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融合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環節,其實施成效直接影響融合教育質量的實現。課程調整是課程融合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實踐中應用最為廣泛,也是融合教育課堂中滿足特殊學生特別需求的最佳實踐(Lee S H、Soukup J H等,2009)。課程調整是教師遵循“最小調整、最大融合”原則,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進行不同層次的改變(韓文娟、鄧猛,2019)。然而目前在融合教育課堂中,課程調整應用的成效卻不盡如人意。有研究表明,普小教師對課程與教學調整整體水平不足,目標調整、教材調整、教學調整、作業調整及評價調整的得分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魏壽洪、廖進等,2018)。一項面向東部某市1666名小學教師的調查顯示,只有6.24%的學校為隨班就讀學生開設專門的課程,15.07%的學校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對課程與教學進行了調整,能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的教師占比僅為24.49%、15.37%和14.89%(吳慶華、鄧大龍,2022)。班額較大導致教學時間精力有限,隨班就讀學生殘障程度及類別復雜,缺乏本土化經驗,缺少科學工具,外部支持有限等,都是融合班級教師難以開展課程調整的影響因素。那么,應如何克服種種困難,讓教師會應用、多應用,使課程調整策略切實發揮其促進特殊學生潛能發展的作用,推動融合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