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深刻而豐富,為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提供了根本指引。新時代,要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感召年輕干部擔當作為,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砥礪年輕干部吃苦意志,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引領年輕干部為民奮斗,進而使其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滋養下錘煉堅強黨性,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關鍵詞〕 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年輕干部;黨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5)01-0100-07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生動展現了革命先輩們的昂揚風貌、卓越智慧、非凡勇氣與堅韌品格,對于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強調:“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①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正處在學思想、強黨性、鑄忠誠的關鍵時期。新時代,以偉大建黨精神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使其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是確保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的關鍵所在。
一、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基石,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之本,內蘊著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發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掀起了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反抗資本家和地主階級的革命熱潮。與西方理論在中國實踐中屢遭失敗形成鮮明對比,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飽受欺凌的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此情況下,一批具有海外留學經歷且精通外語的年輕知識分子擔負起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的重任。“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1李大釗將“求達于真理”定為人生最高之理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引路者”;在戰火硝煙中,陳望道秘密回到老家,潛心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成為播撒真理種子的勇敢“種火者”;“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2,青年時期的毛澤東用十余年時間探尋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提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望,才知所趨赴”3。習近平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4馬克思主義關系到全黨及全國人民的思想根基,關系到我國政治局勢的安全穩定,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更是傳承真理火種、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為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提供了思想保證。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5馬克思主義構建的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還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年輕干部處于黨性修養提升的重要階段和理想信念奠基的關鍵時期,但實踐閱歷尚淺、工作經驗不足,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其領航定向。為此,應引導年輕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真學中掌握理論精髓、在真懂中領會理論真諦、在真信中感悟真理偉力、在真用中提升理論素養。
馬克思主義為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提供了現實指引。“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馬克思主義并非囿于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現實難題,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實踐活動服務的理論。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歷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為終極旨歸,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追求真理,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未完成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現實凝結。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堅定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絕非空談和說教,而是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年輕干部只有完整、準確、透徹地理解博大精深、內容豐富且邏輯嚴密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才能樹立理論自信、提升理論自覺,進而將真理力量與理想人格融于一體,更加堅定信念,將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視作其畢生追求。
馬克思主義為筑牢年輕干部理想之基提供了源頭活水。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馬克思主義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建立起科學社會主義最初的四梁八柱,使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具備了現實可能性。《共產黨宣言》指出:“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7我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才能更好地破解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難題。“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8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要以黨的最新科學理論為主要內容,尤其是要帶領年輕干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理論品格及時代價值,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性、發展性及先進性。
總之,廣大年輕干部要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為終身課題,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以真理奠定信仰之基,以理想補足精神之“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傳承者和奮力踐行者。
二、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感召年輕干部擔當作為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堅守共產主義理想的中國式表達,彰顯了勇立潮頭、奮勇向前的使命意識與擔當精神。年輕干部要善于從百余年黨史中感悟其獨特的價值意蘊,鏡鑒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在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中追溯黨的初心使命,在學思踐悟中明晰肩負的歷史重任,變初心為恒心、化使命為生命,奮力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以偉大建黨精神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就是要把握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如何踐行初心和擔當使命的,以召喚歷史記憶的方式喚起“真實在場感”,并以此感召、影響新時代年輕干部。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是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壯大的奮斗密碼,是偉大建黨精神得以鑄就和發展的根源。“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成為新的時代難題。