品進行觀察,感受靜態物品的線條美和造型美,與此同時能夠掌握運用畫筆進行線造型與明暗造型的技巧和表現方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如在課前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收集整理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有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喜歡攝影,教師可以將不同型號的照相機作為“熟悉的物品”引入課堂;有的學生喜歡收集各類手辦,教師也可以將這些手辦作為“熟悉的物品”引入課堂。通過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整理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夠讓學生發現身邊熟悉事物的美。此外,在本節課中還要求學生掌握不同畫筆的運用,通過不同的畫筆,畫出不同粗細、不同質感的線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生活中身邊熟悉的事物制作畫筆,比如用各種樹木的枝條、藤條制作,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增長見識,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構建生活化美術課堂
在生活教育理論下,要求初中美術教學要構建生活化課堂,為學生創造生活化情境,給學生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學習任務,重視實踐教學,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升美術創作水平。教師應重視學生美術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設計具有互動性、實踐性、探究性的生活化教學活動。
(一)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使美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至關重要。在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時,要求美術教師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收集整理生活化素材,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通過生活素材豐富教學內容,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同時也讓學生能夠用美術的眼光重新認知生活,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在“可愛的家”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夠了解關于住宅設計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能夠對不同住宅設計風格的特點有所了解,以自身獨特的藝術審美為自己的家制訂一份設計方案。這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對自己家的設計風格進行了解,并通過拍攝照片、視頻等方式將自己家室內的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等呈現出來。教師在課上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化教學設備將學生提供的視頻、圖片展示出來,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并在學生提供的生活化素材的基礎上,收集整理更多風格、類型的住宅設計圖片、視頻。在多媒體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的住宅設計進行分析、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家居環境”的理解與認知。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家的住宅設計,并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進行描述。在課程的最后,教師為學生播放優美的輕音樂,并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暢想自己未來居家空間的設計風格,用語言進行描述,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設計出來。通過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實現讓學生在生活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進行藝術鑒賞,這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二)設置生活化學習任務
生活教育理論下要求教師以生活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對不受重視,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在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美術學習與創作的自主性、積極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條件,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創造,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設置生活化的學習任務,以任務為驅動,以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美術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設置生活化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生活化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習并掌握美術知識和創作技能。
在進行“公共藝術”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與掌握公共藝術的具體構成,并掌握每一種公共藝術類型的特征,從而能夠運用美術創作的方式,打造公共藝術空間,提升公共環境的藝術性。在本節課中提到公共藝術中比較重要的構成部分——公共標識,這也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教師可以圍繞公共標識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并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共同交流討論各種類型的公共標識的含義、特征和作用。在這項任務完成中,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現代化學習工具,收集整理各類公共標識的圖片,并整理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探索公共標識背后的故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學生對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公共標識有了正確的認知,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積累,掌握了標識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以“班徽”設計為核心,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班徽設計,并闡述設計理念及其所蘊含的意義。通過這種生活化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生在生活化任務的驅動下,自主開展美術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生活教育理論中強調教學做合一,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這對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重要幫助。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形式更傾向于灌輸,無論是在美術理論知識的教學上,還是在美術技能的指導上,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學習過程較為被動。在生活教育理論下開展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形式,重視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融入生活元素,開展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美術創作水平。生活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打破了傳統美術課堂的局限,讓美術教學不只局限于教室中,也能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讓學生在接觸社會、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吸收和內化。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可以讓學生美術創作技能越來越嫻熟,還能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社會中、自然中的美,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藝術鑒賞水平,培育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整合多方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開展多樣的生活化實踐教學活動。
在進行“尋古·探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理論講解的教學形式,將學生帶出課堂,到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民俗文化館以及歷史遺址等地進行參觀、考察、探訪,在學生實踐探訪的過程中,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有目標、有方向地進行考察、研究,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在完成社會實踐探訪后,教師帶領學生回到課堂,進行交流與討論,分享自己的收獲與感受,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探尋中國歷史發展的蹤跡,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美術課程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果。初中美術教學中涉及關于中國山水畫的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風景好的公園、田野進行寫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將大自然的美呈現出來,這既訓練了學生的繪畫技巧,又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科學設計作業,加強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作業設計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關鍵環節,科學設計課后作業,能夠驅動學生課后自主鞏固美術知識、強化美術技能,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創作習慣,逐漸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對課后作業的設計并不重視,只是偶爾給學生布置一些美術繪畫任務,包括山水畫、藝術設計等,然而在作業設計中并未有效融合生活元素,未能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科學設計作業,導致美術作業中未能實現美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藝術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藝術創作是沒有靈魂的。因此,在生活教育理論下,初中美術教師要注重對課后作業的優化設計,能夠通過設計生活化的作業,讓美術與生活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培育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完成“水墨交融寫青山”這節課的教學后,學生掌握了中國畫畫山、畫水、畫樹的步驟及技巧,感受到中國山水畫獨有的意境,對中國畫產生了興趣,也對中國大好河山生發了贊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布置如下作業:(1)選擇家附近一處山水風景秀麗的景色,帶上自己的繪畫工具進行寫生。(2)在回憶中搜索,找尋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處美麗山水景色,用畫筆將其呈現出來,讓這份美好的記憶能夠永存。(3)打開電視,觀看人與自然類節目,用手機或者相機將其中最美的山水畫面拍攝下來,用國畫技巧將其呈現在畫紙上。教師給學生布置多個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以及興趣選擇其中一項來完成。這種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美術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完成作業,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活的認知,感知生活中的藝術美,激發學生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結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豐富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以及發展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教師要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有正確的認知,在教學工作中,立足生活教育理論,轉變教學思維,能夠挖掘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現實生活及學習興趣,設計形式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美術學習與創作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品質素養。對于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實踐需要教師持續研究與探索,只有不斷改進與創新,才能有效提升生活教育理論下美術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