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幸福,至少應包括四個維度:精神領域的職業自豪感、專業領域的育人成就感、學校關愛的團隊歸屬感、空間自主的自在感。重慶科學城白市驛第二小學校以“建設價值驅動型學校”為指引,遵循“幸福需要共同創造”的原則,從上述四個維度,探索“讓學校文化氤氳教師幸福的四條路徑”。
共創文化磁場,享受幸福的職業感
一是擬定《“文化興校 整體智治”1356總體規劃》,即聚焦一個核心理念、明晰三年規劃、建設五維文化、突破六項重點。學校遵循“兒童中心 學習中心”的教育哲學,以“讓每個學生亮起來”為辦學理念,培養“有報國志、有行動力、有創造力”的中華好少年,倡導師生彼此照亮,將職業的神圣感內化于心。
二是努力培育追求卓越的行為文化,包括團隊三打開(打開“天花板”、打開“兩通道”、打開教室門)、部門三性(部門能動性、學術引領性、閉環智治性)、干部四力(領導力、創新力、學習力、物化力)、教師四力(課程教學力、數智應用力、共生凝聚力、幸福成長力)、學生五禮(微笑禮、集會禮、舉手禮、課間禮、就餐禮)等行動共性,將職業的使命感外化于行。
三是改革績效評價,激活發展內驅力。學校廣納建言、民主集中,前后修改40余稿,最后以超過90%的贊成率通過了績效改革,這是新班子上任后,團隊“價值共識和標準重建”的最難一關。之后,教代會又以100%的贊成率通過了《職稱評聘方案》和《崗位晉升方案》,夯實了教師幸福感的基礎。
共生專業魅力,享受幸福的成就感
以培訓提升專業素養。重慶市高新區每年寒暑假都會統一組織高質量的教師培訓。學校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和教育督導室,全面建立“教案三簽、每日巡查反饋、每周主題教研、每月專項突破、學年課題賦能”的學科研修機制,聚焦“學生的學”,扎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以科研撬動創新。學校承襲了已有32年歷史的兒童軍校特色,成功申報重慶市專項重點課題《大思政視域下的小學國防教育體系化建設實踐研究》,獲評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重慶市擁軍優屬模范單位等。此外,學校還申請到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立項的“校家社協同創新育人研究項目”、重慶市教委黨建專項課題,以及6個區級課題,倡導教師人人參與校級小課題,享受教研樂趣。
以賽課帶動團隊。學校積極推行“1+1+1+N”賽課模式,即組建1個核心組、邀請1位專家,突破1類課型,帶動整個學科團隊。這一模式在探索與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提振了教師的學術自信。
共擁暖心工程,享受幸福的歸屬感
學校以黨建為統領、以工會為紐帶、以年級組為依托,為教師營造“家”一般的歸屬感。
一方面,實施教師健康計劃。從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為教師訂制健康檔案,改良食堂膳食,大課間師生一起運動,每年為全員體檢,貼心護航教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開展系列工會活動。黨支部系統策劃全年的“行亮黨建”活動,以人為本,融思想性、參與性、趣味性于一體,傳遞集體溫暖。
共植環境蘊美,享受幸福的自在感
學校注重校園環境功能與審美的統一,注重虛擬空間帶給教職工的便捷與自主。
一是提檔升級校園環境。學校歷時10個月,進行3次顛覆性設計,冒酷暑奮戰40天,讓舊校煥新顏,處處彰顯教育味和現代感,體現“兒童立場 玩學相融”的教育理念,使師生身心愉悅。
二是數智平臺辦公減負。學校在網絡全覆蓋、常態使用數字化工具、常態應用數字資源平臺等虛擬環境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資源包建設,研發了一系列管理工具,幫助干部和教師更好地規劃工作,減少不必要的線下辦公流程。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推進數據采集、智能處理和分析、數據結果運用,以期形成“學校數據大腦”,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教職員工發展提供參考,借助數智平臺減負,提升精準度、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