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推動“一融雙高”建設,文章將黨建工作貫穿科創環境營造、能力培養、實踐育人全過程,通過引入“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著力打造“網格式”黨團班基層組織堡壘、“浸潤式”強芯報國場域環境、“嵌入式”科創沙龍實踐平臺、“協同式”多元管理共治體系的“四式”學生社區,旨在促進大學生創新教育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7-0045-04
從當前全球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國際競爭的本質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深層次競爭則集中于人才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高校作為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和策源地,如何推動高校黨的建設工作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入推動“一融雙高”建設已成為推進高校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其中,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環境熏陶、實踐育人”為目標,堅持把黨建工作貫穿到科創環境營造、能力培養、實踐育人全過程,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新教育是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內創新教育相較于外國,起步相對較晚,其發展呈現出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階梯性特點。[2]1999年,國家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創新教育的初步指導框架的確立。[3]2015年,國家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各級各類院校的基本教育內容,并逐步構建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實踐學習為拓展的創業教育模式。[4]2022年頒布的《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也明確提出“完善大學創新體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5]現階段,高校創新教育培育模式和條件仍有待完善,空間設施和師資積極性較弱、創新實踐活動供給不足、教學方法供給和創新教育需求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依舊突出。探究其根本原因,高等教育機構未能將創新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導致無法滿足學生在創新領域成長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為推動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一、學生社區嵌入創新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建設,歷經早期探索、試點實踐、內涵深化等階段,[6]實現了從理論構想到實踐落地的深度轉化,旨在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這一核心陣地,將校院領導、管理、服務及思政等有效力量下沉至學生社區,將學科、教師、朋輩等各方面資源集成到學生生活一線,針對“需求側”進行“供給側”優化,使創新教育在精確對接中發揮巨大作用。
(一)發揮黨建思想引領的重要抓手
黨的領導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推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黨在高校事務中的主導話語權。[7]“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始終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各個環節,構筑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一方面,通過黨支部的示范引領,教師黨支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省級樣板支部帶頭進駐學生社區,減少黨支部與學生的距離,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實現黨組織“縱向到底”的布局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學生黨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實施黨員身份亮化工程。通過黨員寢室掛牌、黨員承包寢室責任制和黨員與群眾結對幫扶等措施,亮明身份責任,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社區中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等,充分發揮黨建效能。
(二)營造強芯報國情懷的現實場域
環境熏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優化外部環境,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推動人們正確思想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方法。“一站式”學生社區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空間建設為基礎,通過營造積極校園氛圍促進學生發展。一方面,以學生寢室為載體,提供優質的創新實踐空間,使學生能夠利用社區的物理空間和服務平臺參與社區治理,實現資源的互惠共享,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一站式”學生社區致力于構建一個包含創新文化環境、創新實踐氛圍、師生交流指導等多個環節的交流互通平臺,有助于營造積極的校園創新氛圍,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計劃的參與度、興趣和研究的深度。
(三)落實三全育人合力的實踐平臺
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第二課堂的拓展,“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將育人資源、育人力量、育人功能下沉至學生一線,實現育人資源在社區內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8]該模式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通過搭建創新教育全流程的育人平臺,推動形成校內外協同協作全員育人氛圍,促進學生在創新領域的成長和發展,為大學生創新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四)推進基層治理改革的現實需要
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支撐,大學治理現代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規模擴張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型之中,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迫切需求。亟須摒棄傳統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積極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平等協商、合作共治的現代化治理格局,以凝聚共識,推動高等教育事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強化了育人主體與各方力量的協同配合,通過過程性陪伴與精準指導,將校院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思政力量等深入融入學生群體,精準回應學生全面發展的各項需求,推動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共治,共同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二、“四式”學生社區建設探索
(一)“網格式”黨團班基層組織堡壘
一方面,學院通過選拔優秀的黨員擔任社區黨支部負責人,優秀團員和班級干部擔任樓層或者寢室負責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生中的模范帶頭作用,推動黨的方針政策、學院的決策部署在寢室層面的有效落實;另一方面,學院還建立了黨員寢室承包責任制和社區聯席會議,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環境建設、創新教育、活動開展等事宜,形成工作合力。在此基礎上,學院還注重發揮網格化管理在信息收集、問題反饋、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網格員及時收集學生的意見建議和困難需求,從而協調各方資源,為學生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
(二)“浸潤式”強芯報國場域環境
一方面,通過結合學院學科專業特點,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觀,如科技長廊、創新成果展示區、學科發展及科研團隊、人才培養成果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創新的力量和魅力;另一方面,結合青年大學生典型特點,通過“師生茶話會”“校友分享會”“案例研討交流”“開放式創新平臺”“學習小組”等,實現學生社區內科研氛圍的營造,形成處處可見、時時可感、人人可為的科研創新氛圍。
(三)“嵌入式”科創沙龍實踐平臺