為此,中國共產黨繼續探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道路,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創造性地完成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前行之路絕非一帆風順,成功與失敗并存,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求得真知,在初心和使命的引領下,哪怕任重道遠仍矢志不渝、勠力前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于初心和使命處著眼、發力,致力于解決中國發展問題和保證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向著“三個有利于”方向邁進,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符合黨的初心和使命、順應人民意愿、合乎歷史發展趨勢,我們黨在這一新時期取得了顯著的功績和輝煌的成就。歷經百余年實踐,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思想覺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領導人民群眾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斷邁進。偉大實踐鑄就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時代。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擘畫中華民族光明前景,鑄就了偉大建黨精神,構建了中國共產黨獨特、鮮明的精神譜系。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奮斗歷程中孕育發展,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偉大建黨精神生成史,也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救國緊迫感、興國責任感與強國使命感的凝聚,是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赤子之心的融匯,為激發廣大年輕干部自覺擔負歷史使命、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精神動力和行動導向。
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達。”1新時代,年輕干部要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在追溯黨史中,學思貫通明初心,踐悟并舉擔使命,細思篤行,繼往開來,用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世界。一是要勇擔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之任。年輕干部要樹立問題意識,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中,在實踐中傾聽人民真實心聲、了解人民切實訴求、體察國情民意;要聚焦民眾所愿、所求、所盼,積極主動作為,自覺投身到服務人民的社會實踐中去。二是要勇擔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之任。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年輕干部要把握時代新機遇,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敢擔當、善作為、能作為,始終保持一往無前、決不懈怠的精神狀態,遠離“躺平”“擺爛”等負面心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施展抱負、建功立業,使黨的事業得以薪火相傳、民族偉業得以接續發展。三是要勇擔為世界謀大同之任。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不僅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情懷,而且對世界各國人民有著深厚情懷,不僅愿意為中國人民造福,也愿意為世界各國人民造福”2 。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于為全人類進步事業而不懈奮斗,為此,年輕干部要開拓國際視野,著眼全局和長遠,自覺秉承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構建和諧美好的世界共同體中彰顯天下情懷和世界擔當。
三、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砥礪年輕干部吃苦意志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于百余年間沖破重重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但成就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成就的發端處是血雨腥風的戰場、一窮二白的困境。不論條件多么艱苦、任務多么艱巨、前路多么坎坷,中國共產黨從未動搖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決心,將偉大建黨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鮮紅的精神底色在不怕犧牲中彰顯,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在英勇斗爭中寫就,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在偉大建黨精神的發揚中傳承。年輕干部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中感悟唯有歷經“艱難困苦”,方可“玉汝于成”的道理,磨煉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意志品質,在吃苦中提升進行偉大斗爭的真本領、真功夫,為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積聚精神動能。
年輕干部要勤勉節儉,吃生活之“苦”。勤儉節約是華夏大地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人承繼了這一傳統美德,“在生死斗爭和艱苦奮斗中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付出巨大犧牲,錘煉出鮮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3 。從小小的紅船到逼仄的窯洞,從衣食難濟到漫漫征途,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斗爭形勢始終嚴峻且艱苦。在中央蘇區時期,國民黨的反復“圍剿”使蘇區政府財政日趨緊張,軍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根據地軍民響應“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4的號召,自力更生、勤勞節儉,發揚斗爭精神,克服了諸多不利條件。在長征途中,與匱乏的物質、稀缺的軍需、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嚼野菜、啃樹皮,爬雪山、越草地,最終成功實現戰略大轉移。抗日戰爭時期的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以“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加大炮”等,皆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物質條件之“苦”作斗爭的具體呈現。當前,我國雖然綜合國力攀升、經濟狀況向好,但勤儉節約的吃苦精神不可丟。習近平指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1新時代,年輕干部生逢民族蓬勃發展之際,生長環境優越、生活條件富足,但和平環境容易淡化節儉意識、侵蝕吃苦精神、消磨斗爭意志,加之西方不良價值導向及社會負面風氣熏染,易出現以虛榮為傲的攀比之風、以揮霍為榮的奢靡之風、以墮怠為樂的享樂之風等不良風氣。為此,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要“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以中國共產黨人在吃苦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斗爭史滋養年輕干部黨性修養,以“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品格引導其將艱苦環境視作人生際遇,秉吃苦之心、踐節儉之行、涵斗爭之志。
年輕干部要務實篤行,吃干事創業之“苦”。共和國奠基之初,百業待興,中國共產黨人以頑強的斗爭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戰,一切目的皆“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2。在石油大會戰的過程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為了早日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發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鋼鐵誓言。中國在1963年終于摘掉了“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面對部分地區水貴如油的狀況,如紅旗渠的林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用雙手、鐵錘和鋼釬,在懸崖峭壁之上開鑿了“人工天河”。面對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向科技要產量。在此背景下,出現了以袁隆平等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以“糧倉滿,天下安”為己任,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面對列強的核壟斷,黨中央決定研制“兩彈一星”,一批科學家在荒灘戈壁建立基地、隱姓埋名,為祖國的國防尖端科技默默奉獻。正因為有這些不畏苦、不懼難,勤懇務實、甘于奉獻、勇于斗爭的先驅,才有今天強大的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斗場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接過了艱苦奮斗的接力棒,在篳路藍縷中為祖國發展奠基鋪路,在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進程中賡續著“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為年輕干部提供了重讀歷史、向革命先驅者學習的機會,年輕干部要傳承黨的斗爭精神,將黨史學深悟透、將榜樣視作標尺,時刻保持務實敬業、甘于奉獻的品格,敢于吃干事創業之“苦”,不戀慕繁華、不急功近利、不好騖虛名,知責履責、知重負重,在攻堅克難中增長才干,爭做新時代的實干者、擔當者和奉獻者。