一方面,結合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精心設計和打造了一系列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實踐項目,通過在學院選拔科創團隊進駐學生社區開展實踐;另一方面,依托學生社區育人資源,以啟智潤心科創競賽交流平臺、芯火燎原創客中心、同芯并進朋輩領航等為載體,開展技能培訓、創新實踐、競賽宣講等,提升學生科創能力,培育成才表率。
(四)“協同式”多元管理共治體系
一方面,學院與學校相關部門、學院相關科創團隊、校友、學生組織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訂和實施學生社區的管理政策和服務措施,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實踐機會,確保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學院還注重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通過成立學生自治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學院還注重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和優化育人方案,確保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四式”學生社區賦能高校創新教育深入思考
(一)強化政治引領,夯實黨建前沿陣地
學生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黨旗插在學生學習科研第一線,以黨建引領高等院校學生學習科研,是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要堅持黨建引領,通過不斷強化學生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將黨支部建設與學生社區建設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充分融合,發揮黨支部在政治引領、思想凝聚、組織保證等方面作用,以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夯實學生社區政治基礎,引領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
第一,社區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通過將學院學生集中到樓宇,將樣板支部下沉到社區,打通發展培養鏈條,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近距離感受到黨的溫暖與力量,使之成為黨員學習交流、組織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非黨員學生接受黨性教育、提升政治素養的生動課堂。第二,社區建設+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建設師生茶話會、紅色沉浸推理、明理辯論會等,創新紅色學習方式,開展特色主題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夯實黨建前沿陣地。第三,社區建設+網格化管理。構建“學院黨建組織員-學生黨支部-學生寢室”黨員承包寢室責任制,亮化黨員身份,明確學生黨員承包寢室職責任務,并結合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促使黨員深入寢室,了解同學的思想動態、生活需求及學習困惑,做到“有困難找黨員,有需求找網格”。為了增強網格化管理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將定期開展“網格交流會”,邀請網格內的學生共同參與,就學習經驗、生活瑣事、職業規劃等話題進行分享與討論,逐漸形成社區黨員自我管理、教育、服務、監督的聯動體系。
(二)錨定環境熏陶,豐富社區育人內涵
環境熏陶是重要的文化育人方法,將特色環境熏陶的隱形教育和其他具有顯性教育效果的思想工作方法結合起來,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最大限度地構建社區環境中的創新教育文化氛圍,優化學生與社區環境的主客體關系,來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浸潤人、感染人、熏陶人,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第一,構建“強芯報國”的社區育人環境,結合微電子學院專業特點,涵育精進知微、胸懷天下的社區文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融入突破卡脖子技術的自立自強精神,實現“浸潤式”理想信念教育環境,以優秀的社區文化氛圍影響人、塑造人。第二,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創新教育活動,構建多元化的創新育人平臺,將社區建設與第一、二課堂相連接,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之外的教育引導和成長成才支持。第三,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的建設和治理,構建社區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社區的長期性和持續性效應。不斷豐富學生參與社區建設的載體形式,以項目化形式開展服務學習,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育人品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進學研實踐,提升創新教育實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在“大思政”格局下,通過將科創育人嵌入學生社區,形成全方位、多維度的科創育人模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是創建學業發展輔導中心,通過組織學業共同體、課程重難點輔導、學業交流、標兵學長報告會,為學生搭建樂學、助學、互學平臺,依托黨支部開展一系列精準化幫扶,在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關注學生利益權益、傳遞黨的溫暖。二是搭建科創交流平臺、創客中心、師生科創團隊。結合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精心設計和打造一系列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實踐項目,通過學院選拔科創團隊進駐學生社區開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科創技能培訓、創新實踐、競賽宣講等,培育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潛能。三是打通本研壁壘,組建“科創朋輩導師”,以高年級的科創精英為榜樣,引領低年級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四是深耕社會實踐,通過“三下鄉·返家鄉”、集成電路行業大會、企業暑期夏令營等,切實踐行實踐育人理念和專業培養目標。
(四)深化三全育人,增強多元主體協同
凝聚校內校外育人資源、形成全時全域育人合力。要堅持質量第一、滿意優先,聚焦學科專業特色和學生個體的成長成才需要,提升思政資源的供給對學生需求的適配性,全力搭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第一,以育人力量的過程性陪伴和指導實現師生共同成長。面向“需求側”優化“供給側”,將校院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服務力量及思政力量等有效下沉至學生社區,將學科、教師、朋輩等各方面資源集成到學生生活一線,讓創新教育在精準對接中持續發力。第二,強調學生社區的自治管理,倡導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將樣板黨支部下沉到社區,建立社區臨時黨支部,由學生自主選舉產生,負責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建設社區學生組織、社團、志愿服務項目,鼓勵學生自發組織團隊,為社區提供各類管理服務工作。第三,建立動態反饋機制,確保學生社區的教育與管理同頻共振。
四、結語
通過定期收集學生對社區教育、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如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成多渠道的反饋體系。建立社區教育效果評估體系,通過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評估學生在社區教育中的成長和進步,有助于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30):4-27.
[2] 劉斌. 西安PH學院“雙創”教育項目效果評價研究[D].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15):51-54.
[4]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06):8-13.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報,2025-01-20(006).
[6] 王歡.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深化思路[J]. 中國高等教育,2024(05):45-48.
[7] 方明. 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院系黨組織的制度體系與能力建設[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2):59-67.
[8] 趙偉,張克勤,董召勤.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高校雙創教育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3):87-89.
(薦稿人:鄭新成,河南工程學院會計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若琂)