年輕干部要求知進取,吃開拓創新之“苦”。黨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歷經艱難困苦探索出來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新發展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前途光明、任務艱巨的事業,年輕干部要認識到這項事業并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必須要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4。面對新的形勢,年輕干部不僅要有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志、務實的態度,還要求知進取、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與“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同頻共振,從黨的斗爭史中汲取奮發前行、精進不怠的動力。要吃學習之“苦”,與懶惰懈怠“斗”。知識是一切創新創造的基礎,年輕干部要全面系統學、深思細研學、與時俱進學、聯系實際學、持之以恒學,不能一得自矜、淺嘗輒止,勿要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亦忌諱心浮氣躁、急于求成。要吃開拓創新之“苦”,與墨守成規“斗”。創新之“苦”在于革新時的阻力、改革中的陣痛、突破期的矛盾、破繭后的風險,為此,年輕干部要有吃苦耐勞的堅韌、敢想敢為的無畏、革除痼疾的勇氣、開拓進取的銳氣,將學習中習得的新知識、新理念,與具體實踐融會貫通,掌握新技能、練就新本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于激流險灘中奮楫篤行。
四、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引領年輕干部為民奮斗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底色和本色,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的彰顯。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年輕干部的拼搏奉獻。要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引領年輕干部為民奮斗之情懷,以黨的政治立場引領年輕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明確奮斗方向、定準奮斗目標,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
年輕干部要忠誠于黨,聽黨話、跟黨走,確保奮斗路徑與黨和人民事業同向。回溯黨史,對黨忠誠始終被中國共產黨人視作前行的座右銘。南昌起義中,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人,始終堅持做到“聽黨指揮、忠誠不二”。方志敏在敵人的誘降和酷刑下,依然信念如磐。“怕死不當共產黨”,劉胡蘭在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后,面對鍘刀仍大義凜然發出鏗鏘之聲。這些皆是革命先輩忠誠于黨的例證,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鍛造與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榮辱與共、艱苦奮斗,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突出優勢,使其執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政黨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得以證實。年輕干部是干部隊伍的中堅力量,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對黨忠誠,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使命必達,將個人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之中,將人生理想與黨和人民的奮斗事業相聯結,努力成為實現民族復興重任的奮斗先鋒。
年輕干部要忠于人民、心系人民、服務人民,確保奮斗目標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這充分展現了無產階級政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體現了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完全一致性。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黨性和人民性高度一致,對黨忠誠的實際落腳點就是要做到不負人民。從毛澤東提出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起,到鄧小平將衡量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歸結為“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到江澤民提出包括“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在內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錦濤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5,再到習近平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6,皆體現了人民性。歷史向我們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政治本色,年輕干部要在中國共產黨“始終為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懈奮斗”的具體實踐中,體悟并淬煉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
不負人民,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即不負人民信任、支持以及期待。首先,“一切為了人民”,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實踐活動皆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為人民而生,中國共產黨受命于人民危難之際,始終與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黨因人民而興,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活,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可見,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人民的信任。其次,“一切依靠人民”,強調的是尊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得以充分發揮。置于黨的百余年奮斗史中進行考察,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取得的成績、作出的貢獻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密不可分,是黨和人民群眾攜手奮斗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匯聚人民群眾的非凡智慧和磅礴力量,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踏上了第二個百年的奮斗征程,做到了不負人民的信任與重托。最后,“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旨在確保改革發展取得的所有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最終現實指向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嶄新藍圖,即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是“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實踐層面的生動展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負人民的期待。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年輕干部作為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生力軍,在奮斗之路上,應更多從政治立場和現實訴求出發進行考量,厘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堅定不移地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永葆為民情懷,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鼓足韌勁、闖勁和拼勁,以積極昂揚的奮斗姿態投身于黨和人民事業之中,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將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方向。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1回首往昔,中國共產黨歷經血與火的重重考驗,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以赤膽忠心鑄就了偉大建黨精神;展望未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力量,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不斷邁進。新時代,年輕干部生逢民族發展的最佳機遇期,施展才干的舞臺更為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愈發光明,不僅要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始終堅定擁護黨的領導,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開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的新征程,而且要傳承和賡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奮斗精神,立國之所需,不負民族期許,勇于奮斗、敢于奮斗、善于奮斗,讓奮斗的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責任編輯:王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